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 : 鄭州公交站 : 宜賓市區 : 朋口鎮 : 元固鄉 : 彭營鄉 : 嶧山鎮 : 孫寺鎮 : 伯樂集鎮 : 汶上集鎮 : 三十裏鋪鎮 : 冶山村 : 橋灣社區 : 三元村 : 二墩村 : 慶祝村 : 牧馬湖村 : 忠孝村 : 高巷村 : 晏公村 : 張巷村 : 草洲村 : 聯閤村 : 蘆竜社區 : 南尖村 : 東風村 : 雷莊村 : 陶莊村 : 掌鼓村 : 季橋村 : 沂湖村 : 光華村 : 小關社區 : 竜集社區 : 花園村 : 新華社區 : 陰平鎮 : 付莊鎮 : 羅西鄉 [顯示全部] > 李莊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李莊投訴電話宜賓市旅遊投訴電話:0831-96927
  四川省旅遊投訴電話:028—86657308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李莊景區榮譽省級歷史文化名鎮李莊交通每日有班輪和汽墊船各二班上下;一級水泥公路里程25公裏,每日有近百班大、中客車往返,交通十分方便、快捷。
  萬裏長江第一古鎮-位於宜賓市東郊19公裏的長江南岸,隔江與大桂輪山對峙,與長江有機融合,形成了“江導岷山,流通楚澤,峰排桂嶺,秀毓仙源”的自然景觀。這裏氣候宜人,地形平坦,水陸交通便捷,歷史悠久(建鎮至今1450多年),人文景觀薈萃。1992年被命名為四川省歷史文化名鎮,1995年被列為國傢、省級小城鎮建設試點鎮。鎮內有體現明清建築特點的廟宇、殿堂、古戲樓、古街道、古民居:有很高古文化欣賞價值的慧光寺、玉佛寺、東嶽廟等“九宮十八廟”;有被建築大師梁思成先生稱為“梁柱結構之優、頗足傲於當世之作”的旋蠃殿,與“奎星閣”、“白鶴窗”、“九竜石碑”共稱古鎮四絶。抗戰時期,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中國營造學社、金陵大學、文科研究所、國立同濟大學等十多傢高等學府和科研機構遷駐李莊,全國知名專傢、學者如李濟、傅斯年、陶孟如、吳定良、梁思成、林徽因、童第周、梁思永、勞幹等雲集李莊達五、六年,梁思成的《中國建築史》這部扛鼎之作就誕生在李莊。1940年秋,日機對昆明、滇緬狂轟濫炸,迫使在昆明的同濟師生第六次遷校。在宜賓人口擁擠,無法安置,南溪士紳多不樂意的情況下,李莊開明士紳召集各界人士商議,一致歡迎同大遷駐李莊,並發出“同大遷川,李莊歡迎,一切需要,地方供應”的電文。
人民日報創始人之一、原總編輯 People's Daily, one of the founders, former editor-in-chief
  李莊,男,1918年7月1日出生,河北省徐水縣人。人民日報社原總編輯,中紀委委員,第三、七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七屆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委員。
  1938年到山西民族革命大學學習,1939年作為《民族革命》通訊社記者報道抗日救亡運動。
  1940年4月參加革命工作,在抗日軍政大學學習,同年8月加入中國共産黨。任晉冀豫日報編輯、記者。
  1942年1月至1945年5月,任華北新華日報編輯、記者、采訪科科長、通信科科長、編輯科科長、編委會委員。
  抗日戰爭期間,他撰寫《在保衛大武漢的緊急聲中紀念魯迅先生》、《敵後三月》、《殲敵老虎嘴》等通訊和文章,積極宣傳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綫,反映太行根據地軍民抗擊日寇的戰鬥生活。
  1945年6月至1946年4月,任太行新華日報通訊部副部長。1948年,黨中央决定將華北《人民日報》改建為中共中央機關報,他參與創建工作,歷任人民日報社總編室主任、農村工作部主任、編委會委員等職。追憶李莊
  解放戰爭時期,他先後在太行新華日報、晉冀魯豫人民日報、新華社晉冀魯豫總分社、新華社華北總分社、新華社北平分社、華北人民日報工作,歷任通訊部副部長、采訪科科長、編輯科科長、編輯主任、采訪部部長。
  解放戰爭期間,他采寫的《為七百萬人民請命》、《真理的勝利》等報道,憤怒譴責國民黨給黃泛區人民造成的災難,熱情歌頌晉冀魯豫軍民在解放戰爭時期的戰鬥生活。他參與組織了開國大典前後重大事件的宣傳報道,他發表的《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等記述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會議的係列報道,成為中國新聞史上的不朽名篇。
