搖滾樂 : 飲食 > 朋剋
目錄
概述
  朋剋
  朋剋(Punk),又譯為龐剋。是最原始的搖滾樂—-由一個簡單悅耳的主旋律和三個和弦組成。誕生於七十年代中期,一種源於六十年代車庫搖滾和前朋剋搖滾的簡單搖滾樂。朋剋樂隊朋剋音樂不太講究音樂技巧,更加傾嚮於思想解放和反主流的尖銳立場,這種初衷在當時特定的歷史背景下在英美兩國都得到了積極效仿,最終形成了朋剋運動。儘管朋剋樂隊大多驚人地相似,作品也過於單調,但許多著名的朋剋樂隊都有自己的顯著個性特點,比如the Ramones的泡泡糖流行樂、the Sex Pistols的Face(面容)式的強力和弦、Buzz cocks(嗡嗡雞)流行感覺、the Crash(衝撞)的雷鬼元素、Wire(電綫)的藝術試驗特色等。此後朋剋逐漸過渡成後朋剋、新浪潮、hardcore等風格,在八十年代中期,朋剋運動整體陷入低潮。hardcore朋剋、前朋剋、NewWave(新浪潮)、PostPunk(後朋剋)、Synth-Pop(合成器流行樂)、Synth-Pop、PowerPop(強力流行樂)、NoWave(無浪潮)、PunkRevival(朋剋復興)等等。英國評論傢Jon Savage寫道,歷史是由那些說“不”的人的創造的,而在1976年再沒比朋剋搖滾音樂的“不”更大的聲音了。從開始,朋剋就憤怒地站在了這種現象的的對立面。而且,象所有的搖滾種類 及其子類一樣,朋剋也很難說是一個完全新生的運動。Punk這個詞的定義似乎不清晰,但它無所不在的重金屬似的威力,無拒無束的自我表現、快樂完全的、清晰的並且總是不用經過審查的。打翻甚至包括打翻自己---朋剋的精髓。朋剋用簡陋的音樂把他們露骨的叛逆行為提升到了哲學層次,在主觀能動性和否定之否定的理論下創造了一種扭麯的責任感和邊緣文化現象。嬉皮士們帶着"烏托邦"式溫和美好的理想主義走到了盡頭,而隨後的新一代則走嚮了截然相反的極端與其祈禱上帝,不如讓上帝屈服。今天人們提到更多的是朋剋搖滾的內在思想,於是他們說,"焦點訪談是朋剋、尼采是朋剋、魯迅是朋剋、頻頻死機的電腦是朋剋......"扯遠了,但是無論如何,朋剋一直生活我們的世界裏,就像我們的影子,永遠如影隨形。搖滾樂是在自我利用的錯誤意識壓迫下的腐化情感,而朋剋是美學上可以被認可但政治上註定失敗的自相矛盾。 它獨特的嘗試革命性地影響了美式音樂和英式音樂的風格。朋剋音樂在美國一直低調地存在,最終在80年代孕育了硬核搖滾和獨立搖滾概念。而在英國,朋剋搖滾則成為大衆的寵兒。英國不是朋剋搖滾的誕生地,它依舊是朋剋音樂盛行和産生文化碰撞的地方,緊緊把持住其與美國在表達憤怒和叛逆上的不同思想。
  朋剋被譽為“英國朋剋革命急先鋒”的“性手槍”樂隊。緊隨其後的還有:碰撞、詛咒、洛剋西、褻瀆神靈等等。他們的音樂風格可能不大一樣,但音樂的特點卻同出一轍,那就是:反叛、反叛、再反叛!反叛傳統、反叛制度、反叛日漸枯燥毫無激情和意義的生活。他們的每一個人身上都帶有一種強烈的革命意識,事實上,他們的目的就是要在七、八十年代平庸的歐洲大陸掀起一場深入生活的各個角落的大革命,以便在人類通嚮未來的旅途上添上些色彩。 朋剋音樂傢們的創作往往直指人類的苟且,以挑戰一切既成的規則。他們用簡單的和弦,表達簡單的情感,用粗俗明了的語言,訴說人性的美醜。他們歌頌大麻,也歌頌上帝;他們崇尚亂交,也呼喊着要社會關註那些單親的孩子;他們詛咒戰爭,卻在生活中濫用暴力;他們生活靡亂,但對未來充滿嚮往,他們在顛覆舊有的糜費文化同時也創造新的糜費。總之,同文學上的“垮掉的一代”、美術上的“ 達達主義”一樣,他們代表着人類發展方向的一種可能性和多種可選擇性,是人類多重矛盾集於一身的直接反映。
