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人物 : 歌麯音樂 : 中國 >湖南 >常德 >石門縣 > 楊柳
顯示地圖
目錄
楊柳 Yang Liu  
  楊柳,女,資深作者。對文史類圖書興趣濃厚,並有較深入研究,曾策劃並出版文史類圖書多部,如《歷史上那些女人們》《歷史上那些奇人奇相》《66個改變歷史進程的轉折點》(中國捲、世界捲)《108位千古將帥》《開山鼻祖趣談》和《帝都》等。
楊柳 Yang Liu  


楊柳,出生於黑竜江,成長於上海,畢業於復旦大學哲學係。曾任職上海市文學藝術院,《中國當代企業傢叢書》副主編。現居加拿大溫哥華,社區工作者,參與聯邦省市競選助選和募捐工作十餘年。文學作品發表於中外文學雜志報刊及網絡。

《楊柳 poplar and willow》
詩人: 汪遵 Wang Zun

  亞夫營畔柳濛濛,隋主堤邊四路通。
  攀折贈君還有意,翠眉輕嫩怕春風。
《楊柳 poplar and willow》
詩人: 曹豳 Cao Bin

  春至風花各自榮,就中楊柳最多情。
  自從初學宮腰舞,直至飄綿不老成。
《楊柳 poplar and willow》
詩人: 陳景沂 Chen Jingyi

  美笑千黃金,駐景雙白璧。
  東風楊柳津,幾度千絲碧。
  款款白麵郎,畫舫宮樣妝。
  新堤五裏長,回頭意悠揚。
  幽人興不忙,得志汀草芳。
《楊柳 poplar and willow》
詩人: 陳景沂 Chen Jingyi

  非緑非青麯雨塵,顛頭倒尾亂江陰。
  金衣公子經過處,不辨其身衹辨音。
更多詩歌...
請鑒賞:

  陳景沂 Chen Jingyi:楊柳 poplar and willow
  陳景沂 Chen Jingyi:楊柳 poplar and willow
  陳孔碩 Chen Kongshuo:楊柳 poplar and willow
  賈似道 Gu Sidao:楊柳 poplar and willow
  陸壑 Liu He:楊柳 poplar and willow
  任希夷 Ren Xiyi:楊柳 poplar and willow
  宋自適 Song Zikuo:楊柳 poplar and willow
  王安石 Wang Anshi:楊柳 poplar and willow
  徐橘隱 Xu Juyin:楊柳 poplar and willow
  鄭會 Zheng Hui:楊柳 poplar and willow
yáng liǔ yáng liǔ
  楊樹和柳樹的合稱
No. 9
  專指柳樹
No. 10
  楊柳岸曉風殘月。——宋· 柳永《雨霖鈴》
No. 11
  羌笛何須怨楊柳。——唐· 王之渙《涼州詞》
No. 12
  泛指柳樹。《詩·小雅·鹿鳴》:“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唐 溫庭筠 《題柳》詩:“楊柳千條拂面絲,緑煙金穗不勝收。” 明 楊慎 《錦津舟中對酒別劉善允》詩:“青青楊柳故鄉遙,渺渺徵人大荒去。” 豐子愷 《楊柳》:“昔年我住在 白馬湖 上,看見人們在湖邊種柳,我嚮他們討了一小株,種在寓屋的墻角裏……因此常取見慣的楊柳為畫材,所以就有人說我喜歡楊柳。”
No. 13
  楊樹和柳樹的並稱。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木二·柳》:“楊枝硬而揚起,故謂之楊。柳枝弱而垂流,故謂之柳。蓋一類二種也……又《爾雅》雲:‘楊,蒲柳也。旄,澤柳也。檉,河柳也。’觀此,則楊可稱柳,柳亦可稱楊,故今南人猶併稱楊柳。”
No. 14
  藉指侍妾、歌姬。 唐 白居易 《別柳枝》詩:“兩枝楊柳小樓中,嫋嫋多年伴醉翁。”參見“ 楊枝 ”。
一.文學意象
  楊柳 本意解析
  在我國古代詩詞中,“楊柳”是一個情思纏綿的常見意象,含有這一意象的名篇佳句數不勝數、俯拾即是,如:“曾栽楊柳江南岸,一別江南兩度春。遙憶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唐·白居易《憶江南》)、“水邊楊柳麯塵絲,立馬煩君折一枝。惟有春風最相惜,殷勤更嚮手中吹”(唐·楊巨源《和練秀纔柳楊》)、“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踏歌聲”(唐·劉禹錫《竹枝詞》)、“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唐·王昌齡《閨怨》)、“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幕簾無重數”(北宋·歐陽修《蝶戀花》)、“西城楊柳弄春柔,動離憂,淚難收,猶記多情,曾為係歸舟”(北宋·秦觀《江城子》)、“一絲楊柳千絲恨,三分春色二分休”(元·薛昂夫《最高樓》)、“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清·高鼎《村居》),等等。
  許多人在讀到這些詩詞時,可能會以為這些詩句中所提到的“楊柳”是楊樹和柳樹兩種樹的並稱,其實不然,這些詩句中的“楊柳”都是指柳樹,而與現代植物學分類中所說的楊樹沒有任何關係。其證如下:清代張英等奉敕於康熙年間編撰而成的類書《淵鑒類函》中“楊柳”條目下諸多的古詩文例句中“楊柳”詞義均被解為“柳”。而當代《漢語大詞典》中所收錄的以“楊柳”為詞素的三音節詞十餘條,其中的“楊柳”的意思亦皆為“柳”,如“楊柳腰”就是“柳腰”的同義詞。
  那麽,柳樹為什麽會被稱為“楊柳”呢?對此,清代杜文瀾在其編撰的《古謠諺》一書的捲九十引唐代傳奇《開河記》一書中的記載雲:“功既畢,上言於帝,决下口,註水入汴梁。帝自洛陽遷駕大渠,詔江淮諸州,造大船五百衹。竜舟既成,泛江沿淮而下。到大梁,又別加修飾,砌以七寶金玉之類。於是吳越取民間女年十五六歲者五百人,謂之殿腳女。至於竜舟禦楫,即每船用彩纜十條,每條用殿腳女十人,嫩羊十口,令殿腳女與羊相間而行,牽之。時恐盛暑,翰林學士虞世基獻計,請用垂柳栽於汴渠兩堤上,一則樹根四散,鞠護河堤,二乃牽舟之人護其陰,三則牽舟之羊食其葉。上大喜,詔民間有柳一株,賞一縑,百姓競獻之,又令親種,帝自種一株,群臣次第種,方及百姓。時有謠言曰:‘天子先栽然後百姓栽。栽畢,帝御筆寫賜垂柳姓楊,曰楊柳也。’”其後明人馮夢竜在《醒世恆言》二十四捲、清初褚人獲在《隋唐演義》四十回中又分別演繹了以上傳說,使得該說在民間廣泛流傳開來。
  考諸典籍,隋煬帝於大業元年下令開通濟渠和邗溝、命人在渠溝旁修築禦道(即後人所說的“隋堤”)、在堤上遍植柳樹,這是史籍有載、確有其事的。對此,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其《隋堤柳》一詩中亦有句云:“隋堤柳,歲久年深盡衰朽,風飄飄兮雨瀟瀟,三株兩株汴河口。……大業年中煬天子,種柳成行夾流水,西自黃河東至淮,緑影一千三百裏。”但隋煬帝賜“楊”姓於柳之說在《隋書·煬帝紀》和《北史·隋本紀》等史籍中均無記載,其真實性有待考證。
  其實,“楊柳”一詞早在成書於先秦時期的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就已出現了,該書《小雅·采薇》篇中便有這樣的名句:“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此外,南朝人費昶在其《和蕭記室春旦有所思》一詩中也有這樣的描寫:“水逐桃花去,春隨楊柳歸。楊柳何時歸,裊裊復依依。”我們不難看出,這些詩句中所提到的楊柳明顯地都是指柳樹(確切地說是指垂柳),因為現代植物學意義上的楊樹葉圓、樹高、枝挺,是絶無“依依”、“裊裊”之態的。
  其實,現代植物分類學意義上的楊類植物在我國古代被稱作“白楊”、“青楊”、“天楊”、“癷楊”等,而我國古代詩文典籍中所說的“楊”是“柳”的一種——蒲柳。對此,我國古代最早一部解釋詞義的專著(為秦漢時期的學者對春秋戰國秦漢舊文進行增添修改而成)《爾雅》的《釋木》篇中就有如下記載:“檉,河柳;旄,澤柳;楊,蒲柳。”宋代陳彭年、邱雍等人奉旨於景德四年或大中祥符元年編撰而成的《廣韻》(是我國現今保存最完整的、最古老的、也是最重要的一部韻書,它完整而詳細地記錄從南北朝到宋末語言係統)一書中亦云:“楊,赤莖柳。”而西漢學者毛亨在為《詩經》所作的傳註(即《毛詩詁訓傳》,簡稱《毛傳》)中亦曰:“楊柳,蒲柳也。”清代郝懿行在其所著的訓詁學專著《爾雅義疏》一書中亦說:“《詩》言‘楊柳依依’、‘有菀者柳’、‘東門之楊’,皆一物耳。《爾雅》檉、旄、楊通謂之柳,蒲柳又謂之楊,是皆通名矣。”也就是說,在我國古代,“楊”、“柳”是同義的,這從《全唐詩話》中的一則詩話中亦可得到進一步地印證:該書《李泌》篇引《鄴侯傢傳》雲:“泌賦詩譏楊國忠曰:‘青青東門柳,歲宴復憔悴。’國忠訴於明皇,上曰:‘賦柳為譏卿,則賦李為譏朕可乎?’”有了上述認識,我們對古漢語文化上的一些睏惑便可迎刃而解。例如,《戰國策·西周》中有這樣一個典故:“楚有養由基者,善射;去柳葉者百步而射之,百發百中。”在該典故中善射者所射的明明是柳葉,可由此概括而成的成語卻為“百步穿楊”;我國神話傳說中觀音菩薩手持的淨瓶名為“楊枝淨水瓶”,可瓶中插着的卻是柳枝;唐代詩人劉禹錫受民歌影響而創作的“楊柳枝詞”詩體,又名“柳枝詞”。
