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杜衡 杜衡
多年生草本植物,野生在山地裏,開紫色小花。根莖可入藥。也作杜蘅。 |
|
亦作“ 杜蘅 ”。 1.即杜若。文學作品中常用以比喻君子、賢人。《楚辭·離騷》:“畦留夷與揭車兮,雜杜衡與芳芷。” 南朝 梁 江淹 《去故鄉賦》:“ 江 南之杜蘅兮色以陳,願使黃鵠兮報佳人。” 唐 皮日休 《九諷·見逐》:“彼茨菉之叢穢兮,固不能讓乎杜衡。”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三·杜若》﹝釋名﹞引 蘇頌 曰:“此草一名杜衡,而草部中品自有杜衡條,即《爾雅》所謂土鹵者也。杜若,即《廣雅》所謂楚衡者也。其類自別,古人多相雜引用。故《九歌》雲:‘采芳洲兮杜若。’《離騷》雲:‘雜杜衡與芳芷。’ 王逸 輩皆不分別,但雲香草,故二名相混。” 清 周亮工 《有介弱弟中殤賦此慰之》詩:“努力承先緒,芳洲失杜蘅。”參見“ 杜若 ”。 |
|
| 馬兜鈴科。多年生草本。根狀莖的節間短,下端集生多數肉質根。葉一二枚,生於莖端。單花頂生。蒴果肉質,具多數黑褐色種子。生於陰濕有腐植質的林下或草叢中。又名杜葵、馬蹄香、土細辛、土鹵等。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二·杜衡》﹝釋名﹞:“ 蘇恭 曰:‘杜衡葉似葵,形似馬蹄,故俗名馬蹄香。’ 蘇頌 曰:‘《爾雅》杜又名土鹵,然杜若亦名杜衡,或疑是杜若,而 郭璞 註云,似葵,當是杜衡也。’” |
一種草本植物【圖】 One kind of herb [map] |
du heng
學名:asarum forbesii maxim.
英文名:forbes wildginger
又名:蘅
科名:馬兜鈴科 aristolochiaceae
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狀莖的節間短,直立或斜升,下端有多數須根。莖端生1—2葉,寬心形至腎狀心形,長與寬均3—8釐米,頂端鈍或圓,基部心形,表面深緑色,雜有白色斑,兩面疏生短柔毛,邊緣與脈上密生細柔毛;有葉柄,長約15釐米。單花,頂生,直徑約1釐米;花被管鐘狀,頂端3裂,內面暗紫色,脈紋明顯;花柄長約4釐米;雄蕊12;花柱6,2裂。蒴果肉質,有多數黑褐色種子。花期4—5月。
産江浦、南京(紫金山)、蘇州、宜興等地,生於陰濕有腐植質的林下或草叢中;分佈於浙江、安徽、湖南和江西等省。
全草入藥,稱為“馬辛”,有散寒止咳、祛風止痛的功效。 根狀莖含揮發油,主要成份為丁香油酚、黃樟醚等。
杜衡
(《別錄》)
【異名】懷、蘅薇香(《大戴札記》),牡、土鹵(《爾稚》),楚蘅(《範子計然》),杜蘅(《廣雅》),土杏(《博物志》),馬蹄香((唐本草》),榷香(洪芻《香蕾,),杜衡葵(《爾雅翼,),土細辛(《土宿本草》),鈸兒草(《太倉州志》),杜葵(《綱目》),南細辛(《醫林纂要》),馬辛(《江蘇藥材志》),馬蹄細辛、泥裏花、土裏開花(《浙江天目山藥植志》)。
【來源】為馬兜鈴科植物杜衡的根莖及根或全草。
【植物形態】杜衡
多年生草本。根狀莖的節間短,下端集生多數肉質根。莖端生1~2葉。葉寬心形至腎狀心形,長和寬均3~8匣米,先端鈍或圓,基部心形,兩面略被毛,邊緣及脈上密被細柔毛;葉柄長7~15釐米。單花頂生,徑1~1.2釐米;花被墒鐘狀,頂端3裂,裂片寬卵形,暗紫色,脈紋明顯;雄蕊12;花柱6,柱頭2裂。蒴果肉質,具多數黑褐色種子。
生於陰濕有腐殖質的林下或草叢中。分佈江蘇、浙江、安徽、湖南、江西等地。
【採集】4~6月間采挖,洗淨,曬幹。
【藥材】根莖呈不規則圓柱形,長約2釐米,直徑1.5~2釐米,表面淡棕色或淡黃棕色,有多數環形的節,頂端殘留皺縮的葉柄或葉片,下部着生多數須根。根細圓柱形,彎麯,長約7匣米,直徑1~2毫米,表面灰白色至淡棕色,具細縱皺,質斃易斷,斷面平坦,類白色。氣芳香,味辛辣。
産江蘇、浙江。
【化學成分】主要成分為黃樟醚及少量丁香油酚。
【藥理作用】黃樟醚有麻痹作用,能使動物的呼吸中樞麻痹。長時間給貓及傢畜以少量,則引起和磷中毒樣的肝、腎脂肪變性;對犬給予0.75剋則發生嘔吐,犬的致死量,皮下註射或內服均為1剋/公斤。
【炮製】原藥揀去雜質,拍去泥屑,用水洗淨,稍潤後切斷,曬幹。
【性味】《別錄》:"味辛,溫,無毒。"
【功用主治】散風逐寒,消痰行水,活血,平喘,定痛,治風寒感冒,痰飲喘咳,水腫,風濕,跌打損傷,頭疼,齲齒痛,痧氣腹痛。
①《別錄》:"主風寒咳逆。"
②《藥性論》:"止氣奔喘促,消痰飲,破留血,主項間瘤癭之疾。"
③《綱目》:"散風寒,下氣清痰,行水破血,殺蟲。"
④《廣西中藥志》:"通經,散寒,祛痰,利尿。"
⑤《江蘇藥材志》:"發汗,祛痰。治感冒頭痛,牙痛,口舌生瘡。"
