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 > 月球5号
  月球5号(俄语:Луна‎‎-5)是苏联于1965年5月9日发射的无人月球探测器。苏联航天部门计划让它在月球上实现软着陆,但由于技术故障而失败。1963年5月12日,月球5月球俗称月亮,也称太阴。月球的年龄大约有46亿年,它与地球形影相随,关系密切。
  人类对事物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对月球也是如此,月球从何而来,成为人类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
  目前,关于月球的形成基本上有这么几个观点:
  最早解释月球起源的一种假设是分裂说。早在1898年,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的儿子乔治·达尔文就在《太阳系中的潮汐和类似效应》一文中指出,月球本来是地球的一部分,后来由于地球转速太快,把地球上一部分物质抛了出去,这些物质脱离地球后形成了月球,而遗留在地球上的大坑,就是现在的太平洋。
  但这一观点很快就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对。他们认为,以地球的自转速度是无法将那样大的一块东西抛出去的。再说,如果月球是地球抛出去的,那麽二者的物质成分就应该是一致的。可是通过对“阿波罗12号”飞船从月球上带回来的岩石样本进行化验分析,发现二者相差非常远。
  还有另外的说法即俘获说。这种假设认为,月球本来只是太阳系中的一颗小行星,有一次,因为运行到地球附近,被地球的引力所俘获,从此再也没有离开过地球。还有一种接近俘获说的观点认为,地球不断把进入自己轨道的物质吸积到一起,久而久之,吸积的东西越来越多,最终形成了月球。但也有人指出,向月球这样大的星球,地球恐怕没有那麽大的力量能将它俘获。
  近年来,世界各国科学家经过长期研究,得出一种大家比较认同的新假设即大碰撞说。
  1986年3月20日,在休士顿约翰逊空间中心召开的月亮和行星讨论会上,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的本兹、斯莱特里和哈佛大学史密斯天体物理中心的卡梅伦共同提出了大碰撞假设。
  这一假设认为,太阳系演化早期,在星际空间曾形成大量的“星子”,星子通过互相碰撞、吸积而长大。星子合并形成一个原始地球,同时也形成了一个相当于地球质量0.14倍的天体。
  这两个天体在各自演化过程中,分别形成了以铁为主的金属核和由硅酸盐构成的幔和壳。由于这两个天体相距不远,因此相遇的机会就很大。一次偶然的机会,那个小的天体以每秒5千米左右的速度撞向地球。剧烈的碰撞不仅改变了地球的运动状态,使地轴倾斜,而且还使那个小的天体被撞击破裂,硅酸盐壳和幔受热蒸发,膨胀的气体以极快的速度携带大量粉碎了的尘埃飞离地球。这些飞离地球的物质,主要有碰撞体的幔组成,也有少部分地球上的物质,比例大致为0.85:0.15 。在撞击体破裂时与幔分离的金属核,因受膨胀飞离的气体所阻而减速,大约在4小时内被吸积到地球上。飞离地球的气体和尘埃,并没有完全脱离地球的引力控制,他们通过相互吸积而结合起来,形成全部熔融的月球,或者是先形成几个分离的小月球,再逐渐吸积形成一个整体。
