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 : 中草药 : 中医药 : 中药 : 笑话 > 柳枝
目录
《柳枝 osier》
诗人: 李煜 Li Yu

柳枝
  风情渐老见春羞,
  到处芳魂感旧游;
  多谢长条似相识,
  强垂烟穗拂人头。
《柳枝 osier》
诗人: 张泌 Zhang Bi

  腻粉琼妆透碧纱,雪休夸。金凤搔头坠鬓斜,发交加¤
  倚著云屏新睡觉,思梦笑。红腮隐出枕函花,有些些。
《柳枝 osier》
诗人: 朱敦儒 Zhu Dunru

柳枝
  江南岸,柳枝
  江北岸,柳枝
  折送行人无尽时,恨分离,柳枝
  
  酒一杯,柳枝
  泪双垂,柳枝
  君到长安百事违,几时归,柳枝
《柳枝 osier》
诗人: 许棐 Xu Fei

  冷迫春宵一半床。
  懒熏香。
  不如屏里画鸳鸯。
  永成双。
  
  重叠衾罗犹未暖。
  红烛短。
  明朝春雨足池塘。
  落花忙。
  
更多诗歌...
请鉴赏:

  文同 Wen Tong:柳枝 osier
侍姬名 Shi Ji Name
柳枝 侍姬名
  侍姬名。唐韩愈侍姬之名。 6.侍姬名。唐白居易侍姬小蛮善舞,腰似柳枝,樊素善歌《杨柳枝》,因以为两人的昵称。
柳树的枝条 Willow branches
  柳树的枝条。 唐 岑参 《送怀州吴别驾》诗:“ 灞上 柳枝黄,壚头酒正香。” 元 贯云石 《殿前欢》曲:“夜啼乌,柳枝和月翠扶疎。”《红楼梦》第二六回:“不期这一哭,那些附近的柳枝花朵上宿鸟栖鸦,一闻此声,俱‘忒楞楞’飞起远避,不忍再听。” 巴金 《抹布集·第二的母亲》:“白的衣服、红的净水瓶、绿的柳枝,我都记得很清楚。”
古乐府曲调名 Gu Yue tune name
柳枝 古乐府曲调名
柳枝 古乐府曲调名
  古乐府曲调名。又称《杨柳枝》。 后蜀 何光远 《鉴诫录·亡国音》:“《柳枝》者,亡 隋 之曲。 煬帝 将幸 江都 ,开 汴河 ,种柳……有是曲也。” 宋 张先 《武陵春》词:“看著娇妆听《柳枝》,人意觉春归。”
No. 9
  词调名。又称《杨柳枝》。盖由乐府横吹曲《折扬柳》演变而来。有三体:(1)单调,二十八字,四句,句七字。平韵。形似七言绝句,声律较灵活,平仄不拘定。 前蜀 牛峤 《柳枝》词五首即用此调。(2)双调,四十字。上、下片各以七、三、七、三字为句。平韵。 前蜀 张泌 《柳枝》词即三、七、三字为句,共三十二实字;另在第一、二、四句之下各加和声(亦称“ 和歌 ”)“柳枝”,共十二虚字,合为四十四字。参阅 清 万树 《词律》卷一。
词曲歌唱时的和声,无义 Lyrics when singing harmony, no sense
柳枝 词曲歌唱时的和声,无义
  词曲歌唱时的和声,无义。 宋 朱敦儒 《柳枝》词:“ 江 南岸(柳枝), 江 北岸(柳枝),折送行人无尽时,恨分离(柳枝)。酒一杯(柳枝),泪双垂(柳枝),君到 长安 百事违,几时归(柳枝)!”
