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詩人: 𠔌倪子 Gu Nizi
去郭六十裏,閑遊避世譁。 不將仙鶴伴,還用白牛車。 草木隱君宅,香燈古佛傢。 幾多吟景緻,無限筆光華。 泉想尋新眼,茶應發嫩芽。 遙知碧岩上,舉手拂煙霞。 |
|
詩人: 王隨 Wang Sui
翠巘聳層雲,珍祠古跡存。 獲登千佛嶺,仰荷九天恩。 塔影凌虛閣,鐘聲度遠村。 僧言前太守,罕有到鬆門。 |
|
詩人: 王隨 Wang Sui
栖霞寺
虛窗殘燭明,欹枕旅懷清。 永夜起鬆籟,蒲山疑雨聲。 吟餘閑景象,道勝小榮名。 鐘罷星河曙,悠悠回旆旌。 |
|
詩人: 趙伯晟 Zhao Basheng
棲霞境界何清壯,嶽立五峰如列障。 三徵不復見高人,千刻尚能瞻寶相。 摩空老木韻秋聲,雲屋天岩滿意行。 夜闌風定月將午,門外呦呦聞鹿鳴。 |
|
棲霞寺投訴電話南京市旅遊投訴電話:025-52260123
江蘇省旅遊投訴電話:025-83418185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是南京最大的寺廟,位於棲霞山中峰西麓。始建於南齊永明年間,清光緒年間重建,現主要建築有山門、天王殿、毗盧殿、攝翠樓、藏經樓等。提醒:棲霞寺的素齋值得一嘗。 |
|
棲霞寺投訴電話益陽市旅遊投訴電話:0737-4243248
湖南省旅遊投訴電話:0731—4717614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棲霞寺位於城東七星岩下壽佛洞前。唐代名棲霞寺,明萬歷間重建名壽佛寺(庵),南明間渾融和尚擴建,復舊名。其時殿宇宏偉,結構逸緻,有山門、大雄寶殿、準提閣、韋馱殿、阿難殿、環碧堂、修竹亭、白蓮池、放生池、回廊等。渾融(161—1708),本姓張,湖南沅州人,自小學得文武,因不滿明朝的腐朽統治,在衡州出傢,法名本符,崇禎末年來桂住普明庵。南明時,曾與抗清名將瞿式耜、張同敞等常聚這裏,曠論國事。他出於憂國憂民,曾投人撫粵將軍劉起蛟部,出謀劃策抗擊清兵,衡州失守後回寺住持。翟、張二公成仁後,他仗義收屍,並在寺北建二公祠,常在此誦《浩氣吟》;在寺南建聽月亭,表示他思念明朝之情。後來,寺全毀於戰火,僅存山門及其遺址。現住持修復部分,可供進香。 |
|
——三論宗發祥地
棲霞寺位於南京市東北22公裏處的棲霞山上,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
棲霞寺始建於南齊永明七年(489年)。梁僧朗於此大弘三論教義,被稱為江南三論宗初祖。
三論宗是中國佛教的宗派之一,淵源於古印度大乘佛教的中觀宗,三論宗以《中論》、《十二門論》、《百論》為主要典據,由鳩摩羅什翻譯,流傳中國。在中國實際完成三論一宗的大業者為隋代吉藏。該宗着重闡揚諸法性空的理論,也稱法性宗。該宗建立“真俗二諦”、“八不中道”等理論,認為世間萬物都是以衆多因緣和合而生(緣起),離開衆多因素和條件就沒有獨立不變的實體(性空)。一切衆生智能成佛,衹因迷故,為無明妄想所蒙蔽,所以成佛與否,關鍵在於迷悟。
棲霞寺歷史上幾易其名。最初稱棲霞精捨,唐時改名功德寺,五代十國時改為妙因寺,宋代又改名為普雲寺、棲霞寺、崇報寺、虎穴寺。明洪武五年(1372年)復稱棲霞寺。清朝末年,太平天國與清兵作戰時,棲霞寺毀於戰火。1919年重建。