⑥《浙江天目山藥植志》:"催吐,祛痰,利尿。治支氣管炎及水腫。"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0.5~1錢;浸酒或入散劑。外用:研末吹鼻或搗敷。
【宜忌】體虛多汗、咳嗽咯血及孕婦忌服。
【選方】①治風寒頭痛,傷風傷寒,頭痛、發熱初覺者:馬蹄香為末,每服一錢,熱酒調下,少頃飲熱茶一碗,催之出汗。(《杏林摘要》香汗散)
②治呼吸喘息,若猶覺停滯在心胸,膈中不和者:瓜蒂二分,杜衡三分,人參一分;搗、篩,以湯服一錢匕,日二、三服。(《補缺肘後方》)
③治哮呴:馬蹄香,焙幹研為細末,每服二、三錢。如正發時,用淡醋調下,少時吐出痰涎為效。(《普濟方》黑馬蹄香散)
④治暑天發疹:杜衡根(研粉)三至四分。開水吞服。
⑤治損傷疼痛及蛇咬傷:杜衡(研末)每次吞服二分;外用鮮杜衡,搗敷患處。
⑥治蛇咬傷:杜衡根一至二錢,青蓬(菊科牡蒿)葉、竹葉細青(蘭科斑葉蘭)各等量,金銀花三至四錢,野剛子(馬錢科醉魚草)五至六錢,水煎,一日三次,飯前服。
⑦治瘡毒:杜衡根、青蓬葉各一至二錢。搗爛敷患處。(④方以下出《浙江天目山藥植志》)
⑧治無名腫毒,瓜藤疽初起,漫腫無頭,木痛不紅,連貫而生:杜衡鮮葉七片,酌衝開水,燉一小時,服後出微汗,日服一次;渣搗爛加熱敷貼。(《福建民間草藥》)
⑨治蛀齒疼痛:杜衡鮮葉捻爛,塞入蛀孔中。(《福建民間草藥》)
該物種為中國植物圖譜數據庫收錄的有毒植物,其毒性為全草有毒。中毒癥狀為嘔吐、黃疽、體溫及血壓升高;初期肝腫大、有壓痛,繼之縮小、吐血、大便帶血、尿閉、呼吸睏難、煩躁不安、全身震顫、四肢抽搐、角弓反張、意識不清、眼球突出,最後因呼吸麻痹而死亡。 |
二人物姓名 Two character names |
1中央民族大學藝術教研室主任、畫傢(1943-)
女,號金禾,別號一宙田,字宙宗,號典宛,鬆神。1943年7月生,北京市人。中國國際書畫藝術 研究會理事、研究員。1988年10幅國畫山水作品參展於香港中國畫精品展;1988年她的重 彩山水畫8幅,參展於北京,中國現代畫展,“榕樹”、“竜圖”參展於北京當代中國畫展 ;同年在菲律賓由菲方舉辦“中國著名美術傢──杜衡”個人畫展,參展作品30餘幅,“ 菲華日報”、“世界日報”等報均進行了多日報導。1989年巨幅國畫《雪景》在中國美術 館展出。1992年“碧山”、“春水”等6幅作品參展於近代中國名傢精品展,赴臺灣、香港 、澳門、日本等國傢和地區展出。1996年“孔雀之夜”、“夢之鄉”等20餘幅作品在俄羅 斯大使館展出,1998年赴俄羅斯舉辦畫展。她的國畫山水作品曾多次獲奬,巨幅國畫“ 叢竜”在1995年華人書畫大展中獲金獲。榮獲“世界書畫藝術名人”稱號。1995年北京電 視臺拍攝了介紹她的專題片“筆墨容天地”,多次播放,國內外若幹傢報刊、雜志、電視 臺均有專訪介紹,其作品“月色朦朧”收錄於《中央電視臺藏畫集》,“一夜春風”收錄 於香港出版的《中國當代書畫選》;“山居圖”收錄於《亞運書畫藝術紀念集》;“碧水 青溪”、“飛雪”等6幅作品收錄於臺灣出版的《兩岸書畫集》等,著有《中國山水畫技法 教程》、《中國山水畫源流》、《中國畫賞析》等論著。發表的論文有《論教學方法與現 代人》、《論民族教育中的美學》等。其傳略及作品被編入《世界名人錄》、《中國當代 藝術界名人錄》、《當代書畫名傢寶鑒》等多種國內外藝術傢名人大辭書中。現為中國國 際書畫藝術研究會文化藝術培訓中心校長,中央民族大學藝術教研室主任,中國書畫研究 社理事會副秘書長,中山書畫社理事,中國美協北京會員,國際美術傢聯合會會員、新加 坡新神州藝術院高級名譽院士等。 |
2原中共陝西省委負責人、叛徒(1907~1965) 2 former head of the CPC Shaanxi Provincial Committee, traitor (1907 ~ 1965) |
又名杜振庭、杜振清、杜勵君。陝西葭州(今佳縣)人。1925年在綏德省立四師加入中國共産主義青年團,曾任共青團綏師特支組織幹事、共青團綏德地方執委會宣傳委員。同年加入中國共産黨,後到石謙部隊做兵運工作。1927年轎靼玻群蟮H沃泄參靼駁詼課榧恰⑸賂是?委會候補委員、陝西省委委員。
1928年初, 杜以中共陝西省委特派員身份, 到綏德傳達中共中央“八七”會議和中共陝西省委“九二六”擴大會議精神,並建立中共陝北特別區委員會。同年4月在綏德苗傢坪南豐寨(現屬子洲縣)召開中共陝北第一次代表大會,正式成立中共陝北特委,擔任特委書記。同年10月杜回省委,任常委兼職工委員會書記。
