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地图 |
|
|
诗人: 龚茂良 Gong Maoliang
木兰春涨与江能,日日江潮送晓风。 此水还应接鄞水,为谁流下海门东。 |
|
木兰陂投诉电话莆田市旅游投诉电话:0594-2697690
福建省旅游投诉电话:0591-87535640
国家旅游投诉电话:010-65275315
木兰陂位于莆田市郊南门外约4公里的木兰山下,这是北宋期间修建的一座引、蓄、灌、排、挡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利工程。九百多年前,一条汇三百六十涧水的大溪,因受海潮的影响,时常泛滥,给两岸人民带来极大的灾难。宋冶平元年(1064年),长乐女子钱四娘携金来莆,在樟林村旁的将军岩前垒石筑坡。但陂首工程刚建成就被洪水冲垮,四娘投水以身殉陂。不久,她的同乡林从世,又捐资十万,改在下游的温泉口筑陂,也因陂址选择不当而告失败。熙宁八年(1075年),侯官人李宏应诏而来,在僧人冯智日协助下,总结前人失败的教训,选择在溪水广阔平缓、溪床岩石亘连的木兰山下建陂……经过八年奋战,大陂终于建成。因陂在木兰山下,因而得名。这条大溪也因之名为木兰溪。木兰陂拥有陂首枢纽工程、渠系工程和堤防工程三部分,布局合理,设计完善,施工精密。陂首为堰闸式滚水坝,用巨块花岗石纵横钩锁迭筑。全长219.13米,陂墩33座,各高7.5米,置有32孔闸门。陂的南北两端,建有总长500多米长的护陂堤。陂的干渠120余公里,沿线建陡门、涵洞等三百多处,分灌南北洋平原。为纪念建陂的先贤,木兰溪的南岸修建了钱四娘、林从世、李宏、冯智日的“协应庙”,现已辟为“木兰陂纪念馆”。庙内保存自明代以来名人撰写的历次修陂碑石。1962年冬,郭沫若参观木兰陂后,欣然命笔写下《咏木兰陂》诗六首,诗碑已竖在庙内。木兰陂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市区有公路通达木兰山下。 |
|
木兰陂位于木兰溪下游的莆田市城厢区城郊乡陂头村,位于城西南4公里。建成于宋元丰六年(1083年),是当时福建最大的引水工程,也是国内现存最完整的古老陂坝工程之一。它把木兰溪的水源引入莆田南北洋平原,灌溉16.5万亩良田,而且,兼有工业用水、航运交通、水产养殖等综合社会效益。
木兰陂先后经过3次营建,历时20年,经受两次严重的失败,至第三次建陂始获成功。第一次是在宋治平元年(1064年),由长乐女子钱四娘携带10万缗巨款,在木兰溪将军岩(今樟林村)前拦溪筑陂。该处右岸是鼓角山麓,岩盘裸露,直趋河中,对岸为河谷农地,基础不相一致,且水势右急左缓,陂刚建成,被暴涨的溪洪冲溃,功亏一篑,钱四娘愤而投水自尽。第二次,钱四娘的长乐同邑进士林从世又携款10万缗,在前次陂址下游温泉口再度筑陂,又因港窄流湍归于失败。第三次,宋熙宁八年(1075年),侯官(今福州城内)人李宏奉命来莆,携金7万缗,得僧人冯智日的帮助,吸取前二次的失败教训,慎重选择坝址,在钱、林遗址上下游间,溪面宽阔,水势迂缓,两岸夹峙处筑陂,由高僧冯智日涉水插竹、放样施工。李宏建陂历时8年,于宋元丰六年(1083年)告成。
木兰陂工程由陂首枢纽、输水渠系、大小涵闸等组成系统完整的灌区,具有“引、蓄、灌、排、挡”的综合功能。
(一)陂首枢纽工程
