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三十人
目錄
晚清三十人
作者: 李揚帆 Li Yangfan
  晚清是中國歷史上最具悲劇性的時代,但也是中國人睜眼看世界的時代。作為現代人,我們自然想知道,當“天朝”的威儀在列強的船堅炮利面前轟然坍塌的時候,竜旗下的國民該如何看待這一“千年變局”?帝國的貴胄臣僚們該如何面對這傲慢自大的心理與現實之間無情的落差?本書選取晚清風雲中與洋人直接接觸的大約 30人,如奕訢、李鴻章、左宗棠、慈禧、張佩綸、張之洞、盛宣懷以及後來的袁世凱們,還有清廷派出的首批外交官們,作者以優美靈動的文字與夾敘夾議的方式,寫這些大員或無奈或睏惑或辛酸或滑稽或感人的故事,以此來窺視百年前的中外衝突與融合。
內容提要
  當下這個時代,當別人都忙着掙錢、忙着進行各種殘酷的生存鬥爭時,你如果像《大話西遊》裏的唐僧那樣突然呼喊“下雨了,大傢要收衣服啦!”是不合時宜,甚至會被人嗤笑的。笑的人儘管去笑,但是,我相信有一些人,會站在歷史進程的某個角落,冷冷地看着這集體的瘋狂和集體的無意識。這些人懷着唐僧式的婦人之仁,飽含對一種集體命運的終極關懷。你選擇翻一翻這本小書,就是這些人中的一個。
  晚清是中國歷史上最具悲劇性的時代,但也是中國人睜眼看世界的時代。作為現代人,我們自然想知道,當“天朝”的威儀在列強的船堅炮利面前轟然坍塌的時候,竜旗下的國民該如何看待這一“千年變局”?帝國的貴胄臣僚們該如何面對這傲慢自大的心理與現實之間無情的落差?本書選取晚清風雲中與洋人直接接觸的大約30人,如奕訢、李鴻章、左宗棠、慈禧、張佩綸、張之洞、盛宣懷以及後來的袁世凱們,還有清廷派出的首批外交官們,作者以優美靈動的文字與夾敘夾議的方式,寫這些大員或無奈或睏惑或辛酸或滑稽或感人的故事,以此來窺視百年前的中外衝突與融合。
編輯推薦
  北大學者揚帆繼《走出晚清》後又一力作。
  袁明(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 教授),雷頤(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 研究員),李鼕君(南開大學歷史係 教授),徐波(《世界知識》雜志執行主編 編審),李明贊(北京四中特級 教師)。
  晚清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非常階段”。在晚清,近代中國第一次真正接觸到了“世界的風暴”。面對“數千年未有之變局”,中國人究竟該如何應對?李揚帆博士曾經出版過的一本專著《走出晚清》,勾畫了清末中外關係的大輪廓並着力分析描述了其中的代表人物。這本《晚清三十人》就是他近幾年潛心晚清人物個體研究的匯集。在期筆下,每一個歷史事件與人物總是那麽鮮活。我想念,將歷史的大格局與大格局中的代表人物結合起來研讀,我們可以從中得到很多啓示。
  ——袁明(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 教授)
  歷史是人的歷史,選準歷史上的關鍵人物,以其為焦點,當使人們對那一段歷史的透視、理解更為深刻,也更為豐富。這“晚清三十人”,個個確都是“關鍵人物”。
  ——雷頤(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 研究員)
  輕靈而活潑的敘事,睿智而新鮮的視角,讓歷史活動起來。
  ——李鼕君(南開大學歷史係 教授)
  殘陽如血。 過去我們對大變局中的許多涉外事件和人物瞭解太少,而誤解誤傳太多,人云亦云或自以為是的解讀太多。讀罷此書,一條條原本或模糊或隱晦的脈絡清晰起來,一個個原本或抽象或扭麯的人物鮮活起來,一種種原本或含混或籠統的觀念和認識明確起來,一段段驚心動魄的歷史過程再現出來。
  ——徐波(《世界知識》雜志執行主編 編審)
  含英咀華,上善之事。《晚清三十人》鈎玄人臣,臧否人物,寓理於事。化紛繁為潔簡,卓見功力。寫史有如講故事,可親可善。
  ——李明贊(北京四中 特級教師)
作者簡介
  李揚帆,博士,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教授。擁有湘西人的血性與湖湘學人的理性,長期致力於中國外交史的研究,有《鄧小平外交》及《走出晚清》等著作。在中國走嚮世界的匆匆腳步中呼籲駐足回眸,為中國的外交思想註入更多的理性和智慧。
目錄
  自序 青春的末代帝國
  餓死後不如匹馬:“海上蘇武”葉名琛
  阻止英人入城,獲一等爵
  妥善處理亞羅號事件,贏得馬剋思贊揚
  不戰不和不守
  “海上蘇武”之死
  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郭嵩燾的悲劇
  好勇鬥狠的王爺與郭嵩燾潑出的冷水
  “謝罪”:並不光彩的使命和轉變中國人天下觀念的壯舉
  險惡的陰謀葬送愛國之志:郭嵩燾是十大“罪狀”
  治標與治本:觀察世界的最後結論
  洪秀全:無法解答那三個問題
  造反有理否?