  繼而,朋剋文化從舞臺走嚮生活,他們開始在表演以外的各個層面表現他們徹底革命的决心:穿上磨出窟窿、畫滿骷髏和美女的牛仔裝;男人們梳起酷斃了的雞冠頭,女人則把頭髮統統剃光,露出青色的頭皮;鼻子上穿洞挂環;身上塗滿靛藍的熒光粉,似乎非得讓你對他們側目而視纔滿意,其實他們什麽也不為,衹是要以此表現他們的與衆不同,表現他們的叛逆,表現他們對這個現實社會的不滿罷了。如果你以為他們是為了表現自己是朋剋而如此裝扮,那就錯了,用朋剋的話來說:“我朋剋所以我朋剋,如果是為了讓人認識到我是朋剋,而把自己裝扮得像朋剋的話,那就一定不是真的朋剋。”如今這個社會似乎什麽都有假的,假冒名牌商品的;假冒警察罰款的;假冒瞎子要飯的,當然也有假冒朋剋的。這些假的朋剋們不斷的自我標榜為朋剋、自詡為鬥士,“我衹會三個和弦!”天知道是不是第四個和弦苦練未遂纔這麽說的,其實,他們骨子裏不過是比俗人更加虛偽的俗人。 有假裝朋剋的俗人就有假裝俗人的朋剋,前者為滿足欲望和虛榮而後者卻為了滿足內心和精神需要。
  朋剋的雞冠頭,也稱“莫西幹頭”,源自古羅馬戰士頭頂的頭盔。
  Punkpunk起源
  PUNK INTERIOR
  PUNK, 是興起於1970年代的一種反搖滾的音樂力量。 PUNK在中國大陸譯作"朋剋"; 在臺灣譯作"龐剋", 香港則叫作"崩"。 在西方, PUNK在字典裏的解釋是(俚語)小流氓、廢物、妓女、孌童、低劣的等意思 (雖然現在它的意思有了一定的改變)。 從最早由Leg McNeil於1975年創立《PUNK》雜志,之後由Sex Pistols將此音樂形成潮流距今已有25年歷史了。 要瞭解PUNK對世界及對室內空間的影響, 必先瞭解PUNK的意義及發展。
  中國朋剋
  【什麽是中國朋剋?】
  中國朋剋 - 英文翻譯即 China punk
  中國朋剋即中式朋剋。由於國情限製,中國朋剋相對來說比較含蓄,沒有國外那麽直接。所以那些暴力、反政府等現象得不到正面的爆發衹是在暗地裏駡娘。
  【中國朋剋的體現】
  打扮:朋剋服飾。
  發型:朋剋發型。
  音樂:朋剋樂。
  生活:扯皮扯淡為了所謂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而不屑。
  網絡:http://tieba.baidu.com/punk
  雜志:《尿性!》 這是本電子雜志。
  代表人物:百度punk吧裏以失望了的上校為首的衆多苦逼。
1970年代的英國
  PUNK這一詞是被英國人叫喚起來的, 當時戰後的英國, 經濟蕭條, 失業率高, 而當時美國那邊廂的荷裏活電影發展得蓬勃刺熱, 間接導致英國的電影業一落千丈; 在音樂事業方面, 英國亦是處於低迷狀態, 美國正流行着progressive (激進的`前衛的。即激進搖滾)詩篇式的搖滾樂, 十多分鐘的solo(,獨奏(麯)的;獨唱(麯)的), 音樂十分註重技巧化的表達, 而當年的掘搖滾樂逐漸商業化起來, 成為主流的地面商品, 那時候progressive rock 的表演者有YES, GENESIS, KING CRIMSON…。 其實自60年代起, 搖滾樂逐漸步入了一種可悲的境地, 為了商業利益, 樂隊及樂手越來越缺乏搖滾樂所應具有的敏感性(sensitive)及抗爭性(complaint)。
勢如破竹的"崩"力量
  1975年Virgin 唱片公司所簽下的label - "SEX PISTOLS"(大陸譯名"性槍手")是PUNK的起點。他們發表的專輯"GOD SAVE THE QUEEN"的唱片封套大膽地把英女皇的嘴巴用"SEX PISTOLS"的封條封着。大膽的作風前無來者(及後新浪漫時期英國一隊band -JAPAN亦曾在music video 內炸毀毛澤東的肖像), 他們完全的發泄心裏一腔的憤恨, 無論對前途、社會都是一種控訴。 這就是PUNK的誕生。
  一時之間, PUNK就勢如破竹的成為一種狂潮, 因為PUNK是屬於大衆的文化, 可以極容易使人認同(基於當年英國社會問題), 人們得到宣泄的途徑; 而香港當時的許冠傑一麯"半斤八兩"亦是受PUNK的文化影響, 寫盡打工仔的心態, 可見PUNK的世界性及兼容性(君不見"半斤八兩"一碟賣得滿堂紅?)
