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甫
  李俊甫,福建莆田人,史学家、宋嘉定十年进士。编著有《莆阳比事》。《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此书“属辞有法,纪事核真”,是一部较为可信的地方史书。
  著名化学家、教育家李俊甫
  李俊甫又名李相杰,生于清末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卒于1981年3月,洛阳市洛宁县人,中国著名化学家、教育家,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
  清代末年,政府腐败,软弱无能,帝国主义列强弱肉强食,企图瓜分中国;国内军阀割据,内战不息,是中华民族多灾多难的时代。此间正是李俊甫成长中的青少年时期。他目睹清廷对外卑躬屈膝,卖国求荣,对内残酷剥削,积极镇压。李俊甫深为祖国的前途担忧,他虽然明知一个青年人在当时无能为力,但他实在不忍心祖国大好河山被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祖国人民长期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而受人宰割。在迷惘之中,李俊甫清醒地看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之所以富裕强胜,主要是占有发达的科学技术,而中国之所以贫穷软弱,主要是科学技术太落后。鉴于此,李俊甫决心走“科学救国”之路,立志学好基础知识,再努力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报效祖国,拯救祖国。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期,李俊甫读完小学,1924年受完中学教育,决心去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深造。也就是在这一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去美国留学的公费生。他先在美国加州伊利诺艾大学学习,又在康乃尔大学学习,特别有幸在著名化学家班克拉夫特教授、博士生导师的指导下,顺利地获得“理论化学”博土学位。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日本帝国主义大规模武装侵略中国东北,制造了一系列的挑衅事件。消息传到美国,李俊甫正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充满爱国激情的李俊甫立即约请几位留学生商讨如何为保卫国土而战斗。于是他们在美国散发传单,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罪行,并向日本驻美使馆写信抗议,组织群众集会,呼吁正义的国家和人民起来制止日寇的侵略。他们夜以继日奋斗数月却收效不大,日寇的侵华野心没有丝毫收敛。他们决定离开美国,割爱优越的研究条件,毅然返回祖国,和中国人民并肩投入抗日救亡运动。
  1932年初,发生“一·二八”事变,日本侵略军分几路进攻上海,新编十九路军奋起抗战。国民党政府惊慌失措,仓惶迁都洛阳。在这种情况下,李俊甫回到祖国北京,入北京师范大学担任理论化学教师。他利用讲坛向青年学生宣传抗日救国,号召学生在国难当头走出课堂,参加到抗日救国的行列中去。1934年,他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马列主义学习小组。通过学习使他第一次懂得了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剥削道理,认识到了资本阶级社会的黑暗和罪恶。这是李俊甫思想转变的起点,也使他认识到中国必须走革命的道路,推翻现行社会制度。走革命道路要有共产党领导。“科学求国”或企图改革、改良都是行不通的。马列主义武装了李俊甫的头脑,使他眼光明亮,心胸开阔,坚定不移地走革命救国的道路。
  李俊甫在北京的一段时间里,多次掩护地下党员,保释被捕的同志,宣传抗日救国,引导青年参加革命,走上抗日前线。李俊甫工作时间不长,本来并不宽裕,可是他决定把全部积蓄捐献给党组织作为抗日斗争的经费。李俊甫在北京的爱国行动,引起了国民党反动派和日本特务的注意,为了保护李俊甫的人身安全,共产党组织通知他迅速离开北京,并安排他转人四川大学任教。
  1937年“七·七”事变,日本帝国主义开始向中国发动大规模侵略战争。中国第二十九路军官兵,在全国人民抗日热潮的影响下奋起还击。中国共产党通电全国:“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号召实行全民抗战。继而华东、华南均遭日寇侵略,数万同胞被日寇蹂躏杀害。日寇实行灭绝人性的“三光”(烧光、杀光、抢光)政策。蒋介石不抵抗,暗投降,向大后方四川逃跑。李俊甫在四川大学再也忍不下去了。他奋笔写下“炎黄子孙决不当亡国奴”十个大字,决心到抗日前线唤起民众,组织抗日。翌年冬,李俊甫烧了讲稿和一些书籍,离开四川回到抗日前线的河南老家洛宁。接着变卖家产,在爱国志士、开明绅士和农民的帮助下,办起了豫西第一所“抗日中学”,自任校长,经常向学生讲解抗日救国的道理,号召人民团结起来,抗击日寇,拯救中华。此间他不断护送学生参加抗日游击队、自卫队。临行前为他们开欢送会,送纪念品,题词鼓励等。