拦河坝是木兰陂的主体工程,坝上游流域面积1124平方公里。陂长219米,由溢流低堰闸和重力坝组成,靠南的堰闸长113米,陂高3.65米,坝身上原先分设32孔,后来堵去南端2孔、北端1孔,现存28孔堰闸和1孔冲砂闸。堰闸孔宽2.1米到2.4米,总宽70.4米,使用木闸板控制所需水位,可蓄可排。闸墩长5.5~6米,宽0.9米;墩高在上游为0.7米,下游高1.4~2米。上游坦水长12米,形成缓坡式,稍向上游下斜,下游坦水砌成台阶跌水型式,长21.5~32米不等。堰闸坝横断面长度在40~50米之间。陂的南端设冲砂闸,闸宽4.2米,闸底比其他堰闸孔低0.5米,以利排砂入海,防止淤塞南洋进水口。靠北的重力式坝型,长138米,坝外坡砌成台阶式,坝顶比堰闸坝墩顶略高,且与呈三角形状的陂埕连成一体。
为了保护两岸不受冲刷,引导流向,设置3条导流堤。陂南1条,介于南洋进水闸(迥澜桥)干渠首段与拦河坝、下游港道之间,堤长227米,导流堤内外两侧岸墙均用长条石丁顺交插、分层迭砌,堤中夯填粘土,上填一层白灰三合土,顶面再用石板铺砌成为“陂埕”。陂北有2条:1条长113米,用条石丁顺分层砌筑,上连北洋进水闸(即万金桥)下接北陂埕顶端。另1条位于重力坝和堰闸坝之间,堤长56米,与溪流同向,底宽起端6米,末端4米,顶宽均为2.6米,用条石浆砌。据传说下游港道在历史上曾发生走向变迁东移,在离陂下游300多米处的南岸滩地上,至今留存条石护岸100多米的残迹。
木兰陂主体工程规划设计合理,所确定的陂顶高程适宜,既可挡潮,防止海水涌入,又能最大限度满足灌区蓄水、引水的需要,具有挡潮、溢洪、灌溉、通航等综合利用功能。在工程结构、砌筑技术方面更有其独特之处,整座均用花岗岩条石分层交插砌筑。闸墩顶面用长3.1米、宽0.9米、厚0.4米的巨石压顶,每块重2吨以上。墩后末端,竖埋一支断面为0.45×0.45米的石柱(俗称将军柱)钳入闸底,在石柱两侧凿有凹槽,再围护条石“钩锁结砌”,形成整体。闸墩下游还埋设2~3根尺寸较小的石柱加固。为减少激流的冲击,确保闸身稳固,一座座闸墩朝向上游的高度只有0.7米,至墩尾其高度才有2米。从堰闸坝闸墩处的横剖面图(1986年钻探资料)看,形状犹如梯形重力坝,闸底特别加厚,靠上游厚2.5~3米,偏下游处厚2米左右。上下游坦水起端也与闸底同厚,而且从闸底至下游坦水一律使用大条石成台阶式纵向迭压铺砌。条石长度多在3米以上,也有块重3吨多的5米长条石。在堰闸坝中段下游处,布设两大块加厚的舌状方形护坦,各长13米,宽8.5米,厚2.2米,用来加强消能,增加陂体稳定。
木兰陂基础牢固。1986年春,为了查明建陂地基状况和坝基漏水问题,在陂身上取五个断面进行钻探,探明木兰陂是建造在软土之上。堰闸坝砌体下均为淤土、细砂、砂卵石等物堆积而成的软基,深6~11米才到强风化岩层。当时施工时采用“换砂”办法改善地基:表层淤泥深挖2.5~3米,用砂砾料回填,增强基础承载应力,靠坝的两端则夯填红粘土为基,从而保障堰闸坝较均匀沉实。又查坝体条石是使用白灰、糯米、红糖浆和黄土拌和的胶合料浆砌的。经试压,其抗压强度在干燥时达62.4公斤/平方厘米,饱和状态为38.8公斤/平方厘米,相当于现在强度40~60号水泥砂浆标准。陂身外观虽有明显不均匀沉陷及裂缝,然而经历900多年来千百次洪水的冲击,至今仍保存完好。
(二)渠系工程
1.南洋渠道