1979年修復一新,作為佛教活動場所對外開放。中國佛教協會趙樸初會長親筆撰寫了《重修棲霞寺碑文》,對棲霞寺1500年的歷史作了總結和介紹。全文如下:
攝山棲霞寺為南朝古剎,以山多藥草可以攝養故名攝山。初齊居士明僧紹隱居於此,會法度禪。師自黃竜來,講《無量壽經》於山捨,僧紹深敬重之,因捨為寺以奉。時為齊永明七年也。後僧朗法師來自遼東,大弘三論之學,世稱為江南三論之祖。僧詮、法朗諸師繼之,其學益盛。先是僧紹欲於此山造佛像未果,其子仲緯繼其志,與度禪師就西峰石壁造無量壽佛及二菩薩,高俱三丈有餘。梁大同中,齊文惠太子與諸王又吝造大小諸佛像於千佛岩。仁壽元年,隋文帝於八十三州造捨利塔,其立捨利塔詔以蔣州棲霞寺為首。唐代寺運益隆,遂與臺州國清寺、荊州玉泉寺、濟州靈岩寺並稱為天下四絶。
鑒真和尚第五次東渡未成,歸途曾駐錫於此。宋元以降興衰不一。明末清初雲𠔌覺浪二師並加修葺。清乾隆帝五次南巡俱設行宮於棲霞,益增殊勝。太平天國以後乃趨蕭條。民國初年,詩僧宗仰自金山來稍事復興,未竟全功而歿。其後寺僧以水泥修補千佛岩,佛首塗抹失真,識者臧馬。解放以來政府對此名剎甚為關註。1963年中日兩國飾教文化等各界人士共同舉行紀念鑒真和尚圓寂一千二百年盛大活動,日本佛教界以鑒真和尚雕像齋贈中國,奉安此寺。1666年,四兇之亂,經像法器多遭破壞,寺僧散於四方,而千佛岩之佛首又被毀殿堂賴部隊保護未受摧殘,鑒真像亦幸無恙。今年,中國佛教堂供奉鑒真像,以為中日世代友好之紀念。如此千年古剎今後宜如何保護蓋後之責也,固略述棲霞寺之盛衰往跡以諗來者。
棲霞寺占地面積40多畝,共有大雄寶殿、毗盧殿、藏經樓三進院勤務,依山勢層層上升,格局嚴整美觀。
棲霞寺前是一片開闊的緑色草坪,有波平如鏡的明鏡湖和形如彎月的白蓮池,四周是蔥鬱的樹木花草,遠處是蜿蜒起伏的山峰,空氣清新,景色幽靜秀麗。寺內主要建築有山門、彌勒佛殿、毗盧寶殿、法堂、念佛堂、藏經樓、過海大師紀念堂、捨利石塔。寺前有明徽君碑,寺後有千佛岩等衆多名勝。
寺前左側有明徽君碑,是初唐為紀念明僧紹而立,碑文為唐高宗李治撰文,唐代書法傢高正臣所書,碑陰“棲霞”二字,傳為李治親筆所題。此乃江南古碑之一,是珍貴文物。
進入山門,便是彌勒佛殿,殿內供奉襢胸露、面帶笑容的彌勒佛,背後韋馱天王,昂首挺立。出殿拾級而上,是寺內的主要殿堂棗大雄寶殿,殿內供奉着高達10米的釋迦牟尼佛。其後為毗盧寶殿,雄偉莊嚴,正中供奉高約5米的金身毗盧遮那佛,弟子梵王、帝釋侍立左右,二十諸天分列大殿兩側。佛後是海島觀音塑像,觀世音伫立鰲頭號,善財、竜女侍女三旁,觀音三十二應化身遍布全島。堂內塑像,工藝精湛,入化傳神,令人贊嘆。
過了毗盧寶殿,依山而建的是法堂、念佛堂和藏經樓。藏經樓內珍態着漢文《大藏經》7168捲,另有各種經書1.4萬餘册。在佛龕中供奉着釋迦牟尼玉像一尊。藏經樓左側為“過海大師紀念堂”,堂內供奉着鑒真和尚脫紗像,陳列着鑒真和尚第六次東渡圖以及鑒真和尚紀念集等文物,這些都是日本佛教界贈送的,是中日佛教界友好往來的歷史見證。
寺內還新建了玉佛樓,正中供奉一尊高1.5米,重390公斤的玉佛像,玉佛雕鑿精細,裝金着彩,是臺灣僧人星雲捐贈的。玉佛樓兩壁挂有釋迦牟尼佛成道彩圖。