  独特的魅力
  月球有壳、幔、核等分层结构,与地球的平均距离约为384401千米,最外层的月壳平均厚度约为60-65公里。月壳下面到1000公里深度是月幔,它占了月球的大部分体积。月幔下面是月核,月核的温度约为1000度,很可能是熔融状态的。
  月壳由多种元素组成,包括:铀、钍、钾、氧、硅、镁、铁、钛、钙、铝及氢。当受到宇宙射线轰击时,每种元素会发射特定的伽玛辐射。有些元素,例如:铀、钍和钾,本身已具放射性,因此能自行发射伽玛射线。但无论成因怎么样,每种元素发出的伽玛射线都不相同,每种均有独特的谱线特征,而且可用光谱仪测量。直至现在,人类仍未对月球元素作出面性的测量,现在太空船的测量只限于月面一部分。
  月球直径约3476公里,是地球的3/11。体积只有地球的1/49,质量约7350亿亿吨,相当于地球质量的1/81,月面的重力差不多相当于地球重力的1/6。
  皓月当空,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它上面有阴暗的部分和明亮的区域。
  早期的天文学家在观察月球时,以为发暗的地区都有海水覆盖,因此把它们称为“海”。著名的有云海、湿海、静海等。
  人类肉眼所见月面上的阴暗部分即月海,实际上是月面上的广阔平原。已确定的月海有22个,公认的这22个绝大多数分布在月球正面。大多数月海大致呈圆形,椭圆形,且四周多为一些山脉封闭住,但也有一些海是连成一片的。月海的地势一般较低,类似地球上的盆地。
  月面上高出月海的地区称为月陆,它一般比月海水准面高2—3千米,由于它返照率(一种量度反射太阳光本领的物理量)高,因而看来比较明亮。在月球正面,月陆的面积大致与月海相等,但在月球背面,月陆的面积要比月海大得多。从同位素测定知道月陆比月海古老得多,是月球上最古老的地形特征。
  而明亮的部分是山脉,那里层峦叠嶂,山脉纵横,到处都是星罗棋布的环形山。
  环形山这个名字是伽利略起的。它是月面的显著特征,几乎布满了整个月面。
  最大的环形山是南极附近的贝利环行山,直径295千米,比海南岛还大一点。小的环行山甚至可能是一个几十厘米的坑洞。而最深的环形山是牛顿环形山,深达8788公里。直径不小于1000米的环形山大约有33000个,占月面表面积的7%-10%。
  除了环形山,月面上也有普通的山脉、高山和深谷叠现,别有一番风光。
  月球上的山脉有个普遍特征:两边的坡度很不对称,向海的一边坡度甚大,有时为断崖状,另一侧则相当平缓。月面上还有一个主要特征是一些较“年轻”的环形山常带有美丽的“辐射纹”,这是一种以环形山为辐射点向四面八方延伸的亮带,它几乎以笔直的方向穿过山系、月海和环形山。
  除了山脉和山群外,月面上还有四座长达数百千米的峭壁悬崖,这种峭壁也称“月堑”。地球上有着许多著名的裂谷,如东非大裂谷。月面上也有这种构造—月谷(月隙)
  那些看来弯弯曲曲的黑色大裂缝即是月谷,最著名的月谷是在柏拉图环形山的东南,连结雨海和冷海的阿尔卑斯大月谷,它把月面上的阿尔卑斯山拦腰截断,科学家按从太空拍得的照片测算,它长达130千米,宽10—12千米,很是壮观!
  奥秘月球
  皎洁的月光震撼着人的心灵,那圆圆的月亮,伴随着种种奇妙的天文现象。人们感到纳闷的是月亮为什么总以相同的一面对着地球。既然地球和月亮都在自转并且沿各自的轨道行进,这又怎么可能呢?