No. 11
柳枝
  侍姬名。 唐 韩愈 侍姬之名。 宋 陈师道 《后山诗话》:“﹝ 韩愈 ﹞老有二妓,号 絳桃 、 柳枝 。”
侍姬名 Shi Ji Name
  侍姬名。 唐 白居易 侍姬 小蛮 善舞,腰似柳枝, 樊素 善歌《杨柳枝》,因以为两人的昵称。 唐 白居易 《别柳枝》诗:“两枝杨柳小楼中,嫋娜多年伴醉翁。明日放归归去后,世间应不要春风!” 唐 白居易 《对酒有怀寄李十九郎中》诗:“往年江外抛 桃叶 ,去岁楼中别 柳枝 。”自注:“ 樊 蛮 也。”
No. 13
柳枝
  柳枝,原名李文珊,河北武安人。中共党员。初师毕业。1945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武安县教育科科员、督学,《太行新华日报》、《山西日报》和《西藏日报》记者、编辑组长、记者站长、编辑部副主任及主任、副总编辑、总编辑、党委书记,中共西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部长,西藏自治区党委常委、副书记,中共河北省委副书记、省政协主席,河北海外联谊会会长。中共第十四、十五大代表,全国第八、九届政协委员。中华文学基金会理事。曾先后率团出访日本、意大利、瑞士、保加利亚、南斯拉夫、法国、巴西、摩纳哥、英国、美国、韩国等国和香港地区。1947年开始发表作品。
  【柳枝的功效介绍】:
  柳枝 (《本草拾遗》)
  【异名】杨柳条(《摘元方》),柳条(《芷园臆草》)。
  【来源】为杨柳科植物垂柳的枝条。
  【植物形态】垂柳,又名:小杨(《说文》),杨柳(《本草拾遗》),青丝柳(《本草求原》),线柳、吊柳(《草木便方》),水柳、清明柳。
  落叶乔木,高10~12米。
  有长而下垂的枝,小枝褐色无毛,幼时微有毛。
  叶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长9~16厘米,宽5~15毫米,先端长渐尖,基部楔形,边缘具细锯齿,上面绿色,下面带白色,侧脉15~30对;叶柄长6~12毫米。
  花单性,雌雄异株;葇荑花序先叶开放或与叶同时开放;总梗有短柔毛;雄花序长1.5~2厘米,雌花序长达5厘米;苞片圆形至线状披针形,早落;雄花有2腺体,雄蕊2,分离,基部具长柔毛;雌花有一腺体,子房无毛,无柄,花柱极短,柱头2裂。
  蒴果长3~4毫米,带绿褐色,成熟后2裂。
  种子有绵毛。
  花期3~4月。
  果期4~5月。
  生于水边湿地。
  分布长江流域及华南各地。
  本植物的根及须根(柳根)、枝和根的韧皮(柳白皮)、叶(柳叶)、花(柳花),具毛的种子(柳絮)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采集】全年可采。
  【化学成分】木质部含水杨甙。
  【药理作用】水杨甙与稀盐酸或硫酸共煮可水解为水杨甙元及葡萄糖。
  水杨甙可作苦味剂(局部作用于胃),吸收后部分变为水杨酸(解热止痛),随即很快水解。
  由于水杨甙转变为水杨酸之程度不恒定,故临床上不能用前者代替后者。
  水杨甙元4~10%浓度可作局部麻醉用,几乎无毒。
  【性味】苦,寒。
  ①《唐本草》:味苦,寒,无毒。
  ②《滇南本草图说》:气味苦辛。
  【归经】《得配本草》:入足阳明、厥阴经。
  【功用主治-柳枝的功效】祛风,利尿,止痛,消肿。
  治风湿痹痛,淋病,白浊,小便不通,传染性肝炎,风肿,疔疮,丹毒,齿龋,龈肿。
  ①《本草拾遗》:治小儿一日五日寒热,煮柳枝浴之。
  ②《日华子本草》:可消食。
  ③《滇南本草图说》:主治血凝气滞,风寒外束;小儿痘症,有乌头陷顶,浆升不起者,煎服或浴之。
  ④《纲目》:煎服,治黄疸,白浊;酒煮,熨诸痛肿,去风,止痛消肿。
  ⑤《得配本草》:去风热,除湿痹。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2两。
  外用:煎水含漱或熏洗。
  【选方】①治小便淋浊不清:柳枝一握,甘草三钱。
  煎汤饮之。
  (《肘后方》) ②治小儿胎火不尿:柳枝,干者一握,煎汤服之。
