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名称→ 柯氏喙鲸
拉丁文名→
ziphius cavirostris
英文名→
shepherd's beaked whale
科→ 喙鲸科
现况→ 不详
现存→ 不详
背鳍位置→ 中央偏体后方
初生重量→ 约250公斤
成年重量→ 2-3吨
族群大小→ 1-10(1-25)
良好食区→
落单的个体通常是老雄鲸
简介>>
尽管柯氏喙鲸通常不易引人注意,而且少爱海上观察到,但却是分布极广,数目极多的喙鲸。主要资讯得自搁浅事件。由于体色及伤痕的个体的差异极大,几乎没有任何两只看起来是相似。可能与瓶鼻鲸混淆,但柯氏喙鲸的前额微斜,嘴喙较小而不明显。还可能与其他的喙鲸与小须鲸混淆;但是其头部和嘴喙形状有时被比拟为鹅嘴,以及下颚前端的2颗小型牙齿(雄鲸才有)等特征颇为显著;牙齿有时会覆满藤壶。
行为>>
通常会避开船只,但偶尔也会好奇,与人容易亲近,尤其是夏威夷附近的族群。虽曾观察到跃身击浪,但应属罕有的行为。躯体几乎垂直升起,完全跃离海面,而后再笨拙地回落海中;喷气略向前左倾,但是低矮而不明显;长潜后,可能立即可见。潜水通常持续20至40分钟;可能伴有间隔10至20秒的2至3次喷气。柯氏喙鲸游泳时似乎会东摇西晃;快速游行时,头部会外露;通常可以清楚地看到背鳍,且可能尾鳍扬离海面。比其他大多数的喙鲸更常搁浅。初生约2-3米,成年5.5-7米。
别名>>
(旧称:柯维氏喙鲸),鹅嘴鲸,柯维氏鲸,鹅喙鲸
雄/雌>>
嘴喙不明显(随着年龄会更不明显),前额,嘴喙与下巴呈乳白或白色,喷气孔后方凹陷,老雄鲸背鳍前方的背部几乎白色,许多个体身上有涡状花纹,体型长而粗壮,背鳍小,呈镰刀状(有个体差异),闭嘴时刚好可以看到两颗小牙齿,体侧与背部都有白色的长疤痕,胸鳍小,体色不一,从黄褐,淡褐,乳白至蓝灰或紫黑色豆油(在耀眼的阳光下可能呈现红色调),白色或乳白色斑块以及环状疤痕主要出现在腹部与体侧,宽大尾鳍的宽度可及体长的1/4。
背鳍>>
有些背鳍高耸,呈镰刀状,有些背鳍低矮且呈三角形,后缘或许几乎平直
牙齿>>
厚实的下颚前端长有2颗锥状牙齿
尾鳍>>
中央稍有或没有凹刻,后缘向内凹
体色差异>>
体色因部位,性别或年龄而有差异。白色的老柯氏喙鲸可能与白鲸或里氏海豚混淆。
何处观赏>>
分布的资料主要得自大量的搁浅事件,以及少数的目击报告。似乎是所有喙鲸中分布最广者:广泛分布于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只有极地海域不见踪迹(南,北半球均如此)。已知会出现在许多大样中的群岛附近,同时,地中海与日本海这类封闭海域也相当常见。夏威夷与若干其他海域的族群为定栖性;未知有迁徙行为。除非是海底峡谷或狭窄的大陆架等岸边水深够的海域,否则极少在大陆沿岸出现。
鉴别清单>>
头形呈鹅喙状
唇形短而向上弯
头部小,常呈苍白
躯体长而粗壮
喷气孔后方凹陷
下颚前端有小牙齿
疤痕呈长形与环状
游过海面时会左右摇晃
通常落单或组成小群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