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別名:鬆兒 鬆子鷹 擺胸 雀賊 雀鷹 雀鷂
英名:besra
學名:accipiter virgatus |
|
隼形目falconiformes鷹科accipitridae |
|
松雀鹰 特征
小型猛禽。全長35釐米左右。雄鳥上體石板灰色;喉白色,具顯著黑色中央縱紋;翅覆羽暗石板色;飛羽暗褐色。尾灰褐色,具4~5條黑色橫斑。胸、腹部灰白,帶淡乳黃色,密雜以棕紅色橫斑。嘴灰藍色,先端轉黑。腳黃色,爪黑。雌鳥體形較雄鳥大。 |
|
鬆雀鷹通常棲息於海拔2800公尺以下的山地針葉林、闊葉林和混交林中,鼕季時則會到海拔較低的山區活動性機警,人很難接近,常單獨生活。喜在6~13米高的喬木上築巢,以樹枝編成皿狀。主要捕食鼠類、小鳥、昆蟲等動物。繁殖期間每窩可産卵4~5枚。卵為淺藍白色,並帶有明顯的赤褐色斑點,孵化期約1個月左右。 |
|
産於內蒙古東北部、東北山地、西藏南部至陝西、四川、雲南、廣西、廣東、福建。 |
|
易危(v) 國傢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Ⅱ |
|
鬆山(北京) 牛姆林 武夷山(福建) 戴雲山 內伶仃島--福田 南嶺 南昆山 豫北黃河故道濕地 防城金花茶 道真大沙河 麻陽河 草海 佛頂山(石阡) 梵淨山 尖峰嶺 壩王嶺(昌江、白沙) 董寨鳥類 濟源獼猴 雞公山 洪河 涼水 九宮山 神農架 後河 桃源洞 索溪峪 八面山 莽山 長白山 大豐麋鹿 武夷山(江西) 岩泉 鴨緑江口濱海濕地 老禿頂子 白石砬子 榮成天鵝湖 天竜山 龐泉溝 蘆芽山 五鹿山 靈空山 綿山 歷山 太白山 臥竜 哀牢山 金平分水嶺 白馬雪山(雲南) 高黎貢山 銅壁關 清涼峰 天目山(浙江) 古田山 烏岩嶺 帽兒山(黑竜江) 瓦屋山 衡水湖濕地和鳥類 小溪 黃河三角洲 南靖南亞熱帶雨林 |
|
【中文名稱】:鬆雀鷹
【拉丁學名】:Accipiter virgatus物種命名人及年代: (Temminck, 1822)
【別名】: 鬆兒 鬆子鷹 擺胸 雀賊 雀鷹 雀鷂
【英文名】:Besra
【國傢重點保護動物級別】:二級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未列入
【瀕危等級】:未列入
【瀕危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II
【生態環境】:In heavily foreated regions,nesting in densely foliaged |
|
動物界 Fauna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脊椎動物亞門 Vertebrata → 鳥綱 Aves → 今鳥亞綱 Neornithes → 突胸總目 Carinatae → 隼形目 FALCONIFORMES → 鷹科 Accipitridae → 鷹亞科 Accipitrinae → 鷹屬 Accipiter → 鬆雀鷹 Accipiter virgatus |
|
CITES瀕危等級: 附錄II 生效年代: 1997
IUCN瀕危等級: 未列入 生效年代: 1996
IUCN瀕危等級: 生效年代: 2003年
國傢重點保護等級: 二級 生效年代: 1989
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 未列入 生效年代: 1996 |
|
中等體型(33釐米)的深色鷹。似鳳頭鷹但體型較小並缺少冠羽。成年雄鳥:上體深灰色,尾具粗橫斑,下體白,兩脅棕色且具褐色橫斑,喉白而具黑色喉中綫,有黑色髭紋。雌鳥及亞成鳥:兩脅棕色少,下體多具紅褐色橫斑,背褐,尾褐而具深色橫紋。亞成鳥胸部具縱紋。 虹膜-黃色;嘴-黑色,蠟膜灰色;腿及腳-黃色。
叫聲:雛鳥饑餓時發出反復哭叫聲shew-shew-shew。 |
|
繁殖期間每窩可産卵4~5枚。卵為淺藍白色,並帶有明顯的赤褐色斑點,孵化期約1個月左右。 |
|
國外分佈:印度、東南亞、菲律賓及大巽他群島。
國內分佈:內蒙古東北部、東北山地、西藏南部至陝西、四川、雲南、廣西、廣東、福建。
主要分佈省份:
北京 河北 山西 內蒙古 遼寧 吉林 黑竜江 上海 江蘇 浙江 福建 江西 山東 河南 湖北 湖南 廣東 廣西 海南 四川 貴州 雲南 西藏 陝西 甘肅 寧夏 臺灣 香港
分佈在以下山脈湖泊:
長白山 長白山 大別山 都龐嶺 小興安嶺 五指山 五指山 天目山 太行山 清涼峰 秦嶺 |
|
亞種affinis為中國中部、西南部及海南島的留鳥。nisoides為中國東南部留鳥。fuscipectus見於臺灣。廣布於海拔300~1200米的多林丘陵山地,但不多見。 |
|
- n.: besra
- lat.: accipiter virgatus, accipiter virgatu
|
|
鬆兒, 鬆子鷹, 擺胸, 雀賊, 雀鷹, 雀鷂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