  (《济急方》) ③治尿梗:枯柳(枝)一大把。
  折碎煎汤,倾坐桶内,被围住熏。
  再内服。
  (《纲目拾遗》) ④治黄疸:柳枝三大升。
  以水一斗,煮取浓汁,搦半升,一服令尽。
  (《外台》) ⑤治急、慢性肝炎:一寸以内嫩柳枝二两,加水1000毫升,煎至200毫升,每日一付,分二次服。
  (《新疆中草药单方验方选编》) ⑥治疔毒及反花疮:煎柳枝叶作膏涂之。
  (《独行方》) ⑦治漏疮肿痛:杨柳条,罐内烧烟,熏之出水。
  (《摘元方》) ⑧治阴卒肿痛:柳枝三尺长二十枚。
  细锉,水煮极热,以故帛裹包肿处,仍以热汤洗之。
  (《婉僧坦集验方》) ⑨治天灶丹毒,赤从背起:柳木灰水调涂之。
  (《外台》) ⑩治牙齿风龋:柳枝(锉)一升,大豆一升。
  合炒,豆炮尽,于磁器盛之,谓酒三升渍之,经三日,台之频吐。
  (《古今录验方》) ⑾治齿断肿,连耳脑肿疼:垂柳枝、槐白皮、白杨皮各一握。
  上药细锉,每用半两,以水一大盏,煎至七分,去滓,入盐一钱,搅令匀,热含冷吐。
  (《圣惠方》柳枝汤)
  【临床应用】①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柳枝制成糖浆,每100毫升含鲜生药6两;服后有胃肠道反应者可加入适量麦芽(每100毫升1两)。
  每次50毫升,日服3次,2个月为一疗程。
  观察40例,其中31例心绞痛患者,服药后消失14例,减轻13例,无变化4例;心悸、胸闷,气急、头痛、肢麻等症,大部分有不同程度的减轻或消失。
  症状改善时间短者2天,长者8周。
  部分病例尿量增多,浮肿消退,睡眠改善。
  24例伴有高血压者,多数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心电图35例复查结果,有改善者15例,对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全患者疗效似较好。
  胆甾醇的升降,据38例分析,无明显影响。
  副作用:部分患者服药后有便稀、便次增加等现象,1~2周内自行消失。
  少数出现荨麻疹、皮肤瘙痒,个别出现皮肤青紫现象。
  可加服抗过敏药物,在1~2周内即消失。
  ②治疗慢性气管炎对咳、痰、喘均有一定近期效果,但以对单纯型疗效较好。
  据82例观察,用药后近期控制34例,显效26例,好转21例,无效1例。
  服药后普遍反映食欲增加,睡眠好转。
  仅个别患者因服药过显产生腹泻、腹痛反应,但为时较短,不需处理可白行消失。
  用法:柳枝4两,切碎洗净,水煎服,每日1剂,10天为一疗程。
  ③治疗传染性肝炎用带叶的柳树枝2两(干品1两),加水1斤,煎至300毫升两次分服。
  治疗急性肝炎(黄疸型为主)253例,有效率为96.3%,平均用药28.5天。
  主要症状消失时间:食欲不振3.7天,恶心呕吐2.7天,腹胀7天。
  大部分服药后上腹堵闷胀感及食欲迅速改善,其他消化道症状也随之缓解,尿色变浅,尿量增加。
  用鲜柳枝和枫杨树枝各10斤,制成注射液1200毫升,每日肌注4毫升(小儿减半);另用柳叶、枫杨叶各1.5斤,以蒸馏法制成注射液1500~1800毫升,每日肌注2次,每次3毫升(小儿减半)。
  前者用于急性黄疸型肝炎,主要作用是退黄疸、改善中毒症状;后者用于急性传染性肝炎,主要作用是降酶、降絮。
  亦可每日取柳枝、枫杨枝各3两,柳叶、枫杨叶各1.5两,制成煎剂两次分服。
  临床以注射剂共治218例,达临床痊愈者208例(占95.4%);疗效不佳(治程在51天以上而加用其它中药)者10例(占4.6%)。
  实践证明,发病时间越短(1个月内),治愈率越高。
  用药后奏效较快:黄疸退净在3~12天者占74.8%;麝浊、麝絮试验30天内恢复正常者占83.1%,转氨酶30天内恢复正常者占83.1%;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在3~7天基本消失。
  对肝硬化引起的黄疸、肝功能异常,则无效果。