三個和弦的音樂
  PUNK是物資與欲望、理想與環境的不均衡壓縮之下的變形産物, 對物質的敏感是PUNK的重要理念。他們讓你感到一種暴躁不安的侵略性與攻擊性, 以及對事事都不易滿足, 所以PUNK的音樂大都涉及性、藥物、暴力等。
  "三和弦論"的PUNK是一種極民主的ROCK N' ROLL; 三和弦, 是指一苜歌衹是用三個chord (和弦)組成, 完全沒有修飾, 直接的、有力的、赤裸的表達他們想說的, PUNK亦沒有長篇大論, 衹有2-3分鐘, 完完全全跟當年的主流相反。
  因為PUNK的簡單大衆化, 使許多PUNK BAND在街頭巷尾、車鬥裏、倉庫裏響起了他們第一個音符, 音樂已經再不是什麼高深的學問, 因為PUNK有極強的可參與性, 使得PUNK音樂得以普及, 對搖滾樂有着積極的推動作用。
PUNK的演變
  儘管PUNK是那麼的負面, 那麼的極端, 但它總算在世界藝術史上寫下重要的一頁。PUNK的出現, 不衹在於音樂世界, 還影響了時裝、平面圖像、視像及室內裝潢。一名作傢Malcolm Mclarer說過"If punk was just about music this thing would have died years ago" "punk is the most important event in post-war Britain." PUNK亦可能給予意義含糊的新浪漫(POST- MODERNISM )一點詮釋。
  PUNK的演變之廣, 我們可能沒有察覺, 它已經變身成一種行為藝術, 一種思想, 甚至一種人生。 在平面設計方面, 由SEX PISTOLS的唱片封面引發起一種"並貼"的熱潮, 當年的海報, 雜志等都以這種方式排版, 對往後的設計業影響巨大。
  在時裝設計方面, 大傢一嚮可能誤解那些PUNK頭的人是PUNK友, 那是十分錯! 其實PUNK的潮流, 在八十年代的青年人一定經歷過, 當年梅豔芳的一身打扮都是受PUNK LOOK影響, 人們還以為梅小姐帶領潮流, 其實她也是跟潮流! PUNK LOOK 往往是一種反叛型態, 80年代的男生gel起頭髮, 一條窄身牛褲, 加上一件不扣鈕的白恤衫, 再戴上一個headphone連着腰間的walkman, 已經是一種PUNK LOOK。(可惜香港人衹是學齊了人傢的outlook,, 但headphone卻聽着中文流行麯!!)
“崩”空間
  我們認識了PUNK的意義名歷史後, 已經對它有了一定程度的瞭解, PUNK的意義除了前文所講的, 還進入了室內空間。 PUNK除了反叛、不滿之外, 它還創造了一種簡潔而有力的藝術定義。 PUNK的三個和弦走天涯, 對室內設計者而言是一種啓發。
  "簡潔""有力", 在現代的設計行業裏聽得不少, 但有沒有想過這就是PUNK的理念? 以音樂來解釋, PUNK是沒有"裝飾音", 衹是用了三個major chord (大調)而奏成, 沒有高深的技藝, 將這些原理套入室內空間入面, 就是簡潔地用點綫面等原始的元素構成一個空間, 就像"LOFT"這種空內設計的模式, 都是PUNK的副産品; 比較戰前至60年代的 ART DECO 甚至 ART & CRAFT時期的空內空間, 它們都充滿修飾, 例如雕花的桌椅, 華麗的吊燈, 精美細緻的地毯等, 這就像60年代那些PROGRESSIVE 詩篇搖滾樂, 充滿裝飾的音節, 用上成千上萬的和弦, 十分註重技巧(skill)的表達。 這麼的比較是否十分清晰?
  PUNK的室內設計, 主要用最簡單的form(形狀), 如圓柱, 長方等原始的形狀構成, 而用色都不會很多, 簡單就是力量, 就是因為這樣, PUNK INTERIOR就是不易使人察覺, 因為它沒有強烈的設計元素, 人們常常以"簡潔"一詞充當擋箭牌, 但沒有想過, "簡潔"都美術史的其中一員, 更沒有人想過, PUNK便是"簡潔"的源頭。 現代生活之中, 我們身邊有很多以PUNK作為設計原素的品牌, 就如IKEA, 無印良品等等都是活生生的例子, 我們平日多留意身邊的事物, 便會找到更多PUNK的足跡, 因為我們根本就是活在PUNK的時代。
  朋剋搖滾
  朋剋搖滾孕育了一場搖滾樂歷史上的革命.這是一個漫長的從醖釀到爆發的過程,他實際上引出的是搖滾發展中的另一條綫索,即所謂的"自己動手"和"獨立"觀念.這條綫索儘管並沒有對搖滾的生成産生多少影響,但對80,90年代甚至未來搖滾樂的走嚮具有巨大的引導作用.衆所周知,搖滾樂是一種異常強調"個性"的音樂形式,但在朋剋搖滾之前這種"個性"通常總是通過一種"代言人"——搖滾明星表達出來的(在此之前地下音樂的社會影響較之主流勢力遠為遜色),70年代的商業化浪潮更加強化了這一點.無論是Bob Dylan 也好,John Lennon也好,他們之所以能夠使自己鮮明的個性影響青年一代或者表現了青年一代的個性,首先不是因為他們有"個性",而是因為他們的明星身份,其後他們才能夠通過自己用聰明才智和努力贏得的這一份"話語權"來表達自己的這種"個性"(無論是音樂上的,還是人格魅力上的).因此,在朋剋搖滾出現之前搖滾樂的個性實際上是一種"明星的個性",或者"精英的個性"對於普通的愛樂者來說,他們始終擺脫不了"聽者"或"接受者"的被動地位.但是這已經是一種進步了,這種"代言人"的産生畢竟是青年一代"民選"産生的,而並非是主流社會或者其他什麽政治勢力強加給他們的.當然,這些代言人之所以能夠成為代言人,畢竟還是因為他們代表了青年一代自己的聲音.這也許就是搖滾的反叛精神為音樂帶來的第一次"民主"吧.