  很久以前,地球的引力作用使月亮的自转逐渐减慢。当月亮的自转周期慢到和它的轨道周期(也就是它绕地球一周的时间)相吻合时,这种引力作用达到了平衡,月亮从此就以一面朝着地球了。
  月相又是怎样形成的呢?原来,当月亮绕地球旋转时,它部分的时间处于我们和太阳之间,它被太阳照亮的那一半远离我们,这时我们称之为新月。由此说来,根本就没有什么月亮的暗面一说,只是我们看不到它而已。
  当月亮转到轨道的另外一侧时,从地球上看去,它所反射的一小条太阳光从地球上看去就成了弯弯的月牙。而当月亮来到正对太阳之处时,它在我们眼里就完全被照亮了,这就是满月。
  在海边可以见到一种自然现象,潮起潮落,这种现象叫做潮汐。生活经验告诉我们,每天有两次涨潮落潮的现象。发生在白天的叫做潮,发生在夜间的叫做汐。每天的潮(或者汐)总比前一天的推迟50分钟。这恰好和月球出现的规律相同。人们很早以前就猜测潮汐现象和月球有关,事实也确实如此。造成潮汐的根本原因是万有引力,我们知道,万有引力随着物体距离的增加而减少,这被称作平方反比关系。
  月球对地球是有引力作用的,引力造成了地球表面海水的起伏,具体来说,在引力的作用下,形成潮汐。太阳对于地球也有潮汐作用,在总的潮汐作用中,太阳起到了1/3的效应,剩下的2/3属于月球。在太阳、月球的共同作用下,会产生大潮和小潮。一个著名的大潮就是杭州的钱塘潮。
  潮汐作用是相互的,而且地球对月球的潮汐作用影响更大。尽管月球上没有海洋,起潮力同样会对月球产生这种减慢月球自转的影响。在地球起潮力的作用下,月球终于变成了一面永远对着地球。
  事实上,对于所有行星的卫星,长期的趋势必然是公转和自转的周期相等。这并不是什么人造的“巧合”,而是万有引力作用下的行星—卫星的双人舞。对于地月系,地球的自转将继续减慢,月球则不断远离地球,直到达到一种平衡状态,并将永远保持下去。
  地球上的大西洋百慕大三角区,是一个神秘的多灾多难的地区,被人们称为“魔鬼海”和“死亡三角”。在对月球的探测过程中,科学家们发现在月球上也存在类似的神秘地区。
  美国的“月球轨道探测器4号”和“月球轨道探测器5号”在飞近月球的“雨海”、“危海”等月海上空时,发现下面的吸引力特别强,宇宙飞船飞过时禁不住要倾斜,且飞船上的无线电设备也因受到干扰而失灵。后经研究发现,那里的物质聚集点集中,科学家把这种地区形象地称为“质量瘤”。目前,月球上已发现了12处这样的质量瘤,且全部集中在月球正面。
  那么,这种质量瘤的组成成分及化学性质如何呢?目前,科学家们只知道这些质量瘤是一种既密又重的物质,其余就一无所知了。
  其实,月球留给人类的未解奥秘还有很多很多,这些都吸引着人类不断地对他进行探索,去揭开那些未解之谜。 -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0255352l号在月球上撞毁。 数以万计的外星人操纵着飞碟在地球上空飞行、考察,有时还降临地球作实地考察。在这些频繁的飞行中,他们的星际交通工具飞碟即使非常先进,他不可能绝对完美无缺,因此,在某些时候部有飞碟失事的可能,这就难免有飞碟残骸和外星人的尸体甚至活外星人降临地球。很明显,飞碟残骸和外星人的尸体对地球人的研究是极为重要的。因此,不论在地球的任何地方,只要发现飞碟的残骸或外星人的尸体,那里的政府和研究人员都在极为保密的情况下进行回收,而回收以后的研究情况又从来都是秘而不宣的。
  地球人最早记载的回收外星人尸体的事件至少可以追溯到1950年。1950年12月7日,美国空军上校威廉·克哈姆和上尉巴金斯,就在与美国临界的墨西哥境内亲自目睹了美国军方回收一个坠毁飞碟的情况,在这个飞碟的残骸中就有一个外星人的尸体,这人坠毁的飞碟和外星人的尸体都被运到了美国。
