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 > 朊粒
  朊粒(prion)又稱朊毒體,是引起人和動物發生傳染性海綿狀腦病(transmissibl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tse)的病原體,屬於一類特殊的傳染性蛋白粒子。近年來,與其相關的牛海綿狀腦病(bovine spongiform encephalo pathy, bse)在英國嚴重流行,且已證實bse的病原因子可傳染給人類而引起新變異型剋-雅病,為世界各國高度關註。朊粒的主要成分是蛋白酶抗性蛋白(proteinaseresistantprotein,prp),不含核酸。不含核酸卻能復製,這就是衆多生物科學家們的一個未解之謎。
  一、生物學特性
  朊粒無病毒體結構,可濾過5nm或更小的濾膜,對甲醛、乙醇、蛋白酶、加熱(80℃)、電離輻射和紫外綫等的抵抗力強,而對酚類、乙醚、丙酮、強去污劑和漂白劑等敏感。從感染動物腦組織提純的朊粒,是具有抵抗蛋白酶消化作用的蛋白多聚體,分子量為27000~30000,故又稱prp27-30,係疏水性糖蛋白。由羊瘙癢病因子感染的倉鼠腦組織分離的prp則稱之prpsc(scrapieisoformofprp)。正常人和動物神經細胞能夠表達一種prp類似物,被稱作prp前體或朊粒前體分子,也即prpc(cellularisoformofprp)或prp33-35(因其分子量為33000~35000)。prpc分佈於正常細胞表面,對蛋白酶敏感,其功能尚不清楚。prpsc和prpc的一級結構相似,但由三級結構所决定的構象相異(圖35-1)。prpsc的三維構象具有4個β-摺叠和2個α-蠃旋結構;而prpc幾乎無β-摺叠,具有4個α-蠃旋結構。兩者構象的主要區別為prpc的2個α-蠃旋與prpsc結構中4個β-摺叠的轉變,並推測原本無毒的prpc可通過這種結構的轉變而獲得毒性和對蛋白酶的抗性。正常情況下,prpc合成後即迅速降解,其變構為prpsc的誘因不詳,可能係prpsc與細胞表面prpc結合而觸發所致。
  人prpc的基因位於第20號染色體的短臂,基因的全長為759kb,包括1個外顯子和1個開放讀框(orf),無內含子,編碼253個氨基酸。有研究表明,人prpc基因的第102、178、198、200位的點突變,與遺傳性剋-雅病的發生相關。
  二、致病性與免疫性
  prpsc增殖機製還不清楚。據推測,prpsc與細胞表面prpc的結合,可觸發後者變構形成更多的prpsc,大量prpsc從細胞釋放後在腦組織聚合,組成特殊的澱粉樣斑塊,進一步發展為海綿狀腦病。已知朊粒導致的人和動物疾病有:庫魯病(震顫病)、-雅病及其變種(variantcjd,vcjd)、cerstmann-straussler綜合徵、羊瘙癢病(scrapieofsheepandgoat)、瘋牛病(madcowdisease)或稱牛海綿狀腦病(bovinespongiformencephalopathy,bse)、傳染性雪貂白質腦病(transmissibleminkencephalopathy)和大耳鹿慢性消耗病(chronicwastingdiseaseofmuledeer)等。這些疾病的共同特點為:潛伏期長、病變部位衹發生在中樞神經係統,而不纍及其他器官;病理特徵是神經原的退行性變、空泡變性、澱粉樣斑塊形成、星狀細胞增生等,形成海綿狀腦病或白質腦病;病變處無炎癥反應。患者可有癡呆、共濟失調、眼球震顫和癲癇等臨床表現,不産生朊粒特異性的免疫應答。本節就常見的人海綿狀腦病(-雅病和庫魯病)簡介如下。
  (一)-雅病
