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 : 香烟 > 朱寰
目录
No. 1
  鹮科——朱鹮
名称 Name
  学 名:nippon
  英文名:crested ibis
  别 名:朱鹭 红鹤 鹮 日本风头鹮 朱脸鹮鹤
分类位置 Position Classification
  鹳形目ciconiiformes
  鹮 科threskiornithidae
  朱鹮属nipponia
濒危等级 Endangerment
  cites濒危等级:濒危(e)
  iucn濒危等级:cites附录i
  国家保护等级:一级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濒危等级:濒危
描述 Description
  朱鹮是稀世珍禽,过去在中国东部、日本、俄罗斯、朝鲜等地曾有较广泛的分布,由于环境恶化等因素导致种群数量急剧下降,至本世纪70年代野外已无踪影。我国鸟类学家经多年考察,于1981年5月在陕西省洋县重新发现朱鹮种群,也是世界上仅存的种群。此后对朱鹮的保护和科学研究进行了大量工作,并取得显著成果。特别是饲养繁殖方面,于1989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孵化成功,自1992年以来,雏鸟已能顺利成活。至1995年,我国的野生朱鹮种群约35只,饲养种群有25只,为拯救这一珍禽带来了希望。
  朱鹮又称朱鹭,是世界上一种极为珍稀的鸟,素有“东方宝石”之称,被世界鸟类协会列为“国际保护鸟”。它过去曾广泛生活在我国、朝鲜、日本和前苏联远东地区。现在在其他国家早已绝迹,日本只剩下笼中饲养的3只,我国的朱鹮也失踪了20多年。直到1981年,人们才在陕西省洋县姚家沟重新发现了7只朱鹮,当时曾轰动世界。经过悉心保护,数量正在增加。朱鹮长喙、凤冠、赤颊,浑身羽毛白中夹红,颈部披有下垂的长柳叶型羽毛,体长约80厘米左右。它平时栖息在高大的乔木上,觅食时才飞到水田、沼泽地和山区溪流处,以捕捉蝗虫、青蛙、小鱼、田螺和泥鳅等为生。朱鹮天敌很多,乌鸦和青鼬常来争巢毁蛋,伤害幼鸟,所以它对巢区的选择非常严格。朱鹮一般是一边孵卵育雏,一边扩大加固窝巢。它5月产卵,每次产卵三四枚,雄、雌朱鹮轮流孵卵。大约一个月左右,雏鸟破壳而出,仍由父母轮班照看,共同喂养。小朱鹮一个月后羽翼逐渐丰满,开始学习飞行技术,不久就能独自外出寻找食物
  外形特征:
  中等体型(55厘米)偏粉色鹮。脸朱红色,嘴长而下弯,嘴端红色,颈后饰羽长,为白或灰色(繁殖期),腿绯红。亚成鸟灰色,部分成鸟仍为灰色。夏季灰色较浓,饰羽较长。飞行时飞羽下面红色。 虹膜-黄色;嘴-黑色而端红;脚-绯红。 叫声:粗哑的咕哝声。朱鹮是一种中型涉禽,体长67—69厘米,体重1.4—1.9千克,体态秀美典雅,行动端庄大方,十分美丽动人。与其他 类不同,它的头部只有脸颊是裸露的,呈朱红色,虹膜为橙红色,黑色的嘴细长而向下弯曲,后枕部还长着由几十根粗长的羽毛组成的柳叶形羽冠,披散在脖颈之上。腿不算太长,胫的下部裸露,颜色也是朱红色。一身羽毛洁白如雪,两个翅膀的下侧和圆形尾羽的一部分却闪耀着朱红色的光辉,显得淡雅而美丽。由于朱 的性格温顺,我国民间都把它看做是吉祥的象征,称为“吉祥之鸟”。
  生活习性:
  朱鹮生活在温带山地森林和丘陵地带,大多邻近水稻田、河滩、池塘、溪流和沼泽等湿地环境。性情孤僻而沉静,胆怯怕人,平时成对或小群活动。朱鹮对生境的条件要求较高,只喜欢在具有高大树木可供栖息和筑巢,附近有水田、沼泽可供觅食,天敌又相对较少的幽静的环境中生活。晚上在大树上过夜,白天则到没有施用过化肥、农药的稻田、泥地或土地上,以及清洁的溪流等环境中去觅食。主要食物有鲫鱼、泥鳅、黄鳝等鱼类,蛙、蝌蚪、蝾螈等两栖类,蟹、虾等甲壳类,贝类、田螺、蜗牛等软体动物,蚯蚓等环节动物,蟋蟀、蝼蛄、蝗虫、甲虫、水生昆虫及昆虫的幼虫等,有时还吃一些芹菜、稻米、小豆、谷类、草籽、嫩叶等植物性的食物。它们在浅水或泥地上觅食的时候,常常将长而弯曲的嘴不断插入泥土和水中去探索,一旦发现食物,立即啄而食之。休息时,把长嘴插入背上的羽毛中,任凭头上的羽冠在微风中飘动,非常潇洒动人。飞行时头向前伸,脚向后伸,鼓翼缓慢而有力。在地上行走时,步履轻盈、迟缓,显得闲雅而矜持。它们的鸣叫声很象乌鸦 ,除了起飞时偶尔鸣叫外,平时很少鸣叫。