1929年2月,改選不過旬日的中共陝西省委遭到嚴重破壞。3月1日,未遭逮捕的三名省委委員在渭南縣陳傢灘召開黨、團緊急聯席會議,决定成立中共陝西臨時省委,增補杜衡為臨時省委委員。3月23日,臨時省委在渭南召開第二次全體會議,重新調整省委成員,杜衡為臨時省委常委、書記。會後,臨時省委派杜衡等三人組成代表團去上海嚮中央匯報請示工作。6月22日,中共中央作出《關於陝西問題决議案》,指定杜衡擔任中共陝西臨時省委書記。7月代表團從上海回到陝西,在渭南召開臨時省委全會,傳達中央指示,部署今後工作。1930年7月上旬,臨時省委在藍田縣鞏村小學召開第五次擴大會議,决定將中共陝西臨時省委改為中共陝西省委,杜衡仍任省委書記。1931年3月底,中共陝西省委在渭南縣田傢村召開第六次全體會議,傳達貫徹中共六屆四中全會精神。會議批評了杜執行李立三左傾冒險指示的錯誤,改組了省委,杜不再擔任省委書記,任省委常委兼管組織。8月初,在中央巡視員主持下,中共陝西省委再次進行改組,杜又擔任省委書記。1932年6月,中共中央召開的北方各省代表會議决定將開闢陝甘邊蘇區和建立紅二十六軍,作為北方黨組織的“第一項基本任務”。
8月,中央指定杜為紅二十六軍政委,仍是省委委員;派孟堅(孟用潛)來陝接任省委書記。12月,杜到宜君縣轉角鎮,將紅軍陝甘遊擊隊改編為紅二十六軍第二團,自任軍政委兼團政委。1933年3月,省委全委會接受了杜關於改組省委的錯誤意見,對省委領導機構重新進行了調整,袁嶽棟任書記,杜為常委。由於中共陝甘邊特委和三原中心縣委堅持反對杜留在省委機關,4月9日又召開全委會,免去了杜的省委常委職務,令其速回紅二十六軍工作。6月,杜執行“左”傾教條主義方針,強令紅二十六軍第二團南下渭華創建蘇區。結果,部隊被擊敗,損失慘重,衹剩劉志丹、王世泰等數十人回到照金根據地。7月28日,杜以省委委員身份出席省委在西安福盛樓飯館召開的會議,被國民黨特務發現,杜與省委書記袁嶽棟被捕叛變。杜曾寫過“自白書”--《陝西共黨沿革》,供出他知道的所有組織和黨員,使省委機關和關中、陝南各縣黨團組織遭到空前嚴重的破壞。
杜叛變後曾擔任cc陝西特務頭子宋志先領導的肅反委員會反省科科長。1949年逃往臺灣,任“內政部”調查局處長、國民黨訓練委員會(訓練情報人員) 主任、“國民大會”憲政研討委員會召集人。
1965年4月24日病歿於臺灣。 |
|
原名戴剋崇,筆名蘇汶。江蘇人。再海震旦大學讀書時代開始創作。1926年與戴望舒創辦《瓔珞》旬刊,後又與施蜇存等合辦《無軌列車》月刊《新文藝》月刊、《現代》月刊。這期間創作和翻譯了許多作品。收在短篇集《石榴花》中的短篇小說多為反映青年男女的感情生活。1933年他在《現代》雜志上發表文章,自稱是居於反動文藝和“左翼”文藝間的“第三種人”,由此引發出一場批判“第三種人”的論爭。他在這場論爭中重要文章有《“第三種人”的出路》等。抗戰初期避居香港。1937年出版的長篇小說《漩渦裏外》寫一位中學老教師在學校的所作所為。1942年去四川,任職與南方印書館等處。1949年去臺灣。逝世前一直在報社從事評論工作。
[著作書目]
石榴花(短篇小說集)1928,第一綫書店
叛徒(長篇小說)1930,當今書店
懷鄉集(短篇小說集)1933,現代
文藝自由論辯集(文論集)編,1933,現代
漩渦裏外(長篇小說(1937,良友
[翻譯書目]
結婚集(短篇集)瑞典斯特林堡著,與蓬子合譯,1928,光華
道林格雷畫像(長篇小說)英國王爾德著,1928,上海金屋書店
黛絲(長篇小說)法國法郎士著,1928,開明
二青鳥(短篇小說集)英國勞倫斯著,1929,水沫
革命的女兒(短篇小說集)美國約翰·李著,1929,水沫
哨兵(長篇小說)波蘭普魯士著,1930,光華
統治者(歷史劇)英國哈代著,1936,商務 |
|
杜衡
(《別錄》)
【異名】懷、蘅薇香(《大戴札記》),牡、土鹵(《爾稚》),楚蘅(《範子計然》),杜蘅(《廣雅》),土杏(《博物志》),馬蹄香((唐本草》),榷香(洪芻《香蕾,),杜衡葵(《爾雅翼,),土細辛(《土宿本草》),鈸兒草(《太倉州志》),杜葵(《綱目》),南細辛(《醫林纂要》),馬辛(《江蘇藥材志》),馬蹄細辛、泥裏花、土裏開花(《浙江天目山藥植志》)。
【來源】為馬兜鈴科植物杜衡的根莖及根或全草。
【植物形態】杜衡
多年生草本。根狀莖的節間短,下端集生多數肉質根。莖端生1~2葉。葉寬心形至腎狀心形,長和寬均3~8匣米,先端鈍或圓,基部心形,兩面略被毛,邊緣及脈上密被細柔毛;葉柄長7~15釐米。單花頂生,徑1~1.2釐米;花被墒鐘狀,頂端3裂,裂片寬卵形,暗紫色,脈紋明顯;雄蕊12;花柱6,柱頭2裂。蒴果肉質,具多數黑褐色種子。
生於陰濕有腐殖質的林下或草叢中。分佈江蘇、浙江、安徽、湖南、江西等地。
【採集】4~6月間采挖,洗淨,曬幹。
【藥材】根莖呈不規則圓柱形,長約2釐米,直徑1.5~2釐米,表面淡棕色或淡黃棕色,有多數環形的節,頂端殘留皺縮的葉柄或葉片,下部着生多數須根。根細圓柱形,彎麯,長約7匣米,直徑1~2毫米,表面灰白色至淡棕色,具細縱皺,質斃易斷,斷面平坦,類白色。氣芳香,味辛辣。
産江蘇、浙江。
【化學成分】主要成分為黃樟醚及少量丁香油酚。
【藥理作用】黃樟醚有麻痹作用,能使動物的呼吸中樞麻痹。長時間給貓及傢畜以少量,則引起和磷中毒樣的肝、腎脂肪變性;對犬給予0.75剋則發生嘔吐,犬的致死量,皮下註射或內服均為1剋/公斤。
【炮製】原藥揀去雜質,拍去泥屑,用水洗淨,稍潤後切斷,曬幹。
【性味】《別錄》:"味辛,溫,無毒。"
【功用主治】散風逐寒,消痰行水,活血,平喘,定痛,治風寒感冒,痰飲喘咳,水腫,風濕,跌打損傷,頭疼,齲齒痛,痧氣腹痛。