  用带叶鲜嫩柳枝2两或杨、柳树枝各2两(鲜品),水煎顿服或分2次服,连服1周,对传染性肝炎亦有预防作用。
  ④治疗烧烫伤取新鲜柳树枝烧成炭(不可烧成灰)研细末,过筛,用香油调成稀膏状,涂敷创面,每日1~2次,不包扎。
  换药时不必擦去前药,任其自行脱痂。
  上药后约3~4小时创面渐干,结成焦痂,随着出现疼痛。
  此时可在药痴上涂以香油使之软润,切不可擦掉原药。
  应用3例小面积Ⅱ度烧伤,效果良好,经3~14天痊愈。
No. 14
  柳枝
  (《本草拾遗》)
  【异名】杨柳条(《摘元方》),柳条(《芷园臆草》)。
  【来源】为杨柳科植物垂柳的枝条。
  【植物形态】垂柳,又名:小杨(《说文》),杨柳(《本草拾遗》),青丝柳(《本草求原》),线柳、吊柳(《草木便方》),水柳、清明柳。
  落叶乔木,高10~12米。有长而下垂的枝,小枝褐色无毛,幼时微有毛。叶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长9~16厘米,宽5~15毫米,先端长渐尖,基部楔形,边缘具细锯齿,上面绿色,下面带白色,侧脉15~30对;叶柄长6~12毫米。花单性,雌雄异株;葇荑花序先叶开放或与叶同时开放;总梗有短柔毛;雄花序长1.5~2厘米,雌花序长达5厘米;苞片圆形至线状披针形,早落;雄花有2腺体,雄蕊2,分离,基部具长柔毛;雌花有一腺体,子房无毛,无柄,花柱极短,柱头2裂。蒴果长3~4毫米,带绿褐色,成熟后2裂。种子有绵毛。花期3~4月。果期4~5月。
  生于水边湿地。分布长江流域及华南各地。
  本植物的根及须根(柳根)、枝和根的韧皮(柳白皮)、叶(柳叶)、花(柳花),具毛的种子(柳絮)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采集】全年可采。
  【化学成分】木质部含水杨甙。
  【药理作用】水杨甙与稀盐酸或硫酸共煮可水解为水杨甙元及葡萄糖。水杨甙可作苦味剂(局部作用于胃),吸收后部分变为水杨酸(解热止痛),随即很快水解。由于水杨甙转变为水杨酸之程度不恒定,故临床上不能用前者代替后者。水杨甙元4~10%浓度可作局部麻醉用,几乎无毒。
  【性味】苦,寒。
  ①《唐本草》:"味苦,寒,无毒。"
  ②《滇南本草图说》:"气味苦辛。"
  【归经】《得配本草》:"入足阳明、厥阴经。"
  【功用主治】祛风,利尿,止痛,消肿。治风湿痹痛,淋病,白浊,小便不通,传染性肝炎,风肿,疔疮,丹毒,齿龋,龈肿。
  ①《本草拾遗》:"治小儿一日五日寒热,煮柳枝浴之。"
  ②《日华子本草》:"可消食。"
  ③《滇南本草图说》:"主治血凝气滞,风寒外束;小儿痘症,有乌头陷顶,浆升不起者,煎服或浴之。"
  ④《纲目》:"煎服,治黄疸,白浊;酒煮,熨诸痛肿,去风,止痛消肿。"
  ⑤《得配本草》:"去风热,除湿痹。"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2两。外用:煎水含漱或熏洗。
  【选方】①治小便淋浊不清:柳枝一握,甘草三钱。煎汤饮之。(《肘后方》)
  ②治小儿胎火不尿:柳枝,干者一握,煎汤服之。(《济急方》)
  ③治尿梗:枯柳(枝)一大把。折碎煎汤,倾坐桶内,被围住熏。再内服。(《纲目拾遗》)
  ④治黄疸:柳枝三大升。以水一斗,煮取浓汁,搦半升,一服令尽。(《外台》)
  ⑤治急、慢性肝炎:一寸以内嫩柳枝二两,加水1000毫升,煎至200毫升,每日一付,分二次服。(《新疆中草药单方验方选编》)
  ⑥治疔毒及反花疮:煎柳枝叶作膏涂之。(《独行方》)
  ⑦治漏疮肿痛:杨柳条,罐内烧烟,熏之出水。(《摘元方》)
  ⑧治阴卒肿痛:柳枝三尺长二十枚。细锉,水煮极热,以故帛裹包肿处,仍以热汤洗之。(《婉僧坦集验方》)
  ⑨治天灶丹毒,赤从背起:柳木灰水调涂之。(《外台》)
  ⑩治牙齿风龋:柳枝(锉)一升,大豆一升。合炒,豆炮尽,于磁器盛之,谓酒三升渍之,经三日,台之频吐。(《古今录验方》)
  ⑾治齿断肿,连耳脑肿疼:垂柳枝、槐白皮、白杨皮各一握。上药细锉,每用半两,以水一大盏,煎至七分,去滓,入盐一钱,搅令匀,热含冷吐。(《圣惠方》柳枝汤)