寺外右側是捨利塔,始建於隋文帝仁壽元年(601年),七級八面,用白石砌成,高約15米。塔基四面有石雕欄桿,基座之上為須彌座,座八面刻有釋迦牟尼佛的“八相成道圖”,有白象投胎、樹下誕生、九竜浴太子,出遊西門、窬城苦修,沐浴坐解、成道、降魔和涅磐。八相圖之上為第一級塔身,第一級塔身特別高,八角形,每角有倚柱,塔身刻有文殊、普賢菩薩及四大天王像等浮雕。以上各層上下檐間距離較短,五層檐由下至上逐層收入,塔身亦有收分。各面均灘兩石競,龕坐一佛。檐下斜面上還雕刻飛天、樂天、供養天人等像,與敦煌五代石窟的飛天相似。塔頂剎拄為蓮花形。整個捨利塔造型精美,不僅是隋唐時期江南石雕藝術的代表作,也是研究古代佛教、藝術、文化的珍貴實物。
我國最大的捨利塔——南京棲霞寺捨利塔搶救維修工程於1993年底竣工。這個國傢級重點文物保護景點重新對中外遊客開放。由中國文物研究所副研究員蔡潤主持的這次維修是歷次維修中規模最大、技術水平最高的一次,主要是把數百年前由於自然風化、雷擊火焚墜落的8塊石構件粘結至原斷口處。
在捨利塔後邊的山岩中,還有一組南朝時期開鑿的石窟,內鑿佛像500餘尊,稱幹佛崖。其中最大的佛像是無量壽佛,高達10米,左右是觀音、大勢至菩薩立像,組成西方三聖。周圍的岩壁上迫布着佛憲和佛像,在最後一個石窟中,出現了一尊手執鐵錘與鐵錐的石工雕像,據說是佛像的開鑿者把自己的形象也鑿入佛完。幹佛崖的佛像桔美壯觀,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棲霞寺還是江蘇省佛教協會所在地。1982年11月,中國佛教協會在這裏舉辦了僧伽培訓班。這是建國以來中國佛教界舉辦的第一次規模最大的培訓班,有184名僧人參加,他們年齡在18-40歲之間,都具有中學文化程度。他們來自廣東、江蘇、上海、福建等17個省、直轄市、自治區。培訓班學製一年,主要課程有佛教常識、佛教簡史、戒律、叢林規製、功課唱念和文化課等。趙樸初會長前來出席開學儀式,勉勵學僧“在學習上取得優異成績,進一步繼承和發揚中國佛教的優良傳統,為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維護祖國榮譽,增強國際友誼,爭取世界和乎作貢獻。”
1983年11月,中國佛教協會决定在南京棲霞寺成立中國佛學院棲霞山分院。1984年9月,棲霞山佛學院招收了56名學僧,他們來自19個省的43所寺廟,在這裏進行了兩年的學習,係統學習了佛教史、佛教三經、百法明門論、五藴論、唯識三十論要釋、戒律、語文、歷史、地理、時事政策、外語等十幾門課程。1986年7月,首屆畢業生畢業,一部分報考中國佛學院繼續深造,一部分回到原來寺廟從事寺廟教務和管理工作。 |
益陽棲霞寺 Yiyang Qixia Temple |
棲霞寺位於湖南省益陽市會竜山麓,始建於東晉孝武帝太元年間(公元4世紀末期),係由印度僧人不如密多尊都所建,原名寶泉寺。據傳明建文帝因宮廷動亂,被逼出走,在此削發為僧;後人重修時,以其曾為帝樓,故改名為棲霞寺。
清末,太平天國敗亡,英王陳玉成之子陳三元出傢於此,法名遇緣。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圓寂,葬於會竜山麓,墓碑上刻“生於江南上元縣桂花巷金沙井陳氏子”,並附墓聯:“勘透浮生歸佛國,最難烈士結芳鄰”。
清鹹豐十年(1860)八月,曾國藩調集湘軍主力水陸八萬餘人,在安慶嚮太平軍發動猛烈攻勢。老謀深算的曾國藩深知安慶為天京屏障,安慶一日不下,則天京一日無險。他在給其弟曾國璜的傢書中寫道:“此次安慶之得失,關係吾傢之氣運,即關係天下之安危。”所以不惜血本命令曾國荃率湘軍主力拼死攻打安慶。太平天國將領陳玉成雖然英勇,但因湘軍兵多勢衆,太平軍同湘軍多次作戰後,戰士疲憊,彈盡糧絶。安慶終於1861年9月5日被曾國荃攻陷。從此,太平軍軍事形勢逆轉,處境日益不利。