  關於楊柳的文學意象,要從“柳”字說起。柳”的意象:
  1.“柳”、“留”二字諧音,經常暗喻離別。“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三句表現了柳永對戀人的思念。
  2.“柳”多種於檐前屋後,常作故鄉的象徵。“此夜麯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抒發了李白對故鄉的無限牽挂。
  3.“柳”絮飄忽不定,常作遣愁的憑藉。《青玉案》“若問閑情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幾句,形象地詮釋了賀鑄(“當年不肯嫁春風,無端卻被秋風誤”)此時憂愁的深刻程度。
  情與景結合的角度評價《詩經采薇》中“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依依楊柳,美好春色留人沉醉,卻是黯然離別之際;霏霏雨雪,冰天坼地的寒冷,竟是徵夫回鄉之時!前者是樂景寫哀,後者是哀景寫哀,而以樂景寫哀情或以哀景寫樂情,可以起到倍增其哀樂的效果。
  折柳——作為送別的意象,最早的應該是晉陸機的《折揚柳行》
  邈矣垂天景。壯哉奮地雷。豐隆豈久響。華光但西聵。日落似有竟。時逝恆若催。仰悲朗月運。坐觀璇蓋回。盛門無再入。衰房莫苦開人生固已短。出處鮮為諧.慷慨惟昔人。興此千載懷。升竜悲絶處。葛藟變條枚。寤寐豈虛嘆。曾是感與榷弭意無足歡願言有餘哀。(《樂府詩集》三十七)
  古往今來,在詩人們的眼中,“柳”是他們所鐘愛的意象之一。清人李漁在《閑情偶記》中這樣寫道:“柳貴乎垂,不垂則無柳;!柳貴乎長,不長則無婀娜之致。”《詩經》中的“楊柳依依”之句,其意境衹有垂柳纔可以擔當。於是乎,詩人們或詠柳喻人,或藉柳送別,或緣柳抒情,或道人生哲理……凡此種種,“柳”成為中國詩歌中的一道靚麗的風景。
  一、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何須不淚垂
  詠柳喻人,在這類詠柳詩中,令人拍案叫絶的當推李商隱的《贈柳》:
  章臺從掩映,郢路更參差。
  見說風流極,來當婀娜時。
  橋回行欲斷,堤遠意相隨。
  忍放花如雪,青樓撲酒旗。
  全詩八句,純用白描的手法,全詩不着一個“柳”字,而字裏行間嚮我們走來的宛若一個多情的倩影。詠柳實則詠人,詩人對柳的愛憐也就是對人的依戀和思念。
  下面這首出自清代詩人厲鶚的《楊柳枝詞》也堪稱詠柳喻人的佳作。
  玉女窗前日未曛,籠煙帶雨漸氤氳。
  柔黃願藉為金縷,綉出相思寄與君。
  此詩寫女子相思,妙在以柳喻人。那籠煙帶雨的柔美的楊柳,正是相思纏綿綿少女的絶妙寫照。
  在唐代,大詩人白居易《長恨歌》裏的“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何須不淚垂”是以柳比喻女子,對女子容顔嬌美形容的絶句;而宋代詩人張先的“細柳諸好處,人人道柳身”也不失為這類詩詞中的佳作。無怪乎,世人常以“柳葉眉”、“柳腰身”、“楊柳腰”來比喻女人們的千姿百媚。
  提到以柳喻人的詩詞,我們不妨再提一提宋代詞人王觀的一首詠柳詞:
  銅駝陌上新正後,第一風流除是柳。
  勾牽春事不如梅,斷送離人強似酒。
  東君有意偏撋就,慣得腰肢真個瘦。
  阿誰道你不思量,因甚眉頭長恁皺。
  這首詞以輕快活潑、清麗自然的筆調,藉柳喻人。通過對柳的特性的描繪,塑造了一個風流、多情、柔美的麗人形象。寄寓了詩人對於身為下賤、心性美麗的風塵女子的同情乃至於贊美。
  古人以柳喻人,今人又何嘗不是如此呢?毛澤東在他的《蝶戀花·答李淑一》這樣寫道:
  我失驕楊君失柳,楊柳輕颺直上重霄九。問訊吳剛何所有,吳剛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廣袖,萬裏長空且為忠魂舞。忽報人間曾伏虎,淚飛頓作傾盆雨。
  這裏的“柳”指的是李淑一的愛人柳直荀烈士;“驕楊”指的是詩人的夫人楊開慧烈士。一語雙關,甚是巧妙。
  以柳喻人,或取其形,或取其貌,或取其性,詩人們各取所需,各領風騷,創造出了一係列的千古絶唱。
  二、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楊柳折盡花飛盡,藉問行有歸不歸。”這首出自隋朝的《送別》,其作者已無法考證,然而詩中藉柳抒發的那份戀戀不捨的心境,卻流傳至今。據說,折柳送別的風俗始於漢代。古人贈柳,寓意有二:一是柳樹速長,角它送友意味着無論漂泊何方都能枝繁葉茂,而纖柔細軟的聊絲則象徵着情意綿綿;二是柳與“留”諧音,折柳相贈有“輓留”之意。而我們今天從詩歌中所看到的用“柳”來表現離情別緒的詩句,要早於這種“習俗”。早在《詩經·小雅》中就有“昔我往矣,楊柳依依”那令人蕩氣回腸的詩句。
  還是讓我們看看李商隱是怎麽說的:
  暫憑尊酒送無聊,莫損愁眉與細腰。
  人世死前惟有別,春風爭擬惜長條?
  李商隱的這首《離亭賦得折楊柳》屬於詠柳送別的代表作品。詩人對於離別的無可奈何,衹能暫時憑藉杯酒來驅遣離愁。既然不能輓回,那就好好地保重身體。除了死亡沒有比分別更痛苦的了,春風就不要吝嗇那長長的柳條,讓分別的人們盡情地攀折吧!面對楊柳依依,枝條曼舞,一派多情難捨之狀,友人去要分別而去,此情此景,怎能不令人生怨?
  “柳”做為“留”的代名詞,是我們民族文化中的一個亮點。那無邊的聊色,碧緑的枝條,如雪的飛絮,無不契合着人間的離情別緒,無不契合着人間的相思與憂怨。而這種情緒一直延伸到我們今天的生活。2002年全國高考詩歌鑒賞便將唐代詩人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納入其中。我們不妨將視綫拉回到2002年的高考,再次去感受一下詩人所表達的情感。
  2002年全國高考古詩鑒賞試題是一道新題,也是一道好題。其原題如下:
  閱讀下面一首詩,然後回答問題。
  春夜洛城聞笛 李 白
  誰傢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麯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前人在評論這首詩時曾說,“折柳”二字是全詩的關鍵。詩中“折柳”的寓意是什麽?你是否同意“關鍵”之說?為什麽?
  考題將問題的設置上,以“折柳”為中心。考生要回答這個問題並不是一件太難的事兒。在高中語文課本第六册就有柳詠的《雨霖霖》一詞。而其中的“楊柳岸曉風殘月”這一千古名句,就是一個最好的詮釋。在這裏,“楊柳岸”不是一般的寫景的文字,它會讓人聯想到離別時的依依不捨,會聯想到折柳惜別的情景。當然,對於那些閱讀面寬泛的考生來說,回答這一問題,則會有更大的聯想的空間。在這裏,我們不妨摘錄幾首相關的詩句。
  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
  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人。
  (北朝樂府《橫吹麯·折楊柳枝》)
  五月天山雪,無花衹有寒。
  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
  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
  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唐《樂府·塞下麯》)
  黃河遠上白雲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唐·王之渙《涼州詞》)
  垂柳萬條絲,春來織別離。
  行人攀折處,是妾斷腸時。
  (唐·戴叔倫《堤上柳》)
  傷見路旁楊柳春,一重折盡一重新。
  今年還折去年處,不送去年離別人。
  (唐·施肩吾《折楊柳》)
  在衆多的送別詩裏,唐代詩人雍裕之的《江邊柳》則更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裊裊古堤邊,青青一樹煙。
  若為絲不斷,留取係郎船。
  詩中女主人公不僅沒有折柳贈別,倒希望柳絲綿綿不斷,以便把情人的船兒係住,永不分離。
  無法說清楚離人手中那青青的柳枝何時枯槁,但折柳這個動作卻一年一度地重複着。最後升華為一種優雅的傷懷之美,升華為我們審美傳統中的一個典型意象。
  三、永豐西角荒園裏,盡日無人阿誰?