  1939年,日本侵略的魔爪伸向河南,伸向洛宁,学校被迫解散。李俊甫带领一部分学生进入伏牛山,准备继续办学,但终因国民党当局不予支持,经费无着而被迫停办。当时,河南省教育厅动员他再去四川任教,李俊甫拒绝了劝告,选择到正在西迁的河南大学任教。他以为河南是抗日前线,在这里可以与人民共甘苦。在河南大学期间,广泛联系教师,组织学生宣传抗日的道理。
  1943年,由于国民党特务的告密,在大多数学生不在校的暑假,李俊甫被逮捕人狱。消息传出,立即引起全体留校爱国师生的强烈抗议,组织请愿团、营救团,向国民党当局提出交涉,并准备组织全国大学进行声援。反动当局惧怕新学期开学之后事态扩大,被迫释放了李俊甫教授。出狱那天,师生排成长队,敲锣打鼓前去迎接,并于当天晚上召开了获释庆祝会。
  1945年,抗日胜利,日本侵略军投降,经过八年抗战的全国人民欣喜若狂。河南大学师生奔走相告,校园沸腾起来了。然而好景不长,蒋介石单方面撕毁国共合作协议,发动内战,妄图在美帝国主义的帮助下消灭共产党。此时,李俊甫对蒋介石“攘外安内”的罪恶阴谋认识更加清楚,在河南大学师生中揭露国民党发动内战的恶毒用心。就在民族命运存亡的大决战关头,李俊甫立志献身祖国的解放事业,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经组织考察、考验,1946年8月,他被正式批准为中共党员。
  1948年初,上海发生“同济血案”,国民党军警殴伤同济大学反迫害请愿的学生数百人,失踪多人。接着国民党政府下令查禁“华北学联”。4月5日人民解放军再克洛阳,6月解放河南省会开封。李俊甫为了报效人民,保护人才,便带领知名爱国人士、著名教授嵇文甫、王毅斋等,通过敌人封锁奔赴解放区。他们用实际行动告诉广大知识分子,要认清形势,丢掉幻想,选择为解放全中国贡献力量的光明道路。这对苟延残喘的国民党反动派是个很大的打击。
  新中国成立以后,李俊甫一面担负着繁重的教育行政工作,一边挤出时间阅读他的专业书籍,搜集整理资料,从事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1963年,他在河南新乡师范学院(今河南师大)建立溶液化学研究室。在以后的三年里,先后把自己的研究实验成果撰写成数篇论文,发表在该院的学报上,受到国内外化学界的一致好评。此外,李俊甫教授还对中国化学史有较深的造诣,解放前他给英国皇家学会成员李约瑟博士撰写的《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提供大量宝贵资料。该书在序言中特别提出对“李俊甫教授的全力支持表示感谢厂李俊甫教授虽然离开了人世,停止了思维与活动,但他自幼追求真理,主持正义,关键时刻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应该成为青少年学生的楷模。特别是他放弃外国的优越条件,投入救国救民的伟大斗争,艰苦奋斗,刻励战斗,爱祖国,爱人民,爱教育,爱科学,热爱共产党的事业的献身精神,将永远受到后人的尊敬和怀念。
   中国校友会资料
  李俊甫,字相杰,1903年生,河南省洛宁县人,二级教授,我国著名的化学家、教育家。1908年读私塾。1911年,就读洛宁县官立高等小学堂。1916年,考入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英文科。在校学习刻苦,锐意进取。1921年,预校毕业后曾回洛宁执教年余。1924年,以优异成绩公费留学美国,在加州伊利诺文大学攻读化学硕士学位。4年获得硕士后又考入康乃尔大学研究院深造,在世界著名化学家班克拉长特教授指导下,从事溶液理论研究。1931年,获理论化学博士学位。时值“九一八”事变发生,激起他对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罪行的无比仇恨。1932年,他怀着一颗炽热的爱国心,谢绝导师挽留,回国参加抗战。他先在北平参加中共领导的“马列主义学习小组”,把自己留美8年的全部积蓄交给党组织。作抗战经费。随后,他被聘为安徽大学教授。1933年秋,李俊甫应张仲鲁校长邀请回到母校河南大学任教授。
  李俊甫30年代初执教河南大学时就已做出显著成绩。在教学中他一贯注重实践,强调上好化学实验课,修改学生作业一丝不苟,并注意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1934年初,他被聘任为河大化学系主任,随即在全系进行教学改革,捐资购置化学实验仪器,要求各任课教师每年开学都要有教学计划,订出具体的内容和目标。化学系在他的主持下,教师有章可循,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使该系很快成为河大理学院教学搞得最好的系科。与此同时,李俊甫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掩护中共地下党员,保释被捕学生,资助受害人员家属。当宋庆龄提出“民族武装自卫委员会对日作战6条纲领”后,李俊甫率先在全校教授中发起签名运动,表示声援并呼吁对日作战。他还参加反帝大同盟工作,宣传抗日救亡主张。他秘密捐资1000元钢洋,给他的同学曲乃生(时任中共洛宁县委书记)支援地下党购买枪支,建立抗日武装。1934年8月,张仲鲁被免去校长职务后,李俊甫在化学系的改革受阻,只得于次年辞去河大化学系主任职务。
