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 : 农业 > 条螟
目录
No. 1
  学名 chilo sacchariphagus bojer
  异名 proceras venosatum (walker)
  分类 属鳞翅目,螟蛾科。
  又名 高粱条螟、甘蔗条螟
  分布 在东北、华北、华东、华南等省。
  寄主 高粱、玉米、甘蔗、粟、麻等。
  为害特点 北方主要为害高粱、玉米,以幼虫蛀害高粱茎秆,受害茎秆遇风易折倒影响产量和品质。在广东、广西、台湾等甘蔗种植区,主要为害甘蔗。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0—14mm,翅展24—34mm,雄蛾浅灰黄色。头、胸背面浅黄色,下唇须向前方突出,长。复眼暗黑色。前翅灰黄色,中央具1小黑点,外缘略呈一直线,内具7个小黑点,翅面具黑褐色纵线20多条;后翅色浅。雌蛾近白色。腹部、足黄白色。条螟前翅上纵纹较深,前翅外缘顶角、臀角较宜,体型稍大,别于粟灰螟。卵扁平椭圆形,表面具龟甲状纹,大小1.5×0.9(mm),常排列成“人”字形双行重叠状卵块,别于玉米螟和粟灰螟。卵块由数粒或几十粒卵组成,初乳白色,后变深黄色。末龄幼虫体长20—30mm,初乳白色,上生淡红褐色斑连成条纹,后变为淡黄色。该虫分夏型和冬型。前者腹部各节背面具4个黑褐色斑点,上具刚毛,排列成正方形,前2个斑椭圆形,后2个近长方形。冬型幼虫子越冬前脱皮1次,脱皮后其黑褐斑点消失,体背出现紫褐色纵线4条,腹面纯白色。蛹红褐至黑褐色,腹末端具2个突起,每个突起上具2刺。该蛹尾部较钝,别于玉米螟。
  生活习性 辽宁南部、河北、山东、河南、江苏北部年生2代,江西4代,广东、台湾4—5代,均以末龄幼虫在高粱、玉米或甘蔗秸秆中越冬,个别在玉米穗轴中越冬。北方越冬幼虫于5月中下旬开始化蛹,蛹期10—15天,5月下旬至6月上旬羽化。安徽淮北越冬幼虫于5月上旬开始化蛹,5月中旬进入化蛹盛期,5月下旬至6月上旬羽化。江西4月下旬羽化、广东汕头3月中旬至4月下旬羽化。成虫喜在夜间活动,白天栖息在寄主近地面处茎叶背面,喜欢把卵产在叶背基部至中部,个别产在正面或茎秆上,每雌产卵24—459粒,一般200—250粒,卵期5—7天,河北至安徽淮北一代卵全产在春高粱、玉米心叶上,第一代幼虫于6月中、下旬出现并为害心叶。第一代成虫7月下旬至8月上旬盛发,8月中旬进入二代卵盛期,二代幼虫于8月中下旬为害夏玉米和夏高粱的穗部,有的留在茎秆内越冬。成虫昼伏夜出,有一定趋光性,羽化后2—3天交尾产卵,初孵幼虫活泼灵敏,爬行快,喜群集于心叶内啃食叶肉,留下表皮,待心叶伸出时可见网状小斑或很多不规则小孔,但不是排孔,幼虫在心叶内发育至3龄,不等寄主抽雄或抽穗,便从节的中间叶鞘蛀入茎秆,别于玉米螟。遇风时受害处呈刀割般折断。受害茎秆里同一孔道内常有数条幼虫,该虫龄数差别较大,少的仅4龄,多的9龄,一般多为6—7龄。生产上遇有越冬幼虫基数大,越冬死亡率低,春雨多,湿度大时,第一代发生重。天敌主要有赤眼蜂、黑卵蜂、绒茧蜂、稻螟瘦姬蜂等。田间玉米螟赤眼蜂对2代卵的寄生率很高。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及时处理秸秆,结合不同用途对秸秆进行粉碎、烧、沤、铡、泥封等,彻底处理越冬寄主,以减少虫源。(2)在春播高粱或玉米心叶期,防治第一代条螟时,用1%1605颗粒剂,用量每株1g。也可用50%1605乳油500ml加适量水与25kg过筛煤渣颗粒拌匀制成颗粒剂,用量每株28。(3)甘蔗田可喷洒50%杀螟松乳油1000倍液。高粱对敌百虫、敌敌畏等杀虫剂十分敏感,生产上不宜使用,以免产生药害。(4)应用赤眼蜂,进行生物防治。具体作法 参见玉米螟。高粱对敌百虫、敌敌畏、辛硫磷、磷胺、杀螟丹、混灭威等农药敏感,易产生药害,生产上应特别注意。
百科辞典
  tiaoming
  条螟
  Proceras venosatus
  昆虫纲鳞翅目(Lepidoptera)螟蛾科(Pyralidae)。又名高粱条螟、甘蔗条螟。 作物害虫, 主要为害高粱、玉米、甘蔗,也为害粟和麻等。成虫体长10~14毫米,翅展24~34毫米,灰黄色。前翅和翅脉有黑褐色纵条纹,中室端有1个小黑点,外缘有7个小黑点。老熟幼虫体长20~30毫米,乳白至淡黄色。分夏、冬两型,夏型幼虫腹部各节背面有4个黑褐色斑点,上生刚毛,排列成正方形,前两个斑点椭圆形,后两个近长方形;条型幼虫越冬前,脱皮后黑褐色斑点消失,体背出现4条紫褐色纵线。在中国主要分布于辽宁、河北、河南、山东、江苏、湖北、福建、广东及台湾等省。也见于越南、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和埃及。初□化幼虫群集高粱心叶丛内咬食嫩叶,稍大咬成不规则的小孔。3龄后即在原为害处的叶腋间蛀入茎内,蛀茎早者咬食生长点造成枯心。蛀茎部位多在节间中部,作环状取食茎髓。穗期幼虫多潜入穗下第一节蛀入,将茎秆咬空一段,影响灌浆,形成秕粒。老熟后就在茎内结薄茧化蛹。在华北一年发生2代,华南及台湾为4~5代。以老熟幼虫在高粱、玉米秸秆中越冬和在甘蔗叶鞘内侧或茎秆内越冬。华北第1代幼虫为害盛期在6月下旬,第2代幼虫为害盛期在8月中、下旬。 春雨较多、湿度偏高时有利第1代的发生。成虫昼伏夜出,有趋光性。块状卵多产于叶背基部和中部,呈鱼鳞状排列。天敌主要有赤眼蜂和黑卵蜂等。防治措施包括处理秸秆,消灭越冬幼虫;在卵盛期施用杀虫剂如对硫磷、辛硫磷、西维因、乙酰甲胺磷或螟蛉畏等。高粱上禁用敌百虫、敌敌畏。蔗区可用巴丹、杀虫脒、敌百虫、亚胺硫磷或杀螟腈等。
  (陈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