木兰陂南端建有辶回澜桥进水闸(亦名惠南桥),闸高3米,双孔,左侧孔宽2.85米,右侧孔宽3.25米,正常引水流量为11立方米/秒,受益南洋平原渠桥、黄石、笏石、北高4个乡镇77个村,灌溉面积7.3万亩。据旧志记载:南洋渠道分上、中、下三段,共有大沟7条,小沟109条,全长113公里。又云“大沟皆旧海港,小沟则为人力所凿”。上段:自回澜桥引陂水为1条大沟,2条小沟;沙沟桥1条大沟,通何厝桥沟、后黄沟、溪船头沟、新沟共4条沟。沟深2.94米,宽13.56米。中段上下渠桥1条大沟,通漏头、东沟等处6条小沟;罗外1条大沟,通后亭、梓桥等处7条小沟;洋埕陡门前1条大沟,通小横塘等处4条小沟;横塘、新塘等处3条小沟。沟深3.8米,宽7.58米。下段:清江化龙桥等处17条小沟;林墩陡门前1条大沟,通9条小沟;后洋1条大沟,通38条小沟;五龙桥等处9条小沟;南田、笏石等处4条小沟;东山陡门等处6条小沟,沟深4.41米,宽7.94米。大小沟渠原灌溉102村。
又据县志载,南洋干渠系由6姓14大户(三余七朱陈林吴顾)毁私田开挖的,随后这些人又倾家资,并募捐,共得钱7万余缗,建成洋埕、林墩、东山陡门(排涝闸),和东山石涵1所、东南木涵29口,解决尾泄问题。
2.北洋渠道
元皇庆年间(1312~1313年),总管张仲仪、郭尕儿在木兰陂北端建“万金陡门”(即今进水闸),分水进入北洋,开挖沟渠与延寿溪下游汇合,开发北洋灌区,并与民立约:“水以三七为则”,南洋得木兰溪水七分,北洋得木兰溪水三分。旧志载大小沟有:(1)万金桥以下1条大沟:由屿上历杭口、东埔、沟头、韭菜湾、柳树桥至东门濠,通4条小沟(谢厝沟、霸下沟、郊下沟、亭墩沟),又分小沟吴墩下黄下路、黄厝墩、陡尾、阔口等4条沟;又1条大沟,自南门濠经西社至梅花亭,通1条小沟至斗门头阔口十二家;又1条大沟,自梅花亭经霸墩至芦浦,通2条小沟至枋尾、霸墩。(2)城外濠池:左起东北隅,折而南,迎延寿溪水,右起西北偶,折而东,引木兰溪水注之,二水交会,共长5203米,沟宽7.74米,深2.94米,又东通银淀沟及七寸沟。(3)涵江沟道:由沙坂(保尾)分支,环芦埕北入水心亭,自楼下出印沟,与顶鳗衖沟合,过慈寿陡门,由下鳗衖出宫下萝岑桥至铺尾,分支沟,转入塔桥;又直沟至金墩分支至哆头;又由白墓分支经东曾、前林、小山、岩□。以上大小沟渠皆元时所开,原受益172个村,灌溉面积7万多亩。经过近千年的水流冲刷及环境变迁,现在沟道普遍淤积变浅,而宽度却明显增加。
木兰灌区输水渠道纵横交错、迂回曲折,构成南北洋河网沃野。沟渠水渠面积共2.2万亩,可蓄水3100多万立方米,除农田灌溉外,还可满足生活用水所需。
(三)灌区涵闸
据《兴化府志》载:“南洋陡门大小四座,水则关一处,涵洞二十八口。”《莆阳水利志》卷二载:“南洋通海陡门大小五座,荷包濑石闸三个,水则关一,涵洞三十六口。”经历年调查,惟涵洞剩下114口,其他相符。北洋旧有的陡门、涵洞,历史上记载不一。《兴化府志》载:“北洋有大小陡门十四,泄六十口(即涵洞)”。《莆田水利纪略》载:“北洋有陡门大小十座,官涵四十三口。”《莆田县志》载:“北洋有陡门十三座,涵洞五十三口。”民国《福建通志》载:“莆田北洋有大小陡门十二,水闸二,涵洞五十四口”。经50年代调查,北洋原有大小水闸16座,涵洞计54口。
50年代以来,在木兰灌区内先后新建涵坝(15孔),东山(2孔),阔口(2孔),港利(6孔),墓兜(3孔),田厝(2孔),集奎(即红旗闸6孔),江东(3孔),下黄(2孔)等9座排涝闸,共41孔,增加排水流量计1146立方米/秒。增建排水涵洞55座,区间排水闸4座,分水闸7座,控制闸55座,进水涵洞152座,以及改、扩建桥梁近百座。灌区内拥有抽水机船514艘,共4145匹马力;电灌站389处,装机容量计3574千瓦,长期使用的人力龙骨车已被淘汰。灌区引、蓄、排、灌系统化。保灌面积达10万亩,1955年为了扩大排洪能力,把部分陂门石板闸拆去改为木闸板,1958年冬拆除全部石板闸改为木闸控制,同时将南北渠进水口桥梁改为水闸,增加闸槽1道,以利于调节进水流量。
附:荷包濑石堰
