物種名稱:慄斑杜鵑
學名:cuculus sonneratii
物種命名人及年代:(latham, 1790)
英文俗名:cuckoo banded bay
分類:鵑形目、杜鵑科、杜鵑屬
描述:體小(22釐米)的褐色多橫斑型杜鵑。成鳥:上體濃褐,下體偏白,全身滿布黑色橫斑,具明顯的淺色眉紋。亞成鳥:褐色,具黑色縱紋及塊斑而非橫斑。
虹膜-黃紅色;嘴-上嘴偏黑,下嘴近黃;腳-灰緑。
叫聲:尖而有韻的四聲叫,聲如smoke?yer?pepper,與四聲杜鵑的四聲叫之區別在較快,較壓抑,四聲不夠清晰分明。繁殖期叫聲為升調的四個慢聲,接以3~6個兩三個音節的快音,音調上升至突然停止;也發出tay?ta?tee的叫聲。
分佈範圍:印度、中國、婆羅洲、蘇門答臘及附近島嶼、爪哇和菲律賓。
分佈狀況:指名亞種為四川西南部及雲南南部(西雙版納)的罕見低山鳥,上至海拔900並偶至1200米。
習性:喜開闊的林地、林邊、次生灌叢及農耕區。常聞其聲不見其鳥。
該物種已被列入國傢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佈的《國傢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