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華,號秋實,後改名自清,字佩弦,現代著名散文傢、詩人、偉大的文學家,學者和民主戰士。朱自清祖籍浙江紹興,1898年11月22日誕生於江蘇海州(今東海),童年隨傢遷來揚州。朱自清祖父朱則餘,號菊坡,本姓余,因承繼朱氏,遂改姓。為人謹慎,清光緒年間在江蘇東海縣任承審官10多年。父親名鴻鈞,字小坡,娶妻周氏,是個讀書人。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朱鴻鈞由東海赴揚州府屬邵伯鎮上任。兩年後,全家遷移揚州城,從此定居揚州。朱自清妻子名叫陳竹隱。幼年在私塾讀書,受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1912年入高等小學。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學預科,次年考取該校哲學係。1919年,他參加了偉大的“五四”愛國運動,同時走上文學道路,開始從事新詩與散文的創作。大學畢業後,在揚州江蘇省立八中(揚州中學前身)、杭州浙江一師等學校執教。1925年起被聘為清華學校大學部國文教授。
1931—1932年遊學西歐。回國後在清華大學和西南聯大任教,並致力於學術研究。抗戰勝利後,並毅然在《抗議美國扶日政策並拒絶領取美援面粉宣言》和多種反對國民黨反動派的宣言上簽名。
1948年8月12日因貧病交加在北平逝世,時年50歲。位於揚州市安樂巷27號的朱自清故居,再現了當年家庭生活的場景;同時舉辦的朱自清生平事跡展,較全面地介紹了他光輝的一生。
主要作品有;《生命價格──七毛錢》《白種人──上帝的驕子》和《執政府大屠殺記》《背影》《兒女》《悼亡婦》,《緑》《春》《槳聲燈影裏的秦淮河》《荷塘月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