  《中國詩歌藝術研究》在談到“意象”時指出:意象是融入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或者是藉助客觀事物表現出來的主觀情意。依據這一點,我們想到了“柳”。為一個客觀的物象,詩人在將其納入自己的作品中時,融入了自己的人格情趣、美學理想和自己的情感。於是,緣“柳”抒情的詩作也就紛紛地飄入我們的世界。
  一樹春風千萬枝,嫩如金色軟於絲。
  永豐西角荒園裏,盡日無人屬阿誰?
  (唐·白居易《楊柳枝詞》)
  關於白居易的這首小詩,有人將其列為以柳喻人之作,說是為舞伎小蠻寫的,並以白居易曾有“楊柳小蠻腰”來佐證。依這種看法,這首詩的前兩句以春風吹着柳枝擺動以及柳枝的顔色和姿態來寫小蠻優美的舞姿;而後兩句則以柳樹在盡日無人的荒園裏無人過問,感嘆小蠻將來不知歸誰所有。而我則更傾心於將這首詩列為詠物言志的七絶。詩的首句形容枝條之盛,舞姿之美;次句極寫柳枝秀色奪目,婀娜多姿。這兩句把垂柳的勃勃生機,秀色照人,輕盈裊娜寫得極其生動。這樣美好的一株垂柳,理應受到人們的欣賞,為人珍重。但詩人筆鋒一轉,寫了環境的荒涼冷落。“西角”、“荒園”極寫柳的“寂寞”,極寫無人欣賞。在這裏,流露出了詩人的不平與惋惜。而後兩句的孤寂落寞,又與前兩句的楚楚動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白居易的這首小詩,抒發了對永豐柳的痛惜之情,實際上抒發了對當時政治腐敗、人才埋沒的感慨,亦有詩人對自己身世的慨嘆。
  無獨有偶,唐代詩人唐彥謙也以“柳”為題,寫下了著名的《垂柳》:
  絆惹春風別有情, 世間誰敢鬥輕盈?
  楚王江畔無端種, 餓損纖腰學不成。
  這首詩詠垂柳 ,既沒有精工細刻柳的枝葉外貌, 也未渲染柳的色澤光彩。但這首詩不僅寫出了垂柳的婀娜多姿,別具柔情,而且聯想到楚靈王“愛細腰,宮女多鋨死”的故事,托物寄興,將諷刺的矛頭直指統治集團,於柔情之中見犀利,於含蓄之中露鋒芒,堪稱“詠柳”一絶。
  當然,緣柳抒情並不是古人的專利。當歷史的煙雲離我們漸漸遠去的時候,而“柳”卻仍在詩人們的筆下翩翩起舞。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裏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徐志摩《再別康橋》)
  當現代詩人徐志摩再次徜徉在異國他鄉的母校時,“柳”便成了詩人寄托情懷的對象,而我們從中示難休味到詩人對母校的一片深情。
  詩言志。“柳”和其他的意象一樣,為詩人們提供了一種抒情的方式,而風姿秀出的“柳”也道出了詩人們對生活的感悟。“樓前緑暗分攜路,一絲柳,一絲柔情。”(宋·吳文英《風如鬆》)柳有多少柔情有多少。柳樹數不清,情豈能又有數可數呢?
  四、侵陵雪色還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條
  民諺曰:“五九、六九,順河看柳。”“西城楊柳弄春柔”(宋·秦觀《江城子》),“漏泄春光是柳條”(唐·杜甫的《臘日》),自古以來,柳樹以其婀娜多姿的風采深受人們的喜愛,形成了許多與柳有關的民間風俗和逸聞趣事。
  插柳遊春:我國古代有寒食節那天傢傢門前插柳枝的風俗。到宋代時,這種習俗更盛,不僅門前插柳枝,而且還在頭上戴個柳條帽圈,坐着插滿柳條的車子、轎子,到郊外踏青遊春。至今,還有不少人在清明節掃墓時把柳條插在墳頭上以示紀念。
  折柳送別:折柳贈別之俗始於漢朝。古人贈柳,寓意有二:一是柳樹易生速長,用它種友意味着無論漂泊何方都能枝繁葉茂,而纖柔細軟的柳絲則象徵著情意綿綿;二是柳與“留”諧音,折柳相贈有“輓留”之意。
  柳樹姓楊:公元605年,隋煬帝楊廣下令開挖通濟渠,並在大堤兩岸栽植柳樹,還御筆親書把自己的姓賜給了柳。這樣,柳樹就又有了“姓楊”的稱號。
  植柳思鄉:唐代文成公主遠嫁西藏鬆贊幹布時,特地從長安帶去柳樹,種植在拉薩大昭寺周圍以表達對故鄉的思念。因此,這些樹被稱為“唐柳”或“公主柳”,現已成為漢藏友好交往的歷史見證。
  以柳喻美:因為柳枝輕柔細長,姿態婆娑,十分動人,所以古人還多以柳喻美麗的女子。如“柳腰”是說服女子身材苗條,腰枝柔軟得像柳條;“柳眉”是說女子的眉毛細度秀美,像初生的柳葉。
  從以上我們所記錄下的民風民俗來看,詩人們以“柳”為自己詩作中的主角,是有着深厚的民文族文化基礎。換言之,是我們民族博大的文化土壤,孕育了詩人們心中的“柳”。有人將古詩中的“柳”歸納為八類,我將其摘錄如下,就當作是以上文字的小結。
  1、“左公柳”。清人楊昌瀎在贊譽驍騎將軍左宗棠的詩中雲:“新栽楊柳三千裏,引得春風度玉關。”以柳示春,緑柳就是春天的標志。
  2、“灞陵柳”。李白詩云:“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唐人送別,折柳相贈,意欲“輓留”。以柳與“留”諧音,象徵友情綿長,永志不忘。清人周志蕙名句“古渡欲牽遊子棹,離亭留贈旅人鞭”,就是描摹折柳贈別之俗的。
  3、“隋堤柳”。李商隱《隋宮》中雲:“於今腐草無螢火,終古垂楊有暮鴉。”以柳吊古,發年華易逝、世事頻更之感慨。韋莊“無情最是臺城柳,依舊煙籠十裏堤”,就是對六朝的懷故發思。
  4、“宛城柳”。賀鑄詩云:“宛溪楊柳,依舊青青為誰好?”以柳喻相思春情。吳文英有“一絲柳、一寸柔情”詞句。朱淑真的“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更是妙筆生花,以柳暗示愛情初萌的歡悅。
  5、“瀋園柳”。陸遊《絶句》雲:“夢斷香銷四十年,瀋園柳老不飛綿。”以柳懷人、傷情難訴。
  6、“章臺柳”。韓翊詩云:“章臺柳、章臺柳,昔日青青今在否?”以柳暗喻其寵妓。“眠花臥柳”、“煙花柳巷”,柳即指落入煙花的妓女。
  7、“寒食柳”。據《荊楚歲時記》載:“寒食日,皆折柳插門。”張炎詩云:“折得一枝楊柳,歸來插嚮誰傢?”以柳寄思親戀鄉之情。倪瓚“舊傢應在,梧桐霞井,楊柳藏門。”以柳感懷遊子鄉情。
  8、“金雪柳”。李清照《永遇樂》中雲:“鋪翠冠兒、拈金雪柳,簇帶爭濟楚。”以柳妝扮,更添女兒幾分嬌美。常言道“清明不戴柳,紅顔成皓首”,就是這個道理。
  名句: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雨霖鈴》)
  “楊柳岸曉風殘月”這一名句妙在何處,歷來衆說紛紜,然而我以為都沒有切中要意。領會這一妙句之“眼”在哪裏? 在“多情自古傷離別”的“傷”字上,在“酒醒”之後的
  “愁更愁”上,一句話,在於藉物寄情的貼切,在於烘托渲染手法的妙用。
  為了把別後之愁更甚於離別之時的情形淋漓酣暢地描摹出來,離人想象出一個“酒醒”之後的“感情場”。在這個“場”中,作者沒有直抒胸臆 ,而是藉物寄情,以物傳情。透過“場”中物象的表層,人們發現這些默默無語的景物所能表現的不但不能給離人一絲溫馨、安慰和希望,反而神奇般地在離人破碎的“傷”口上撒了三把“????”。一為“楊柳岸”。離人“酒醒”後若不停在楊柳依依的岸邊,也許不會觸景生情,眼前立即閃現出戀人淚流滿面、依依不捨的灞陵折柳贈別的情景,也許心情會平靜些。然而船停之地偏偏是那個觸動離人內心的“傷心處”——楊柳岸,怎能不叫他睹柳思人,倍感傷痛呢!“楊柳”無情地攪起離人的思親之潮。二為“曉風”。秋天拂曉的風要比傍晚時的風更涼,“酒醒”之後經涼風一吹就更覺清冷,肌膚之寒立即引發出離別戀人的凄惻之情。本想一醉了之,除卻“清秋節”中離別之時的“冷落”之苦,卻不想“酒醒”偏遭涼風吹,真叫人涼上加涼心更冷呵!“曉風”無情地吹皺了離人凄冷的心湖。三為“殘月”。離人多麽希望去時有日,歸來有期,盡早同佳人重聚呵,然而一想到這一去要到那煙波浩淼、暮雲沉沉、空闊廣漠、千裏之外的楚國,飄泊無依,歸期渺茫,何時能與佳人重逢? 便不忍再想下去,衹有“一醉解千愁”了。斷不料“酒醒”之後映入眼簾的卻是“破鏡”般的“殘月”,頓使他“重圓”的希望化為泡影。這豈不是叫人絶望的生離死別嗎? “殘月”在離人和戀人的現在與未來之間竪起了一堵穿不過的“墻”。
