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爾斯·斯賓塞·卓別林
目錄
個人簡介 Profile
  (Charlie Chaplin,1889年4月16日—1977年12月25日,全名為查爾斯·斯賓塞·卓別林爵士,昵稱查理,Sir Charles Spencer Chaplin Jr,不列顛帝國勳章佩戴者),英國電影演員,導演,製片人。1889年4月16日生於倫敦,1977年12月25日卒於瑞士科西耶。
  卓別林幼年喪父,曾在遊藝場和巡回劇團賣藝或打雜。1913年,隨卡爾諾啞劇團去美國演出,被美國導演M.塞納特看中,從此開始了他的電影生涯。1914年2月28日,頭戴圓頂禮帽、手持竹手杖、足登大皮靴、走路像鴨子的流浪漢夏爾洛的形象首次出現在影片《大獨裁者》《陣雨之間》中。這一形象成為卓別林喜劇片的標志,風靡歐美20餘年。他奠定了現代喜劇電影的基礎,卓別林戴著圓頂硬禮帽和禮服的模樣幾乎成了喜劇電影的重要代表,往後不少藝人都以他的方式表演。
  從1919年開始,卓別林獨立製片,此後一生共拍攝80餘部喜劇片,其中在電影史上著名的影片有《淘金記》、《城市之光》、《摩登時代》、《大獨裁者》、《凡爾杜先生》、《舞臺生涯》等。這些影片反映了卓別林從一個普通的人道主義者到一位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藝術大師的過程。卓別林以其精湛的表演藝術,對下層勞動者寄予深切同情,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種種弊端進行辛辣的諷刺,對法西斯頭子希特勒進行了無情的鞭笞。1952年,他受到麥卡錫主義的迫害,被迫離開美國,定居瑞士。在瑞士期間,他拍攝了尖銳諷刺麥卡錫主義的影片《一個國王在紐約》。1972年,美國隆重邀請卓別林回到好萊塢,授予他奧斯卡終身成就奬,稱他“在本世紀為電影藝術作出不可估量的貢獻”。卓別林贊揚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取得的成就。
  卓別林最出色的角色是一個外貌流浪漢,內心則一幅紳士氣度、穿着一件窄小的禮服、特大的褲子和鞋、戴着一頂圓頂硬禮帽、手持一根竹拐杖、留着一撇小鬍子的形象。在無聲電影時期卓別林是最有才能和影響最大的人物之一。他自己編寫、導演、表演和發行他自己的電影。從在英國的大劇院作《凡爾杜先生(殺人狂時代)》為孩童演員登臺演出到他88歲高齡逝世他在娛樂業從事了70多年的生涯。從狄更斯式的倫敦童年一直達到了電影工業的世界頂端,卓別林的一生是20世紀最引人矚目的一生之一,他本人成為了一個文化偶像。他一生中私生活和公衆生活的高高低低受到了有些人的高度贊揚,也受到了其他一些人的嚴格批判。
童年 Childhood
  1889年,卓別林出生於英國倫敦南部地區的一個演藝家庭,父母都是藝人。從他很小的時候開始他的父母就分居,查理與他的同母異父的哥哥雪尼·卓別林隨他們的母親生活。1896年他的母親失業,兄弟兩人《摩登時代》被送入倫敦蘭貝斯區的一個少年感化院。幾周後他們又被送入一個收養孤兒的學校。卓別林12歲半時,父親酗酒去世,母親患精神病,最後被送入一個精神病院。當時雪尼和查理不知道他們還有一個被父親撫養大的同母異父的兄弟,後來這個兄弟在查理·卓別林在好萊塢的製片廠中工作。1920年查理·卓別林將他的母親接到美國,1928年母親在好萊塢逝世。因父親在37歲時早逝,母親又患神經病,年幼的卓別林被送進貧民孤兒學校。7歲後,他離開了孤兒學校,成了一名流浪兒。他當過報童、雜貨店小夥計、玩具小販、醫生的小傭人、吹玻璃的小工人,還在遊藝場掃過地。
