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 : 魚類 > 林奈
目錄
No. 1
  林奈(linnaeus,carolus)是瑞典植物學家、冒險傢,首先構想出定義生物屬種的原則,並創造出統一的生物命名係統。
  17世紀後,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博物學家搜集到大量的動物。植物和化石等標本。在1600年,人們知道了約6000種植物,而僅僅過去了100年,植物學家又發現了12000個新種。到了18世紀,對生物物種進行科學的分類變得亟為迫切。林奈正是生活在這一科學發展新時期的一位傑出的代表。
  林奈1707年生於瑞典。林奈的父親是一位鄉村牧師,他對園藝非常愛好,空閑時精心管理着花園裏的花草樹木。幼時的林奈,受到父親的影響,十分喜愛植物,他曾說:"這花園與母乳一起激發我對植物不可抑製的熱愛。"八歲時得“小植物學家”的別名。林奈經常將所看到的不認識的植物拿來詢問其父,他父親也一一詳盡地告訴他。有時林八歲時得“小植物學家”的別名。問過父親以後不能全部記住,而出現重複提問的現象,對此,其父則以"不答復問過的問題"來督促林奈加強記憶,使他的記憶力自幼就得到了良好的鍛煉,他所認識的植物種類也越來越多。在小學和中學,林奈的學業不突出,衹是對樹木花草有異乎尋常的愛好。他把時間和精力大部分用於到野外去採集植物標本及閱讀植物學著作上。
  從1727年起,林奈先後進入竜得大學和烏普薩拉大學學習。在大學期間,林奈係統地學習了博物學及采製生物標本的知識和方法。他充分利用大學的圖書館和植物園進行植物學的學習。1732年,林奈隨一個探險隊來到瑞典北部拉帕蘭地區進行野外考察。在這塊方圓7401千米(4600英裏)的荒涼地帶,他發現了100多種新植物,收集了不少寶貴的資料,調查結果發表在他的《拉帕蘭植物志》中。1735年,林奈周遊歐洲各國,並在荷蘭取得了醫學博士學位。在歐洲各國他結識了那裏的一些著名的植物學家和得到了國內所沒有的一些植物標本。在國外的3年是林奈一生中最重要的時期,是他學術思想成熟、初露鋒芒的階段。例如,他的《自然係統》就是在1735年出版的。在此書中,林奈首先提出了以植物的生殖器官進行分類的方法。1738年林奈回到故鄉,他回到母校烏普薩拉大學任教,著書立說,直到1778年去世。從1741年起,他擔任植物學教授,潛心研究動植物分類學,在此後的20餘年裏,共發表了180多種科學論著,特別是1753年發表的《植物種志》一書,是他歷時七年的年的心血結晶,在這部著作中共收集了5938年植物,用他新創立的“雙名命名法”對植物進行統一命名。
  林奈在生物學中的最主要的成果是建立了人為分類體係和雙名製命名法。在他看來:"知識的第一步,就是要瞭解事物本身。這意味着對客觀事物要具有確切的理解;通過有條理的分類和確切的命名,我們可以區分開認識客觀物體……分類和命名是科學的基礎。"《自然係統》一書是林奈人為分類體係的代表作。在林奈以前,由於沒有一個統一的命名法則,各國學者都按自己的一套工作方法命名植物,致使植物學研究睏難重重。其睏難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命名上出現的同物異名、異物同名的混亂現象;二是植物學名冗長;三是語言、文字上的隔閡。林奈依雄蕊和雌蕊的類型、大小、數量及相互排列等特徵,將植物分為24綱、116目、1000多個屬和10 000多個種。綱、目、屬、種的分類概念是林奈的首創。林奈用拉丁文定植物學名,統一了術語,促進了交流。他采用雙名製命名法,即植物的常用名由兩部分組成,前者為屬名,要求用名詞;後者為種名,要求用形容詞。例如,銀杏樹學名為ginkgo biloba,l.gikgo是屬名,是名詞;biloba是種名,是形容詞;第三個字母,則是定名者姓氏的縮寫,l為林奈(linne)的縮寫。結合命名,林奈規定學名必須簡化,以12個字為限,這就使資料清楚,便於整理,有利於交流。林奈的植物分類方法和雙名製被各國生物學家所接受,植物王國的混亂局面也因此被他調理得竟然有序。他的工作促進了植物學的發展,林奈是近代植物分類學的奠基人。