  但朋剋搖滾卻不滿足於這些,不滿足於這種"集中製的民主",他們要將"革命"進行到底.首先他們要做的就是廢黜明星們話語權的壟斷,讓所有熱愛音樂的人"自己動手"創造音樂,表達自己;要讓所有人都真正"獨立"地去搞音樂,而不使傳統,權威或者大公司成為無論音樂還是個我本身發展的羈絆.如果這種觀點付諸與政治領域那無疑會導致無政府的混亂,但幸好它的實際影響了僅僅限於音樂(個人化),儘管也的確為原先"集中"的"過活兒"的唱片市場帶來了少許的"無政府狀態"和迷惘.這恐怕不能理解為是一種音樂意義上的進一步"民主"吧.搖滾樂中的個人主義和個性創造從這裏開始進入了一個新的高度,並且為日後非主流運動在90年代的成功——"非主流"音樂成為"主流",奠定了基礎.
  後來在早期朋剋搖滾觀念的激勵下,出現了一大批的樂隊和新風格,這便是新浪潮和後朋剋運動.這些新形態的搖滾樂同朋剋搖滾的聯繫更多的是在觀念領域,其次纔是音樂形式.他們大膽地展開了各種形式的藝術探索,附庸風雅也好,趕時髦也好,畢竟他們完成搖滾樂的"現代化".如果你會驚訝今天的搖滾同60,70年代或者50年代的搖滾有着如此不同的聲音,那麽一切故事從朋剋開始.
原始朋剋(Proto—Punk)
  原始朋剋(Proto—Punk)
  原始朋剋是一群同60年代晚期和70年代初期的主流搖滾圈子格格不入的藝術傢們組成的鬆散聯盟.從地下絲絨(The Vel-vet Underground),的聲音實驗和假裝文雅的民謠搖滾,到狂野,熱衷於性內容的紐約妞(The New York Dolls),以及音樂詩人Patti smith,原始朋剋涵蓋了一大批不同的聲音和風格,但他們都被一條共同的紐帶聯繫到一起,那就是一種躁動,附庸風雅的力圖顛覆,無視甚至改寫搖滾樂現有規範的嘗試.在這一過程中,這些藝術傢的精神——有時候反倒不總是音樂——為日後70年代晚期的朋剋革命撥下了種子.
  現在有不少人總是將原始朋剋和70年代中晚期出現的英美朋剋混為一談,認為他們是一種類型的音樂,都簡單地一語蔽之曰"朋剋",這種觀點是有些欠妥的.儘管從音樂的表面看他們之間的確有不少相似之處,而且的確彼此之間也存在深厚的聯繫,再說這種聯繫衹能使他們可以歸入同一係統,而並不意味着他們就成了一種風格.這兩者之間聯繫是有的,可差別也不小.且如上文所言,原始朋剋朋剋之間的這種聯繫首先是一種精神氣質上的,其次纔是音樂形式上的.從精神氣質上講,對比原始朋剋和後來的朋剋音樂作品我們會清楚地看到在前者的身上更多的傾嚮於一種帶有玩世不恭色彩的技術傢氣質,甚至是詩人氣質;而後者身上更多表現出的則是一種充滿碰撞性,破壞性,毀滅性和造反意識的反問化精神,有時甚至表現為囂張的"流氓氣焰"(尤其是The Sex Pistols).音樂上,前者帶有更多實驗性,先鋒色彩,即興的成分非常多;而後者則是回歸早期搖滾樂本源的同時又毀滅它,音樂結構上也顯得簡單和直接得多.當然,朋剋的重要性也正在於音樂從來沒有這麽簡單和直接過,這也是它對傳統搖滾觀念帶來的巨大衝擊與震撼.因此這兩者之間的文化價值取嚮和音樂審美取嚮是存在不小差異的.
朋剋(Punk)
  朋剋搖滾把搖滾樂帶回了它的出發點——"三個和弦"與簡單的旋律.它衹是將這一切演奏得比以往所有搖滾風格更加喧鬧,快速和粗糙.儘管很早就已經有幾衹樂隊展開了對那種後來被稱為"朋剋搖滾"的風格的探索——包括60年代的車庫搖滾樂手們和The Velvet Underground,The Stooger,The New York Dolls(他們被稱為原始朋剋),但直到70年代中期真正風格意義上的"朋剋搖滾"纔告形成.幾乎同時在大西洋的兩岸,年輕的樂隊們開始放棄對主流硬搖滾的追求,剝去繁復的音響把它帶回到最本質的層面.在紐約,第一支朋剋樂隊是The Ramones;而倫敦第一個朋剋團隊則當屬於The Sex Pistols.儘管這些樂隊有不同的發展歷程和音樂風格:The Rmones更加快速,並且受到泡泡糖搖滾的影響;而The Sex Pistols則把The Faces樂隊的疊句演奏得比"原版"更加草率和吵鬧,但他們那種簡單直接的方式在英國和美國卻同時引發了音樂上的革命.