  楊柳、曉風和殘月是表達依戀、凄惻和訣別之情的三個極富表現力的典型的意象,組合在一起,構成一個哀婉動人的意境:倚着船舷的離人撫摸着岸邊飄拂的垂柳,遙看挂在天邊的一彎殘月,習習涼風陣陣襲來,想起與戀人“無語凝噎”的離別情景,怎不令他柔情綿綿、肝腸寸斷! 真是天亦涼人人更涼,“藉酒澆愁”的初衷不但未能實現,反而讓自己陷入更加痛苦的境地。是這三把“????”製造出離人心中事與願違而又無可奈何的感情落差,烘托渲染出“醉不成歡慘將別”“舉杯澆愁愁更愁”的極度傷感的氛圍,使籠罩於全篇的離情別恨更加強烈感人。需要指出的是,這種近乎白描式的寫法之所以能産生如此強烈的感染力,關鍵在於作者把濃烈的感情毫無痕跡地揉進這個場景內的三個意象中,藉用最能觸動離人情絲的三個極富暗示性和誇張性的典型物象表達離人的離情別緒,不明言情而情卻無處不在,無處不濃,濃到使讀者很難確定究竟是重在寫景還是重在抒情,真正達到情景交融、物我化一的境界,真正是“至情言語即無聲”,“一切景語皆情語”了。柳永把藉物寄情和烘托渲染這些傳統技法的妙用發揮到了極緻,使得“楊柳岸曉風殘月”連同他的衆多膾炙人口的名句被傳頌為千古絶唱,真可謂實至名歸,當之無愧。
  最傷感的時候,總是低徊,絮絮。楊柳之柔,卻對着涼意曉風,更有殘缺之月。這離愁開始似是醉酒,柔腸回轉,繼而變涼,是心涼而非風涼。最不堪直面的,是那彎缺月,缺的何止是那殘月?更是堅硬的現實:別離!在不知不覺中,哀傷逐級遞升,直至離人 此去經年,良辰好景都成了虛設!
  由此可見,對於柳三變來說,楊柳也好,曉風也好,殘月也罷,都衹是意象,成了虛物,真實的倒是那無法訴說的離愁,哀傷無法訴說,故隨手抓來楊柳、曉風、殘月,卻不知此三物一著我之色彩,立刻神活。
  最後總結詩歌鑒賞的基本方法,供大傢在學習中體會、運用:
  ●識字——掌握詩詞語匯知識
  ●知人——瞭解作傢生平經歷
  ●論世——熟悉必要的歷史背景
  ●詩法——瞭解基本的詩學常識
  ●會意——調動相應的生活體驗
  ●吟誦——學會因聲求氣的詠味
  ●比較——積纍一定數量的賞析案例
二.人物
  1、節目主持人
  楊柳 (李修平老師口中的超級愛臭美的傢夥!!)
  生日:7月26日
  星座:獅子座
  出生地:山東省濟南市
  籍貫:河南省封邱縣
  身高:178cm
  民族:漢
  業餘愛好:音樂、電影、旅遊
  最喜歡的顔色:五顔六色
  最喜歡的水果:木瓜
  最喜歡的書:圍城
  最喜歡的食品:日本料理
  最欣賞的人:老師
  楊柳:主持人的心靈用書保養
  給心靈做做保養,是楊柳永遠在追求的。
  新年的一天,記者和楊柳約在了北京國際俱樂部的大堂吧裏。和外面熱鬧的廟會形成了很大的反差,新春的午後,這裏顯得格外寧靜,金黃的色調,很容易讓人陷進沙發裏,不想自拔,中間,還有意外的驚喜是旁邊的竪琴隔段時間會有人彈奏,悠揚經典的旋律輕輕湯漾在空氣的塵子中,能格外填補我們之間談話的留白。
  作為央視的一個著名節目主持人,楊柳現在主持的節目中有兩個是與讀書有關的。所以談起讀書,他興致頗濃。“給心靈做做保養”,是楊柳永遠在追求的。
  最喜歡的還是《圍城》
  在楊柳主持的節目裏,有兩個應該都是和書有關的:《子午書簡》和《電視詩歌散文》,非常安靜的節目,用電視的有聲畫面來讀書。楊柳認為他是比較胜任此類節目的主持人。
  回憶小時候最愛讀的名著,楊柳說是《水滸傳》和《西遊記》。大概緣於男孩子的天性,他最愛看科學方面的書,如《十萬個為什麽》以及講天文、地理的書,然後會按照書上寫的去做小發明、小實驗;到了初中就開始看科幻類的圖書,如《飛碟探索》,還喜歡神秘的東西,楊柳回憶說那個時候太小,又沒什麽錢,能攢下點就全都寄到出版社去郵購這方面的書。這樣的讀書愛好一直影響他到現在,他說他特別喜歡看關於描寫“神秘”的書,比如《上帝的指紋》、《水晶考古之謎》等,然後從中去感悟。
  楊柳有一個很多人都會有同感的理論,他說,買書的時候特興奮,希望買回傢可以好好看一看,可一拿回傢就放那兒了,感覺好像買書就是為了買,而不是為了好好讀。所以他現在很少買書,要不就是朋友送,要不就是藉着讀,真是應了古話“書非藉不能讀也”的道理。
  《圍城》是楊柳最喜歡的一本書,他說:“那其中特別有中國式的幽默,錢鐘書對文字的運籌帷幄實在經典,其中有一些比喻非常好,深刻地描寫了愛情、婚姻,包括在人生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的一切感受。”
  而最近,楊柳喜歡上了《狼圖騰》,他認為這本書傳達的很多觀點是和我們的傳統教育不一樣的,在現在這個年齡段裏看到這樣一本書,能夠讓他停頓下來,思考一下,說明這本書是有著它獨特的魅力的,比如在環保這個話題上,從《狼圖騰》中就能看到很多綫索和自然的表達,這種環保,順應自然,保護生態,從草原民族的血液中生下來就有的,不是非要總結出理論。這種自然平衡的狀態,順暢而自然,比那種生硬的教育要生動得多。
  旅遊有時候等同於讀書
  楊柳去過 26個國傢,藉工作之便也好,單純旅遊也罷,在人生的行萬裏路上,楊柳已提前做到了,他說,那和讀書一樣,就是一種感受,一種學習……
  我問他,“在路上”是什麽樣的感覺?
  他冥思片刻,說:“人要出門的時候,心情馬上就會變,這就是為什麽那麽多人喜歡旅遊的原因。在路上,甚至在收拾行李的時候,我們就開始了一種期待,因為存在很多未知,人都會對未知有期待。而我們大多數人的大部分時間都生活在同一種生活狀態下,所以偶爾在路上,是很好的精神調劑。‘讀萬卷書’和‘行萬裏路’是都應該做的事情。旅遊給人的精神世界所帶來的享受,和讀書一樣,增加經歷,增加營養。”
  在楊柳的概念中,旅遊有好幾個層次,最低層次的是照相團、觀景團。而比較高的層次是把自己當作一塊幹的海綿,張開所有的觸角,去感受、吸收,感受不同的陽光、空氣和每一張笑臉,吸收不同的文化。
  楊柳特意強調了一下“文化”這個概念,他認為不要一提文化,就一定是什麽理論、什麽藝術表達,吃飯、交往、待人接物、購物等都是文化,最多的含義應該指差異,出去走的目的就是要感受為什麽他們和我們不一樣,這絶對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
  1994年,楊柳第一次去歐洲,當時是去美麗的音樂之都———奧地利的維也納。晚飯後,他和同伴一起出去閑逛,走著走著就走到了一個電車道的旁邊,這時一輛電車從很遠的地方就開始減速,最後以非常慢的速度從他們身邊開過。楊柳說他當時註意了一下電車裏的人,全車的人都在玻璃邊看著他們,是用那樣一種關切的目光來看,他當時就知道他們做錯事了,人傢一定以為他們要做什麽不開心的事情,所以用那種關切的目光來關心。楊柳說,這樣的感受是他在國內所無法看到的,同時也和國內的交通狀況、觀點形成了很鮮明的對比……
  旅遊中的故事有很多,聽楊柳娓娓道來,就像是一個個定格的電影畫面,帶你展開著不同情調的聯想,也如同在讀書的感覺。
  每天都在問“今天你快樂嗎?”