  春季是朱鹮的繁殖季节,这时成年的雄鸟和雌鸟结成配偶,离开越冬时组成的群体,分散在栓皮栎树等高大的乔木树上去筑巢、产卵。这时它会用嘴不断地啄取从颈部的肌肉中分泌出来的一种灰色的色素,涂抹到羽毛上,使它的头部、颈部、上背和两翅等都变成灰黑色。它的巢很像一个圆盘,十分简陋,外径73厘米,内径53厘米,深8厘米,距地面高度为5—20米。巢由树枝架成,里面垫以玉米杆、蕨类、细藤条、草叶及草根等,有时也利用旧巢。每窝产卵2—4枚,卵的大小约为65×45毫米,卵重70克左右,表面是蓝灰色或浅绿色的,上面带有黑褐色的斑点。雄鸟和雌鸟轮流孵卵,孵化期大约需要28天。亲鸟在孵卵期间经常翻卵、晾卵、理巢等,孵卵时缩曲着颈部或将头部盘起来,有时站立起来舒展翅膀,或者抖动身体。但巢中往往只有一只亲鸟,不孵卵的另一只亲鸟并不在巢边护巢,夜间则到其他树上去栖息。雏鸟为晚成性,刚孵出时上体被有淡灰色的绒羽,下体被有白色绒羽,脚为橙红色。出壳后由亲鸟轮流将口中半消化的食物吐出喂养,性急的雏鸟们则争着把长喙伸进亲鸟的嘴里,亲鸟则使劲抖动着脖子,使食物尽快地吐出来。亲鸟在育雏的前期每天返回巢中的次数为7—9次,随着雏鸟的迅速生长和对食物需求的增加,后期则增加到每天14—15次。喂完食物后还要帮助雏鸟清理粪便,方法是叼走巢底的树枝,使粪便漏到下面去,或者把沾有粪便的碎铺垫物叼到巢的外边,然后再叼来新的巢材和铺垫物来补充。雏鸟在亲鸟的精心哺育下生长很快,60天后就能跟随亲鸟自由飞翔了。性成熟的年龄为3岁左右,寿命最长的记录为17年。
  朱鹮是稀世珍禽,过去在中国东部、日本、俄罗斯、朝鲜等地曾有较广泛的分布,由于环境恶化等因素导致种群数量急剧下降,至本世纪70年代野外已无踪影。我国鸟类学家经多年考察,于1981年5月在陕西省洋县重新发现朱鹮种群,也是世界上仅存的种群。此后对朱鹮的保护和科学研究进行了大量工作,并取得显著成果。特别是饲养繁殖方面,于1989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孵化成功,自1992年以来,雏鸟已能顺利成活。至1995年,我国的野生朱鹮种群约35只,饲养种群有25只,为拯救这一珍禽带来了希望。
No. 6
  朱寰教授,男,曾用名朱敬文,中共党员,汉族,1926年1月12日生于辽宁瓦房店市。在该市炮台乡小王屯小学和南极屯高小毕业后,又入复州城补习班就读。1941年考取沈阳重点中学奉天第二国高。1946年冬入国立长春大学文学院外文系俄文专业学习。1948年4月末入九台长春学院学习三个月。1948年8月入东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前身),学习历史学,1951年9月留校任教,1979年11月被破格提升为教授。历任教研室主任、副系主任、系主任、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和世界中古史研究所所长,同时担任校学术、学位委员会委员,及历史系学术、学位分委员会主任等职。1986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博士生导师。朱寰教授曾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届历史学科组成员;历任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六-五”至“九-五”的世界历史学科评审委员;国家教委社科基金“六-五”至“八-五”期间评审委员;吉林省社科基金“六-五”至“八-五”期间历史学科评委和召集人;吉林大学兼职教授、湘潭大学兼职教授等等。现任东北师范大学荣誉教授、博士生导师和中国世界中古史研究会名誉理事长等职。
  朱寰教授矢志史学五十余载,淡泊名利,勤勤恳恳,年近八旬,笔耕不辍,为我国世界历史学科尤其是世界中古史学科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1962年,主编新中国第一部世界中古史教材——《世界通史-中古分册》。1994年,第二部《世界史》(六卷本)出版,朱寰教授与马克垚教授共同主持了古代史编下卷的编撰工作。两部书体现了我国世界历史学科不同时期的发展水平,具有里程碑意义,分别获得国家教委颁发的全国高校文科优秀教材一等奖。1996年,朱寰教授主编的《亚欧封建经济形态比较研究》出版,该著作于1998年12月获全国普通高校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并于2001年被教育部评定为全国文科研究生教材。此外,主编《世界中古史》(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世界上古中古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年出版)、《简明俄国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7年出版)、《世界上古中世纪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出版)、《世界简史》(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5年出版)、《欧罗巴文明》(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出版)等十余部著作。