  在美國,朋剋保持着一種地下音樂的感覺,並最終導致了80年代核心朋剋和獨立搖滾的一幕;而在英國則是一種公開的現象,The Sex Pistols被認為是對康樂的英國政府忽然君主政體的一種"嚴肅的"恐嚇",但更加重要的是,他們導致了無數新樂隊的建立.這群樂隊中的一些緊緊地圍繞着The Sex Pistols繪下的藍圖,但更多的則找到了自己的聲音,不論是The Buzzcocks尖銳的流行歌麯,還是The Clash贊美詩般,雷鬼樂(Reggae)影響的搖滾樂,抑或是Wire和Joy Division附庸風雅的藝術實驗.很快,朋剋分裂成後朋剋(它比朋剋樂更加實驗化和附庸風雅)新浪潮(它更加流行音樂導嚮)和核心朋剋(它僅僅是將朋剋變的更加強硬,快速和粗糙).整個80年代,在英國和美國朋剋都被看成同核心朋剋是一回事兒.90年代初期,一個由Green Day和Rancid領導的朋剋復興主義浪潮出現在美國地下音樂中.這些朋剋新浪潮樂手們因循着同早期朋剋樂手相同的模式,不過他們趨嚮於將重金屬的影響融合到音樂當中. fenger 製作
硬核朋剋(Hardcore Punk,又譯作核心朋剋)
  硬核朋剋(HARDC0RE Punk,又譯做核心朋剋) 硬核朋剋朋剋搖滾中最強硬個極端的一個變種.屬於極端搖滾。
  硬核朋剋誕生於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它把朋剋搖滾進一步引嚮極端——更快、更噪、更僵硬的演奏,喊叫式的演唱、邋遢骯髒的錄音效果(有時也包括專輯封套)。這種音樂極其之快速,旋律簡單,錄製質量水平不高,歌手簡直就是在叫喊,疊句很簡單,作品看起來(或者聽起來)就像是在在什麽人傢的地下室裏錄製的.大多數這類樂隊相互之間聽起來都相似得另人難以置信,但也多少有一些帶有與衆不同的聲音拋在身後,而僅僅保留其觀念.
  硬核朋剋最初産生於美國,主要是一種美國的現象,並且主要集中在洛杉磯和紐約地區,但在美國的全境內還有一些小規模的零星分佈,先後涌現了BlackFlag、HuskerDu、Descendents、MeatPuppets、DeadKennydys、BadBrains等著名的硬核樂隊。
  而硬核在整個領域的影響面之廣,是很少有風格可以望其項背的。
  硬核的發展甚至影響了整個八十年代的金屬圈子,啓發了整個黃金時代。當時幾乎每種風格的發展都滲透着HardCore的影子,儘管有的很多喜歡技術派的人不願意承認,可激流金屬本身就是硬核與傳統金屬的結合産物。啓發了激流金屬的元老VENOM的,早期激流金屬樂隊EXODUS,甚至荷蘭死亡金屬元老THANATOS,美國老派死亡金屬樂隊Nunslaughter等一幹早期樂隊,都在接受采訪時承認他們曾受到過硬核的影響。
  甚至一些激流金屬樂隊幹脆加強了自己編麯中的硬核成分,造就了Crossover這一激流金屬中非常重要的風格。
  代表樂隊有D.R.I.、ATTITUDE、ADJUSTMENT、EXCEL、SIEGE、早期C.O.C.
  Witches Hammer這樣的加拿大地下硬核樂隊也曾經坦言,80年代早期你能在加拿大羅斯灣看到身着Slayer服裝的雞冠頭,激流金屬演出現場也經常聚集一些喜歡硬核的人。因為有着同樣瘋狂的Riff。在現場音樂界限很模糊。而金屬和硬核的分傢直到1986年纔開始。
  .核心朋剋繼續出現在90年代,而且繼續沒有匯入主流圈子,可是一些受到"核心朋剋美學"影響的樂隊包括Nirvana為代表的一批新人成為90年代主要的搖滾明星,而早期的那些核心朋剋樂手如Bob Mould,Henry Rollins,Mike Watt,Ian McKaye和Dinosaur Jr.樂隊的J Mascis卻轉變成了另類音樂的偶像,核心朋剋的不少觀念和特點也被其他不少同時代的風格吸收和轉化(如重金屬和電子樂領域).另外,核心朋剋還有一個更加快速,吵鬧,非旋律性,有暴力傾嚮和白人至上主義傾嚮的分支——"Oi".
  硬核朋剋雖然對以後衆多的搖滾風格産生了深遠的影響,但一直沒有主流化,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了今天。
  代表樂隊:Converge,Hatebreed,Sick of It All,Black Flag,Dead Kennedys...
後朋剋(Post-Punk)
  1977年的朋剋革命之後,有一大批的新樂隊組建.他們都從朋剋搖滾獨立自主的精神和樸實的聲音中得到了靈感.為了避免復製The Sex Pistols的聲音,不少這樣的樂隊進入了更加實驗化的音樂領域,將朋剋搖滾以外如Roxy Music,David Bowie和T.Rex的影響吸收了進來.結果導致了一由反主流文化精神和挑戰公認搖滾傳統的旗幟聯繫在一起的樂隊群體的出現.很多像Joy Division 或The Cure這類樂隊創造出了一種黑暗,陰冷的音樂氛圍,他們同時使用了電子合成器和吉他兩件主要樂器;另一些樂隊則在音樂上選取了更加輕快一些的路綫,儘管他們的歌詞和聲音之間顯得有些脫節,但顛覆了傳統流行搖滾的歌麯結構.後朋剋最終發展成了80年代的非主流音樂.
