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詩人: 韓愈 Han Yu
誰收春色將歸去,慢緑妖紅半不存。 榆莢衹能隨柳絮,等閑撩亂走空園。 |
|
詩人: 元稹 Yuan Zhen
晝靜簾疏燕語頻,雙雙鬥雀動階塵。 柴扉日暮隨風掩,落盡閑花不見人。 |
|
詩人: 韋莊 Wei Zhuang
花開疑乍富,花落似初貧。萬物不如酒,四時唯愛春。 峨峨秦氏髻,皎皎洛川神。風月應相笑,年年醉病身。 |
|
詩人: 王安石 Wang Anshi
春殘葉密花枝少,睡起茶多酒盞疏。 斜倚屏風搔首坐,滿簪華發一床書。 |
|
請鑒賞:
|
|
春季最後的時日。 |
|
春季的最後一個月。現指農歷三月。《詩·周頌·臣工》“維莫之春” 漢 鄭玄 箋:“ 周 之季春,於 夏 為孟春。諸侯朝 周 之春,故晚春遣之。” 唐 杜荀鶴 《登城有作》詩:“上得孤城嚮晚春,眼前何事不傷神。” 金 吳繳 有《晚春言懷寄燕中知舊》詩。 |
|
【詞語】晚春
【讀音】wǎn chūn ㄨㄢˇ ㄔㄨㄣ
【解釋】春季最後的時日
【釋義】春季的最後一個月。現指農歷三月。《詩·周頌·臣工》“維莫之春” 漢 鄭玄 箋:“周 之季春,於夏為孟春。諸侯朝周之春,故晚春遣之。” 唐 杜荀鶴《登城有作》詩:“上得孤城嚮晚春,眼前何事不傷神。” 金 吳繳 有《晚春言懷寄燕中知舊》詩。 |
|
《晚春》唐 韓愈
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鬥芳菲。
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
此乃《遊城南十六首》之一,作於元和十一年。此時詩人已年近半百。
【註釋】
不久歸:將結束。
楊花:指柳絮
榆莢:亦稱榆錢。榆未生葉時,先在枝間生莢,莢小,形如錢,莢老呈白色,隨風飄落。
才思:才華和能力。
【賞析】
這是一首描繪暮春景色的七絶。乍看來,衹是寫百卉千花爭奇鬥豔的常景,但進一步品味便不難發現,詩寫得工巧奇特,別開生面。詩人不寫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卻寫草木留春而呈萬紫千紅的動人情景:花草樹木探得春將歸去的消息,便各自施展出渾身解數,吐豔爭芳,色彩繽紛,繁花似錦,就連那本來乏色少香的楊花、榆莢也不甘示弱,而化作雪花隨風飛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詩人體物入微,發前人未得之秘,反一般詩人晚春遲暮之感,摹花草燦爛之情狀,展晚春滿目之風采。寥寥幾筆,便給人以滿眼風光、耳目一新的印象。
說這首詩平中翻新,頗富奇趣,還在於詩中擬人化手法的奇妙運用,糅人與花於一體。“草樹”本屬無情物,竟然不僅能“知”能“解”還能“鬥”,而且還有“才思”高下有無之分。想象之奇,實為詩中所罕見。末二句尤其耐人咀嚼,讀者大可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進行毫無羈絆的大膽想象,使人思之無窮,味之不盡。
再細加揣摩,此詩熔景與理於一爐。可以透過景物描寫領悟出其中的人生哲理:詩人通過“草樹”有“知”、惜春爭豔的場景描寫,反映的其實是自己對春天大好風光的珍惜之情。面對晚春景象,詩人一反常見的惜春傷感之情,變被動感受為主觀參與,情緒樂觀嚮上,很有新意。你看,“楊花榆莢”不因“無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門弄斧”之譏,為“晚春”添色。這就給人以啓示:一個人“無才思”並不可怕,要緊的是珍惜光陰,不失時機,“春光”是不負“楊花榆莢”這樣的有心人的。
錢鐘聯《集釋》係此詩於元和十一年。註引朱彝尊《批韓詩》雲:"此意作何解?然情景卻是如此。"的確,僅就描寫暮春景色而言,此詩可謂有情有趣,亦不落俗套。詩題又作《遊城南晚春》,可知所寫乃春遊郊外所見。詩人全用擬人手法,不說人之惜春,而說草樹亦知春將不久,因而百花爭豔,各呈芳菲。湊熱鬧的還有樸素無華的楊花榆莢,像飛雪一般漫天遍野地飄舞。人言草木無情,詩偏說它們有知,或""或"解",活潑有趣。這是此詩明白有趣之處。
然而"無才思"三字頗怪異,遂引起後人諸多猜測。或謂勸人勤學,不要像楊花那樣白首無成;或謂隱喻人之無纔,作不出好文章;或言有所諷喻;或言贊賞楊花雖無芳華,卻有情趣和勇氣。細審詩意,詩人當是贊賞楊花的。"無才思"應是故作頓挫的諧謔之筆。
此詩之寓意,見仁見智,不同的人生閱歷和心緒會有不同的領悟。
【作者簡介】