  楊柳的手機開機問候語是“今天你快樂嗎?”“心態平和非常重要,這樣纔會去正確認識生活中的得與失,各種際遇的發生。境界是一種追求的過程,境界不是靜態的,絶對是動態的,隨着年齡的增長,隨著生活閱歷的經歷過程,而每時每刻在發生著變化。”
  楊柳喜歡用境界來表達他對事對人的觀點。
  就像是采訪,他要求要有一個平等對話的感覺,纔會去接受,而且非常順其自然,有就是有,沒有就要說沒有,不能做作。這讓記者想起,采訪前曾用 GOOGLE來搜索他,發現他沒有緋聞,采訪報道的鏈結也不多,恐怕是和他這樣的態度有關係的。
  楊柳從來沒有認為自己是個名人,他說:“我就是個普通人,是個常人,衹不過處的位置不普通,是這樣一種對應的關係,如果是因為處在一種不普通的位置上,就認為自己也不普通了,那這個人就有問題了。”
  和大多數的普通人生活一樣,楊柳也有自己的人生計劃,尋找工作和事業上發展的機會,實實在在地過日子,在不同的狀態下,思考不同的問題,他說,不管什麽樣的生活際遇,他一定要做的就是保持自己永遠快樂的心態。
  現在的楊柳,話語間流動著淡定和快樂的元素,就像他反問記者的問題:“生活的本來面目是什麽?”
  不等記者思考,他就說出了答案:“平平淡淡,讓別人快樂的同時,也讓自己快樂。平平淡淡最好,能幹什麽就幹什麽,喜歡什麽,就紮下根去做,這樣就挺好。”
  與兒子一起成長
  楊柳很喜歡談兒子,采訪中,這似乎是最能引起他談話欲望的一個話題。
  記者笑著開玩笑說:“你就是一個大頑童的樣子,那有了孩子,是不是傢裏兩個孩子一起長大?”
  此刻的楊柳笑了,笑容的弧度非常純淨。
  他說,自從有了兒子,就開始對人生有全新的認識,最關鍵是看到一個新生命從孕育到誕生、落地,一點點長大,一點一點從衹能躺著,手腳亂動,到開始學著能擡頭,能用胳膊撐起來,能出點怪聲……他說他感覺最甜蜜的時刻不是兒子誕生那天,是他第一次在兒子誕生後出差兩天,回傢一進門,兒子的眼睛就開始和他對視,那樣純淨的目光,沒有任何掩飾,然後兒子就笑了。他覺得那是最幸福的時刻。
  從孩子身上,楊柳說他看到了自己的過去,現在他會用很多時間去觀察兒子,然後想,原來以前他也是這樣的。楊柳和記者說了很多老理兒,如“不養兒不知父母恩”,有了孩子纔知道應該怎麽孝敬父母,更多的不是錢,物質永遠是次要的,沒事的時候打個電話,哪怕是廢話……這些話說出來,也許用現代單身人的角度聽,陳舊而乏味,但是在那一刻,記者相信,楊柳真誠地用他的感受對讀者說了他最想說的話。
  楊柳會是一個開明的父親,因為他要對孩子做最順其自然的教育。他認為,父母在孩子成長中的角色就是玩伴,是一個和孩子交流感情的過程,然後相互伴隨,共同長大。
  三年後的一個願望
  現在的楊柳已經很明顯的有了危機感。他為自己設立了一個明確的目標:三年後要做一個叫得響的品牌節目主持人。
  依然是本職工作,但他相信自己有潛力,能把主持人做得更好。
  依然不能忘記伴隨著他成長的兒子,他說三年後他要給兒子找個好的幼兒園,盡到做父親的責任。
  三年後,如果願望能實現,楊柳說他想送給自己和兒子一本書,記錄自己的成長歷程和人生感悟,是一本能夠讓讀者看了後有思考餘地的書。
  對於名人出書,楊柳有他自己的態度,他認為那應該是很慎重的一件事,出書不是為了出名,也不是說出名了就應該出書,這之間沒有對等關係。他用了他認為特別俗的比喻:出書就是下蛋,一定要等一切具備了,鈣足夠了,纔行,絶對不能下軟殼蛋。
  崔永元的名字,在這次的采訪裏,被楊柳提了好幾次,他特別喜歡崔永元的那本書《不過如此》,書名起得好,書也寫得好,如果這個名字不是被他先用上了,楊柳說他一定也要用這個名字。
  其實,真的,生活中,一切,不過如此。
  2、第一軍醫大學副教授
  1958年7月生,廣東人,中共黨員,第一軍醫大學中醫外科學教研室副教授,副主任醫師、碩士研究生導師、1994年畢業於湖南中醫學院研究生班,獲中醫外科(皮膚)專業醫學碩土學位。較長時間從事中醫教學、醫療與科研工作。主講《中醫外科學》課程,並兼講《醫古文》課多年,曾多次獲學校優秀教學奬。臨床專長中醫外科病的診治,尤以運用中醫及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皮膚病、性病、乳腺病取得較好療效而形成醫療特色。目前在廣州南方醫院開設專傢門診,並研製有“清肺愈痤丸”.“養血安膚片”治療痤瘡與銀屑病、濕疹、皮膚瘙癢癥等。主編《中醫外科辨病專方手册》,參加編寫全國高等中醫院校6版教材《(中醫外科學)教與學》、《中西醫臨床性病學》等書,點校整理《諸病源候論》、《洗冤集錄》、《秘傳證治要訣》匯編入大型文庫《傳世藏書·子庫·醫部》正式出版。發表論文《辛潤辨略》、《漢字形體分析法在醫古文教學中的應用》、《粉刺證治探析》、《紫銅消白方對白癜風患者黑素細胞影響的研究》等30餘篇、曾獲解放軍醫學科技進步二、三等奬及國傢中醫藥管理局授予的中醫藥科技進步三等奬。
  3、第三軍醫大學西南醫院關節外科中心主任
  1963年3月生,教授、博士生導師,第三軍醫大學西南醫院關節外科中心主任,中華醫學會骨科分會關節鏡學組和關節外科學組委員,全軍關節鏡學組副組長,中西醫結合學會重慶市骨傷科專委會副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重慶市骨科專委會委員,國際華裔骨科學會(CSOS)中國分會理事,國際關節鏡膝關節外科和運動醫學協會(ISAKOS)常務成員,國際運動醫學聯合會成員(FIMS),亞太人工關節學會(APAS)成員,全軍顯微外科專委會委員。主要研究方向:骨與軟骨組織工程和膝關節前交叉韌帶重建方法。教育履歷:1985年畢業於第三軍醫大學軍醫係,獲學士學位。1992年獲第三軍醫大學骨科碩士學位。1996年獲博士學位。工作履歷:1999年赴法國巴黎賽特爾醫院。2002年赴美國哈佛醫學院麻省總醫院進修關節外科。先後到美國、德國、日本、新加坡、新西蘭、泰國、香港等地進行大會學術交流,並與該領域國際知名專傢建立友好往來。成果獲奬情況:2001年和2002年分別以第二完成人獲軍隊醫療成果二等奬。重慶市科技進步一等奬各一項。2004年分別以第一完成人獲中華醫學科技奬三等奬1項。全軍科技進步二等奬1項。
  4、《名酒世界》雜志社社長——楊柳
  天若不愛酒,酒星不在天。
  天地既愛酒,愛酒不愧天。
  賢聖既已飲,何必求神仙。
  但得酒中趣,勿為醒者傳。 地若不愛酒,地應無酒泉。
  已聞清比聖,復道濁如賢。
  三杯通大道,一鬥合自然。
  楊柳,男,生於1965年2月,重慶市潼南人。現任《名酒世界》雜志社社長、《西南商報》總編輯,中國食協白酒專業協會理事。
  楊柳先生曾主編中國第一本名牌專著《名牌戰略》,出版過《財貿之星》《成渝綫經濟開發圖》等圖書10餘部。1994年起,任《華夏酒報-全國糖酒交易會專刊》主編。先後承辦全國名酒廠營銷工作會議、全國白酒營銷高級研修班等,是全國數百傢酒廠、酒城、酒商的策劃顧問,策劃過“中國最大白酒原酒基地”和“中國傳統白酒原酒基地”等重大項目,具有廣泛的社會效益和巨大的經濟效益,並被載入吉尼斯世界記錄。
三.散文
  原文
  《楊柳
  豐子愷
  因為我的畫中多楊柳樹,就有人說我喜歡柳樹;因為有人說我喜歡柳樹,我似覺自己真與楊柳樹有緣。但我也曾問心,為甚麽喜歡楊柳?到底與楊柳樹有甚麽緣?其答案了不可得。原來這完全是偶然的:昔年我住在白馬湖上,看見人們在湖邊種柳,我嚮他們討了一小株,種在寓屋的墻角裏。因此給這屋取名為“小楊柳屋”,因此常取見慣的楊柳為畫材,因此就有人說我喜歡楊柳,因此我自己似覺與楊柳有緣。假如當時人們在湖邊種荊棘,也許我會給屋取名為“小荊棘屋”,而專畫荊棘,成為與荊棘有緣,亦未可知。天下事往往如此。