  代表樂隊:Gang of Four、Siouxsie & the Banshees、Joy Division、Adam & the Ants、Sex Pistols
斯卡朋剋(Ska-Punk)
  這是同第三次斯卡復興浪潮緊密相關的一個概念,因為大多數後一類型的樂隊都是建立在斯卡朋剋基礎之上的.顧名思義,他是源自牙買加的斯卡音樂同朋剋搖滾的一個混種.
  Ska-Punk最明顯的表現特徵是,不加失真(亦或失真很淺)的吉他音色,在弱拍上進行節奏鋪底,而貝司進行和聲旋律的走嚮。加之明快的節奏,音樂感覺很跳躍。在演出中,很多觀衆自發的跳起自編的無名舞蹈,隨意、歡快!之後,出現了Ska舞。
斯卡(Ska)
  牙買加的一種本土流行音樂形式(屬於雷鬼樂族群),50年代産生,60年代早期非常流行,是後來風行一時的雷鬼樂(Reggae)的直接祖先.它受到新奧爾良節奏布魯斯,爵士樂,非洲古巴黑人音樂,早期搖滾樂以及其他多種音樂形式的影響.這是一種輕快的音樂,蜻蜓點水般的吉他演奏和切分節奏是它的鮮明特色.從某種程度上講,我們可以認為它是牙買加人用自己的方式演繹出的節奏布魯斯.
流行朋剋(Punk-Pop)
  90年代朋剋搖滾依然是一個熱門主題,儘管這種宿求有時候是以其他方式表現出來的,流行朋剋便是這種性質上的一種"朋剋復興",期間Green Day樂隊商業上的成功是一個很大的推動力.但這一"復興"已經失去了很多朋剋的本色,因為它有大公司操縱的商業運作背景,朋剋"憤世嫉俗"也正在被"健康嚮上"的商業流行因素索取代.
著名的朋剋樂隊
  Sex pistols,Bad Religion,NOFX,1GPOP,The Clash,Green Day,Weezer,Rancid,the ramones ,CNPUNK,Blink-182,The All-American Rejects,Zebrahead
  Simple plan,Sum41,Yellowcard,Good Charlotte,AFI,MxPx,Fall Out Boy,Bowling for Soup,Amber Pacific,
  Anti-flag, the offspring,Rise Against.Army of freshmen,The click five,YeahYeahYeahs
著名的朋剋歌手
  All American Rejects
  Allister
  American Hi Fi
  Anti-Flag
  Avril Lavigne
  Bracket
  Blink182
  kurt.cobian
  Chixdiggit
  Consumed
  Dead_To_Me
  Descendents
  Dillinger Four
  Frenzal Rhomb
  G.B.H
  Good Charlotte
  Green day
  Love_Equals
  MadCaddies
  Me First And The Gimme Gimmes
  NOFX
  None_More_Black
  No Use For A Name
  Only Crime
  Propagandhi
  Patti Smith
  Randy
  Rancid
  Sick Of It All
  Simple Plan
  Snuff
  Smoke Or Fire
  StrungOut
  Subhumans
  billie joe armstrong
  Swingin
  Sum41
  The_Lawrence_Arms
  The_Loved_Ones
  The Dickies
  The Lawrence Arms
  Tim McIlrath
  The Offspring
  The Distiller
  The Ramones
  The Exploited
  The Sex pistols
中國朋剋樂隊(不完全統計)
  腦濁
  反光鏡
  ANGRY JERKS
  OLD DOLL
  A BOYS
  OVERDOSE
  NO NAME
  SUCKER
  生命之餅
  死逗樂
  THE GASH
  大尾巴雞
  壞血
  越軌
  JOYSIDE
  69
  過失
  六連發
  Outburst(爆發)
  THE SUBS
  13DOG
  GANG BANG SEX ABUSE
  SMZB
  蜜三刀
  怪力
  牙齦出血
  有沒有
  指人兒樂隊
  捉迷藏樂隊
特殊的Punk——Straight Edge
  Straight Edge(或者寫為xXx,SE,SxE,或者sXe),是一種屬於硬核音樂領域年青人的文化形式,起源於80年代初期的美國。其中心思想是:新一代Punk們對在朋剋領域所普遍存在的酗酒,吸煙,特別是吸毒行為的反感和拒絶。其中一部分人還進一步放棄濫交,咖啡因,一些極端的傢夥甚至成為素食主義者,可以說是Hardcore Punk領域的修行者。
  Baidu Hi的唯一sXe群:1080921
  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初,更快,更極端的Hardcore Punk音樂從傳統的Punk音樂中發展分化出來,並吸引了大量的未成年人。但是這些
  年輕人一方面得不到政治思想濃厚的傳統Punk樂隊的重視,另一方面又因為未達到合法飲酒年齡,因此無法進入多為酒吧,俱樂部,
  等賣含酒精飲料的樂隊演出地點。作為一隻年輕的華盛頓樂隊,Teen Idles遇到的問題更加復雜,他們不得不時常藉助假證件或者
  開後門來進入自己的演出場所,樂隊成員們為此傷透了腦筋。直到有一天,他們來到Los Angeles一傢酒吧演出,這裏的門衛別出心裁,
  想出了一條兩全其美的辦法。他在每一個未成年的手背上畫上一個大大的“X”,用來告誡酒保們,不要賣酒給這些人。樂隊後來把
  這個方法帶回了華盛頓,至此,Straight Edge的基本標志X已經成型,但是它還衹是代表年輕的Punk擁躉,還沒有任何的思想意義。
  Teen Idles1980年的EP--Minor Disturbance,樂隊首次以在拳頭上畫X的形象出現在封面上。
  雖然Hardcore Punk領域依然充滿了暴力,酒精等不和諧音符,但
  作為HxC的代表精神之一,sXe的身後站立了一批
  生活自律,態度嚴肅,思想深刻的年輕人。
  儘管sXe強調個人的控製比較多,與政治關係不大,
  但它更提倡關愛,
  提倡對社會公正和輿論道德的關註.在今天,
  sXe精神已逐漸擴大範圍,而且也越來越嚴肅.