①《別錄》:"主風寒咳逆。"
②《藥性論》:"止氣奔喘促,消痰飲,破留血,主項間瘤癭之疾。"
③《綱目》:"散風寒,下氣清痰,行水破血,殺蟲。"
④《廣西中藥志》:"通經,散寒,祛痰,利尿。"
⑤《江蘇藥材志》:"發汗,祛痰。治感冒頭痛,牙痛,口舌生瘡。"
⑥《浙江天目山藥植志》:"催吐,祛痰,利尿。治支氣管炎及水腫。"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0.5~1錢;浸酒或入散劑。外用:研末吹鼻或搗敷。
【宜忌】體虛多汗、咳嗽咯血及孕婦忌服。
【選方】①治風寒頭痛,傷風傷寒,頭痛、發熱初覺者:馬蹄香為末,每服一錢,熱酒調下,少頃飲熱茶一碗,催之出汗。(《杏林摘要》香汗散)
②治呼吸喘息,若猶覺停滯在心胸,膈中不和者:瓜蒂二分,杜衡三分,人參一分;搗、篩,以湯服一錢匕,日二、三服。(《補缺肘後方》)
③治哮呴:馬蹄香,焙幹研為細末,每服二、三錢。如正發時,用淡醋調下,少時吐出痰涎為效。(《普濟方》黑馬蹄香散)
④治暑天發疹:杜衡根(研粉)三至四分。開水吞服。
⑤治損傷疼痛及蛇咬傷:杜衡(研末)每次吞服二分;外用鮮杜衡,搗敷患處。
⑥治蛇咬傷:杜衡根一至二錢,青蓬(菊科牡蒿)葉、竹葉細青(蘭科斑葉蘭)各等量,金銀花三至四錢,野剛子(馬錢科醉魚草)五至六錢,水煎,一日三次,飯前服。
⑦治瘡毒:杜衡根、青蓬葉各一至二錢。搗爛敷患處。(④方以下出《浙江天目山藥植志》)
⑧治無名腫毒,瓜藤疽初起,漫腫無頭,木痛不紅,連貫而生:杜衡鮮葉七片,酌衝開水,燉一小時,服後出微汗,日服一次;渣搗爛加熱敷貼。(《福建民間草藥》)
⑨治蛀齒疼痛:杜衡鮮葉捻爛,塞入蛀孔中。(《福建民間草藥》) |
|
du heng
學名:Asarum forbesii Maxim
英文名:Forbes Wildginger
又名:蘅
名: 馬辛、南細辛、馬蹄香、馬蹄細辛
科: 馬兜鈴科 屬: 馬蹄香屬
科名:馬兜鈴科 Aristolochiaceae
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狀莖的節間短,直立或斜升,下端有多數須根。莖端生1—2葉,寬心形至腎狀心形,長與寬均3—8釐米,頂端鈍或圓,基部心形,表面深緑色,雜有白色斑,兩面疏生短柔毛,邊緣與脈上密生細柔毛;有葉柄,長約15釐米。單花,頂生,直徑約1釐米;花被管鐘狀,頂端3裂,內面暗紫色,脈紋明顯;花柄長約4釐米;雄蕊12;花柱6,2裂。蒴果肉質,有多數黑褐色種子。花期4—5月。
産江浦、南京(紫金山)、蘇州、宜興等地,生於陰濕有腐殖質的林下或草叢中;分佈於浙江、安徽、湖南和江西等省。
全草入藥,稱為“馬辛”,有散寒止咳、祛風止痛的功效。 根狀莖含揮發油,主要成份為丁香油酚、黃樟醚等。 |
原中共陝西省委負責人、叛徒 Former head of the CPC Shaanxi Provincial Committee, traitor |
又名杜振庭、杜振清、杜勵君。陝西葭州(今佳縣)人。1925年在綏德省立四師加入中國共産主義青年團,曾任共青團綏師特支組織幹事、共青團綏德地方執委會宣傳委員。同年加入中國共産黨,後到石謙部隊做兵運工作。1927年當選為中央常委會候補委員、陝西省委委員。
1928年初, 杜以中共陝西省委特派員身份, 到綏德傳達中共中央八七會議和中共陝西省委九二六擴大會議精神,並建立中共陝北特別區委員會。同年4月在綏德苗傢坪南豐寨(現屬子洲縣)召開中共陝北第一次代表大會,正式成立中共陝北特委,擔任特委書記。同年10月杜回省委,任常委兼職工委員會書記。
1929年2月,改選不過旬日的中共陝西省委遭到嚴重破壞。3月1日,未遭逮捕的三名省委委員在渭南縣陳傢灘召開黨、團緊急聯席會議,决定成立中共陝西臨時省委,增補杜衡為臨時省委委員。3月23日,臨時省委在渭南召開第二次全體會議,重新調整省委成員,杜衡為臨時省委常委、書記。會後,臨時省委派杜衡等三人組成代表團去上海嚮中央匯報請示工作。6月22日,中共中央作出《關於陝西問題决議案》,指定杜衡擔任中共陝西臨時省委書記。7月代表團從上海回到陝西,在渭南召開臨時省委全會,傳達中央指示,部署今後工作。1930年7月上旬,臨時省委在藍田縣鞏村小學召開第五次擴大會議,决定將中共陝西臨時省委改為中共陝西省委,杜衡仍任省委書記。1931年3月底,中共陝西省委在渭南縣田傢村召開第六次全體會議,傳達貫徹中共六屆四中全會精神。會議批評了杜執行李立三左傾冒險指示的錯誤,改組了省委,杜不再擔任省委書記,任省委常委兼管組織。8月初,在中央巡視員主持下,中共陝西省委再次進行改組,杜又擔任省委書記。