  但假如我存心要和楊柳結緣,就不說上面的話,而可以附會種種理由上去。或者說我愛它的鵝黃嫩緑,或者說我愛它的如醉如舞,或者說我愛它象小蠻的腰,或者說我愛它是陶淵明的宅邊所種的,或者還可援引 “客捨青青”的詩,“樹猶如此”的話,以及“王恭之貌”、“張緒之神”等種種古典來,作為自己愛柳的理由。即使要找三百個冠冕堂皇、高雅深刻的理由,也是很容易的。天下事又往往如此。
  也許我曾經對人說過“我愛楊柳”的話。但這話也是隨便的,空洞的。仿佛我偶然買一雙黑襪穿在腳上,有人問我“為甚麽穿黑襪”時,就對他說“我喜歡穿黑襪”一樣。
  實際,我嚮來對於花木無所愛好;即有之,亦無所執着。這是因為我生長窮鄉,衹見桑麻、禾黍、煙片、棉花、小麥、大豆,不曾親近過萬花如綉的園林。衹在幾本舊書裏看見過“紫薇”、“紅杏”、“芍藥”、“牡丹”等美麗的名稱,但難得親近這等名稱的所有者。並非完全沒有見過,衹因見時它們往往使我失望,不相信這便是曾對紫薇郎的紫薇花,曾使尚書出名的紅杏,曾傍美人醉臥的芍藥,或者象徵富貴的牡丹。我覺得它們也衹是植物中的幾種,不過少見而名貴些,實在也沒有甚麽特別可愛的地方,似乎不配在詩詞中那樣地受人稱贊,更不配在花木中占據那樣高尚的地位。因此我似覺詩詞中所贊的名花是另外一種,不是我現在所看見的這種植物。我也曾偶遊富麗的花園,但終於不曾見過十足地配稱“萬花如綉”的景象。
  假如我現在要贊美一種植物,我仍是要贊美楊柳。但這與前緣無關,衹是我這幾天的所感,一時興到,隨便談談,也不會象信仰宗教或崇拜主義地畢生皈依它。為的是昨日天氣佳,埋頭寫作到傍晚,不免走到西湖邊的長椅子裏去坐了一會。看見湖岸的楊柳樹上,好象挂着幾萬串嫩緑的珠子,在溫暖的春風中飄來飄去,飄出許多彎度微微的S綫來,覺得這一種植物實在美麗可愛,非贊它一下不可。
  聽人說,這種植物是最賤的。剪一根枝條來插在地上,它也會活起來,後來變成一株大楊柳樹。它不需要高貴的肥料或工深的壅培,衹要有陽光、泥土和水,便會生活,而且生得非常強健而美麗。牡丹花要吃豬肚腸,葡萄藤要吃肉湯,許多花木要吃豆餅,楊柳樹不要吃人傢的東西,因此人們說它是“賤”的。大概“貴”是要吃的意思。越要吃得多,越要吃得好,就是越“貴”。吃得很多很好而沒有用處,衹供觀賞的,似乎更貴。例如牡丹比葡萄貴,是為了牡丹吃了豬肚腸一無用處,而葡萄吃了肉湯有結果的原故。楊柳不要吃人的東西,且有木材供人用,因此被人看作“賤”的。
  我贊楊柳美麗,但其美與牡丹不同,與別的一切花木都不同。楊柳的主要的美點,是其下垂。花木大都是嚮上發展的,紅杏能長到“出墻”,古木能長到“參天”。嚮上原是好的,但我往往看見枝葉花果蒸蒸日上,似乎忘記了下面的根,覺得可惡!你們是靠他養活的,怎麽衹管高踞在上面,絶不理睬他呢?你們的生命建設在他上面,怎麽衹管貪圖自己的光榮,而絶不回顧處在泥土中的根本呢?花木大都如此。甚至下面的根已經被斫,而上面的花葉還是欣欣嚮榮,在那裏作最後一刻的威福,真是可惡而又可憐!楊柳沒有這般可惡可憐的樣子:它不是不會嚮上生長。它長得很快,而且很高;但是越長得高,越垂得低。千萬條陌頭細柳,條條不忘記根本,常常俯首顧着下面,時時藉了春風之力而嚮處在泥土中的根本拜舞,或者和他親吻,好象一群活潑的孩子環繞着他們的慈母而遊戲,而時時依傍到慈母的身旁去,或者撲進慈母的懷裏去,使人見了覺得非常可愛。楊柳樹也有高出墻頭的,但我不嫌它高,為了它高而能下,為了它高而不忘本。
  自古以來,詩文常以楊柳為春的一種主要題材。寫春景曰“萬樹垂楊”,寫春色曰“陌頭楊柳”,或竟稱春天為“柳條春”。我以為這並非僅為楊柳當春抽條的緣故,實因其樹有一種特殊的姿態,與和平美麗的春光十分調和的緣故。這種特殊的姿態,便是“下垂”。不然,當春發芽的樹木不知凡幾,何以專讓柳條作春的主人呢?衹為別的樹木都憑仗了春的勢力而拚命嚮上,一味求高,忘記了自己的根本,其貪婪之相不合於春的精神。最能象徵春的神意的,衹有垂楊。
  這是我昨天看了西湖邊上的楊柳而一時興起的感想。但我所贊美的不僅是西湖上的楊柳。在這幾天的春光之下,鄉村到處的楊柳都有這般可贊美的姿態。西湖似乎太高貴了,反而不適於栽植這種“賤”的垂楊呢。
  作者簡介:
  豐子愷豐子愷(1898—1975年)漫畫傢、作傢、翻譯傢、美術教育傢。原名豐潤,又名豐仁。浙江崇德(現屬桐鄉)人。1914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從李叔同學習音樂、繪畫。1921年東渡日本,學西洋畫。回國後在浙江上虞春暉中學和上海立達學園任教。1925開始文學創作並發表漫畫。1928年任開明書店編輯。1931年出版第一本散文集《緣緣堂隨筆》。以漫畫著名藝壇。並寫作了以中小學生和一般音樂愛好者為對象的音樂讀物32種。文筆淺顯生動,起了普及西洋音樂知識的啓蒙作用。50年代還從事介紹蘇聯的音樂教育、音樂情況及翻譯歌麯。抗戰爆發後,舉傢內遷,在任教的同時積極從事抗日文化活動。抗戰後返滬杭,居傢從事創作和翻譯。新中國成立後定居上海,曾任上海中國畫院院長、中國美協上海分會主席、上海對外文化協會副會長、上海市文聯副主席等職。文學創作以散文為主。主要有《緣緣堂隨筆》、《緣緣堂再筆》、《緣緣堂續筆》等。漫畫有《子愷畫全集》。譯著有日本廚川白村的《苦悶的象徵》、俄國屠格涅夫的《初戀》和日本古典名著《源氏物語》等。出版有《豐子愷文集》(7捲)。
四.音樂
  《楊柳》出自範宗沛《範宗沛與孽子》專輯,是臺灣電視劇《孽子》的插麯。《楊柳》是範宗沛的好朋友林海所作,是導演舉例的“讓人又快樂又想流淚的音樂”。麯調深沉,憂傷,象在訴說一個凄美的故事。
  關於範宗沛:
  談起“配樂鬼纔”的頭銜,範宗沛說比較喜歡大傢稱呼他“胖子”。很難從他的外表去想像他的音樂是這樣的深沉耽美。其實,範宗沛真是個音樂鬼纔。令人咋舌的編麯功夫,從古典音樂、新世紀音樂、世界音樂、爵士樂到流行音樂,總能隨心遊走,把玩音符於創意之間。他說自己的音樂學習過程,是在父母的苦心下開始,“很少小孩子學樂器一開始就是他自己想學的”,4歲開始學了一年的小提琴後,發現自己不太適合,從此改學大提琴。十五、六歲時,還在念藝專但已經開始幫一些歌星錄弦樂,纍積自己創作、及編麯的實力。學校畢業後,擔任國傢音樂廳交響樂團的首席大提琴,待在國傢音樂廳交響樂團有九年的時間。
  出版過的個人作品有《意外的溫柔》、《欲望的聲音》等大提琴專輯,目前除了專心於製作人工作外,近年來更為多出電視劇製作配樂,深厚的編創實力深受肯定。十多年前為李立群主演的電影《我愛瑪麗》寫配樂,是範宗沛配樂生涯的頭一遭,也開啓了範宗沛與配樂的淵源。一直到後來1996年以《超級大國民》獲得第32屆金馬奬最佳電影配樂奬;1997年又以個人大提琴作品《欲望的聲音》獲得第八屆金麯奬最佳流行音樂演奏唱片奬;然後是1998年萬仁的電影《超級公民》榮獲亞太影展最佳電影配樂奬,這次他的配樂跨出臺灣,走嚮國際。近年來除了電影配樂,胖子將領域擴充到廣播劇及電視劇,衹要是好的劇本、好的導演、好的表現他都想參與。所以,耳熟如《夕陽山外山》中李叔同的作品改編或者公共電視精緻文學劇《曾經》、《汪洋中的一條船》、《將軍碑》等,劇中感人肺腑的配樂都出於其手。在《我愛瑪麗》那個年代的配樂用的全是真實樂器,及真人拉的弦樂;時至今日,因為電子合成樂器的興起,代替真實的樂器,已然開啓了配樂的另一種想像空間。
  專輯麯目:
  [01]竜鳳戀麯
  [02]回鄉
  [03]問——孽子主題麯
  [04]純真年華
  [05]範宗沛——奔
  [06]蓮花池紅
  [07]青春鳥集
  [08]戲水
  [09]楊柳
  夜舞
  中央公園的黑暗林
  女,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口腔科副主任醫師。1994年畢業於上海市第二醫科大學口腔醫學院。擅長口腔內科、外科及修復科各種疾病診斷、處理,積纍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對顳下頜關節病及磨牙癥的診斷和治療有獨到之處。
二.人物
  1、節目主持人
  楊柳 (李修平老師口中的超級愛臭美的傢夥!!)