  從僅僅對人本身的關懷,已經延伸到對世界的和平.以及對世界衛生環境,
  以及世界貧睏人民的註重。
  其對自身的高要求間接提升了樂隊對音樂的要求,
  表達種類變得五花八門,而且融合當今重型樂壇幾乎所有的元素.
  其中以硬核/金屬核和emo為主的倆大發嚮發展,
  情緒式的吉他轟鳴吸引了大批不信仰sXe但熱愛音樂的人們投身在其中.
  Straight Edge運動的影響從80年代一直到現在,
  其嚴肅精神已經融入了新派Hardcore/Metalcore的血脈之中。
  朋剋精神
  英國的工業革命後,它的輝煌在二戰中似乎散發暗淡。整個英國經濟蕭條,失業率日創新高。在這樣一個背景下,一團廢墟中出現了當時連垃圾都不如的閃耀的文化復興。
  它就是大傢耳熟能詳的朋剋復興。
  最早的朋剋,完完全全是貶義詞。是上流社會,或者普通人對流氓的衊稱。就像中文的“混混”“小流氓”。這並沒有錯,因為掀起巨浪的青年正是這樣一個群體,60到70年代的英國誰也想不到這樣一群“punk”竟然創造了今天的奇跡,甚至連這群“先祖”們也想象不到。
  由於經濟暗淡無光,失業率上升。整個英國死氣沉沉。毒品,酒精等也燒得極旺盛。在這種情況下,社會上的青年抱着極大的不滿,用赤裸的方式表達自己內心的不滿。與英國歷來的紳士形象反差極大,毫無修飾,赤裸裸的髒話辱駡着瘡口滿布的社會。沒有任何旋律的噪音,反社會,反人類,不講文明,極端的因素融合成了最初的“朋剋”。
  最初的“朋剋”並沒有具有內在的內容,他衹是一種發泄方式。就像你在商店買了個假貨,你對着天大駡髒話等。沒有任何含義。最早的“朋剋”們站在大街上敲打着毫無節奏的鼓點,彈奏着噪音,嘴裏喊叫着對社會,對政府的不滿。每個人都厭惡地避開他們。就在這樣一個環境下,最初的“朋剋”們産生了與社會不兩立的行為方式,想法很簡單,既然你們不喜歡我們,那麽我們就做我們,你們也不要想影響到我們。
  而後這些噪音,這些赤裸裸背着英國歷來紳士形象的行為,激發了越來越多對社會不滿的人的情緒,有畫畫的,有玩音樂的,有服裝的,有工人,有農民,一部分正常群體裏面的人,在令人反感的社會基調下,拋開了虛偽的服飾,加入進了“朋剋”的隊伍。
  他們的努力,給朋剋付與了肉體。如果說“流氓”們製造朋剋的靈魂,那麽這些“正常”的人群,製造了朋剋的血肉之軀。他們從噪音中,找到獨特的演奏方式,並且大量引用了搖滾的鼓點,貝斯,電吉他的音樂成分。讓朋剋音樂從噪音,演變成讓人振奮的歌麯。
  他們的目的衹有一個,讓社會聽到不滿,赤裸裸的不滿。而不是報紙新聞裏那修了又補的社論。
  隨着朋剋音樂的興起,朋剋思想已經被定位。它一點也不深奧,很簡單。用我的話,用我想說的話,說我的不滿。用我的行為,用我想做的行為,去引發人群的共鳴……
  靈魂和肉體的出現,註定了他有外殼。
  西裝革履,這英國的象徵讓朋剋思想影響下服裝設計師大為喜愛。拋棄了傳統的穩重感。民族風極強的的蘇格蘭格子上加入了紅黑的強烈色彩。搖滾的元素下金屬更是不可少。哥特的熏陶中慘淡的裝也成為了朋剋自己的元素。加入了更多的街頭因素,廢舊,爛,破,成為了朋剋的外殼。
  當這股風颳起來以後,甚至沒人想象它能像竜捲風一樣襲捲整個大不列顛。在最初的朋剋思想基調下,更極端,更赤裸的也出現了。反。反對一切,反社會,反宗教,甚至反人類。雌雄同體,崇尚廢物,毒品酒精。讓朋剋顯得更加瘋狂,荒誕。
  朋剋像一個廢品堆裏面的閃耀的鑽石,激起了更多人的關註。朋剋也像一個巨大的猛獸不斷強大自己,吞噬金屬元素,哥特元素,搖滾元素,一切可吞噬的。並在時間的洪水下發展至今。
  如今的朋剋已經不是真正的原始朋剋。那無光的極端時期雖然已經被如今華麗的元素掩蓋,出現了流行朋剋,搖滾朋剋,重金屬朋剋,哥特朋剋,說唱朋剋……
  他們或許已經完全不一樣,甚至互相不承認對方。
  但無可否認的是,“用自己的聲音說自己的話”這至高無上的“信條”洗禮着每一個朋剋愛好者。