1931年9月,閻紅彥、吳岱峰率中國工農紅軍晉西遊擊大隊突破黃河天險進入陝甘,陝甘省委軍委書記謝子長奉命來到晉西遊擊大隊駐地三甲塬,排除阻力,與吳岱峰、閻紅彥一起將晉西遊擊大隊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陝甘遊擊總隊(後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六軍)。由於劉志丹極力反對成立中國工農紅軍陝甘遊擊總隊,並且與隴東軍閥陳珪璋密商接受其收編,謝子長無奈之下收繳了劉志丹聯繫的民間武裝趙二娃部的槍(趙二娃即趙連壁,是劉志丹的小舅子;繳槍頑抗時被晉西遊擊隊的白錫林擊斃),解散趙二娃部並宣佈成立陝甘遊擊總隊之後,謝子長命劉志丹到陝甘省委把的問題說清楚,劉志丹及其弟劉景範到陝甘省委做了檢討。
由於劉志丹是杜衡在綏德師範的同學和密友,杜衡出於個人的目的專程陪同劉志丹來到陝甘遊擊總隊,杜衡到陝甘遊擊總隊的第一件事就是任命劉志丹為陝甘遊擊總隊副總指揮,並把晉西遊擊隊的重要幹部、神槍手白錫林趕走,隨後又將陝甘遊擊總隊拆分為三支隊和五支隊,順勢撤銷了謝子長總指揮之職,任命劉志丹為三支隊支隊長,閻紅彥為五支隊支隊長,不久又宣佈恢復陝甘遊擊總隊指揮部並任命劉志丹為陝甘遊擊總隊總指揮。杜衡以省委的名義在部隊的這些所作所為,使我黨西北地區黨和軍隊的主要創建者和領導人關係復雜化。
1932年6月,中共中央召開的北方各省代表會議决定將開闢陝甘邊蘇區和建立紅二十六軍,作為北方黨組織的“第一項基本任務”。8月,中央指定杜為紅二十六軍政委,仍是省委委員;派孟堅(孟用潛)來陝接任省委書記。12月,杜到宜君縣轉角鎮,將紅軍陝甘遊擊總隊改編為紅二十六軍第二團(此時紅二十六軍就僅此一團),自任軍政委,任命原陝甘遊擊總隊班長王世泰為團長、劉志丹為政治處長;采取各種手段排擠陝甘遊擊總隊謝子長、閻紅彥和吳岱峰等原主要領導。1933年3月,省委全委會接受了杜關於改組省委的錯誤意見,對省委領導機構重新進行了調整,袁嶽棟任書記,杜為常委。由於中共陝甘邊特委和三原中心縣委堅持反對杜留在省委機關,4月9日又召開全委會,免去了杜的省委常委職務,令其速回紅二十六軍工作。6月,杜執行“左”傾教條主義方針,強令紅二十六軍第二團南下渭華創建蘇區。結果,部隊被擊敗,損失慘重,衹剩劉志丹、吳岱峰、王世泰等數十人回到照金根據地。7月28日,杜以省委委員身份出席省委在西安福盛樓飯館召開的會議,被國民黨特務發現,杜與省委書記袁嶽棟被捕叛變,成為中統特務。杜曾寫過“自白書”——《陝西共黨沿革》,供出他知道的所有組織和黨員,使省委機關和關中、陝南各縣黨團組織遭到空前嚴重的破壞。
杜叛變後曾擔任CC係陝西特務頭子宋志先領導的肅反委員會反省科科長。1949年逃往臺灣,任“內政部”調查局處長、國民黨訓練委員會(訓練情報人員)主任、“國民大會”憲政研討委員會召集人。
1965年4月27日病歿於臺灣。 |
|
(1907—1964.11.17),原名戴剋崇,筆名蘇汶。江蘇人。在上海震旦大學讀書時代開始創作。1926年與戴望舒創辦《瓔珞》旬刊,後又與施蟄存等合辦《無軌列車》月刊《新文藝》月刊、《現代》月刊。這期間創作和翻譯了許多作品。收在短篇集《石榴花》中的短篇小說多為反映青年男女的感情生活。1933年他在《現代》雜志上發表文章,自稱是居於反動文藝和“左翼”文藝間的“第三種人”,由此引發出一場批判“第三種人”的論爭。他在這場論爭中重要文章有《“第三種人”的出路》等。抗日戰爭初期避居香港。1937年出版的長篇小說《漩渦裏外》寫一位中學老教師在學校的所作所為。1942年去四川,任職於南方印書館等處。1949年去臺灣。逝世前一直在報社從事評論工作。
著作書目
石榴花(短篇小說集)1928,第一綫書店
叛徒(長篇小說)1930,當今書店
懷鄉集(短篇小說集)1933,現代
文藝自由論辯集(文論集)編,1933,現代
漩渦裏外(長篇小說)1937,良友
翻譯書目
結婚集(短篇集)瑞典斯特林堡著,與蓬子合譯,1928,光華
道林格雷畫像(長篇小說)英國王爾德著,1928,上海金屋書店
黛絲(長篇小說)法國法郎士著,1928,開明
二青鳥(短篇小說集)英國勞倫斯著,1929,水沫
革命的女兒(短篇小說集)美國約翰·李著,1929,水沫
哨兵(長篇小說)波蘭普魯士著,1930,光華
統治者(歷史劇)英國哈代著,1936,商務 |
中草藥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
版本一
杜衡《別錄》
【異名】懷、蘅薇香(《大戴札記》),牡、土鹵(《爾稚》),楚蘅(《範子計然》),杜蘅(《廣雅》),土杏(《博物志》),馬蹄香(《唐本草》),榷香(《香蕾》),杜衡葵(《爾雅翼》),土細辛(《土宿本草》),鈸兒草(《太倉州志》),杜葵(《本草綱目》),南細辛(《醫林纂要》),馬辛(《江蘇藥材志》),馬蹄細辛、泥裏花、土裏開花(《浙江天目山藥植志》)。
【來源】為馬兜鈴科植物杜衡的根莖及根或全草。
【植物形態】杜衡:多年生草本。根狀莖的節間短,下端集生多數肉質根。莖端生1~2葉。葉寬心形至腎狀心形,長和寬均3~8匣米,先端鈍或圓,基部心形,兩面略被毛,邊緣及脈上密被細柔毛;葉柄長7~15釐米。單花頂生,徑1~1.2釐米;花被墒鐘狀,頂端3裂,裂片寬卵形,暗紫色,脈紋明顯;雄蕊12;花柱6,柱頭2裂。蒴果肉質,具多數黑褐色種子。生於陰濕有腐殖質的林下或草叢中。分佈江蘇、浙江、安徽、湖南、江西等地。