  1935年,李俊甫被聘为浙江大学化学系教授。次年,又受聘于四川大学化学系。1937年,他回到河南洛宁参加中共领导的抗日救亡活动。1937年底,河大开始8年的流亡生活,先后在鸡公山、镇平、潭头、荆紫关、宝鸡等地办学。1938年,李俊甫重回母校河大,再次担任化学系主任,和河大同甘苦共命运。此后,他和中共河南大学地下党支部的联系更加密切,常年坚持把月薪的一半按时缴给党组织,供党支部开展活动。1910年,在鲁迅先生逝世纪念大会上,他和嵇文甫、王毅斋等进步教授发表演讲,痛斥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媚日政策,号召师生要以鲁迅先生为光辉榜样,同顽固派的倒行逆施作坚决的斗争。他的抗日爱国行动、引起国民党和日本特务的仇视,特务把他列为重点监视对象。1911年10月,李俊甫被国民党反动当局逮捕,后在革命师生的营救下获释。出狱后,他在河大为庆祝他获得自由的大会上发表抗日到底演说,给进步师生以巨大鼓舞。1944年,河南大学“五·—五”惨案发生后,在日寇随时都可能再度扫荡潭头时,李俊甫置个人生死于不顾,只身跑到潭头河大实验室,从尸骨瓦砾堆中拣回20多个贵重的白金锅,并如数交给学校。在他大无畏精神的鼓舞下,化学系青年教师卢锦梭、陈西河等6人由他率领,再次连夜返回潭头,掩埋好被害师生的尸体,将学校一些设备、仪器、图书打包装箱,并雇人运送到安全地带。他们这种视死如归的崇高品质,受到全校师生的一致赞扬。
  1945年秋,英国杰出的科学家李约瑟博士访问河南大学,李俊甫教授负责接待。两位科学家相见恨晚,彻夜长谈。李俊甫向李约瑟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化学史的研究方法和必须参考的文献资料。直到李约瑟博士离华回国后写出那本引起世界科技界轰动的《中国科学技术史》时,仍对流亡中的河南大学深表同情,对与李俊甫教授的那次长谈念念不忘,深表谢意。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序言》里以较长的篇幅这样写道:“有一些巧遇简直是传奇式的。在陕西宝鸡时,有一天我乘坐铁路工人的手摇车沿着陇海路去五证市,这是当时河南大学最后的疏散校址。河南大学利用一个很精美的旧道观作为它的一个校舍,这个道观座落在一个黄土岗上,大致在汉水从北流入渭河的地方,隔着渭河(中国文明的摇篮)向南可以看到秦岭山脉。我花了一个下午和李俊甫教授一起查看了图书馆。这个图书馆原有很多藏书,可是连续几次疏散使图书受到很大的损失。图书目录已经找不到了,书籍堆在那里,许多还成捆地放在古老的神像脚下,就象刚刚由汗流夹背的搬运工们扁担上卸下来似的。在这样的环境中,李俊甫向我这个剑桥大学的生化学家介绍说,在《道藏》(历代道家的经典)中包含有大量从公元四世纪以来的炼金术著作,他们饶有兴味,而且是其他国家的化学史家所完全不知道的。李俊甫对我所作的这番介绍,是我终身不能忘记的”。
  在解放战争初期,李俊甫教授以中共党员的秘密身份加入民盟。他团结了一批高级知识分子入盟,迅速壮大了河南大学当时以民盟为代表的教师民主进步力量。1948年6月,开封首次解放后,他偕同进步教授嵇文甫、王毅斋、赵俪生、罗绳武等,摆脱国民党统治,率先投奔中原解放区,并联名发表了告国统区知识分子的公开信,在全国文化教育界产生了巨大的革命影响。1949年2月,李俊甫任北平军管会科学文化接收委员会科技处处长,负责接管高等学校,后留任北京师范大学教务委员、教授。同年9月,他第3次回到母校执教,任河南大学理工学院院长、化学系主任、教授。同时继续兼任河大民盟领导工作。由于他坦率正直、平易近人,教学、科研和各项工作都搞得有声有色。1950年5月27日,党在河南大学公开,李俊甫作为一名老一辈革命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受到全校教职工生的由衷爱戴。1956年,李俊甫调到新乡。此后,他历任新乡师范学院院长、河南省科学院副院长、省科协副主席、省民盟副主任委员、中国化学学会理事等职。还曾当选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河南省第五届人大常务委员。1981年逝世,享年78岁。
  李俊甫既是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毕业的高材生,又三次执教河南大学,在母校任教授达18年,培育化学专业方面的高级人才千余名。他为河南大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奉献。他在理论化学特别是溶液理论的研究方面造诣精深,代表论著有《三元系液——液平衡临界点的一个简便估计法》、《碘化钠对苯与甲醇混溶性的影响》、《高氯酸钠硫氰酸钠和碘化胺对苯与甲醇混溶性的影响》、《液——液体系混合过程体积变化的研究》、《膨胀量热计测量碘化钾在甲醇中的溶解热》、《盐类对双液系混溶性的影响》、《硫酸钠对丙酮——水体系混溶性的影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