具有拦水灌溉、兼防冲护岸的功用。木兰陂南洋沟渠,经过下渠头荷包濑,因壶公山的宝胜溪注入,一遇洪水暴发,沙石随溪洪直滚入沟。清嘉庆时(1796~1820年),沙石已堆积成丘,阻塞陂水流通,为害不浅。道光七年(1827年),始于荷包濑设三石堰。上、中堰旁开渠引水灌溉渠桥、下坂农田。上堰在红山,宽12.7米,高1.8米,两八字各19.8米;中堰在王庄圳尾间,宽19.4米,高1.9米,两八字各长17.67米;下堰在下渠头,底宽17.49米,面宽21.17米。上中堰送水用山石铺滩。上堰下左右岸各筑石堤长17.64米和19.4米。中堰上左岸连接八字顶冲石堤长88.4米,下左岸石坝长42.93米,又顶冲石堤1道,长178.34米;下右岸石堤1道,长70.56米。下堰上左岸顶冲石堤1道,长164.64米,上右岸顶冲石堤长292.26米,石堤下山石坦陂护脚,其两岸不顶冲处所,堆积沙石搅流,送水用乱石坦护。1959年以后,宝胜溪山洪已被红山水库控制。 |
莆田九十九沟——木兰陂渠系工程 Putian ninety-nine trench - Magnolia Pei canal project |
木兰陂工程木兰陂陂首枢纽工程由陂首枢纽、输水渠系、涵闸三大部分组成系统的灌区。陂首枢纽工程就是拦河坝,涵闸用于调蓄排涝。渠系工程主要用于引木兰溪水灌溉农田,莆田人称之为“九十九沟”。
木兰陂工程于宋元丰6年(1083年)建成,当时主要引水灌溉“南洋”,即木兰溪南岸的兴化平原。陂首南端建进水闸——迥澜桥,引水入“南洋”,这是南洋沟渠的源头。从这里开始挖沟通向新度、黄石、笏石、北高。共有大沟7条,都是旧有的海港;小沟109条,由人工开凿而成。实际上不止“九十九沟”。而且作为完整的木兰陂渠系工程,还要包括北洋的沟。
元皇庆年间(1312-1313年),分木兰陂水入北洋,开发北洋灌区。其源头是陂首北端的“万金陡门”进水闸。共挖3条大沟,17条小沟,在今城南乡、城郊乡和涵江。其中有一条沟引木兰溪水注入延寿溪下游。上述沟渠中,陂南渠道长199.8公里,陂北渠道109.7公里,南北沟渠总长309.5公里,蓄水3100多万立方米。灌溉南北洋16.5万亩良田。至今仍在发挥作用。图为木兰陂的卫星照片。西侧南北方向两岸有绿树的沟渠通北洋,东南侧东西方向的沟渠通南洋。
很久以前,兴化平原是一片汪洋大海。后由于海岸上升,由河海泥沙在浅海湾交错沉积以及人工围垦形成。木兰陂未建之前,木兰溪下游海水倒灌,咸淡不分。木兰溪常常泛滥,洪水淹没农田庄稼。宋代建成的木兰陂横截溪流,拒海水于陂下,使溪海分流,引溪水灌溉农田,兴化平原才渐渐变成了鱼米之乡。
木兰陂是伟大的水利工程,造福莆田人民。九百多年来,通过渠系工程------九十九沟,灌溉兴化平原。她与莆田的自然环境相互作用,促进了莆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给人们留下了许多美丽而且意义深刻的景观。
一、九十九沟与自然环境
1、从地形看,北洋的北面是山区,有几条溪流如延寿溪、萩芦溪,在木兰陂建造以前,已有南安陂(建于977年)、太平陂(1057年)和泗华陂等引水工程可用于灌溉,所以北洋从木兰溪分得的水比较少。南洋南面是丘陵,没有其它可供灌溉的水流,分得的水较多。当时南北洋的用水原则是三七开,南洋得木兰溪七分水,北洋得三分。利用陂首进水闸宽度控制水量:北洋进水闸宽2.6米,南洋进水闸(双孔)宽6.1米。