曾任《中国大百科全书?世界历史》欧洲部分副主编。近期主编的《工业文明兴起的新视野》、与其他同志合译合校的俄国编年史《往年纪事》书稿均已交商务印书馆,即将出版。主编的“敬文学术文库”也正陆续出版。翻译俄文斯卡兹金《中世纪史》(第二卷)、谢缅诺夫《世界中世纪史》和英文著作多部以及历史文献资料、历史地图等。发表论文《莫斯科国家封建土地制度的变革》(载《历史研究》1984年第2期)、《世界历史与比较研究之我见》(载《历史研究》1994年第1期)、《应当怎样评价哥伦布?》(载《世界历史》1979年第2期)、《彼得和康熙对外政策浅论》(载《社会科学战线》1987年第3期)、《略论<罗斯法典>产生的社会条件》(载《求是学刊》1994年第3期)、《近代欧洲文明与其工商历史传统关系的思考》(载《史学集刊》2000年第1期)等约40余篇。朱寰教授的科研方向有两个重点:(1)研究世界历史上工业文明的发生学。在《欧罗巴文明》一书的序言中,将人类古代文明分为两类:陆地上大河流域文明和海洋地区的海洋文明。世界上五大文明古国,有四个属于大河流域文明,只有克里特—迈锡尼文明属于海洋文明,其后兴起的希腊一些城邦属于海洋文明的继承者。海洋文明传统一直影响到新航路的发现、大航海时代的主导权,直到工业文明的兴起。(2)研究世界上封建制度是如何产生、解体以及在封建母体内怎样为资本主义产生准备条件的。朱寰教授尤为重视比较研究,既以恢宏的视野对人类历史作全面考察,同时又对某些特定国家、事件和人物进行个案研究。其成果具有锐敏、深邃、探微烛幽的特点。为了推进比较研究,朱寰教授还在近几年里做了三项重要工作——在东北师范大学创立世界文明史研究中心;创办《文明比较研究》杂志(2000年1月正式发刊);主持“九?五”国家重点项目——“亚欧诸国由中世纪向近代过渡比较研究”等。
  朱寰教授热爱教育事业,胸怀宽广、德高望重、谦逊朴实、助人为乐。已近杖朝之年却仍壁立于教学前沿,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级人才,桃李满天下。先后开设世界古代及中世纪史、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中世纪欧洲经济史、西方史学史 、封建经济形态比较研究、俄国古代史、史学理论讲座、过渡时期研究等课程。所培养的本科生难以数计;1978年3月开始培养硕士研究生,到1994年共培养硕士生35名,全部取得学位;从1987年开始培养博士生,到2004年为止共招收和培养博士生27名。其中大部分都成为教学和科研骨干,为我国历史学尤其是世界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朱寰教授在教学和科研中所作出的卓越贡献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赞誉。主编的《世界通史-中古分册》和《世界史-古代史编下卷》分获国家教委颁发的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材评选一等奖;主编的《世界中古史》获吉林省首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又获国家光明杯优秀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二等奖;主编的《中外历史系列幻灯片》获国家教委颁发的首届优秀音像教材三等奖;主编的《世界上古中古史》获国家教委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第二届优秀教材评选二等奖;主编的《欧罗巴文明》获东北师范大学第三届社会科学优秀著作特等奖,又获第二届长春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三等奖; 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荣誉证书”和“政府特殊津贴”;获国家教委曾宪梓教育基金会颁发的1993年高师院校教师奖二等奖和吉林省政府颁发的“吉林英才”奖章;1994年获国家教委颁发的广播电视教育“优秀主讲教师”光荣称号;1995年获“全国优秀教师”光荣称号并国家教委授予的奖状、奖金和奖章。在朱寰教授等人的努力下,1988年12月东北师范大学世界上古史、中古史学科被国家教委评为全国重点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