  早年的貧睏生活啓發了他後來創造流浪漢的靈感;小鬍須、細手杖、大號褲子及皮鞋,以及歪歪扭扭的正式晚禮服,暗示了在兒童天真的想象中的威嚴的成人,意在用一個天真無邪的形象重新塑一個下層階級的代表。17歲時,卓別林進入了當時非常有名的卡爾諾劇團。在這裏,卓別林有生以來遇到了使他終生受益的良師卡爾諾,正是卡爾諾,把卓別林帶進了喜劇的最高行列。
舞臺生涯 Stage career
  1894年卓別林五歲時在倫敦的一俱樂部代替他的母親首次登臺表演(母親嗓子突然沙啞)。他小時候曾生過一次大病,數星期躺在病床上,晚上他的母親在窗前給他表演外面發生的事情。1900年他的哥哥為他在倫敦競技場上演的啞劇《灰姑娘》中扮演一隻戲劇性的貓的角色。1903年他獲得了一《淘金記》個新角色,後來不久他獲得了他的第一個正式角色,扮演《歇洛剋·福爾摩斯》中的一個報童。直到1906年他扮演這個角色。此後他在一個雜技團裏工作,次年在弗萊德·卡爾諾(Fred Karno)的喜劇團裏扮演小醜。
移民美國 Emigrated to the U.S.
  根據美國移民紀錄查理·卓別林是於1912年10月2日隨同卡爾諾啞劇劇團進入美國的。當時卡爾諾啞劇劇團的成員還包括斯坦·勞雷爾,卓別林和勞雷爾在旅店裏分享一屋。後來勞雷爾回到英國,而卓別林則留在美國。當時電影導演麥剋·塞納特看到卓別林的表演後在雇用卓別林。卓別林在那裏與喜劇演員瑪布爾·諾曼德合作。1914年到1923年間,卓別林拍攝了大量的短片,以精湛的啞劇技巧、完美的銀幕形象成為聞名世界的喜劇演員——事實上他可以說是第一名世界明星。卓別林成立了自己的電影公司,這樣他可以自己控製自己的電影。
  在卡爾諾劇團,卓別林有很多機會可以去巡回演出,他很希望能去美國。1912年,卓別林夢想成真,他在美國的演出非常轟動,以至於引起美國電影製片商的興趣。在最孤獨寂寞的時期,他一生《舞臺生涯》中的轉折點慢慢到來。當時,啓斯東公司的老闆賽納特一眼相中了這個來自異國他鄉的青年,卓別林開始了嚮往已久的演員生活。
  卓別林在啓斯東扮演各種各樣的角色,多半是兇狠的、輕浮的、散漫的、狡猾的和醜陋的。這些人物符合啓斯東的“理想”,但和卓別林獨具一格的整套喜劇手法很不協調。卓別林曾說:我並不很喜歡自己的早期影片,因為在這些影片中我很不容易控製住自己。一兩塊奶油蛋糕飛到人的臉上,也許還有點逗趣,可是,如果整個喜劇性僅僅依靠這種辦法,那麽影片馬上就會變得單調而索然寡味了。也許我並沒有能夠一貫做到實現我的意圖,不過,我是一千倍地更喜歡用一種俏皮的姿態、而不願用粗鄙和庸俗的行為去贏得笑聲。
  卓別林基於他真正藝術傢的天性,越來越清楚地意識到幽默對生活基礎的特殊意義。他開始從早期的滑稽電影中擺脫出來,逐漸地把嚴肅的題材和喜劇片的傳統手法非常巧妙地結合起來。在卓別林對現實的諷刺影片中占有特殊地位的、是他1918年拍攝的《狗的生涯》。這部影片中,深思代替了嬉笑,憂鬱代替了嘲弄。通過這部影片,他放棄了濫用的低級趣味,而以發人深省的笑代替了純生理的笑;用同情的微笑代替哈哈大笑。“不朽的流浪者”夏爾洛,露宿街頭,處處受辱,當他從職業介紹所碰了壁狼狽地走出來時,茫然地看見門口的幾衹狗正在爭奪一塊骨頭。這辛酸的一筆正是殘酷人生的真實寫照,也是童年卓別林的真實寫照。
  1918年1月21日,卓別林自己的製片廠正式落成。這天,他興高采烈地穿上那雙舉世聞名的夏爾洛的大皮鞋,在未幹的水泥地上踏下一個腳印。