【採集】4~6月間采挖,洗淨,曬幹。
【藥材】根莖呈不規則圓柱形,長約2釐米,直徑1.5~2釐米,表面淡棕色或淡黃棕色,有多數環形的節,頂端殘留皺縮的葉柄或葉片,下部着生多數須根。根細圓柱形,彎麯,長約7匣米,直徑1~2毫米,表面灰白色至淡棕色,具細縱皺,質斃易斷,斷面平坦,類白色。氣芳香,味辛辣。産江蘇、浙江。
【化學成分】主要成分為黃樟醚及少量丁香油酚。
【藥理作用】黃樟醚有麻痹作用,能使動物的呼吸中樞麻痹。長時間給貓及傢畜以少量,則引起和磷中毒樣的肝、腎脂肪變性;對犬給予0.75剋則發生嘔吐,犬的致死量,皮下註射或內服均為1剋/公斤。
【毒理】:杜衡入湯劑、散劑內服,成人用量為1.5~3g,過量易引起中毒。有報道中毒劑量為15~30g。杜衡主要含揮發油,其揮發油中有毒物質為黃樟醚等,對人的中樞神經係統和肝、腎有損害,可出現類似磷中毒癥狀。
【臨床表現】:
(1)潛伏期4小時以上。
(2)中毒表現:惡心,嘔吐,發熱,黃疸,血壓增高,肝髒先腫大後縮小,嘔血,大便帶血,尿少或尿閉,呼吸睏難,煩躁不安,意識不清,全身震顫,四肢抽搐,角弓反張,眼球突出,最後多因呼吸中樞完全麻痹而死亡。
【急救處理】:治療原則:早期催吐、洗胃、導瀉,中西醫結合救治。
1.中毒在6小時內予催吐。
2.洗胃 予5%鞣酸溶液洗胃後,灌入藥用炭溶液吸附毒物。
3.50%硫酸鈉60ml導瀉,超過6小時予溫肥皂水高位灌腸導瀉。
4.吸氧。
5.抗驚厥予地西泮等。
6.早期應用止血劑。
7.予中藥西洋參10g煎湯去渣送服安宮牛黃丸一顆(研碎),每日2次。
【炮製】原藥揀去雜質,拍去泥屑,用水洗淨,稍潤後切斷,曬幹。
【性味】《別錄》:“味辛,溫,無毒。”
【功用主治】散風逐寒,消痰行水,活血,平喘,定痛,治風寒感冒,痰飲喘咳,水腫,風濕,跌打損傷,頭疼,齲齒痛,痧氣腹痛。
①《別錄》:“主風寒咳逆。”
②《藥性論》:“止氣奔喘促,消痰飲,破留血,主項間瘤癭之疾。”
③《綱目》:“散風寒,下氣清痰,行水破血,殺蟲。”
④《廣西中藥志》:“通經,散寒,祛痰,利尿。”
⑤《江蘇藥材志》:“發汗,祛痰。治感冒頭痛,牙痛,口舌生瘡。”
⑥《浙江天目山藥植志》:“催吐,祛痰,利尿。治支氣管炎及水腫。”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0.5~1錢;浸酒或入散劑。外用:研末吹鼻或搗敷。
【宜忌】體虛多汗、咳嗽咯血及孕婦忌服。
【選方】①治風寒頭痛,傷風傷寒,頭痛、發熱初覺者:馬蹄香為末,每服一錢,熱酒調下,少頃飲熱茶一碗,催之出汗。(《杏林摘要》香汗散)
②治呼吸喘息,若猶覺停滯在心胸,膈中不和者:瓜蒂二分,杜衡三分,人參一分;搗、篩,以湯服一錢匕,日二、三服。(《補缺肘後方》)
③治哮喘:馬蹄香,焙幹研為細末,每服二、三錢。如正發時,用淡醋調下,少時吐出痰涎為效。(《普濟方》黑馬蹄香散)
④治暑天發疹:杜衡根(研粉)三至四分。開水吞服。
⑤治損傷疼痛及蛇咬傷:杜衡(研末)每次吞服二分;外用鮮杜衡,搗敷患處。
⑥治蛇咬傷:杜衡根一至二錢,青蓬葉、竹葉細青、各等量,金銀花三至四錢,野剛子五至六錢,水煎,一日三次,飯前服。
⑦治瘡毒:杜衡根、青蓬葉各一至二錢。搗爛敷患處。(④以下出《浙江天目山藥植志》)
⑧治無名腫毒,瓜藤疽初起,漫腫無頭,木痛不紅,連貫而生:杜衡鮮葉七片,酌衝開水,燉一小時,服後出微汗,日服一次;渣搗爛加熱敷貼。(《福建民間草藥》)
⑨治蛀齒疼痛:杜衡鮮葉捻爛,塞入蛀孔中。(《福建民間草藥》)
該物種為中國植物圖譜數據庫收錄的有毒植物,其毒性為全草有毒。中毒癥狀為嘔吐、黃疽、體溫及血壓升高;初期肝腫大、有壓痛,繼之縮小、吐血、大便帶血、尿閉、呼吸睏難、煩躁不安、全身震顫、四肢抽搐、角弓反張、意識不清、眼球突出,最後因呼吸麻痹而死亡。
版本二
【出處】出自《名醫別錄》。
1.《山海經》:天帝之山有草焉,其狀如葵,其臭如靡蕪,名曰杜衡,食之已癭。
2.陶弘景:杜衡,根、葉都似細辛,惟氣小異爾。
3.《唐本草》:杜衡,葉似葵,形如馬蹄,故俗雲馬蹄香。生山之陰,水澤下濕地。根似細辛、白前等。今俗以及己代之,謬矣。及己獨莖,莖端四葉,葉間白花,殊無芳氣;有毒,服之令人吐,惟療瘡疥,不可亂杜蘅也。
4.《本草衍義》:杜衡用根,市者
【拼音名】Dù Hénɡ
【英文名】Forbes Wildginger Herb,Herb of Forbes Wildginger
【別名】懷、蘅薇香、杜、土鹵、楚蘅、杜蘅、土杏、馬蹄香、蘹香、杜衡葵、土細辛、鈸兒草、杜葵、南細辛、馬辛、馬蹄細辛、泥裏花、土裏開花。
【來源】
藥材基源:為馬兜鈴科植物杜衡的根莖及根或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sarum forbesii Maxim.