  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後,李莊擔任中英法三國記者組成的朝鮮戰地國際記者團領隊,深入朝鮮戰場第一綫。多次出入漢城和朝鮮半島南部采訪,是中國新聞工作者抗美援朝戰地采訪第一人。他先後發表了《漢江南岸的日日夜夜》、《被人們歡呼“萬歲”的部隊》、《復仇的火焰》等大量新聞和通訊作品。
  1957年11月,赴莫斯科任《蘇中友好》雜志顧問、專傢組組長。
  1960年3月歸國後,先後任人民日報社農村部、國內部、總編室主任。
  1965年10月任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
  “文化大革命”期間,他受到迫害。
  1977年3月任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編委會委員。
  1983年11月任人民日報社總編輯、編委會委員。1995年8月離休。
  2006年3月3日,李莊在北京逝世,享年88歲。
  著有《新紀元集》、《我在人民日報四十年》、《人民日報風雨四十年》、《晚耕集》、《難得清醒》等文集。
四川宜賓歷史文化名鎮 Sichuan Yibin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towns
  李莊,是四川歷史文化名鎮,位於四川省宜賓市郊19公裏處的長江南岸李莊壩。因鎮境有一天然大石柱俗名“李莊”而得名。
  李莊歷史悠久,春秋戰國時即為古僰人聚居地,屬古僰國、僰侯國地。南朝梁武帝太清二年(548年)置南廣縣,治設今李莊。清鹹豐時李莊為南溪縣最大的場鎮。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李莊為南溪縣第三區公所治所,1983年9月,隨李莊區劃歸宜賓市領屬。
  李莊鎮文物古跡衆多,人文景觀薈萃。原號稱有"九宮十八廟"的古建築群,現較完好地保存的有明代的慧光寺、東嶽廟、旋蠃殿,清代的禹王宮、文昌宮、南華宮、天上宮、張傢祠等10餘處。古建築群規模宏大,佈局嚴謹,比較完整地體現了明、清時期川南廟宇、殿堂建築的特點。古建築群中的木雕石刻做工精細,圖像生動,有較高的藝術欣賞價值。鎮內的羊街、席子巷等,風格古樸,反映了明、清時代川南鄉鎮的民風民俗。
  該鎮還是抗日戰爭時期大後方的文化中心之一,1939年,國立同濟大學、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中央營造學社、中國大地測量所、金陵大學文科研究所等知名度很高的高等學府、研究機構等陸續從北京、南京、上海等地輾轉內遷李莊鎮,直到抗戰勝利後的1947年纔先後遷回原處。這對李莊的社會、經濟、文化都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這裏氣候宜人,地形平坦,水陸交通便捷,歷史悠久(建鎮至今1450多年),人文景觀薈萃。1992年被命名為四川省歷史文化名鎮,1995年被列為國傢、省級小城鎮建設試點鎮。
  鎮內有體現明清建築特點的廟宇、殿堂、古戲樓、古街道、古民居:有很高古文化欣賞價值的慧光寺、玉佛寺、東嶽廟等“九宮十八廟”;有被建築大師梁思成先生稱為“梁柱結構之優、頗足傲於當世之作”的旋蠃殿,與“奎星閣”、“白鶴窗”、“九竜石碑”共稱古鎮四絶。
  抗戰時期,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中國營造學社、金陵大學、文科研究所、國立同濟大學等十多傢高等學府和科研機構遷駐李莊,全國知名專傢、學者如李濟、傅斯年、陶孟如、吳定良、梁思成、林徽因、童第周、梁思永、勞幹等雲集李莊達五、六年,梁思成的《中國建築史》這部扛鼎之作就誕生在李莊
  1940年秋,日機對昆明、滇緬狂轟濫炸,迫使在昆明的同濟師生第六次遷校。在宜賓人口擁擠,無法安置,南溪士紳多不樂意的情況下,李莊開明士紳召集各界人士商議,一致歡迎同大遷駐李莊,並發出“同大遷川,李莊歡迎,一切需要,地方供應”的電文。
近義詞
李莊
李莊社區
李莊居委會
李莊
李莊
包含詞
李莊鄉李莊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