莆田气候湿润多雨,木兰溪流程短,流速快,水量丰富。木兰陂未建以前,溪水一泻无余,常泛滥成灾。九十九沟作为一个水体,可以蓄积足够的溪水雨水,用于浇灌兴化平原。另一方面,由于兴化平原东临大海,若洪水暴涨,可通过排水闸排入大海,以免平原受淹。排涝闸门是九十九沟的入海河口。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一般采取“未涝先排,未旱先蓄”的方法。当然,陂首溢流堰闸坝能够自动排洪入海。
冬季是九十九沟的枯水期。莆田的春雨和夏季的阵雨雨量较多,所以春夏两季是丰水期。特别是夏秋季的台风,往往带来丰沛的雨水,若遇天文大潮,排水不及时往往发生涝灾。如1973年7月3日,1号台风袭击莆田,木兰溪暴涨而无法及时排出,兴化平原一片汪洋,庄稼农田上可以行船,只有桥梁露出。沟渠也曾经因干旱断流。如1963年春旱,沟渠干涸。
二、九十九沟对莆田的影响和作用
1、经过九十九沟的滋润,兴化平原成了鱼米之乡,主要水稻产区,莆田最富饶的地方。这里庄稼一年三熟,两季水稻,一季蚕豆或大小麦。主要经济作物有甘蔗、黄麻等。近年来一些地方成了蔬菜基地。这里又是荔枝的主要产地,其中以北洋居多。“夹岸荔枝红蘸水”,和岸上金黄色的稻田、远处的青山相映生辉,是莆田水乡特有的壮丽画卷。
九十九沟曾经是莆田主要的淡水鱼产地。每年秋天,水稻成熟时,沟渠里成群的野生毛蟹游向海里去产卵。这时在近海的沟渠中,特别是在桥边,可以钓到很多肥美的毛蟹。春夏之交,天气闷热,大暴雨即将来临,为了防止木兰溪泛滥,往往开闸大量放水入海,沟渠中水位陡降。大量的沟螺来不及爬进水中,这时候在岸边可以捡到很多沟螺。木兰春涨时,春水越过河床,向两岸漫溢,倒灌入水田中,鱼儿也会游入田中。20世纪80年代以后,水产品产量急剧下降。
2、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整整900年,兴化平原上的人们喝的都是九十九沟的水。那时候水清清,绿色的水草,成群的鱼虾,莆田人正是喝木兰溪的水长大的。木兰溪哺育了勤劳智慧的莆田儿女,不愧是莆田的母亲河。
3、九十九沟给了人们水上运输的便利。在古代,水运比陆运更方便、廉价,而且运输量大,是旧时兴化平原的主要运输方式。主要的水运工具有沟船、溪船和汽船,后来又有了水泥船和“挂机”(在尾部安装柴油机做动力的沟船)。溪船用于载货,也航行于溪流中,已于20世纪80年代被淘汰。汽船用于载人,由于激起的波浪冲刷破坏堤岸,1971年起被停止在沟渠中使用。沟船一直是九十九沟中主要的运输工具。不但用于运输货物,也用于运输收割下来的庄稼、肥料等,至今仍在使用。这种宽头平底、用竹篙撑的木船,大概是莆田沟渠中特有的。1978年以后,沟渠中的水运逐渐萎缩。
4、九十九沟带动兴化平原的繁荣。平原上的涵江、城郊、黄石、新度,是莆田人口最密集的地方。据统计,到2005年末,黄石镇有14.8万人,新度镇9万。这些地方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其特产名闻遐迩,如陈紫、绿砂荔枝、新度禽苗、哆头蛏、西洪米粉、清江索面(线面)等。特别是涵江,由于她的水乡特色,交通便利,商贸发达,有“东方威尼斯“之称。
5、经过九百年的历史沧桑,九十九沟两岸风景秀丽、民情淳朴,旅游资源丰富。相关的旅游景点有白塘、梅妃故里、木兰陂、东角海堤等。莆田二十四景中的柳桥春晓、木兰春涨、宁海初日、白塘秋月,都在兴化平原上。
6、兴化平原的形成和木兰陂工程对莆田文明有巨大的促进作用。莆田县宋明两代人才辈出,是出进士最多的年代。宋代中进士的有1678人,出了5个状元,明代有进士548人,状元2个。这基本上是在宋代元代木兰陂工程完成、人们安土乐居以后。农业的丰收、人口的聚集、洪涝等自然灾害的减少、生活稳定,这一切都有利于创造安定的学习环境。
