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動物名。又稱花面狸、白額靈貓。産於 東南亞 及我國 長江 流域及其以南地區。大小像傢貓,嗜食𠔌物、果實、小鳥、昆蟲等。肉可食,味鮮美;毛皮可製裘。 清 李鬥 《揚州畫舫錄·新城北錄中》:“第二分二號五簋碗十件:鯽魚舌匯熊掌……梨片伴蒸果子狸。” |
|
果子狸
學名:paguma larvata taivana(swinhoe)
築名:formosan gem-faced civet
分類:carvivora食肉目viverridae靈貓科 |
|
果子狸也叫花面狸、白鼻狗、花面棕櫚貓等,屬靈貓科果子狸屬(paguma)。該屬衹有一個物種,與本科其他物種同屬於食肉動物中的原始類群。果子狸是珍貴的毛皮和肉用的野生動物。一般體長48~50公分,尾長37~41公分;體重3600~5000剋。體色為黃灰褐色,頭部色較黑,由額頭至鼻梁有一條明顯的四帶,眼下及耳下具白斑,背部體毛灰棕色。後頭、肩、四肢末端及尾巴後半部為黑色,四肢短壯,各具五趾。趾端有爪,爪稍有伸縮性;尾長,約為體長的三分之二。 |
|
果子狸為林緣獸類,為夜行性動物。主要棲息在森林、灌木叢、岩洞、樹洞或土穴中,偶可在開墾地發現。在黃昏、夜間和日出前活動,善於攀緣,雜食性,除了鼠類、昆蟲、蛙、鳥、蝸牛外,頗喜食多汁之果類;以野果和𠔌物為主食,也吃樹枝葉,還到果園中吃水果,偶爾吃自己的糞便。肛門附近具臭腺,遭敵時會釋出異味驅之。果子狸每年2—5月發情。懷孕期為70—90天。夏季産仔,每胎産1—5仔。1歲達到性成熟。壽命為15年。 |
|
果子狸野外分佈於中國華北以南的廣大地區,以及中南半島、印度尼西亞、緬甸、印度、不丹、尼泊爾等地。臺灣特有亞種,分佈由低至高海拔山區皆有,但中低海拔山區及開墾地為主。在我國廣泛分佈,北起北京西郊、山西大同、陝西秦嶺山地、川西一直到西藏南部的喜馬拉雅,南到臺灣、海南島和雲南南緣;現有17個亞種,我國有9個,其中指名亞種paguma larvata分佈於東南部各省。目前民間飼養繁殖之數量相當多。産於我國南方的狸皮針毛平順,底絨細柔,色澤鮮豔,但張幅較小;而産於北方的狸皮毛絨豐厚,多為青灰色,張幅較大。製裘皮可做成長短皮衣、皮帽、皮領、皮手套等。尾毛和針毛長而富有彈性,可以製成毛刷和畫筆。 |
|
果子狸的飼養管理比較粗放,一般多放置於小籠捨(2×2.5平方米)或用小鐵籠飼養,再將籠捨放置於閑置的房間內或者專門設置一個小庭院。由於其活動範圍較小,清潔衛生尤顯重要。內室以水泥地面為宜,便於衝刷。由於果子狸善攀緣,室內外可設棲杠、樹樁等供動物攀爬,以便活動和休息;房間也應該設立頂網或頂蓋,網孔不大於5平方釐米,以防止動物逃跑和保證安全。
夏季的遮蔭和鼕季的防寒工作必不可少。夏季要防止曝曬雨淋,鼕天要防止穿堂風,尤其是夜晚,可用草簾或棉簾遮擋,一般保持其生活環境溫度在25~30℃即可。飲水必須清潔新鮮,夏季曬過的水和鼕季結冰的水不要讓其飲用,且要經常地換水。
由於果子狸的食性是以植物果實為主,因此可根據個同季節飼喂不同的果類,其數量要占日糧重量的二分之一。要註意飼料種類的多樣化和合理搭配。一般成體每日飼喂混合飼料窩窩頭150剋,肉、魚30剋,水果、蔬菜150~200剋,其混合飼料組成為:30%白麵,25%玉米麵,20%麩皮和5%骨粉。不同季節、不同地區可飼喂不同果類,夏季對其可投喂黃瓜、西紅柿和梅豆角等;鼕季可投喂蘋果、紅橙等,都可提高其食欲。投喂飼料量及成分也要隨動物發育狀況而有所變化。當胎兒在母體內生長發育及分娩後,幼仔體重迅速增加時,日糧中肉、魚的比例應增加,每日可增到150剋左右,水果可增至200~250剋左右。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可以喂給乳類食物,如牛乳等,其量可以增到450剋左右。