  卓別林力圖通過電影反映出時代的特徵。他說,創作喜劇,其中的悲劇因素往往會激起嘲笑的心理,而嘲笑正是一種反抗。
  1929年從美國開始的經濟危機迅速席捲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此時拍攝的《城市之光》描寫夏爾洛愛上一個賣花的盲女,盲女卻誤以為他是百萬富翁。為了給賣花女攢錢治病,夏爾洛吃盡苦頭弄來一筆錢,賣花女眼睛治好纔知道自己的恩人原來是個乞丐式的窮人。
  提出的問題更為尖銳深刻的片子是《摩登時代》。貪得無厭的資本傢為了追求利潤,不顧工人死活,無限增加工人的勞動強度,甚至異想天開地發明“吃飯機”,連工人短短的午飯時間也不放過。由於夏爾洛整天在傳送帶旁操作,機械地重複擰蠃絲的單調工作,因而神經失常,被送進醫院,然而等病治好了,他卻失業了。這部影片不僅思想內容深刻,而且在演技上也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
  譴責戰爭販子和軍火商的《凡爾杜先生》,描寫銀行小職員凡爾杜忠心耿耿地幹了二十年,受盡剝削,在一次經濟危機中被踢出銀行,為了養傢糊口,被迫走上了犯罪道路。凡爾杜因殺人而被捕,判處死刑。他說:“殺了一個人就說這人是罪犯,殺了幾百萬人卻說他是英雄。在這個世界上,衹要有權勢就能獲得成功……”
  為此美國政府掀起對卓別林的迫害。《凡爾杜先生》在美國許多大城市被禁映。1947年12月,卓別林在巴黎報紙上發表了一篇題為“我嚮好萊塢宣戰”的文章,嚮全世界控訴他所遭遇的迫害。
  1952年9月,為參加歐洲各國舉行的《舞臺生涯》首映典禮,卓別林準備到歐洲旅行半年。他帶着傢眷,當輪船橫渡大西洋時,收音機廣播了美國政府司法部的聲明,聲明說政府將拒絶卓別林再入境。船在法國停泊時,卓別林嚮一百多名記者發表了談話,他說:“我信仰自由,這是我全部政治見解……我為人人,這是我的天性。”又說:“我並不想製造革命,衹是還要拍些電影。”
  1953年初,奧娜代表她丈夫回美國出席聯美公司董事會,賣掉了卓別林在美國的全部財産,並把他的手稿、影片等珍貴資料運往瑞士。從這以後卓別林下定决心不再返回美國。從此,他在日內瓦湖北岸、風景優美的維薇鎮定居下來。從定居瑞士起,卓別林就着手撰寫回憶錄。50年代末完成了40萬字的《我的自傳》,他以驚人的記憶回憶了自己艱苦奮鬥的一生。
  60年代和越戰的來臨,使卓別林在美國的命運再度被改變。1963年,他在紐約組織了自己的電影節。1972年,他在奧斯卡有史以來最熱烈且持續時間最長的起立鼓掌聲中,接受了美國電影學院頒發的奧斯卡特殊成就奬。1972年造訪美國期間,83歲高齡的卓別林說自己早已放棄了激進的政治主張。
  1977年12月25日,88歲高齡的世界傑出的喜劇大師與世長辭了。
初探電影導演 Preliminary film director
  1918年卓別林創建了他自己的好萊塢公司,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對自己的電影的藝術和經濟上的控製。在此後的35年中他使用這個獨立性創造了許多不朽的傑作,這些作品至今不失其娛樂價值和影響力。其中包括短喜劇《狗的生活》(1918年)和《發薪日》(1922年)。長的作品有《從軍記》(1918年)和《朝聖》(1923年)。此外還有他的無聲電影經典,其中包括《尋子遇仙記》(1921年)、《巴黎一婦人》(1923年)、《淘金記》(1925年)和《馬戲團》(1928年)。