  生日:7月26日
  星座:獅子座
  出生地:山東省濟南市
  籍貫:河南省封邱縣
  身高:178cm
  民族:漢
  業餘愛好:音樂、電影、旅遊
  最喜歡的顔色:五顔六色
  最喜歡的水果:木瓜
  最喜歡的書:圍城
  最喜歡的食品:日本料理
  最欣賞的人:老師
  楊柳:主持人的心靈用書保養
  給心靈做做保養,是楊柳永遠在追求的。
  新年的一天,記者和楊柳約在了北京國際俱樂部的大堂吧裏。和外面熱鬧的廟會形成了很大的反差,新春的午後,這裏顯得格外寧靜,金黃的色調,很容易讓人陷進沙發裏,不想自拔,中間,還有意外的驚喜是旁邊的竪琴隔段時間會有人彈奏,悠揚經典的旋律輕輕湯漾在空氣的塵子中,能格外填補我們之間談話的留白。
  作為央視的一個著名節目主持人,楊柳現在主持的節目中有兩個是與讀書有關的。所以談起讀書,他興致頗濃。“給心靈做做保養”,是楊柳永遠在追求的。
  最喜歡的還是《圍城》
  在楊柳主持的節目裏,有兩個應該都是和書有關的:《子午書簡》和《電視詩歌散文》,非常安靜的節目,用電視的有聲畫面來讀書。楊柳認為他是比較胜任此類節目的主持人。
  回憶小時候最愛讀的名著,楊柳說是《水滸傳》和《西遊記》。大概緣於男孩子的天性,他最愛看科學方面的書,如《十萬個為什麽》以及講天文、地理的書,然後會按照書上寫的去做小發明、小實驗;到了初中就開始看科幻類的圖書,如《飛碟探索》,還喜歡神秘的東西,楊柳回憶說那個時候太小,又沒什麽錢,能攢下點就全都寄到出版社去郵購這方面的書。這樣的讀書愛好一直影響他到現在,他說他特別喜歡看關於描寫“神秘”的書,比如《上帝的指紋》、《水晶考古之謎》等,然後從中去感悟。
  楊柳有一個很多人都會有同感的理論,他說,買書的時候特興奮,希望買回傢可以好好看一看,可一拿回傢就放那兒了,感覺好像買書就是為了買,而不是為了好好讀。所以他現在很少買書,要不就是朋友送,要不就是藉着讀,真是應了古話“書非藉不能讀也”的道理。
  《圍城》是楊柳最喜歡的一本書,他說:“那其中特別有中國式的幽默,錢鐘書對文字的運籌帷幄實在經典,其中有一些比喻非常好,深刻地描寫了愛情、婚姻,包括在人生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的一切感受。”
  而最近,楊柳喜歡上了《狼圖騰》,他認為這本書傳達的很多觀點是和我們的傳統教育不一樣的,在現在這個年齡段裏看到這樣一本書,能夠讓他停頓下來,思考一下,說明這本書是有著它獨特的魅力的,比如在環保這個話題上,從《狼圖騰》中就能看到很多綫索和自然的表達,這種環保,順應自然,保護生態,從草原民族的血液中生下來就有的,不是非要總結出理論。這種自然平衡的狀態,順暢而自然,比那種生硬的教育要生動得多。
  旅遊有時候等同於讀書
  楊柳去過 26個國傢,藉工作之便也好,單純旅遊也罷,在人生的行萬裏路上,楊柳已提前做到了,他說,那和讀書一樣,就是一種感受,一種學習……
  我問他,“在路上”是什麽樣的感覺?
  他冥思片刻,說:“人要出門的時候,心情馬上就會變,這就是為什麽那麽多人喜歡旅遊的原因。在路上,甚至在收拾行李的時候,我們就開始了一種期待,因為存在很多未知,人都會對未知有期待。而我們大多數人的大部分時間都生活在同一種生活狀態下,所以偶爾在路上,是很好的精神調劑。‘讀萬卷書’和‘行萬裏路’是都應該做的事情。旅遊給人的精神世界所帶來的享受,和讀書一樣,增加經歷,增加營養。”
  在楊柳的概念中,旅遊有好幾個層次,最低層次的是照相團、觀景團。而比較高的層次是把自己當作一塊幹的海綿,張開所有的觸角,去感受、吸收,感受不同的陽光、空氣和每一張笑臉,吸收不同的文化。
  楊柳特意強調了一下“文化”這個概念,他認為不要一提文化,就一定是什麽理論、什麽藝術表達,吃飯、交往、待人接物、購物等都是文化,最多的含義應該指差異,出去走的目的就是要感受為什麽他們和我們不一樣,這絶對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
  1994年,楊柳第一次去歐洲,當時是去美麗的音樂之都———奧地利的維也納。晚飯後,他和同伴一起出去閑逛,走著走著就走到了一個電車道的旁邊,這時一輛電車從很遠的地方就開始減速,最後以非常慢的速度從他們身邊開過。楊柳說他當時註意了一下電車裏的人,全車的人都在玻璃邊看著他們,是用那樣一種關切的目光來看,他當時就知道他們做錯事了,人傢一定以為他們要做什麽不開心的事情,所以用那種關切的目光來關心。楊柳說,這樣的感受是他在國內所無法看到的,同時也和國內的交通狀況、觀點形成了很鮮明的對比……
  旅遊中的故事有很多,聽楊柳娓娓道來,就像是一個個定格的電影畫面,帶你展開著不同情調的聯想,也如同在讀書的感覺。
  每天都在問“今天你快樂嗎?”
  楊柳的手機開機問候語是“今天你快樂嗎?”“心態平和非常重要,這樣纔會去正確認識生活中的得與失,各種際遇的發生。境界是一種追求的過程,境界不是靜態的,絶對是動態的,隨着年齡的增長,隨著生活閱歷的經歷過程,而每時每刻在發生著變化。”
  楊柳喜歡用境界來表達他對事對人的觀點。
  就像是采訪,他要求要有一個平等對話的感覺,纔會去接受,而且非常順其自然,有就是有,沒有就要說沒有,不能做作。這讓記者想起,采訪前曾用 GOOGLE來搜索他,發現他沒有緋聞,采訪報道的鏈結也不多,恐怕是和他這樣的態度有關係的。
  楊柳從來沒有認為自己是個名人,他說:“我就是個普通人,是個常人,衹不過處的位置不普通,是這樣一種對應的關係,如果是因為處在一種不普通的位置上,就認為自己也不普通了,那這個人就有問題了。”
  和大多數的普通人生活一樣,楊柳也有自己的人生計劃,尋找工作和事業上發展的機會,實實在在地過日子,在不同的狀態下,思考不同的問題,他說,不管什麽樣的生活際遇,他一定要做的就是保持自己永遠快樂的心態。
  現在的楊柳,話語間流動著淡定和快樂的元素,就像他反問記者的問題:“生活的本來面目是什麽?”
