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江縣 : 洛陽 [顯示全部] > 杜甫墓
目錄
No. 1
  杜甫墓投訴電話 嶽陽市旅遊投訴電話: 0730-8232528
  湖南省旅遊投訴電話:0731—4717614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杜甫墓位於平江縣城東南16公裏處,距汩羅市30公裏。
  據史志記載,唐大歷五年(公元770年)之夏,杜甫漂泊到湘,欲由長沙去郴州,到了耒陽卻遇到發大水,衹好掉頭北行,乘船由湘江轉汩羅江,途中貧病交加,在昌江病死在船上,葬於小四村天井湖。
  
  杜甫墓坐北嚮南,墓為圓形土堆,墓前立碑,上刻“唐左拾遺工部員外郎杜文貞之墓”。墓前是清光緒十年重修的杜文貞祠,內有官廳、鐵屏詩社等,祠門正上方有匾,上刻“詩聖遺阡”四字。宋朝王得臣有詩嘆雲:“水與汩羅接,天心深有存。遠移工部死,來伴大夫魂。流落同千古,風騷共一源。江山不受吊,寒日下西原。”對屈原與杜甫這兩位愛國詩人死於一地,葬於鄰近,有無盡感慨。
  
  杜甫做為一代詩聖,在我國文學史占友有重要的位置,是與詩仙李白齊名的大詩人。據史志記載,唐大歷五年(公元770年)之夏,杜甫漂泊到湘,欲由長沙運河郴州,到了耒陽卻遇到發大水,衹好掉頭北行,乘船由湘江轉行汩羅江,途中貧病交加,在昌江病死船上,葬於小田村天井湖。
  杜甫墓坐北嚮南,墓為圓形土堆,墓前立青石碑,上刻“唐左拾遺工部員外郎杜文貞之墓”。墓前是清光緒十年重修的杜文貞祠,兩進一天口,內有官廳、鐵屏詩社等,祠門正上方有青石匾,上刻“詩聖遺阡”四字。宋朝王得臣有詩嘆雲:“水與汩羅接,天心深有存。遠移工部死,來伴大夫魂。流落同千古,風騷共一源。江山不受吊,寒日下西原。”對屈原與杜甫,這兩位偉大愛國詩人死於一地,葬於鄰近,有無盡感慨。
No. 2
  杜甫墓投訴電話洛陽旅遊投訴電話:0379-64310882
  河南省旅遊投訴電話:0371—65506775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唐朝大詩人杜甫的墓在洛陽市東約23公裏的偃師縣杜樓村北。墓碑為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所立,上刻“唐工部拾遺少陵杜文貞公之墓”。1956年重修該墓時在四周砌上青磚,呈八角形。墓北原有杜甫祖父杜審言墓,今已無存。再嚮北,有杜甫先祖、晉當陽侯杜預墓,尚存墓碑。杜甫故裏在洛陽市東約65公裏的鞏縣南窯灣村,今尚存一清靜雅緻的小院落,靠山有一磚砌窯洞,現建有故裏紀念館。
偃師杜甫墓 Fu Tomb Yanshi
  唐朝大詩人杜甫的墓在洛陽市東約23公裏的偃師縣杜樓村北。墓碑為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所立,上刻有“唐工部拾遺少陵杜文貞公之墓”幾字。1956年重修該墓時在四周砌上青磚,呈八角形。墓北原有杜甫祖父杜審言墓,現已毀棄。再嚮北走,有杜甫先祖、晉當陽侯杜預墓,不過如今僅保存下來一座墓碑。
  杜甫故裏在洛陽市東約65公裏的鞏義市南窯灣村,是一座清靜雅緻的小院落,靠山有一個磚砌窯洞,現在建有故裏紀念館。
耒陽杜甫墓和杜工部祠 Leiyang Tomb and Tu Fu Tu Fu Temple
  杜甫墓和杜工部祠位於湘南次級區域性中心城市——耒陽,京廣鐵路、武廣客運專綫和京珠高速公路穿城而過。