果子狸的食性雜,耐粗飼,飼養方法簡單,抗病力強,易馴養,人工飼養經濟效益高,具有廣阔的前景。 |
|
在中國大陸尤其是南方,特別是在雲貴高原及兩廣(廣東、廣西)地區,常被用以食用,因此醫學界許多人士認為人類透過食用果子狸而感染到嚴重急性呼吸道綜合癥(sars[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現在,因為有不利的證據表明嚴重急性呼吸道綜合癥(sars)(沙士)與果子狸關係密切,支持者如鐘南山。致使果子狸在中國部分地區遭到大規模的宰殺。但是也有人認為其證據不足以證明這一點。
如同瘋牛病、禽流感等傳染病一樣,人類通過大規模屠殺動物起到防止傳染疾病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遭到了保護動物人士的質疑。該物種已被列入國傢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佈的《國傢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
|
果子狸為林緣獸類,為夜行性動物。主要棲息在森林、灌木叢、岩洞、樹洞或土穴中,偶可在開墾地發現。在黃昏、夜間和日出前活動,善於攀緣,雜食性,除了鼠類、昆蟲、蛙、鳥、蝸牛外,頗喜食多汁之果類;以野果和𠔌物為主食,也吃樹枝葉,還到果園中吃水果,偶爾吃自己的糞便。肛門附近具臭腺,遭敵時會釋出異味驅之。果子狸每年2—5月發情。懷孕期為70—90天。夏季産仔,每胎産1—5仔。1歲達到性成熟。壽命為15年。
棲地分佈
果子狸野外分佈於中國華北以南的廣大地區,以及中南半島、印度尼西亞、緬甸、印度、不丹、尼泊爾等地。臺灣特有亞種,分佈由低至高海拔山區皆有,但中低海拔山區及開墾地為主。在我國廣泛分佈,北起北京西郊、山西大同、陝西秦嶺山地、川西一直到西藏南部的喜馬拉雅,南到臺灣、海南島和雲南南緣;現有17個亞種,我國有9個,其中指名亞種Paguma larvata分佈於東南部各省。目前民間飼養繁殖之數量相當多。産於我國南方的狸皮針毛平順,底絨細柔,色澤鮮豔,但張幅較小;而産於北方的狸皮毛絨豐厚,多為青灰色,張幅較大。製裘皮可做成長短皮衣、皮帽、皮領、皮手套等。尾毛和針毛長而富有彈性,可以製成毛刷和畫筆。 |
|
中醫理論認為其味甘、性平;補中益氣,治諸疰,去遊風,愈腸風下血;又治痔瘻、鼠瘻。 |
|
果子狸一般體長48~50公分,尾長37~41公分;體重3600~5000剋。體色為黃灰褐色,頭部色較黑,由額頭至鼻梁有一條明顯的四帶,眼下及耳下具白斑,背部體毛灰棕色。後頭、肩、四肢末端及尾巴後半部為黑色,四肢短壯,各具五趾。趾端有爪,爪稍有伸縮性;尾長,約為體長的三分之二。 |
|
- n.: civet cat
|
|
果子狸屬 | 果子狸肉 | 果子狸與 | 紅扣果子狸 | 紅燒果子狸 | 火煲果子狸 | 偷糧果子狸 | 斑鳩和果子狸 | 果子狸與sars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