安慶失守後,陳玉成精銳盡喪,敗走壽州,為叛徒苗沛霖出賣。被執送清將勝保大營。1862年6月,被殺害於河南延津,時年二十六歲。
1864年7月,曾國藩督師攻陷天京。清軍入城大肆燒殺搶掠。陳玉成妻子王氏(係江南巨紳王信照之女)亂中攜帶兒子陳三元和《太平天國英王册封》一件逃出英王府。不幸為鮑超部益陽人徐月捐(左為金字旁)所擄。時三元年方四歲。徐月捐係我縣蘭溪人,他強娶王氏,並攜王氏與三元歸故裏。自此,三元為徐傢收養,月捐將其認作義子,改名徐山元。三元成人後,幫商於桃江。逾數年後回益陽獨自行商,往返於益陽、漢口之間。後積資漸富,在桃江杉樹圇置田百餘畝。
光緒季年,有微知三元身世者,自此,三元心悸神驚,惶惶不可終日。以至“恍惚於世態”,萌出傢之念。於四十二歲時,奉會竜山棲霞寺寶牛和尚為師。從此長伴青燈,削發為僧,法號遇緣。
三元出傢後,認地方權霸劉夢竜為皈依弟子,並將杉樹囤田産悉交劉夢竜,以求庇蔭。後其田産大部分被劉吞沒。劉夢竜僅變賣其中小部分,修一遇緣寺於杉樹囤,以障世人耳目。
三元出傢棲霞寺後,在益陽二堡魏公廟側尚置有房屋數椽,以安其傢小。其母王氏在徐傢生子二,女三。民國時魏公廟廟祝湯某即其外孫。當天京失陷,王氏出逃時,曾將一些珍寶棄置英王府側一井中。亂定後,曾與徐月捐往撈未獲。逾數年再至時,古井已被填平,該地局面全非,不可辨認。王氏晚年隨子三元在棲霞寺後結廬,長年吃齋。死後葬會竜山旁的獅形山。
有關陳三元身世,辛亥革命之前一直不為人所知。入民國後,徐傢和三元始敢嚮人吐露。民國十七年,我縣光緒時舉人曾國英獲悉此事後,走訪了陳三元及其子芝生(當時營小貿於益陽)並得見英王册封。他認為其事與太平天國史料有關,遂撰其梗概,登於上海《申報》副刊。
三元卒於民國二十四年(1935)享年七十有五。葬益陽會竜山。其墓碑上鎸有“生於庚申(清鹹豐十年)十一月二十八日江南省上元縣桂花巷金沙井陳氏子”字樣。墓門石刻一聯曰:“勘透浮生歸佛國,最難烈士結芳鄰”(下聯指陳墓與抗日死難的一些益陽烈士墓相鄰),惜其墓已無存。前年往訪寺僧,尚能指其墓址和碑石(已作鋪階之用)。
1988年至1998年不斷修建,現存大雄寶殿、棲霞閣、觀音殿、玉佛樓、僧房等建築,玉佛為晉朝古物。寺內有碑三塊,珍藏《大藏經》一部。
棲霞山旅遊小貼士
門票:10元,中小學生半價。
開放時間:06:30-18:20
最佳旅遊時間:棲霞山旅遊當以深秋時節、楓葉飄紅的季節為最佳旅遊時間。
飲食:遊客可在棲霞寺內品嚐素齋面,有香菇、素雞和其他素菜澆頭,風味獨特;另外,在棲霞公園門前還有幾處餐館可供遊人用餐。
購物:在棲霞山可購買各類楓葉書簽、臺飾等紀念品。
交通:在南京市漢府街(總統府門口)乘坐莫南綫,終點站就是棲霞山,票價為2.50元/位,運營時間為06:00-19:00,也可在南京火車站乘坐南竜綫或南上綫到棲霞山站下車即可。 |
|
Qixiasi棲霞寺 中國佛教江南古寺。位於江蘇南京市東北的棲霞山中峰西麓。始創於南朝齊永明元年(483,一說七年),以明僧紹(即明徵君)住宅改建。唐高祖李淵增建殿宇四十餘所,改名功德寺。清鹹豐五年(1855)毀於火,光緒三十四年(1908)由寺僧宗仰重建,其後屢加增建。主要建築有山門、天王殿、大佛閣、藏經樓、攝翠樓等。大佛閣又名無量壽殿,殿中無量壽佛,坐身高約10米,佛座高約 2米。山門外有《明徵君碑》,唐高宗李治撰文,當時名書法傢高正臣書寫,為江南古碑之一。寺後山崖鑿有衆多佛龕、佛像,稱千佛岩,與大同雲岡石窟齊名。 [棲霞寺] 寺內有捨利塔,始建於隋仁壽元年(601),五代南唐(937~975)時重建。八角五層,高約15米,為仿木結構石塔。基座四周繞以欄桿,以覆蓮、須彌座和仰蓮承受塔身。須彌座腰部各面有釋迦牟尼成道八相圖。塔身第一層較高,雕有板門四天王和文殊、普賢像。以上各層每面都刻有小佛像。石雕蓮花形塔頂,為近代所製作。 暢耀 |