  賽博朋剋賽博朋剋(cyberpunk,是cybernetics與punk的結合詞),又稱數字朋剋、賽伯朋剋、電腦叛客、網絡叛客,是科幻小說的一個分支,以計算機或信息技術為主題,小說中通常有社會秩序受破壞的情節。現在賽博朋剋的情節通常圍繞黑客、人工智能及大型企業之間的矛盾而展開,背景設在不遠的將來的一個反烏托邦地球,而不是早期科幻(如太空歌劇)背景多在外太空。它的出現是對科幻小說一貫忽略信息技術的一種自我修正。賽博朋剋也衍生出相關的電影、音樂、時尚。
  風格
  黑客英雄:《玲音》(Serial Experiments Lain)中的玲音。賽博朋剋作者試圖從偵探小說、黑色電影和後現代主義中汲取元素,描繪20世紀最後20年數碼化社會不為人知的一面。賽博朋剋的反烏托邦世界,被認為是20世界中葉大部分人所設想的烏托邦未來的對立面。
  布魯斯·斯特靈(Bruce Sterling)這樣總結賽博朋剋的特質:待人如待鼠,所有對鼠的措施都可以同等地施加給人。閉上眼拒絶思考並不能使這個慘不忍睹的畫面消失。
  在賽博朋剋文學中,大多故事發生在網絡上、數碼空間中。現實和虛擬現實之間的界綫很模糊。此流派經常使用人腦和電腦的直接連接。
  賽博朋剋的世界,人類生活每一個細節都受計算機網絡控製的黑暗地帶。龐大的跨國公司取代政府成為權力的中心。被孤立的局外人針對極權主義體係的戰鬥是科幻小說常見的主題。在傳統的科幻小說中,這些體係井然有秩,受國傢控製;然而在賽博朋剋中,作者展示出國傢的公司王國(corporatocracy)的醜惡弱點, 以及對現實不抱幻想的人對強權發起的無休止的西緒弗恩之戰(Sisyphean battle)。
  賽博朋剋文學有着強烈的反烏托邦和悲觀主義色彩。今天賽博朋剋經常以隱喻義出現,反映了人們對於大公司企業、政府腐敗及社會疏離現象的擔憂。一些賽博朋剋作傢試圖通過他們的作品,警示人們社會依照如今的趨勢將來可能的樣子。因此,賽博朋剋作品寫作的目的是號召人們來改變社會。
  賽博朋剋中常見元素
  黑客
  數字空間(Cyberspace)
  虛擬實境
  人工智能
  控製論與仿生人
  都市擴張與貧民窟
  牛仔—像反英雄
  大型企業
  基因工程
  毒品和生化
  恐怖主義(特別是計算機恐怖)
  賽博朋剋作者和作品
  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的“擴張三部麯”威廉·吉布森由於他的小說神經浪遊者(1984年)而通常被人們與賽博朋剋聯繫起來。他註重風格、角色成長以及傳統科幻小說的氛圍,神經浪遊者曾被授予雨果奬及星雲奬。根據術語檔案(Jargon File),吉布森對計算機和當今黑客文化認識不深,使他對計算機和黑客在將來的角色有着特別的推測,而這種看法對黑客們來說天真的令人憤怒,卻又令他們感到非常刺激。
  其他著名的賽博朋剋作傢包括布魯斯·斯特令(Bruce Sterling)、魯迪·魯剋(Rudy Rucker)、帕特·卡蒂甘(Pat Cadigan)、傑夫·努恩(Jeff Noon)以及尼爾·斯蒂芬森(Neal Stephenson)。值得一提的是斯蒂芬森,他被認為是後賽博朋剋(postcyberpunk)的代表,儘管大多數人認為這個區分很沒必要。
  雷蒙德·錢德勒(Raymond Chandler)因他荒涼的筆觸、憤世嫉俗的世界觀和殘斷的文字,強烈地影響了此流派的作者。賽博朋剋的世界是一個反烏托邦的、黑色電影(film noir)的絶望世界。菲利普·蒂剋(Philip K. Dick)對此流派也有很大影響。他的作品主題包括社會荒頽、人工智能、偏執狂以及現實及某種虛擬現實間模糊的界限。
英文解釋
  1. :  punk
相關詞
音樂金屬藝術樂隊搖滾民族文化個性率性
佛教百科明星美國英國歌手旋律死亡金屬vr
視覺係更多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