采收和儲藏:4-6月間采挖,洗淨,曬幹。
【原形態】
1.杜衡 多年生草本。根莖短。葉柄長3-15cm;芽胞葉腎狀心形或倒卵形,邊緣有睫毛;葉片闊心形至腎狀心形,長和寬各為3-8cm,先端鈍或圓,基部心形,上面深緑色,中脈兩旁有白色雲斑,脈上及其近緣有短毛,下面淺緑色。花暗紫色;花便長1-2cm;花被管鐘狀或圓筒狀,長1-1.5cm,直徑8-10mm,喉都不縊縮,喉孔直徑4-6mm,膜環極窄,寬不足lmm,內壁具明顯格狀網眼,花被裂片直立,卵形,平滑,無乳突皺褶;藥隔稍伸出;子房半下位,花柱離生,先端2淺裂。柱頭卵狀,側生。花期4-5月。
2.小葉馬蹄香 多年生草本。根莖短。葉柄長3-15cm;芽胞葉卵形或長卵形,邊緣有睫毛;葉心形、卵心形、稀近戟形,長3-6cm,寬3.5-7.5cm,先端急尖或鈍,基部心形,上面通常深緑色,有時在中脈兩旁有白色雲斑,脈上或近邊緣處有短毛,下面淺緑色,或初呈紫色而逐漸消退,或紫色。花紫色;花梗長約1cm,有時嚮下彎垂;花被管球狀,直徑約1cm,喉部強度縊縮,膜環寬約1mm,內壁有格狀網眼,花被裂片三角狀卵形,基部乳突皺褶區;藥隔伸出,圓形,中央微內凹;子房近上位,花柱6,柱頭卵狀,頂生。花期4-5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1.生於林下或溝邊陰濕地。
2.竽於林下草叢或溪邊陰濕處。
資源分佈:1.分佈於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河南、湖北、四川等地。
2.分佈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廣東、廣西等地。
【性狀】
性狀鑒別 (1)杜衡常捲麯成團。根莖圓柱形,長約1cm,直徑2-3mm,表面淺棕色或灰黃色,粗糙節間長1-9mm。根細圓柱形,長7cm,直徑1-2mm,表面灰白色或淺棕色,斷面黃白色或類白色。葉片展平後呈寬心形腎狀心形,長寬均為3-8cm,先端鈍或圓,上面主脈兩側可見雲斑,脈上及近葉緣有短毛。偶見花,1-2朵腋生,鐘狀,紫褐色。氣芳香,有濃烈辛辣味,有麻舌感。(2)小葉馬蹄香根莖短。根直徑l-2mm,灰黃色,斷面灰白色。完整葉展開後呈心形、卵。狀心形,長3-6cm,寬3.5-7.5cm,先端急尖或鈍,基部心形,上面主脈兩例時有雲斑,脈上及邊緣有短毛;葉柄長3-15cm。氣芳香,味麻辣,略麻舌。以根多、香氣濃者為佳。
顯微鑒別 (l)杜衡根橫切面:表皮殘存。外皮層細胞1列;皮層有油細胞散在;內皮層明顯。初生木質部四原型或五原型。薄壁細胞含澱粉粒。
根莖橫切面:表皮細胞內側有厚角組織。皮層寬廣,有油細胞散在;薄壁細胞含澱粉粒。維管束外韌型,常5-6個。髓部明顯。
葉片表面觀:上下表皮的氣孔均為不定式,並具類圖形油細胞。上表皮細胞類多角形,葉脈處可見由l-4個細胞組成的非腺毛,頂端尖而稍彎麯,具壁疣,長132-160μm,基部直徑29.6-44.4μm。下表皮細胞不規則形,垂周壁波狀彎麯,無毛。(2)小葉馬蹄香根橫切面:外皮層細胞切嚮延長;皮層細胞約19列,有油細胞散在,薄壁細胞含澱粉粒,初生木質部通常三原型。
根莖橫切面:皮層細胞約21列,散有油細胞,薄壁細胞含澱粉粒。維管束常6個。
【化學成份】
1.杜衡從全草中分離出杜衡素(asarumin)A、B、C、D,欖香脂素(elemicin),細辛腦(asarone)和亞油酸(linoleic acid)。全草(幹品)含揮發油 2.6%,從揮發油中除分離出甲基丁香油酚(methyl eugenol),甲基異丁香油酚(methyl isoeugenol),欖香脂素(elemicin)和卡枯酸(kakuol)外,還含有:a-蒎烯(a-pinene),樟烯(camphene),β-蒎烯(β-pinene),月挂烯(nyrcene),香檜烯(sabinene),檸檬烯(limonene),1,8-按葉素(1,8-cineole),對-聚傘花素(p-cymene),γ-鬆油烯(γ-terpinene),異鬆油烯(terpinolene),樟腦(camphor),竜腦(borneol),a-鬆油醇(a-terpineol),3,5-二甲氧基甲苯(3,5-dimethoxytouene),黃樟醚(safrole),反式-丁香烯(trans-caryophyllene),β-古蕓烯(β-gur-junene),反式-β-金合歡烯(trans-β-faranesene),細辛醚(asaricin),肉豆寇醚(myristicin),異欖香脂素(isoelemicin)等。