  有聲電影被發明後他還拍了兩部他最著名的無聲電影《城市之光》(1931年)和《摩登時代》(1936年),此後他轉嚮有聲電影。在卓別林的無聲電影中他自己配音樂和聲音效果。《城市之光》是卓別林喜劇因素與情感交配得最完美的一部作品。詹姆斯·艾吉1949年寫道,這部片子的結束部分是電影史上最偉大的一段表演。
  卓別林的有聲電影包括《大獨裁者》(1940年)、《凡爾杜先生》(1947年)和《舞臺生涯》(1952年)。
  《摩登時代》雖然是一部無聲電影,但是實際上它包含聲音,比如收音機和電視機的聲音。卓別林以此來幫助1930年代已經不習慣看無聲電影的觀衆來熟悉無聲電影中觀衆聽不到對話。這部電影中有一個情節是卓別林的上司觀察他在衛生間裏偷偷地抽煙。這個情節比喬治·奧威爾的《一九八四》中的一個類似的情節早了十多年。奧威爾可能是受到卓別林電影中這個情節的啓發。《摩登時代》也是第一部可以聽得到卓別林本人的聲音的電影。電影結束時他哼的那支歌是他自己親自哼的。雖然如此這部電影一般被看作依然是一部無聲電影。
聯美公司 United Artists
  1919年卓別林與瑪麗·璧剋馥、道格拉斯·費爾班剋斯和戴衛·沃剋·格裏菲思等人一起組織成立了一個電影發行公司聯美公司。他們的意圖在於逃避好萊塢正在形成的製片公司係統中發行公司和資助人不斷增強的權利。聯美公司的成立和他自己的製片公司保障了卓別林對自己的作品的完全控製,保障了他的獨立地位。直到1950年代初他任聯美公司的理事。
  雖然從1927年開始有聲電影出現後就很快占據了電影主流,但是在整個1930年代內卓別林始終拒絶拍有聲電影。卓別林本人多才多藝,他為他1952年的《舞臺生涯》編排舞蹈,為1928年的《馬戲團》寫了主題歌。他的著名的歌包括《微笑》,後來納特·金·科爾演唱這首歌非常出名,此外《舞臺生涯》的主題歌也是他自己寫的。
大獨裁者 The Great Dictator
  卓別林的第一部有聲電影《大獨裁者》,是專門針對阿道夫·希特勒和納粹主義所製作,並於美國放棄孤立主義參戰的前一年發表。在當時的政治氣候下,這部影片的訴求相當大膽。它生動地寫明納粹主義的醜惡,並塑造一個生動的猶太角色,描寫他遭受到的迫害。卓別林在這部電影中同時扮演了一位類似(包括面目形狀上的類似)希特勒的納粹獨裁者和一位受納粹主義殘酷迫害的猶太理發師。酷愛電影的希特勒看了這部電影兩次(希特勒個人的影院徵求的影片的紀錄尚存)。此外希特勒與卓別林的生日衹差四天(希特勒出生於1889年4月20日)。
  卓別林的政治觀點始終傾嚮左派。從今天的角度來看他的政治見解相當緩和,但是在1940年代的美國(加上他的影響力、他的知名度以及作為一個外國僑民)許多人認為他的政治觀點是非常極端、非常危險的。在大蕭條前卓別林的無聲電影的政治性不強,他的流浪漢的角色衹不過是貧睏,有時與法律發生衝突。卓別林1930年代的電影就非常政治化了。《摩登時代》描述了工人和窮人在工業社會中的不幸狀態。1940年的《大獨裁者》最後的一段演講批評了愛國民族主義受到了強烈的反對。卓別林於1942年公開要求幫助蘇聯在歐洲開闢一個第二戰場也是一個非常受爭議的事件。1947年的《凡杜爾先生》使用黑色幽默的手段批評資本主義,在許多美國城市裏發生了抗議這部影片的事件。1957年卓別林在歐洲拍攝了《紐約王》,使用幽默的手段來諷刺五年前導致他被迫離開美國的政治迫害和人心惶惶的多疑。拍了這部影片後卓別林喪失了拍公開的政治性電影的興趣,他說喜劇演員和小醜應該不政治性,應該“站在政治之上”。