三、九十九沟景观
1、九十九沟本身就是一个人文景观。这是人工开凿的沟渠,有900年的历史,记录了莆田人民改造自然的业绩。发达的网状水系,纵横交错,长方形地块排列整齐,而且每隔一定距离就有河沟,一块块稻田,绿树掩映下的红砖红瓦民居,一座座石桥,桨声船影,构成了水乡美景。
2、桥和斗门。九十九沟河网密布,为便利交通,历代造了很多桥,以石梁桥居多。有不少古桥,建造时代较早,虽然后来经过改建或重修,但仍在原址,且名称不变,其中比较有名的有始建于宋代的柳桥(在城关)、浮屿桥、万寿桥、洋尾桥、新桥(涵江)、五府桥(新度)。始建于元代的普照桥(又称小桥)、化龙桥(黄石)。斗门属木兰陂的配套工程,用于泄水排涝。比较有名的有慈寿陡门(涵江)、荔浦陡门(城郊)、洋城(埕)陡门、东山陡门、林墩陡门(黄石)等。除慈寿陡门为蔡襄所建外,其余4个当初都是李宏主持建造的。即宋·郑樵《重修木兰陂记》中提到的“四斗门”。
3、与沟渠有关的地名景观。人工沟渠成了地理实体,常常被用作地名,具有明显的区域特色。含沟的地名有沟口、下沟、沟尾(在新度镇)、阔沟、隔沟里、沟边(黄石)、沟头、沟下、新沟(城南及城郊)、角头沟(三江口)。莆田话“郊”、“沟”同音,一些含沟地名雅化成郊,如东郊(黄石)、郊东、郊西(城郊)。含桥的地名有樟桥、渠桥(新度)、小桥头(黄石)、柴桥头、潭头桥、柳桥(城郊)、陈桥(涵江)。大部分是自然村,不少是村委会所在地,都在兴化平原上,沟渠两岸。
4、龙舟竞渡。每年端午节,在水面比较宽阔笔直的地方如白塘、华东都举行龙舟竞渡活动。1991年曾在白塘举行“祖庙妈祖杯”闽台龙舟友谊赛。
5、关于九十九沟的故事和美丽传说。新度镇沟口村有香山宫,祀宋代来莆田筑陂的长乐女子钱四娘,她和木兰陂的故事传说仍在民间流传。黄石镇江东村有纪念唐代梅妃的浦口宫,传说中她小时候曾在沟渠边牧鹅。涵江白塘边有李富祠。宋代李富捐资办学,筑堤造田,在莆田主持建造大小桥梁34座,明代入“兴化五贤祠”。
由上所述,作为木兰陂工程组成部分的九十九沟具有灌溉、蓄水、抗洪排涝、航运、供给生活用水等功能,对兴化平原的繁荣和莆田的发展进步具有重要的作用。 |
|
Mulan Bei木兰陂Mulanbei Reservoir 中国古代大型水利工程。位于福建省莆田市城南 5公里处陂头村木兰山下。建于北宋熙宁八年(1075),元丰六年(1083)竣工。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木兰陂修建于木兰溪水和兴化湾海潮汇流处。是一座引、蓄、 灌、 排、挡综合型水利工程。分陂首枢纽、渠系和沿海堤防三大部分。陂首枢纽工程为堰闸式滚水坝,用巨块花岗岩石纵横钩锁叠筑,由溢洪堰、进水闸、导流堤等组成。溢洪堰全长219米,高7.5米,置闸门29孔,陂端两岸各建一条长154米和292米的导流石堤与岸相接,起引水渠和护岸导流的作用。 陂上的“回澜桥”和“万金陡门”为进水闸,大小沟渠 310公里。沿海堤防也分南北两线,总长87公里,沿渠、堤建有泄涝陡门、通海涵洞等 300多处,灌溉南、北洋平原农田,并有舟楫之利,是一项造福一方的不朽工程。 [木兰陂陂址图] 陂畔原有协应庙,现存建筑物系清中叶所建,硬山造,面阔五间。庙内端坐建陂者李宏、 冯智日、 钱四娘和林从世的塑像,两庑竖历代重修及咏颂木兰陂石碑。1983年,国家拨款修复围墙,重修庙宇、思功亭,并辟为木兰陂纪念馆。 林玉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