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查謨剋什米爾(Jammu and Kashmir)地處喜馬拉雅山南簏的剋什米爾地區,因印巴領土爭議,也被稱為“印控剋什米爾”,為印度最北部邦。該邦南面與旁遮普和喜馬偕爾邦接壤,西北部與巴基斯坦接鄰,東北部與中國相連。地理上查謨剋什米爾分為三大部分即查謨、剋什米爾𠔌地和拉達剋(列城)。
下設14縣(district)。“查謨和剋什米爾邦”是爭議地區,以下數據是否包含了控製綫以北和我國領土阿剋賽欽地區尚不清楚,請辨別使用,若有轉載請留意。 站外鏈接: 轉載自行政區劃網站()維基百科 |
|
查谟-克什米尔邦
查謨-剋什米爾邦是印度的一個邦,位於青藏高原西部。
邦政府所在地 斯利那加
官方語言 剋什米爾語
面積 位於第 6 位
平方公裏 222 236
人口 位於第 20 位
(2001) 1006 萬人
人口密度 45 人/平方公裏
識字率 (2001) 位於第 33 位
總共 54,46 %
男 65,75 %
女 41,82 %
查謨和剋什米爾,西北接阿富汗,北和東與中國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西藏自治區相連,南為印度的喜馬偕爾邦和旁遮普邦,西為巴基斯坦的西北邊境省和旁遮普省,面積約19萬平方千米,人口約800多萬。77%人口信伊斯蘭教,20%人口信印度教,餘為錫剋教徒、佛教徒。大多數人講剋什米爾語,屬印歐語係。
境內多山地 ,大部分地區海拔在4000米以上。從西南到東北,地形可分為查謨平原、山麓丘陵、皮爾本賈爾嶺、剋什米爾𠔌地、喜馬拉雅山西段、印度河上遊𠔌地和喀喇昆侖山。剋什米爾𠔌地平均海拔1500~1800米,𠔌地長155千米,寬56千米,面積1.5萬平方千米,是剋什米爾人口最多、農業最發達的地區。位於中國和剋什米爾邊境的喬戈裏峰高達8611米,是世界第二高峰。氣候南北差異大,並隨高度而變化。降水自西南嚮東北遞減,氣溫自北而南增加。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剋什米爾是英屬“印度帝國”的一個土邦。1947年印、巴分治時,其歸屬未明確規定,遂引起印巴爭端,發生戰爭,經聯合國調解,1949年1月1日停火生效,但原定的公民投票所定歸屬未能實現。根據停火綫,印度控製3/5的土地和 3/4人口,巴基斯坦占其餘部分。1965年9月和1971年11月又發生兩次敵對行動。印度占領了停火綫以西的一些地區。
經濟以農業為主,80%以上的居民從事農耕業,主要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麥、粟、油菜、豆類及棉花、煙草等,多為夏季作物。農事活動主要集中於平原或𠔌地地區,廣大山區多為森林和牧場。森林占總面積的1/8左右。主要樹種有印度雪杉、蘭杉、冷杉、鬆、雲杉、核桃、榆木和白楊等。畜牧業以養羊和氂牛為主,出産的羊毛細軟,聞名世界,氂牛還是重要的交通工具。礦藏資源僅有少量的煤和鋁土礦,至今尚未很好開採,此外還有一些礦泉(包括硫黃泉)。水力資源豐富,但開發利用的不多。手工業以當地所産的羊毛為原料織成地毯、坎肩、圍巾,還有木雕和皮革製品等。重視旅遊業的發展。位於傑盧姆河肥沃𠔌地的斯利那加,是剋什米爾的最大城市,人口約61萬,有毛氈、絲織、造紙等工業,也是避暑旅遊勝地;1948年創建了斯利那加大學。西南部的查謨位於達維河畔,人口約22萬,商業發達。東部的主要城鎮是列城,有公路與斯利那加相通。由列城越喀喇昆侖山可以北入中國新疆的莎車、和田,經班公湖可通中國西藏的日土。
剋什米爾自古就是中國、印度和歐洲的交通紐帶。中國古代到印度的陸上交通,多經新疆繞帕米爾之西越興都庫什山脈南下,經剋什米爾抵達。 |
|
- lat.: Jammu and Kashmir, Jammu & Kashmīr
|
|
查謨和剋什米爾, 查謨和剋什米爾邦 |
|
斯裏那加 | 拉達剋 | 斯利那加 | 查謨 | 多達 | 庫普瓦拉 | 巴拉穆拉 | 巴德加姆 | 普爾瓦馬 | 安南塔那加 | 卡基爾 | 烏德漢普爾 | 旁切 | 拉賈烏裏 | 卡圖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