  林奈能取得這些成就,是因為他對植物的特殊感情和好學精神,具有廣博的經歷以及有利的學習、深造條件等,還在於他重視前人的工作,虛心取人之長並加以發展。如在1729年,林奈讀到法國植物學家維朗特著的《花草的結構》一書,受到啓發,他根據植物的雌蕊和雄蕊的數目進行植物分類。再如,古希臘時的亞裏士多德建立的動、植物命名法規已經具有雙名製的萌芽,衹是到了林奈纔將雙名製完善和推廣。
  林奈的最大功績是把前人的全部動植物知識係統化,摒棄了人為的按時間順序的分類法,選擇了自然分類方法。他創造性地提出雙名命名法,包括了8800多個種,可以說達到了“無所不包”的程度,被人們成為萬有分類法,這一偉大成就使林奈成為18世紀最傑出的科學家之一。
  18世紀生物學的進步是和林奈緊緊相連的。瑞典政府為紀念林奈這位傑出的科學家,先後建立了林奈博物館、林奈植物園等,並於1917年成立了瑞典林奈學會。
No. 2
  林奈(Linnaeus),全名卡爾·馮·林奈(Carl von Linné,1707年5月23日~1778年1月10日),過去譯成林內,受封貴族前名為卡爾·林奈烏斯(Carl Linnaeus),由於瑞典學者階層的姓常拉丁化,又作卡羅魯斯·林奈烏斯(Carolus Linnaeus),瑞典自然學者,現代生物學分類命名的奠基人。
  17世紀後,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博物學家搜集到大量的動物。植物和化石等標本。在1600年,人們知道了約6000種植物,而僅僅過去了100年,植物學家又發現了12000個新種。到了18世紀,對生物物種進行科學的分類變得亟為迫切。林奈正是生活在這一科學發展新時期的一位傑出的代表。
  林奈1707年生於瑞典。林奈的父親是一位鄉村牧師,他對園藝非常愛好,空閑時精心管理着花園裏的花草樹木。幼時的林奈,受到父親的影響,十分喜愛植物,他曾說:"這花園與母乳一起激發我對植物不可抑製的熱愛。"八歲時得“小植物學家”的別名。林奈經常將所看到的不認識的植物拿來詢問其父,他父親也一一詳盡地告訴他。有時林奈問過父親以後不能全部記住,而出現重複提問的現象,對此,其父則以"不答復問過的問題"來督促林奈加強記憶,使他的記憶力自幼就得到了良好的鍛煉,他所認識的植物種類也越來越多。在小學和中學,林奈的學業不突出,衹是對樹木花草有異乎尋常的愛好。他把時間和精力大部分用於到野外去採集植物標本及閱讀植物學著作上。
  從1727年起,林奈先後進入竜得大學和烏普薩拉大學學習。在大學期間,林奈係統地學習了博物學及采製生物標本的知識和方法。他充分利用大學的圖書館和植物園進行植物學的學習。1732年,林奈隨一個探險隊來到瑞典北部拉帕蘭地區進行野外考察。在這塊方圓7401千米(4600英裏)的荒涼地帶,他發現了100多種新植物,收集了不少寶貴的資料,調查結果發表在他的《拉帕蘭植物志》中。1735年,林奈周遊歐洲各國,並在荷蘭取得了醫學博士學位。在歐洲各國他結識了那裏的一些著名的植物學家和得到了國內所沒有的一些植物標本。在國外的3年是林奈一生中最重要的時期,是他學術思想成熟、初露鋒芒的階段。例如,他的《自然係統》就是在1735年出版的。在此書中,林奈首先提出了以植物的生殖器官進行分類的方法。1738年林奈回到故鄉,他回到母校烏普薩拉大學任教,著書立說,直到1778年去世。從1741年起,他擔任植物學教授,潛心研究動植物分類學,在此後的20餘年裏,共發表了180多種科學論著,特別是1753年發表的《植物種志》一書,是他歷時七年的年的心血結晶,在這部著作中共收集了5938年植物,用他新創立的“雙名命名法”對植物進行統一命名。