  造神要做什麽?
  對外怎麽辦?
  天國遺恨:洪仁玕和他的《資政新篇》
  逃亡香港開闢了另一個天地
  幹王决心幹出大事業
  天國遺恨:《資政新篇》
  難以承受生命之輕:曾國藩心中一直很矛盾
  爭論不休的評價
  把修身之功用於外交事務
  處理天津教案的法律和民族意識的睏境
  大義人生左宗棠
  脾氣太大,險些丟了性命
  三次重大會面
  兩次重大爭論
  一次擡棺西行
  國際視野中的李鴻章
  奧運會之謎揭示的是我們證明身份的訴求
  洋人的開花彈“炸開了”李鴻章的腦袋
  國防思想的現代化
  出訪歐美:鮮明的現代意識
  李鴻章之死
  捍衛與排外:倭仁的衛道之苦
  同治帝師、曾國藩師傅的道德理想國
  道學背後的權力之爭
  墜馬:最後的抗議
  僧格林沁之死:晚清騎士的最後憤怒
  僧王死於一個小捻軍之刀下
  如果你死在大沽口
  如果死在八裏橋
  難道武人沒有憤怒的權利嗎?
  無法理解那重要的使命:晚清首任駐美公使陳蘭彬
  從“中國皇后”號到蒲安臣使團:美國人敲了八十年的門
  “縱能學成歸國,非特無益於國傢,亦有害於社會”
  捍衛華工利益
  勇於任事的洋務領袖:開明親王奕欣
  無法假設的歷史
  創辦洋務中樞:總理各國事務衙門
  開展近代外交,走嚮世界:從教訓中學習自立自強
  文武雙修,尋求自強
  別了,羅伯特·赫德!
  抱負:客卿要成為東方俾斯麥
  改革:局外人的《局外旁觀論》
  “如果我是一個中國佬,我也是要打的”
  容閎:中西交往中的尷尬
  耶魯大學的中國第一位畢業生
  天平天國和湘軍的雙重客人
  幼童赴美留學:留下遺憾的創舉
  在逃亡中遺憾地離去
  張德彝:在“自卑”中發現西方
  “自卑”的出身
  作為“第一”的發現
  陳季同的辯護
  文化辯護
  外交辯護
  另一種孤獨的先行者:戈鯤化在哈佛
  完全不同於華工契約的聘請書
  從投筆從戎,到棄甲從“洋”
  昂首踱步:孤寂而優雅的東方教師
  黃遵憲的熱情、悲情與激情
  最具風度、最具教養的外交傢:熱情黃遵憲
  “倭人竟割臺去”:悲情黃遵憲
  “草完明治維新史,吟到中華以外天”:激情黃遵憲
  魂斷孽海:買圖誤國的狀元洪鈞和救國的女人
  文教事業:狀元的官運
  千古絶唱:一個救國的女人?
  魂斷孽海:悔不該買了那個地圖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副貢生薛福成
  科舉埋沒了薛福成,幸虧有了曾國藩
  在中法戰爭是漩渦中
  “數十年來稱使纔者,並推薛曾”
  始信昆侖別有山:曾紀澤的西方與中國觀念
  必須感謝父親
  “始信昆侖別有山”
  中國先睡後醒論
  “睡獅論”出自何處?
  “一鈎已足明天下,何況清輝滿十分”:英才瀋葆楨
  復雜的身份
  “創自左宗棠,成於瀋葆楨”
  保臺禦日——“東洋終須一戰”
  紅頂商人鬍雪岩的商戰
  雙贏策略和“有勢就有利”
  協辦福州船政
  籌款襄助左宗棠收復新疆
  跟洋人商戰:鬍雪岩的倒臺
  亦官亦商者的責任:盛宣杯
  人生之夢:辦大事,做高官
  責任之一:富民與分洋商之利
  責任之二:“留東南三大帥以救社稷蒼生”
  超越張之洞命題
  清談:囿於京城那一片小天地抑或極度自尊
  洋務:從臨淵羨魚到退而結網
  中體西用:“先人而新”抑或“後人而舊”
  另類下海的先驅:賣紗救國的狀元張謇
  書生誤國否?
  下海,顛覆知識分子的宿命論
  辦教育,知識分子的終極關懷
  寄希望於袁世凱之得失
  “雲中漫步”:翁同龢的狀元人生
  平步青雲
  甲午疑雲
  戊戌風雲
  慈禧:因為她是個女人?
  男與女
  內與外
  新與舊
  大澤竜蛇:袁世凱創造歷史的三次機遇
  崛起於朝鮮,立足於小站
  生死對决那幾天:創造歷史的第一次機遇
  歸因的漁夫遲遲不剪辮子:創造歷史的第二次機遇
  “他坑了我”:創造歷史的第三次機遇
  回到辜鴻銘的立場又如何
  最瞭解西方的人,卻成了晚清遺老
  “中國人的精神”
  辜鴻銘的辮子是要拽住歷史的車輪嗎?
近義詞
晚清三十人:《走出晚清》後又一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