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李大釗故居投訴電話北京市旅遊投訴電話:010-65130828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李大釗故居,李大創生前曾在北京的五處住過。西城區石駙馬後宅35號是其1920-1922年時的居住之所,也是居住時間最長的一處,現為新文化街文華鬍同24號。該院為三合院。正房3間,東西耳房各兩間,東西廂房各3間,北房東間是臥室,中間餐室,西間為子女讀書處。西廂房3間作書房和會客廳;1923年春李大釗搬到西城銅幌子鬍同。1927年被張作霖逮捕就義。故居為北京市重點保護文物。 |
河北李大釗故居 Hebei Dazhao residence |
李大釗故居位於樂亭縣大黑坨村,建於1881年,坐北朝南,占地面積為 1010.1平方米。 係冀東農村典型的穿堂院形式磚木結構建築,周圍有磚墻環繞。故居分為前院、中院和後院。前院 東側三間廂房是李大釗的伯父李任元教學館舊址,西側為碾棚。自中院往北至後院,又分為東西兩個半院,李大釗住東半院,西半院是其三祖父李如璧的住所。中院有東廂房三間,李大釗就誕生在 此房的北間屋裏,屋裏陳列着李大釗母親的遺物。
東廂房北面為三間正房,西邊一間是從中院到後 院的穿堂屋,另外兩間為住室。室內陳設的是李大釗夫婦及其祖先的遺物。李大釗幼年時期和結婚 以後,曾長期在這裏居住。後院東邊有兩間廂房和棚子,廂房為貯藏糧食的地方,李大釗經常在這裏 讀書、習字、寫文章。西院是李大釗革命事跡陳列室,陳放着李大釗生平照片、手稿、書刊、遺物 及有關資料。
李大釗紀念館 坐落於樂亭縣新城區,占地100畝,建築面積4680平方米。沿中軸綫由南嚮北是:牌樓式南大門、功績柱、導嚮柱、浮雕、三十八級臺階、序廳、瞻仰廳以及東西展廳。這裏建築風格融民族特色與現代建築格調為一體,並與園林緑化相結合,樸素、簡明、大方,體現了大釗同志的精神風範。
李大釗紀念館既是李大釗同志生平業績的陳展,又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既是研究李大釗的中 心,又是獨特的旅遊景點。被中宣部確定為全國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之一。
李大釗故居位於河北省樂亭縣大黑坨村。1958年7月1日,在黨和人民政府的關懷下,為緬懷中國共産主義運動的先驅,偉大的馬剋思主義者,中國共産黨的主要創始人之一李大釗先烈,建立了李大釗故居紀念館。同年故居就進行了第一次大規模的修復工作,1976年唐山大地震後,李大釗故居受到了嚴重的破壞。1978年又進行了第二次大規模的維修。1982年7月23日,經河北省人民政府批準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1月13日,經國務院批準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李大釗故居始建於清光緒七年(1881年),是由李大釗的大祖父李茹珍監造的。故居坐北朝南,成長方形。高階臺,黑大車門,分為三進的宅院、大門、後門、兩側與廂房、正房之間是用一丈高的十字花墻眼兒封頂的青磚墻圍砌而成。主房、配房、院墻,高矮均稱;大門、二門、後門,錯落有秩;三院一體,層次清晰。建築格局合理,古樸無華淡雅。是一座具有明清以來樂亭縣民房建築風格的一宅兩院穿堂套院。南北長55.5米,東西寬18.2米,占地面積為1010.1平方米。
大門和二門之間為前院。有東廂房三間,曾是李大釗的伯父李任元教私塾的學館。靠南有一豬圈。西邊有兩間一明的敞面碾棚,內有過去傢中用過的石碾一盤。
進二門為中院,有東廂房三間。1889年10月29日(清光緒十五年十月初六),李大釗同志就出生於此房的北間屋。室內陳設展出的板櫃、撣瓶、座鏡等是李大釗母親周氏結婚時娘傢陪送的嫁妝。南面的兩間一明,擺放着當年李大釗祖母和母親使用過的織布機一架。靠南間放有祖先及父母的牌位。中院北面是六間相連的正房。東面三間是李大釗同志長期居住過的屋子。內屋兩間一明,室內的陳設基本上保持了原來的生活氣氛。按原來的生活風貌陳設展出了李大釗祖父留下的桌、椅、板凳、頂箱立櫃、板櫃等傢具,還有李大釗夫人趙紉蘭結婚時娘傢陪送的嫁妝。其中室內陳列展出的李大釗生前使用過的一個茶葉筒和在日本留學時買的一對茶盤;1924年1月在廣州參加第一次國民黨代表大會時買的一對樟木箱子以及在北大工作時買的一把藤椅最為珍貴。
過正房後門是後宅。後宅又從中間用一丈高的十字花墻眼兒封頂的青磚院墻從南到北分成兩院。兩院又各有樣式相同的後大門。後宅的東院有兩間東廂房和兩間敞面棚子。廂房是李大釗傢中過去盛糧食的房子。李大釗童年時為了安靜,時常在此屋讀書、寫字、作文章。因此,此房也稱為李大釗童年時期的書房。棚子是當年傢中放農具和備雜物用的。
