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之才(?-1045),字挺之,青州(今山東青州市)人,一說青社(今屬河南)人。北宋教育傢,天聖八年 (1030)同進士出身。曾從河南穆修學《易》。初官衛州,獲嘉主簿,權共城令。曾為邵雍師,授以陸淳《春秋》、《易》,雍卒以《易》名世。後調孟州司法參軍,又闢為澤州簽署判官。時澤人劉羲叟從其受歷法,時稱“羲叟歷法”,發揚雄、張衡之所未喻者。弟子甚衆,以邵雍為最著。
《宋史》作青社。青社即青州,其性樸率直信,不肆不窘,倜儻不群。天聖八年舉進士,初為孟州司戶參軍共城令,後升殿中丞僉書澤州判官。他“能為古文章”,有大纔卻“安於卑位,無仕進意”,人推薦其升遷,而不能“决其歸心”。
學術上,事從河南穆修。北宋大儒邵雍出自李之才門下。當時“邵雍築室蘇門山百丈源之上,布衣疏食,之才聞雍苦志好學,自造其廬”(見《東都事略.儒學傳》),而授其“義理之學”和“物理之學”。“澤人劉羲叟晚出其門,受歷法,亦為名士”(同上)。其生平見《宋史》、《東都事略》。
李之才的易學已失傳,今能見的是保留在朱震《漢上易傳》、黃宗羲《易學象數論》、鬍渭《易圖明辨》等書中的卦變圖,因這種卦變圖是講卦與卦之間關係的,而這種卦與卦之間的關係通過卦象變化而表現出來,故李氏卦變圖被稱為“象學”。李之才的卦變圖包括兩個圖:一是卦變反對圖,一是六十四卦相生圖。
……
他開了宋代卦變說研究的先河。由於他的倡導和傳授,其卦變說很快為時人接受。朱震曾記述了李氏卦變傳授的狀況:“康節之子伯溫傳之於河陽陳四丈,陳傳之於挺之。”(《漢上易傳.卦圖捲上》)受其影響,蘇軾、朱熹、林至等大易學家皆言卦變。在義理之學興盛的時代,象數易學的卦變成為時人關註的問題,這當然歸功於李之才。
學術上,事從河南穆修。穆修(979-1032),字伯長,汶陽(今山東汶上)人,官至潁州文學參軍等職,師陳摶而傳《易》。其性卞嚴寡合。之才雖常受到怒訶,但事之益謹,故於《易》得其真傳。“時蘇舜欽輩亦從修學《易》,其專授者,惟之才爾。”(《宋史.李之才傳》)北宋大儒邵雍出自李之才門下。當時“邵雍築室蘇門山百丈源之上,布衣疏食,之才聞雍苦志好學,自造其廬”(見《東都事略.儒學傳》),而授其“義理之學”和“物理之學”。“澤人劉羲叟晚出其門,受歷法,亦為名士”(同上)。其生平見《宋史》、《東都事略》。
李之才的易學已失傳,今能見的是保留在朱震《漢上易傳》、黃宗羲《易學象數論》、鬍渭《易圖明辨》等書中的卦變圖,因這種卦變圖是講卦與卦之間關係的,而這種卦與卦之間的關係通過卦象變化而表現出來,故李氏卦變圖被稱為“象學”。李之才的卦變圖包括兩個圖:一是卦變反對圖,一是六十四卦相生圖。 …… 他開了宋代卦變說研究的先河。由於他的倡導和傳授,其卦變說很快為時人接受。朱震曾記述了李氏卦變傳授的狀況:“康節之子伯溫傳之於河陽陳四丈,陳傳之於挺之。”(《漢上易傳.卦圖捲上》)受其影響,蘇軾、朱熹、林至等大易學家皆言卦變。在義理之學興盛的時代,象數易學的卦變成為時人關註的問題,這當然歸功於李之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