  詩聖杜甫晚年窮睏潦倒,代宗大歷三年(768年),全家經今湖北入湖南,沂沅湘以登衡山,溯湘江而上,大歷五年繼嚮郴州探親,因耒水暴漲遇阻,寓居耒邑,耒陽聶令禮為上賓。是年,甫因貧病交加,死於耒陽至衡陽湘江舟中。聶令治葬築墓,背經嚮南,墓周砌石欄,正面有南宋石刻橫貼“有唐工部杜公之墓”。唐天佑四年(907)環墓建杜公祠,背北面南,四合院式封山樓房,土木結構。正中主殿設杜甫擅香木雕像,東、西廊房10數間,供祭祀守墓用。宋代在杜公祠旁建杜陵書院。1940年,湖南省政府重修杜甫墓,省政府主席薛嶽重修杜工部墓石碑於墓前。1956年7月墓祠定為湖南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5年耒陽一中建校,將祠主殿拆除,僅後棟西廊房及清人彭而述殘碑。1996年,耒陽市政府對墓及下殘房進行了維修。今耒陽留有杜甫墓、杜公祠、杜陵橋、杜甫書院等遺址。耒陽杜甫墓
  《舊唐書·杜甫傳》和《新唐書·杜甫傳》均記載:甫客耒陽,遊嶽廟,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縣令具舟迎歸,令嘗饋牛肉白酒。甫飲過多,一夕卒。遂葬於耒陽。37年後韓愈遷謫過耒,吊杜甫,留下了“今春偶客耒陽路,凄慘去尋江上墓”的詩句。
  杜甫墓位於耒陽市北城區今湖南省重點中學——耒陽市一中校內。其墓周圍有石欄桿,墓封土為圓形,徑5米。基砌麻石,高50釐米,上堆封土,通高1.5米,占地100平方米。正面麻石鎸刻有:“唐工部杜公之墓”。上款署“宋景定癸亥夏孟”(南宋理宗景定四年四月,1263年4月),下署“縣令王禾立石”。墓前立有1940年第九戰區司令長官、湖南省政府主席薛嶽上將撰《重修杜公墓》碑。杜甫墓周圍原有杜甫堂,杜公像,杜公書院石碑、古墓石碑座等文物古跡,文革時期被毀。據郭沫若考證為杜甫真墓。現為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杜工部祠在杜甫墓後,初建於後梁開平元年(907年)。原為四合院式,坐北朝南,院中即杜甫墓。杜工部祠自宋代起設杜陵書院,古時的書院四周植有鬆柏、桂花等觀賞花木,光綫弱暗時,黃梅雨絲如煙,故有“杜陵煙雨暗蒙蒙”的詩情畫意。杜墓不甚闊,左廊右壁,前亭後廈,十步而已。墓頂萋萋,老樹橫蟠,墓後有小龜蚨一座,狂草體斷碑二節。留有杜甫墓、杜公祠、杜陵橋等遺址。歷代僅杜甫墓、杜公祠題詠多達六十餘首。
  在嶽陽至長沙途中,還有一個出名的景點,那就是距汨羅市30公裏的杜甫墓,為臨時停靈之所,後棺樞遷出,衹餘空墓,位於平江縣城東南16公裏處。
  杜甫墓坐北嚮南,墓為圓形土堆,墓前立青石碑,上刻“唐左拾遺工部員外郎杜文貞之墓”。墓前是清光緒十年重修的杜文貞祠,兩進一天口,內有官廳、鐵屏詩社等,祠門正上方有青石匾,上刻“詩聖遺阡”四字。宋朝王得臣有詩嘆雲:“水與汨羅接,天心深有存。遠移工部死,來伴大夫魂。流落同千古,風騷共一源。江山不受吊,寒日下西原。”
杜甫墓到底是在湖南還是河南 Du Fu's tomb in the end is still in Hunan, Henan,
  目前,學術界大多認為河南鞏義為杜甫的真正墓地,筆者也認為,遷葬祖塋應該是杜甫的最終歸宿,而其他幾處墓塚,大概早就成了空穴,至多也不過是衣冠塚罷了。
  相關知識鏈接:
  杜甫是我國唐代著名的大詩人,他的詩具有深刻的人民性,反映戰亂中人民的苦難,揭露封建社會腐朽的本質,素有“詩聖”之稱。杜甫是河南鞏縣人,早年遊歷過江南、山東一帶,後來飄泊於甘肅、四川一帶,最後離開四川,在湖北、湖南等地流浪,一直到死為止,都過着貧窮的日子。這位深為後人敬仰的詩人最後歸葬何處呢?