麥卡錫主義 McCarthyism
  儘管卓別林非常成功,而且從1914年至1952年始終住在美國,但他是一直保持着他的英國國籍。在麥卡錫主義時期,他被指責從事“非美行為”,並懷疑傾嚮共産黨。約翰·埃德加·鬍佛下令聯邦調查局秘密收集卓別林的情報並建立了一個秘密檔案,鬍佛還試圖將卓別林驅逐出境。1942年卓別林呼籲打開第二歐洲戰場後聯邦調查局對卓別林的壓力加強。1940年代末這個壓力達到頂點,美國議會威脅要審問他。但是最後這個威脅沒有變成現實,可能是因為反對他的政治傢怕他諷刺和嘲弄審問者的才能。
  1952年卓別林離開美國,他本來打算短暫訪問英國家乡。鬍佛聽到這個消息後與美國移民歸化局商議取消卓別林的入境允許。卓別林决定留在歐洲,他定居瑞士沃韋。期間遊歷各國,受到了畢加索、英國女王、法國總統、赫魯曉夫、周恩來等人的接見。1972年他與他的夫人短暫回訪美國來領取奧斯卡榮譽奬。儘管他是受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的邀請回到美國的,美國當局衹給他發了一個為期兩個月的一次性入境簽證。不過此時美國公衆裏反對卓別林的政治情緒已經消失了,他的回訪非常成功。
奧斯卡金像奬 Academy Awards
  卓別林兩次獲得奧斯卡榮譽奬。在1929年5月16日奧斯卡金像奬首次被頒發時還沒有今天的投票程序,而且各項奬勵之間的區別也非常模糊。卓別林本來因他的電影《馬戲團》被提名為最佳男演員和最佳喜劇導演,但後來他的提名被撤回,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决定因他在“《馬戲團》片中在表演、協作、導演和製片各方面表現出來多樣性和天才”而授予他特殊奬。唯一的另一部獲得特殊奬的影片是《爵士歌手》。
  44年後卓別林於1972年末為他對“本世紀的電影藝術所做出的不可估量的貢獻”獲得了第二次榮譽奬。卓別林重返美國,除了獲奬外他還獲得了奧斯卡金像奬歷史上最長的起立致敬。在明星群聚的會場內觀衆整整起立鼓掌了五分鐘。
  卓別林還為《大獨裁者》被提名為最佳電影、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原創劇本,為《凡杜爾先生》被提名為最佳原創劇本。在卓別林本人拍電影的時期裏他對奧斯卡金像奬表示小看。他的兒子小查理寫道卓別林開玩笑將他1929年獲得的金像奬當作製門器使用,因此在1930年代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的人對他非常不滿。
  卓別林最後的兩部電影是《紐約王》(1957年)和索菲亞·羅蘭和馬竜·白蘭度上演的《香港女伯爵》(1967年)
  人們往往忽視卓別林還獲得過一次奧斯卡金像奬,1973年他為他1952年與剋萊爾·布盧姆一起拍的《舞臺生涯》獲得了最佳最佳原創音樂奬。片中巴斯特·基頓也登場,這是這兩位大喜劇傢唯一的一次同時露面。由於卓別林當時面臨的政治睏難,這部電影始終未在洛杉磯上演,而這是被提名的條件之一。這個條件直到1972年纔達到。
封爵 Knighthoods
  1975年3月9日伊麗莎白二世女王授予卓別林不列顛帝國勳章,由此將他提升為爵士。1931年和1956年就已經有人提名將卓別林封為爵士了,但當時的保守派政府反對此舉,因為他們怕這會影響到冷戰時期與美國的關係,此外當時英國正在準備入侵蘇伊士。
逝世 Death