  不等記者思考,他就說出了答案:“平平淡淡,讓別人快樂的同時,也讓自己快樂。平平淡淡最好,能幹什麽就幹什麽,喜歡什麽,就紮下根去做,這樣就挺好。”
  與兒子一起成長
  楊柳很喜歡談兒子,采訪中,這似乎是最能引起他談話欲望的一個話題。
  記者笑著開玩笑說:“你就是一個大頑童的樣子,那有了孩子,是不是傢裏兩個孩子一起長大?”
  此刻的楊柳笑了,笑容的弧度非常純淨。
  他說,自從有了兒子,就開始對人生有全新的認識,最關鍵是看到一個新生命從孕育到誕生、落地,一點點長大,一點一點從衹能躺著,手腳亂動,到開始學著能擡頭,能用胳膊撐起來,能出點怪聲……他說他感覺最甜蜜的時刻不是兒子誕生那天,是他第一次在兒子誕生後出差兩天,回傢一進門,兒子的眼睛就開始和他對視,那樣純淨的目光,沒有任何掩飾,然後兒子就笑了。他覺得那是最幸福的時刻。
  從孩子身上,楊柳說他看到了自己的過去,現在他會用很多時間去觀察兒子,然後想,原來以前他也是這樣的。楊柳和記者說了很多老理兒,如“不養兒不知父母恩”,有了孩子纔知道應該怎麽孝敬父母,更多的不是錢,物質永遠是次要的,沒事的時候打個電話,哪怕是廢話……這些話說出來,也許用現代單身人的角度聽,陳舊而乏味,但是在那一刻,記者相信,楊柳真誠地用他的感受對讀者說了他最想說的話。
  楊柳會是一個開明的父親,因為他要對孩子做最順其自然的教育。他認為,父母在孩子成長中的角色就是玩伴,是一個和孩子交流感情的過程,然後相互伴隨,共同長大。
  三年後的一個願望
  現在的楊柳已經很明顯的有了危機感。他為自己設立了一個明確的目標:三年後要做一個叫得響的品牌節目主持人。
  依然是本職工作,但他相信自己有潛力,能把主持人做得更好。
  依然不能忘記伴隨著他成長的兒子,他說三年後他要給兒子找個好的幼兒園,盡到做父親的責任。
  三年後,如果願望能實現,楊柳說他想送給自己和兒子一本書,記錄自己的成長歷程和人生感悟,是一本能夠讓讀者看了後有思考餘地的書。
  對於名人出書,楊柳有他自己的態度,他認為那應該是很慎重的一件事,出書不是為了出名,也不是說出名了就應該出書,這之間沒有對等關係。他用了他認為特別俗的比喻:出書就是下蛋,一定要等一切具備了,鈣足夠了,纔行,絶對不能下軟殼蛋。
  崔永元的名字,在這次的采訪裏,被楊柳提了好幾次,他特別喜歡崔永元的那本書《不過如此》,書名起得好,書也寫得好,如果這個名字不是被他先用上了,楊柳說他一定也要用這個名字。
  其實,真的,生活中,一切,不過如此。
  2、第一軍醫大學副教授
  1958年7月生,廣東人,中共黨員,第一軍醫大學中醫外科學教研室副教授,副主任醫師、碩士研究生導師、1994年畢業於湖南中醫學院研究生班,獲中醫外科(皮膚)專業醫學碩土學位。較長時間從事中醫教學、醫療與科研工作。主講《中醫外科學》課程,並兼講《醫古文》課多年,曾多次獲學校優秀教學奬。臨床專長中醫外科病的診治,尤以運用中醫及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皮膚病、性病、乳腺病取得較好療效而形成醫療特色。目前在廣州南方醫院開設專傢門診,並研製有“清肺愈痤丸”.“養血安膚片”治療痤瘡與銀屑病、濕疹、皮膚瘙癢癥等。主編《中醫外科辨病專方手册》,參加編寫全國高等中醫院校6版教材《(中醫外科學)教與學》、《中西醫臨床性病學》等書,點校整理《諸病源候論》、《洗冤集錄》、《秘傳證治要訣》匯編入大型文庫《傳世藏書·子庫·醫部》正式出版。發表論文《辛潤辨略》、《漢字形體分析法在醫古文教學中的應用》、《粉刺證治探析》、《紫銅消白方對白癜風患者黑素細胞影響的研究》等30餘篇、曾獲解放軍醫學科技進步二、三等奬及國傢中醫藥管理局授予的中醫藥科技進步三等奬。
  3、第三軍醫大學西南醫院關節外科中心主任
  1963年3月生,教授、博士生導師,第三軍醫大學西南醫院關節外科中心主任,中華醫學會骨科分會關節鏡學組和關節外科學組委員,全軍關節鏡學組副組長,中西醫結合學會重慶市骨傷科專委會副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重慶市骨科專委會委員,國際華裔骨科學會(CSOS)中國分會理事,國際關節鏡膝關節外科和運動醫學協會(ISAKOS)常務成員,國際運動醫學聯合會成員(FIMS),亞太人工關節學會(APAS)成員,全軍顯微外科專委會委員。主要研究方向:骨與軟骨組織工程和膝關節前交叉韌帶重建方法。教育履歷:1985年畢業於第三軍醫大學軍醫係,獲學士學位。1992年獲第三軍醫大學骨科碩士學位。1996年獲博士學位。工作履歷:1999年赴法國巴黎賽特爾醫院。2002年赴美國哈佛醫學院麻省總醫院進修關節外科。先後到美國、德國、日本、新加坡、新西蘭、泰國、香港等地進行大會學術交流,並與該領域國際知名專傢建立友好往來。成果獲奬情況:2001年和2002年分別以第二完成人獲軍隊醫療成果二等奬。重慶市科技進步一等奬各一項。2004年分別以第一完成人獲中華醫學科技奬三等奬1項。全軍科技進步二等奬1項。
  4、《名酒世界》雜志社社長——楊柳
  天若不愛酒,酒星不在天。
  天地既愛酒,愛酒不愧天。
  賢聖既已飲,何必求神仙。
  但得酒中趣,勿為醒者傳。 地若不愛酒,地應無酒泉。
  已聞清比聖,復道濁如賢。
  三杯通大道,一鬥合自然。
  楊柳,男,生於1965年2月,重慶市潼南人。現任《名酒世界》雜志社社長、《西南商報》總編輯,中國食協白酒專業協會理事。
  楊柳先生曾主編中國第一本名牌專著《名牌戰略》,出版過《財貿之星》《成渝綫經濟開發圖》等圖書10餘部。1994年起,任《華夏酒報-全國糖酒交易會專刊》主編。先後承辦全國名酒廠營銷工作會議、全國白酒營銷高級研修班等,是全國數百傢酒廠、酒城、酒商的策劃顧問,策劃過“中國最大白酒原酒基地”和“中國傳統白酒原酒基地”等重大項目,具有廣泛的社會效益和巨大的經濟效益,並被載入吉尼斯世界記錄。
  5、書畫傢
  女,1982年生,四川渠縣人。現為《農民日報》大地書畫院、全國青少年書法協會、中國金陵印社等十余家協會會員、川夫書畫院院士。主要業績:從小喜歡繪畫、舞蹈、體育等。在四川省教委舉辦的第二屆中小學生藝術節、中國書協舉辦的“曙光杯”、魯藝校友會舉辦的“魯迅杯”、中國長城學會舉辦的“愛祖國、愛長城”全國少兒書畫攝影競賽和文化部中國世界民族文化交流促進會舉辦的海峽兩岸名人名傢書畫作品展等全國(際)大賽中獲奬80餘次,獲證書151件。獲《半月談》中學生奬學金、“雙靈杯”21世紀之星奬,7次被中、韓、日、美、巴西、香港、臺灣35個國傢地區、國際美術傢聯合會、世界華人書畫專傢教授藝術促進聯盟、中國書畫藝術名人研究院等40余家國際有影響藝術社團授予“書畫藝術名人”和“國際銀奬藝術傢”稱號。中國藝術研究院文化藝術市場研究中心美術傢二級、書法傢三級,四川省書法段位全能五段、楷書六段、成都課餘電子琴演奏六級,舞蹈獲隆昌一中二十屆藝術節二等奬,體育9次獲奬。義賣書法作品資助6名失學少年返校讀書。其書法作品被中國長城學會、海源閣、廣安鄧小平舊居、巴黎中華名人書畫作品義展組委會等單位和個人收藏。藝歷、作品被編入《科學中國人·中國專傢人才庫》、《中華魂·中國百業英才大典》、《東方之子》、《中華驕子·專業人才捲》和《全國少兒書畫集錦》、《海峽兩岸名人名傢書畫展作品集》等24部辭書。
  6、著名網上偷菜傢
  男,1991年生,河北秦皇島人,現為北京民族大學風雲人物2010年01月16號上榜,中國共産主義青年團團員。
英文解釋
  1. :  Yang Liu
  2. n.:  poplar and willow,  willow
近義詞
楊柳
楊柳居委會, 楊柳社區
楊柳
楊柳
相關詞
文學詩經成語詞典植物
包含詞
楊柳科楊柳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