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 : 農業 > 鬆突圓蚧
  鬆突圓蚧 拉丁文名: hemiberlesia pitysophila
  我國危害較大的外來入侵物種之一(但未被列入我國首批外來入侵物種名單)。
  鑒別特徵:體圓形或圓球形,成蟲體長0.7~1.1mm,若蟲和雌成蟲體外被有介殼。若蟲泌蠟,蠟絲封蓋全身後增厚變白,形成圓形介殼。觸角呈不規則的圓錐形。雄成蟲觸角10節。表皮除臀板外均為膜質。
  生物學特性:在廣東南部1年發生5代,世代重疊,無明顯的越鼕期。林地蔭蔽多濕的環境有利於鬆突圓蚧的發生。孕卵雌成蟲在砍伐後的鬆枝上能存活30~69天,其間可隨着鬆柴的人為移動而擴散傳播。它們取食針葉,使針葉枯黃,危害樹種包括馬尾鬆、光鬆、加勒比鬆、南亞鬆等十多種松樹,造成馬尾鬆等大面積枯死。
  原産地:1965年,日本學者在我國臺灣采到標本,1969年定為新種。1980年,在日本衝繩諸島、先島諸島發現有分佈。
  中國分佈現狀:現分佈於臺灣、香港、澳門和廣東。
  引入擴散原因和危害:港澳地區主要是由臺灣、日本等地輸入帶蟲的聖誕樹(松樹)造成的。低齡若蟲能隨氣流傳播,因而首先傳入內地的深圳和珠海,造成大片松樹枯死。此外,雨水、動物和人類的生産活動都能使其傳播。鬆突圓蚧的擴散速度非常迅速。20世紀70年代末在廣東惠東和寶安兩縣發現,1983年鬆林受害面積11萬公頃,1986年約31萬公頃,1987年增加到40萬公頃,到1990年底發生面積已達71.8萬公頃,造成13萬余公頃的馬尾鬆林枯死,可見其危害的嚴重程度。
  控製方法:對疫區或疫情發生區的馬尾鬆等鬆屬植物的枝條、針葉和球果以及各類鬆類苗木、盆景、聖誕樹等特殊用苗應嚴格禁止外運。可采用鬆脂柴油乳劑、40%久效磷乳油均勻噴灑或銷毀處理。對蚧蟲危害的鬆林應適當進行修枝間伐,保持冠高比為2:5,側枝保留6輪以上,以降低蟲口密度,增強樹勢。還可在林間小片繁殖鬆突圓蚧花角蚜小蜂(coccobius azumai)種蜂,人工挂放或用飛機撒施就地繁育的種蜂枝條的辦法放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