  1977年聖誕節卓別林在瑞士沃韋中風逝世,享年88歲。他被葬在沃州科西埃-蘇爾-沃韋的墓地中。1978年3月1日有人盜走了卓別林的遺體並以此試圖嚮他的遺人要錢。但是盜墓者被捕,十一周後他的遺體在日內瓦湖附近被尋回。今天他被葬在六英尺的水泥下面以防再發生類似的事件。
關係 Relationship
  ■埃德娜·普文斯
  埃德娜·普文斯是卓別林電影中的第一位主要女演員。兩人在1916年到1917年間有過一段浪漫關係,這段關係可能於1918年中止。1918年末卓別林與米爾德裏德·哈裏斯結婚後兩人關係恢復的可能性就消失了。到1923年為止普文斯依然是卓別林電影中的主要女演員。直到1958年她逝世普文斯受雇於卓別林。兩人說到對方時始終感情非常好。
  ■米爾德裏德·哈裏斯
  1918年10月23日29歲的卓別林與16歲的《緑野仙蹤》的女主角米爾德裏德·哈裏斯結婚。婚姻是在哈裏斯慌報說她懷孕後達成的。兩人有一個孩子,但他在嬰兒時期就死了。1920年兩人離婚。離婚時卓別林稱哈裏斯與以勾引年輕女演員著稱的艾拉·內吉姆瓦有女同性戀關係,而哈裏斯則稱卓別林嗜性成癮。
  ■寶拉·納格瑞
  1922到23年間卓別林與女演員寶拉·納格瑞之間有過一段很公開的關係。納格瑞當時剛剛從波蘭到達好萊塢。這段時好時壞的關係在九個月後結束了。它有點像現代好萊塢影星的關係的前例。與他的其它關係相比卓別林與納格瑞非常特殊,非常公開。
  ■麗泰·格雷
  在準備拍攝《淘金記》時35歲的卓別林與16歲的麗泰·格雷發生了關係。格雷懷孕後兩人於1924年11月26日結婚。他們有兩個兒子:小查理·卓別林(1925年—1968年)和西德尼·厄爾·卓別林(1926年—)。1928年兩人離婚非常痛苦。卓別林必須嚮格雷付當時紀錄性的82.5萬美元。這場公衆矚目的離婚,加上一場稅收上的糾紛使得卓別林的頭髮都變白了。法庭記錄被公佈,其中含有許多隱私的細節,這導致了一場反對卓別林的運動。卓別林的傳記作者喬斯·米爾頓在卓別林的傳記中寫道說這場婚姻是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的《洛麗塔》的靈感來源。
  ■保利特·戈達德
  從1932年到1940年卓別林與女演員保利特·戈達德之間有一段浪漫的和職業的關係。戈達德在這段時間裏大多數時間裏住在保利特·戈達德在比佛利山莊的傢裏。卓別林“發現了”戈達德並讓她在《摩登時代》和《大獨裁者》中演女主角。據說由於戈達德拒絶闡明她與卓別林之間的關係是她沒有獲得扮演《亂世佳人》中郝思嘉的角色的主要原因。兩人關係於1940年結束後兩人公開說他們於1936年秘密結婚。後來卓別林在私下裏說他們從未正式結婚。不論怎麽說兩人之間的婚姻關係友善地於1942年正式結束。戈達德與卓別林正式離婚,戈達德還獲得了一筆離婚費。
  ■瓊·巴裏
  卓別林與瓊·巴裏有過一段短暫的關係。本來卓別林想讓巴裏扮演一個主角,但是過了不久巴裏就開始對卓別林糾纏不休並有精神病的表現。兩人的關係因此終止。1943年5月巴裏稱因卓別林懷孕。血液測試表明卓別林並非孩子的父親,但是法庭拒絶允許血液測試作為證據,因此卓別林被判直到孩子21歲為止每月要給孩子付75美元。
  ■烏娜·奧尼爾
  此後不久卓別林遇到了劇作傢尤金·奧尼爾的女兒烏娜·奧尼爾。兩人於1943年6月16日結婚,當時卓別林54歲,而奧尼爾衹有18歲,此後奧尼爾的父親沒有再與他女兒說過話。兩人的婚姻生活非常長,也非常幸福,兩人在對方身上似乎找到了自己所需要的東西:奧尼爾找到了一個愛自己的父親角色,而卓別林則找到了一個忠實於自己,並在他在公衆中的信譽不斷降落的時候安慰自己的人。兩人共有八個孩子,三個兒子剋裏斯托弗、尤金和邁剋爾和五個女兒傑拉爾丁、約瑟芬、簡、維多利亞和安娜特-埃米利。卓別林逝世後烏娜還活了十四年,但是她對卓別林之死非常悲痛以至開始酗酒。