2.小葉馬蹄香全草(幹品)含揮發油0.6%,揮發油中的成分有:1,8-按葉素(l,8-cineole),芳樟醇(linalool),竜腦(bor-neol),a-鬆油醇(a-terpineol),萘(naphthalene),2-異丙基-5-甲基茴香醚(2-isopropyl-5methylanisole),乙酸竜腦酯(bornylacetate)3,5-二甲氧基甲苯(3,5-dimethoxytoxytoluene),黃樟醚(safrole),反式-丁香烯(trans-caryophyllene),β-古蕓烯(β-gUr-junene),反式-β-金合歡烯(trans-β-farnesene),葎草烯(humulene),β-橄欖烯(β-maaliene),甲基丁香油酚(methyleugenol),2,3,5-三甲氧基甲苯(2,3,5-trimethoxytoluene),橙花叔醇(nerolidol),細辛醚(asaricin),甲基異丁香油酚(methylisoeugenol),肉豆蔻醚(myristicin),欖香脂素elemicin),異欖香脂素(isoelemicin)和2,4,5-三甲氧基丙烯基苯(2 4,5-trimethoxypropenylbenzene),樟烯(camphene),a-蒎烯(a-pinen),β-蒎烯(β-pinene),月桂烯(myrcene),β-水芹烯(β-phel-landrene),β-鬆油烯(β-terpinen),3,4-二甲基-2,4,6-辛三烯(3,4,-dimethyl-2,4,6-octatriene),優葛縷酮(eucarvone),表樟腦(epicamphor),異竜腦(soborneol),愛草腦(estragole),十五烷(pentadecane),β-甜沒藥烯(β-bisabolene),2-甲氧基黃樟醚(croweacin),檸檬烯(limonene),金合歡醇(farnesol),卡枯醇 (kakuol),2,5-雙叔丁基噻吩(2,5-itertbutylthiophene),反式細辛腦(trans-asarone)。
【藥理作用】
1.黃樟醚有麻痹作用,能使動物的呼吸中樞麻痹。長時間給貓及傢畜以少量,則引起和磷中毒樣的肝、腎脂肪變性,對犬給予0.75g則發生嘔吐,犬的致死量,皮下註射或內服均為1g/kg。
2.煎劑29g/kg灌胃,對小鼠有鎮痛作用。
3.馬辛揮發油0.15ml/kg腹腔註射,明顯減少小鼠自發活動;0.025、0.03、0.05ml/kg腹腔註射,對小鼠閾下劑量戊巴比妥鈉有協同睡眠作用;0.075、0.15ml/kg能延長小鼠硫噴妥鈉的睡眠時間;0.25ml/kg可對抗戊四唑引起的小鼠驚厥,也對抗電休剋驚厥;0.15、0.25ml/kg可增強小鼠對缺氧的耐受力;0.075、0.15ml/kg對大鼠有降溫作用。
4.用0.02%-0.1%馬辛揮發油0.2ml灌胃,可降低高膽甾醇血癥小鼠的血脂,並呈量-效綫性關係。
【毒性】對小鼠灌胃的LD50為1.823g/kg,腹腔註射的LD50為0.672g/kg。
【鑒別】理化鑒別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醚5ml振搖後浸出15min,濾過。取濾液1ml置蒸發皿中,待乙醚揮散後加1%香草醛濃硫酸試劑,溶液由淺棕色變為紫棕色。(檢查揮發油)
【炮製】原藥揀去雜質,拍去泥屑,用水洗淨,稍潤後切斷,曬幹。
【性味】辛;溫;小毒
【歸經】肺;肝;腎;膀胱經
【功能主治】疏風散寒;消痰利水;活血止痛。主風寒感冒;痰飲喘咳;水腫;風寒濕痹;跌打損傷;頭痛;齒痛;胃痛;痧氣腹痛;瘰癧;腫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6g;研末,0.6-3g;或浸酒,外用:適量,研末吹鼻,或鮮品搗敷。
【註意】體虛多汗、咳嗽咯血及孕婦忌服。
【附方】1.催吐方(《補缺肘後方》),治呼吸喘息,猶覺膈中痞悶,頑痰壅滯心胸。2.治蛇傷方(《浙江天目山藥植志》),治蛇傷,局部紅腫痛甚者。3.香汗散(《杏林摘要》),治風寒頭痛。
【各傢論述】
1.《名醫別錄》:治風寒咳逆。
2.《藥性論》:止氣奔喘促,消痰飲,破留血,主項間瘤癭之疾。
3.《本草綱目》:散風寒,下氣消痰,行水破血,殺蟲。
4.《廣西中藥志》:通經,散寒,祛痰,利尿。
5.《江蘇藥材志》:發汗,祛痰。治感冒頭痛,牙痛,口舌生瘡。
6.《浙江天目山藥植志》:催吐,祛痰,利尿。治支氣管炎及水腫。
7.《本經逢原》:杜衡香竄,與細辛相似,故藥肆以之代充細辛。但其氣濁,不能搜滌少陰經中之寒,稍遜細辛一籌耳。
【摘錄】《中華本草》 |
|
- : Forbes Wildginger Herb, wild ginger
|
|
| 杜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