  【临床应用】①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以柳枝制成糖浆,每100毫升含鲜生药6两;服后有胃肠道反应者可加入适量麦芽(每100毫升1两)。每次50毫升,日服3次,2个月为一疗程。观察40例,其中31例心绞痛患者,服药后消失14例,减轻13例,无变化4例;心悸、胸闷,气急、头痛、肢麻等症,大部分有不同程度的减轻或消失。症状改善时间短者2天,长者8周。部分病例尿量增多,浮肿消退,睡眠改善。24例伴有高血压者,多数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心电图35例复查结果,有改善者15例,对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全患者疗效似较好。胆甾醇的升降,据38例分析,无明显影响。副作用:部分患者服药后有便稀、便次增加等现象,1~2周内自行消失。少数出现荨麻疹、皮肤瘙痒,个别出现皮肤青紫现象。可加服抗过敏药物,在1~2周内即消失。
  ②治疗慢性气管炎
  对咳、痰、喘均有一定近期效果,但以对单纯型疗效较好。据82例观察,用药后近期控制34例,显效26例,好转21例,无效1例。服药后普遍反映食欲增加,睡眠好转。仅个别患者因服药过显产生腹泻、腹痛反应,但为时较短,不需处理可白行消失。用法:柳枝4两,切碎洗净,水煎服,每日1剂,10天为一疗程。
  ③治疗传染性肝炎
  用带叶的柳树枝2两(干品1两),加水1斤,煎至300毫升两次分服。治疗急性肝炎(黄疸型为主)253例,有效率为96.3%,平均用药28.5天。主要症状消失时间:食欲不振3.7天,恶心呕吐2.7天,腹胀7天。大部分服药后上腹堵闷胀感及食欲迅速改善,其他消化道症状也随之缓解,尿色变浅,尿量增加。
  用鲜柳枝和枫杨树枝各10斤,制成注射液1200毫升,每日肌注4毫升(小儿减半);另用柳叶、枫杨叶各1.5斤,以蒸馏法制成注射液1500~1800毫升,每日肌注2次,每次3毫升(小儿减半)。前者用于急性黄疸型肝炎,主要作用是退黄疸、改善中毒症状;后者用于急性传染性肝炎,主要作用是降酶、降絮。亦可每日取柳枝、枫杨枝各3两,柳叶、枫杨叶各1.5两,制成煎剂两次分服。临床以注射剂共治218例,达临床痊愈者208例(占95.4%);疗效不佳(治程在51天以上而加用其它中药)者10例(占4.6%)。实践证明,发病时间越短(1个月内),治愈率越高。用药后奏效较快:黄疸退净在3~12天者占74.8%;麝浊、麝絮试验30天内恢复正常者占83.1%,转氨酶30天内恢复正常者占83.1%;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在3~7天基本消失。对肝硬化引起的黄疸、肝功能异常,则无效果。
  用带叶鲜嫩柳枝2两或杨、柳树枝各2两(鲜品),水煎顿服或分2次服,连服1周,对传染性肝炎亦有预防作用。
  ④治疗烧烫伤
  取新鲜柳树枝烧成炭(不可烧成灰)研细末,过筛,用香油调成稀膏状,涂敷创面,每日1~2次,不包扎。换药时不必擦去前药,任其自行脱痂。上药后约3~4小时创面渐干,结成焦痂,随着出现疼痛。此时可在药痴上涂以香油使之软润,切不可擦掉原药。应用3例小面积Ⅱ度烧伤,效果良好,经3~14天痊愈。
佛教百科 Buddhist Encyclopedia
柳枝 佛教百科
  【柳枝】 (物名)唐土北地之俗,有插柳枝于净水以攘邪鬼者。释氏要览下曰:“北人风俗,每至重午等毒节日,皆以盆盛水,内插柳枝,置之门前辟恶。按灌顶经云:昔维耶黎城民遭疫,有一少年比丘,名禅提。奉佛教持摩诃神咒,往为辟之,疫人皆愈。其禅提往彼国二十九年民安,至其迁化,民复遭疫。民思禅提,遂往其住处。但见所嚼齿木掷地成林,林下有泉。民酌其水,折杨枝,扫拂洒。病者皆愈。毒气销亡。”
英文解释
  1. n.:  osier,  sallow
近义词
柳枝镇
相关词
俄罗斯198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