  又稱傳染性癡呆病(transmissibledementia),可分傳染型、傢族遺傳型和散發型。其中傳染型可為醫源性傳播所致,如角膜移植、硬腦膜移植或使用污染器械進行其他手術時,於術後約15~20個月發病。施用人腦垂體製備的生長因子也有傳播此病的可能。傢族遺傳型約占10%~15%,其遺傳的物質基礎尚不清楚。散發型的發病率為三型剋-雅病之首,呈世界性分佈,每年每百萬人中可發現一例病人,儘管其傳播途徑不詳,但發現有食羊眼習慣的利比亞猶太人係高危人群,提示食入污染的動物組織可能是疾病傳播的另一條重要途徑,瘋牛病係朊粒感染牛所導致的牛海綿狀腦病,通過食物鏈傳播給人也不無可能。尚無直接接觸或飛沫傳播的證據。
  -雅病的潛伏期長,可達幾十年。最初臨床癥狀表現在精神和感覺方面,繼而出現共濟失調,進一步發展為肌肉痙攣並伴有癡呆,病程大多5~12個月,長者4~5年,最終導致死亡。發病年齡多在50歲以上。該病可通過朊粒感染的腦組織、白細胞或某些器官的培養物傳播給靈長類動物、小鼠和豚鼠。已經發現腦組織呈高水平,每剋腦組織的感染量可達107。
  值得註意的是1996年英國發現的剋-雅病新變種,多發生於年輕人,且其臨床癥狀和病理改變均與傳統的剋-雅病有所不同。該病涉及英國及歐洲其他國傢。是由於牛食用了朊粒污染的肉骨粉引起的。僅1996年,在英國和法國出現了20多例新型變異型剋-雅氏病(newvariantcjd,vcjd)。研究顯示,vcjd與自然發生或實驗感染bse所出現的異常聚集蛋白具有相同的糖基化類型,接種小鼠後出現相同的神經病理損傷。vcjd的特異性傳播途徑尚不清楚,但污染牛神經組織或牛肉製品的可能性最大。
  (二)庫魯病
  庫魯病是認識最早的因朊粒感染引起的傳染性海綿狀腦病,發生於新幾內亞東部高原的土著部落。庫魯病的原文“kuru”一詞係當地方言,意寓顫抖並伴有發熱。19世紀50年代中期,該病引起了西方國傢的重視,經流行病學調查表明,kuru病多見於成年婦女和兒童,成年男性很少患病,潛伏期長短不一,約為4~20年,發病後病程一般不超過1年,大多於6~9個月內死亡。因病人小腦受損可表現為共濟失調、反射亢進和震顫等,進而導致進行性吞咽睏難、衰竭、感染而死亡。疾病的晚期尚可出現精神癥狀(如癡呆等)。
  病理改變發生於中樞神經係統,伴有彌漫性神經元退行性變和大腦皮層或神經節的海綿樣變。該病不表現炎癥反應。
  三、微生物學檢查法
  在進行病原體的微生物學檢查時,可采取患者腦脊液和病變腦組織等,通過染色鏡檢、免疫組化和免疫印跡等方法檢測prpsc。在處理病變材料時,應防止意外傳播。微生物學檢查方法主要包括:①電子顯微鏡檢查:可觀察與朊粒感染性疾病相關的病理特徵。②神經病理學檢查:可見海綿樣病變稀疏地分佈於整個大腦皮層,神經元消失,星狀細胞增生,典型病變為融合性海綿狀空泡,周圍有大量澱粉樣斑快,用he和pas染色清晰可見。③免疫學方法簡便特異,用於朊粒感染特異性標記prpsc的檢測,病人腦組織經蛋白酶消化去除正常細胞的prpc後,通過斑點免疫(dotblotmethod)或蛋白免疫印跡檢測prpsc。取病變神經組織細胞或外周血白細胞;熒光抗體染色也可用於朊粒的定位檢查。④prp基因檢測:測定第20號染色體短臂上的prp基因序列,可診斷遺傳型朊粒感染性疾病。用pcr擴增prpc全基因,經位點特異性的寡核苷酸探針雜交,篩選出突變基因,再進行序列分析,找出prpc基因突變的位點。⑤朊粒的分離:用易感動物接種朊粒可産生典型的海綿狀腦病,具有診斷意義,但耗時太長且費用太高。轉prpc基因小鼠對人朊粒敏感,鬆鼠猴對cjd的易感性最為穩定。在上述衆多方法中,仍以病理檢查為診斷朊粒感染的常用手段。
  四、防治原則
  目前,對朊粒感染性疾病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醫院感染僅僅與直接接觸腦組織相關,要杜絶用於透析性癡呆患者診斷的定位神經外科設備的交叉使用,以免造成此類疾病的傳播。在作器官移植時,不應選擇尚未確診的神經係統疾病患者作為供體。重組人生長因子已經上市,需要時可用於取代人腦垂體製備的生長因子,減少醫源性傳播。遇有潛在傳染性的材料,可用5%次氯酸鈉溶液處理1小時,或134℃1小時高壓滅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