  其女兒維多利亞‧卓別林現為著名馬戲藝人,創立「隱形馬戲」,在世界各地巡回演出。
人物軼事 People anecdotes
  ●在沃韋的卓別林紀念館前有一座卓別林像。倫敦的萊斯特廣場上的卓別林像是這座像的復製品。
  ●卓別林除其它衆多榮譽外還在好萊塢星光大道上有一顆星(由於1950和60年代對卓別林的政治傾嚮的批評直到1970年代他纔獲得這顆星)。1985年英國發行了一張紀念他的郵票。1994年美國也發行了一張郵票紀念他,這張郵票上卓別林的肖像是漫畫傢阿爾·赫施費爾德畫的。
  ●1992年理查德·阿頓伯羅導演了按照卓別林的傳記改編的電影《卓別林》,電影中羅伯特·唐尼飾卓別林,卓別林的女兒傑拉爾丁飾她自己的祖母(即卓別林的母親)。
  ●2001年英國喜劇演員艾迪·伊紮德在《貓咪喵》中飾卓別林。
  ●從1960年代開始就一直有人將卓別林的電影與巴斯特·基頓的電影作比較。兩人的電影在風格上相差很大。卓別林的電影非常強調情感,而基頓的電影則非常詼諧。卓別林在製片上非常傳統,強調表演,而基頓則不斷創新,非常大膽。從歷史角度上來看卓別林是所有其他人(包括基頓)的先驅。除健康的同行之間的競爭外兩人對對方均非常尊重。基頓將卓別林稱為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喜劇演員和喜劇導演。卓別林對基頓也非常贊賞,1928年他反對基頓參加米高梅公司,後來證明此舉非常糟糕。在《舞臺生涯》中卓別林專門為基頓寫了一段情節,基頓是1915年以來卓別林的首位屏幕喜劇夥伴。
  ●1999年,他被美國電影學會選為百年來最偉大的男演員第10名。
其它爭論 Other arguments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英國媒介批評卓別林沒有參軍。卓別林稱他報名了,但是在進行體格檢查時落選。卓別林在戰期內募捐了許多錢,並於1918年拍了一部喜劇性的宣傳片。據說關於他參軍的爭論導致他沒有在1930年代初被封爵。
  卓別林一生中始終有關於他是否有猶太血統的爭論和斷言。1930年代納粹宣傳中稱卓別林為猶太人,1940年代聯邦調查局的研究也集中在這一點上(原因不明)。這個爭論的原因可能是因為當時有關於猶太人在電影工業占支配地位的狂想。卓別林的同母異父兄弟西德尼是半猶太人,但不信猶太教。卓別林本人有猶太血統的說法毫無根據。卓別林本人生前從未討論過這個問題,也拒絶否定說他是猶太人。他說這樣做衹是為“反猶分子提供了證據”。他常說假如他有猶太先裔的話他將感到驕傲,因為“所有天才均有猶太血統”。在《大獨裁者》中他大膽地描寫對猶太人的迫害就體現出了他的這個觀點。
  在1924年製片人托馬斯·英斯死在威廉·藍道夫·赫斯特的遊艇上的事件中卓別林被牽連在裏面。這個事件是好萊塢的一個未解之謎之一,也許永遠也無法解開了。2001年這個事件被拍成電影《貓咪喵》。
  卓別林畢生受年輕婦女的吸引是他受批評的原因之一。他的傳記作傢將這個習慣規於他青年時代在倫敦大劇院遇到的初戀海蒂·凱利。卓別林喜歡發現和引導年輕的女影星。除米爾德裏德·哈裏斯外他所有的婚姻和重要關係都是這樣開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