  林奈在生物學中的最主要的成果是建立了人為分類體係和雙名製命名法。在他看來:"知識的第一步,就是要瞭解事物本身。這意味着對客觀事物要具有確切的理解;通過有條理的分類和確切的命名,我們可以區分開認識客觀物體……分類和命名是科學的基礎。"《自然係統》一書是林奈人為分類體係的代表作。在林奈以前,由於沒有一個統一的命名法則,各國學者都按自己的一套工作方法命名植物,致使植物學研究睏難重重。其睏難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命名上出現的同物異名、異物同名的混亂現象;二是植物學名冗長;三是語言、文字上的隔閡。林奈依雄蕊和雌蕊的類型、大小、數量及相互排列等特徵,將植物分為24綱、116目、1000多個屬和10 000多個種。綱、目、屬、種的分類概念是林奈的首創。林奈用拉丁文定植物學名,統一了術語,促進了交流。他采用雙名製命名法,即植物的常用名由兩部分組成,前者為屬名,要求用名詞;後者為種名,要求用形容詞。例如,銀杏樹學名為GINKGO BILOBA L.,GIKGO是屬名,是名詞;biloba是種名,是形容詞;第三個字母,則是定名者姓氏的縮寫,L為林奈(linne)的縮寫。結合命名,林奈規定學名必須簡化,以12個字為限,這就使資料清楚,便於整理,有利於交流。林奈的植物分類方法和雙名製被各國生物學家所接受,植物王國的混亂局面也因此被他調理得竟然有序。他的工作促進了植物學的發展,林奈是近代植物分類學的奠基人。
  林奈能取得這些成就,是因為他對植物的特殊感情和好學精神,具有廣博的經歷以及有利的學習、深造條件等,還在於他重視前人的工作,虛心取人之長並加以發展。如在1729年,林奈讀到法國植物學家維朗特著的《花草的結構》一書,受到啓發,他根據植物的雌蕊和雄蕊的數目進行植物分類。再如,古希臘時的亞裏士多德建立的動、植物命名法規已經具有雙名製的萌芽,衹是到了林奈纔將雙名製完善和推廣。
  林奈的最大功績是把前人的全部動植物知識係統化,摒棄了人為的按時間順序的分類法,選擇了自然分類方法。他創造性地提出雙名命名法,包括了8800多個種,可以說達到了“無所不包”的程度,被人們成為萬有分類法,這一偉大成就使林奈成為18世紀最傑出的科學家之一。
  18世紀生物學的進步是和林奈緊緊相連的。瑞典政府為紀念林奈這位傑出的科學家,先後建立了林奈博物館、林奈植物園等,並於1917年成立了瑞典林奈學會。
  林奈是近代生物學,特別是植物分類學的奠基人。1707年5月23日出生於有“北歐花園”之稱的瑞典斯科訥地區的羅斯鬍爾特拉,1778年1月10日去世,享年71歲。
  2007年為紀念林奈誕辰300周年,瑞典政府將2007年定為“林奈年”,活動主題為“創新、求知、科學”,旨在激發青少年對自然科學的興趣,同時緬懷這位偉大的科學家。
英文解釋
  1. n.:  linnaeus
近義詞
卡爾·林耐烏斯, 卡爾·林奈, 卡爾·馮·林耐, 林耐, 卡爾·林耐, 卡爾·林奈烏斯, 林內, 卡爾·馮·林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