故居紀念館的西半院,從南至北,原來是李大釗三祖父李茹璧的房産。後宅的西院沒有建築物。中院的三間西正房和三間西廂房建築形式與東側大體相對稱,原為李大釗生平事跡的展覽室,李大釗紀念館落成後改為復原陳列。樂亭縣李大釗故居,不但是李大釗同志誕生和幼年成長的地方,也正是在這裏,李大釗接受了嚴格的傢教,他的愛國主義思想也是萌芽於這一時期。李大釗出生前7個月,父親李任榮病逝,出生後16個月,母親周氏因感傷過度也相繼去逝,襁褓中的李大釗衹能由年近七旬的大祖父李茹珍悉心撫養。
李大釗的幼年成長,特別是在思想、品德方面的形成與家庭教育有着直接的影響。他的大祖父李茹珍在此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村裏的人們對李茹珍有這樣的評說,稱他是一位為人正直,剛直不阿;辦事公正,好打不平;治傢有道,教孫有方,備受大傢尊敬的老人。
正是由於李茹珍有這樣的思想品格,所以對李大釗幼小時期的培養教育影響極大。生活上關懷,用心備緻;傢教上嚴格,用心良苦。
當李大釗4歲時,李茹珍就教他背詩、認字。他用硬紙做成二寸見方的認字卡,讓李大釗在玩耍中,學得語言、文字知識。開始,每天有計劃地讓李大釗認一兩個字,到五六個字,後來發展到一二十個字。完不成任務,不是罰站,就是罰勞動。由於嚴格的傢教,早期的智力開發,李大釗到了五六歲就能熟讀、背誦私塾裏的啓蒙書籍《三字經》、《百傢姓》、《千字文》了。6歲就能在門口的老母廟前讀佈告。被村裏人喻為神童。然而更突出的一點是李茹珍在教養李大釗的過程中,註意對李大釗思想品格的培養。在教授文化知識的過程中,在平時的日常生活中,經常給他講說怎樣做人的道理。並且李茹珍還註意讓李大釗接觸社會上的一些有助於思想品格形成的人與事。隨着李大釗年齡的增長,知識的增加,明辨是非能力的增強,李茹珍時常利用茶餘飯後,給李大釗講述當時的國傢大事,社會上的大事。李大釗的表姑薛范氏回憶說:“那時我大舅時常給我們講起他過去經歷的事情,他講當時社會上的新鮮事兒。”她說,當時講的有洋人怎樣欺負中國人,中國的皇帝多麽無能,中國就要不中了,要讓洋人占了等等。我大舅還告訴我們,中國人要不讓洋人欺負,就得嚮洋人鬥爭,可鬥爭就得要有能人領導。就這樣,天長日久,在李大釗幼小的心靈裏,種下了要反抗,要鬥爭,要救國救民的火種。正如李大釗後來在《獄中自述》中所說:“釗自束發受書,即矢志努力於民族解放之事業。”
1900年李大釗與趙紉蘭成婚後在故居安傢。1905年,李大釗離傢到永平府中學讀書,之後入天津北洋法政專門學校、東京早稻田大學學習,直到任職北大後1920年因建黨工作繁忙,為了便於生活和工作,纔把夫人及子女從樂亭故居接到了北京。
1927年4月,李大釗被奉係反動軍閥殺害後,他的夫人趙紉蘭也多次受到敵人的迫害。趙紉蘭為了把孩子們養大成人,不得不從北京返回樂亭故裏,仍居住在當年與李大釗共同生活居住過的屋子裏。就這樣,李夫人與孩子一直在這裏又生活了6年。
1933年4月,由地下黨秘密組織及李大釗同志的傢屬和生前好友出面,為李大釗在香山萬安公墓舉行公葬、李夫人接到消息後,趕到北京參加了這次送葬儀式,由於悲痛萬分,辛勞過度,於同年5月病逝於北京。
李大釗同志的長子李葆華早已參加了革命,後來樂亭李大釗故居院裏就有李大釗的長女李星華、次女李炎華帶着兩個弟弟李光華、李新華在這裏生活了多年。
解放後到1958年建立李大釗故居紀念館之前,這十來年的時間裏,李大釗的子女們都相繼長大成人,參加了革命工作。繼而在李大釗故居院內居住的主要有李大釗的親友以及村裏無房的村民。一直到1957年開始籌建李大釗故居紀念館時,他們纔相繼搬出故居。
現在,李大釗故居的前院、中院和後院,分別栽種着當年李大釗十分喜愛的藤蘿、丁香、白玉簪等多種花木。這些花木,不但為保存李大釗故居的原貌增添了生機,同時為前來瞻仰、參觀李大釗故居的各界人士,留下了良好的自然風貌印象。每年5月,前院的藤蘿與中院的丁香競相開放,置身院中,花香沁人肺腑。這些花木都是李大釗同志生前十分喜愛的,因而,參觀的人們對這裏的花木便産生了特有的熾愛之情,睹物思人,觀花敬人,對先烈的無比熱愛之情油然而生。
近幾年來,到李大釗故居紀念館參觀學習的人次不斷增加,廣及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有黨和國傢領導人,有各級領導和各界人士、群衆。另外還相繼接待了日本、美國、新加坡等幾個國傢的友人以及港、澳、臺僑胞的采訪、參觀、學習。
李大釗故居紀念館,下設辦公室、資料室、接待(群工、群宣)室、服務部等主要機構。現存文物、資料、圖片、題詞、題字以及字畫等720件。
李大釗故居紀念館現已成為進行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黨史教育、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基地和旅遊勝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