  據筆者所知,詩聖杜甫的墓園,在全國至少有八處,如河南鞏縣、偃師,湖南耒陽、平江,陝西華陽、四川成都浣花溪等。究竟何處是真墓,何處為疑塚,千百年來衆說紛紜。經過研究、比較和考證,比較集中的看法在河南鞏縣、偃師,湖南耒陽、平江四外。
  《舊唐書·杜甫傳》載:大歷五年(公元770年)4月,杜甫從湖南長沙舉傢南往郴州,行至耒陽時,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耒陽縣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還。永泰二年(應為大歷五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於耒陽,時年五十九。”。乃就地埋葬。對此,《耒陽縣志》也有記載:“杜陵祠在縣北二裏,祠後即杜墓。”而且此墓現在仍存,位於耒陽市一中院內,封土圓錐形,基砌花崗石,周圍有石欄,正面嵌有青石橫額,上鎸“唐工部杜公之墓”及“(南宋)景定癸亥(1263年)孟夏,縣令王禾立石”等字樣。
  另有一說認為,杜甫葬於湖南平江。依據是與杜甫同時代的詩人元稹曾說:“(杜甫)扁舟下荊楚間,竟以寓卒,旅殯嶽陽。”而且,《平江縣志》也稱:“甫自蜀歸病,卒於潭嶽之交,宗武(杜甫之子)扶其櫬旅殯嶽陽四十餘年。平(江)為嶽屬縣,南小田有甫墓,蓋權厝(cuo)塚也。”現存的平江杜甫墓係一磚砌墓塚,前有墓碑,周圍有磚砌墓墻。
  據考,耒陽、平江兩處杜墓,本是臨時停靈之所,後棺樞遷出,衹餘空墓。所以,似可作明日黃花待之。
  《舊唐書》還記載:“元和中,宗武子嗣業,自耒陽遷雨之樞歸葬偃師縣西北首陽山之前。”清人錢泳也在《履園叢話》中說:“按《河南通志》雲,唐工部郎杜甫墓在河南府偃師之土婁村。”錢泳還說,乾隆年間曾對偃師杜甫墓進行修葺和擴建。言之鑿鑿,出似乎讓人非信不可。
  現存的鞏義杜甫墓在鞏義市區西10華裏康店鎮康店村邙山嶺上。墓地坐北朝南,高約15公尺,寬約10公尺,呈方形。墓前竪有清代早期所立石碑兩塊,其中一塊立於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墓周圍鬆青柏翠,氣象森然。杜甫墓旁附葬着其長子宗文、次子宗武,二墓呈東西排列。明清之際,到鞏縣杜甫墓園憑吊的文人墨客甚多,留下不少詠嘆感慨的詩作,這為證實此處墓塚確實為杜甫葬處提供了不少憑據。
真正安葬杜甫的是偃師杜甫墓 Real burial tomb of Du Fu Du Fu is Yanshi
真正安葬杜甫的是偃师杜甫墓
  全國有多處杜甫墓,杜甫真墓在哪裏?各有說法,各有“依據”。有人認為,杜甫真墓在其出生地鞏縣(鞏義市),但本人認為,真正安葬杜甫的墓園在偃師。
  據《舊唐書·杜甫傳》載:“元和中,宗武子嗣業自耒陽遷甫之柩,歸葬於偃師西北首陽山之前。”清人錢泳《履園叢話》曰:“按《河南通志》雲,唐工部郎杜甫墓在河南府偃師之土婁(杜樓)村。”據江右《杜氏宗譜》載:憲宗元和八年(八一三年),嗣業“受父(宗武)命,去甫歿餘四十年啓甫之柩,襄袝事於偃師,途次,子荊乞言,元稹徵之為志。”這就是說,甫公之孫嗣業,於八一三年,將杜甫之柩自湖南耒陽遷葬於洛陽偃師。但後來卻沒有再次從偃師遷葬鞏縣的記載。因此,真正安葬杜甫的陵墓應該是偃師杜甫墓
包含詞
嶽陽杜甫墓洛陽杜甫墓杜甫墓的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