  美国回收飞碟和外星人尸体的事件在世界各国是最多的,但由于这涉及高度的军事和科技机密,美国政府总是想尽办法掩盖事情的真相,这本来也是可以理解的。日本的著名作家矢追纯一先生,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美国各地拜访了许多与回收外星人尸体有关的人员,获得了大量的资料。在此基础上,他在1989的出版了一部引起世界飞碟研究界高度重视的著作《外星人尸体之谜》。在这本书中,他详细记载了自己在美国调查访问的情况。他认为这些年来美国回收飞碟和外星人尸体的事件竟有46起之多,现在还有数十具外星人的尸体存在美国,他们被冷冻在地下室的秘密器皿中,美国还解剖过外星人的尸体等等。
  在世界其他许多地方也发现、回收过外星人的尸体,甚至还捉住过活着的外星人。
  1950年,在阿根廷荒芜人烟的潘帕斯草原,曾经坠毁过一个飞碟。这个飞碟的圆盘直径约为10米,高约4米,有舷窗,座舱高约2米,表面光亮严整。
  一家房产公司的建筑师博士塔博驱车行驶在潘帕斯草原的公路上,他发现路旁草地上静静地停着一个盘状的金属物体。出自强烈的好奇心,他停车走近物体。他从圆形物体的舷窗往内看,发现舱内有四张座椅。其中三张座椅上各坐着一个小矮人,他们纹丝不动,肌肉却已僵硬,显然已经死了。这些小矮人样子与地球人差不多,有眼睛、鼻子和嘴巴,棕色的头发不长不短,皮肤黝黑,全身套着铝灰色的服装。第四张座椅则空着。
  博塔博士发现,舱内有灯,有各种仪表,还有电视荧光屏,但看不出有电线和导管。他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他知道这一定是一艘坠毁的外星人的飞船。于是赶紧驾车逃到旅馆,把他的奇遇告诉了他的两个朋友。第二天,他和他的朋友驾车赶回原地,但地上只剩下了一堆烫手的灰烬。他的一个朋友抓起了一把灰,手马上就变紫了。后来,博塔博士得了怪病,连续数月高烧不退,皮肤也象干涸的土地一样破裂了,谁也治不好他。
  这三个外星人的尸体被人们发现却未能回收到。是不是第四张座椅上的外星人的飞碟坠毁时幸免于难,最后不得已把飞碟和三个外星人的尸体一同销毁了?
  类似的情况在意大利也曾发生过。
  据意大利飞碟专家阿·别列格收集的材料介绍,一位名叫艾·波萨的建筑师有一天驱车外出旅行,在一个荒芜人烟的地区,他发现离公路不远的地方倾斜着一个圆盘状物体。出于好奇,他走近这个物体,发现上面有一个打开的舱口。波萨从舱口走进了物体内。他发现在直径6米的圆舱里,有三个黑色物体,渔民们发现黑色物体中有一个外星人尸体,他们马上通知了美国军方。
  据目击的渔民们说,这个外星人身高约1.5米,与地球人一样有眼睛、鼻子和嘴巴,但每只手上都只有三根手指。后来,这具外星人尸体被送到了美军医院。
  设在法国巴黎的“ufo报告真实性科学协会”主席狄盖瓦曾经在喜马拉雅山峰的冰雪中找到了一飞碟残骸,其中还有六个外星人的遗体。
  回收外星人遗体和飞碟残骸的工作得到政府的大力援助,回收工作持续了数月之久。在回收过程中,人们发现这些外星人大约只有1米高,脑袋和眼睛显得特别大,而四肢则异常瘦弱。他们还收集到许多金属残片,大的有2-3平方米,而这些金属在地球上从来没有出现过。
  使人感到奇怪的是,除了六具外星人尸体外,他们还发现了马、牛、狗等牲畜,甚至还有一头大象,还有鱼和几百个鸟蛋。他们失事的年月不可考查,因为这些残骸被冰雪封冻起来了,难以考察其失事的变化,也许这事发生在几年前,也有可能发生几千年甚至上万年以前。
  前苏联科学家杜朗诺克博士曾在南斯拉夫透露,1987年11月,苏联一支考察队在茫茫的戈壁沙海中,发现了一个被埋于沙丘中的碟形飞行器,其直径为22.87米。苏联科学家们认为,这个飞碟的坠毁距今已有上千年历史了,包括引擎在内的各种装置仍保存完好。在这个飞碟的舱内,科学家们还发现了14具已变成干尸的外星人遗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