佛教百科 Buddhist Encyclopedia |
【棲霞寺】 中國佛教江南古寺。位於江蘇南京市東北的棲霞山中峰西麓。始創於南朝齊永明元年(483,一說七年),以明僧紹(即明徵君)住宅改建。唐高祖李淵增建殿宇四十餘所,改名功德寺。清鹹豐五年(1855)毀於火,光緒三十四年(1908)由寺僧宗仰重建,其後屢加增建。主要建築有山門、天王殿、大佛閣、藏經樓、攝翠樓等。大佛閣又名無量壽殿,殿中無量壽佛,坐身高約10米,佛座高約2米。山門外有《明徵君碑》,唐高宗李治撰文,當時名書法傢高正臣書寫,為江南古碑之一。寺後山崖鑿有衆多佛龕、佛像,稱千佛岩,與大同雲岡石窟齊名。
(棲霞寺)
寺內有捨利塔,始建於隋仁壽元年(601),五代南唐(937~975)時重建。八角五層,高約15米,為仿木結構石塔。基座四周繞以欄桿,以覆蓮、須彌座和仰蓮承受塔身。須彌座腰部各面有釋迦牟尼成道八相圖。塔身第一層較高,雕有板門四天王和文殊、普賢像。以上各層每面都刻有小佛像。石雕蓮花形塔頂為近代所製作。(暢耀) |
|
Qixiasi
棲霞寺
中國佛教江南古寺。位於江蘇南京市東北的棲霞山中峰西麓。始創於南朝齊永明元年(483,一說七年),以明僧紹(即明徵君)住宅改建。唐高祖李淵增建殿宇四十餘所,改名功德寺。清鹹豐五年(1855)毀於火,光緒三十四年(1908)由寺僧宗仰重建,其後屢加增建。主要建築有山門、天王殿、大佛閣、藏經樓、攝翠樓等。大佛閣又名無量壽殿,殿中無量壽佛,坐身高約10米,佛座高約 2米。山門外有《明徵君碑》,唐高宗李治撰文,當時名書法傢高正臣書寫,為江南古碑之一。寺後山崖鑿有衆多佛龕、佛像,稱千佛岩,與大同雲岡石窟齊名。
棲霞寺
寺內有捨利塔,始建於隋仁壽元年(601),五代南唐(937~975)時重建。八角五層,高約15米,為仿木結構石塔。基座四周繞以欄桿,以覆蓮、須彌座和仰蓮承受塔身。須彌座腰部各面有釋迦牟尼成道八相圖。塔身第一層較高,雕有板門四天王和文殊、普賢像。以上各層每面都刻有小佛像。石雕蓮花形塔頂,為近代所製作。
(暢耀) |
|
棲霞寺塔 | 棲霞寺1937 | 遊棲霞寺 | 題棲霞寺 | 登棲霞寺塔 | 棲霞寺遺址 | 棲霞寺捨利塔 | 題歙山棲霞寺 | 棲霞寺雲居室 | 題棲霞寺僧房 | 遊攝山棲霞寺 | 憶登棲霞寺峰 | 遊攝山棲霞寺詩 | 入攝山棲霞寺詩 | 棲霞寺一九三七 | 棲霞寺捨利塔浮雕 | 題棲霞寺慶上人院 | 董其昌棲霞寺詩意圖軸 | 題金陵棲霞寺贈月公 | 送陸鴻漸棲霞寺採茶 | 憶登棲霞寺峰效梁簡文 | 憶登棲霞寺峰(效梁簡文) | 攝山棲霞寺山房夜坐簡徐祭酒周尚書幷同遊羣彥詩 | 靜臥棲霞寺房望徐祭酒詩 | 與瀋十九拾遺同遊棲霞寺上方於亮上人院會宿二首 | 棲霞寺東峰尋南齊明徵君故居 | 勞山憶棲霞寺道素上人久期不至 | 登棲霞寺(一作奉和李益遊棲岩寺) | 登棲霞寺一作奉和李益遊棲岩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