韓愈(768~824)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退之,河陽(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漢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謚號“文”,又稱韓文公。他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散文語言,破駢為散,擴大文言文的表達功能。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為唐宋八大傢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裏。韓愈還是一個語言巨匠。他善於使用前人詞語,又註重當代口語的提煉,得以創造出許多新的語句,其中有不少已成為成語流傳至今,如“落井下石”、“動輒得咎”、“雜亂無章”等。在思想上是中國“道統”觀念的確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其二
《晚春》宋 守璋(另說 釋守璋)
草深煙景重,林茂夕陽微。
不雨花猶落,無風絮自飛。
賜號文慧大師的南宋詩僧守璋的禪詩《晚春》,頗為宋高宗贊賞並御筆親書。
【作者簡介】守璋,南宋詩僧,紹興中住臨安(今杭州)天申萬壽圓覺寺,賜號文慧大師。著有《柿園集》傳世。
【賞析】 :這首五言詩如王安石所言“看似平常最奇崛”,平平常常的四句偈,卻匠心獨運,禪趣深妙。首句寫草深,百草深長纔顯得煙景重重;次句寫林茂,林木茂盛使夕暉縹緲黯然;後兩句以白描的手法,描摹暮春之際花落絮飛的自然景象,卻不落窠臼,揭示萬事萬物法爾如是的必然。花落並非一定因為雨打,絮飛也不因為風吹,花開必有花落,絮長必有絮飛。不獨花木如此,人事古今亦是如此。“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此處,嚮上天機徹底顯現。正如楊岐示衆雲“春雨普潤,一滴滴不落別處”,劉脊虛雲“首由白雲盡,春與青溪長。時有落花至,遠隨流水香”。一切法皆是佛法,一真法界不離當下。所謂“花開隴上,柳綻堤邊,黃鶯調叔夜之琴,芳草入謝公之句。何必聞聲悟道,見色明心?”學者如何會得?頭頭非外物,一一本來心。 |
|
片名:晚春
時間:1949年 |
|
晚春海報影片類型: 劇情
片長:108 min
國傢/地區: 日本
對白語言: 日語
色彩: 黑白
混音: 單聲道
攝製格式: 35 mm
洗印格式: 35 mm |
|
導演:小津安二郎
編劇:
Kazuo Hirotsu
野田高梧
小津安二郎
演員:
杉村春子
笠智衆
原節子
杉村春子
Yumeji Tsukioka
Hohi Aoki
Jun Usami
三宅邦子
三島雅夫 |
|
日本 1949年9月13日
美國 1972年7月21日
捷剋 2003年7月10日 |
|
大學教授曾宮周早年喪妻,與女兒紀子相依為命住在鐮倉。自母親死後,紀子就承擔起家庭重擔,現在二十七歲了還未結婚。曾宮的妹妹田口真紗和紀子的朋友北川綾都非常關心紀子的婚事,但是紀子本人對此很不以為然。曾宮的朋友、京都大學的教授小野寺,一再勸說曾宮再找個妻子,這引起了紀子的反感,沒想到姑媽真介紹了一個叫三輪秋子的女人給她的父親。令紀子意外的是,父親居然同意了,衹是說要紀子找到伴侶之後再會考慮自己的這門婚事。此時紀子纔明白,自己的是真的到了該出嫁的時候了。父女二人從京都旅遊回來後不久,紀子就出嫁了。其實,父親欺騙了紀子,他衹是為了能讓紀子去尋找屬於她自己的家庭和幸福,而說了違心話。在那晚春的夜晚,衹有父親一個人孤獨地消磨時光。 |
|
該片是日本電影巨匠小津安二郎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小津的作品一貫格調淡雅雋永,看後使人感到回味無窮。而小津最具代表性的低位攝影法、黃金分割置景法、超現實主義的黑白對比等獨特的藝術特徵都在這部作品中充分表現了出來。該片主題仍是以小津一直所關註的寫父母與兒女之間的關係和感情為主綫。 |
|
製作公司:鬆竹映畫[日本]
發行公司:New Yorker Films[美國](1972) |
|
書 名: 晚春
作 者:樟葉
出版社: 作傢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9-7-1
ISBN: 9787506347907
開本: 16開
定價: 28.00元 |
|
《晚春》立意高遠,仰觀俯察。作者藉小說中人物之口,指點江山,激揚文字,條分縷析了當時的天下局勢,理清了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的來竜去脈。書中涉及到三教九流、諸子百傢、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縱橫捭闔,議論風發。竜爭虎鬥、鼠竊狗偷。秦樓笙管、野寺梵鐘。虎將問計於文士,英才籌劃於陋室。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山河破碎,天下無數兵匪。圍城內外,有多少陰謀詭計,有多少奇思妙想,有多少豪情壯志,有多少流言蜚語。作者兼用潑墨寫意與工筆細描之法,表現了這場戰爭的整體面貌與局部特寫,讀罷給我留下震撼印象。作者用大歷史的角度,論證了這場戰爭對北伐戰爭乃至後來西安事變的重要意義。以議論入小說,是樟葉的長項,這大概與他的職業有關。肯定有人不喜歡他小說中的議論,但我喜歡,因為我感到這些議論的口吻不是說教,而是說書。
《晚春》繪聲繪色,手舞足蹈,講說了一個個血肉橫飛、英勇悲壯的戰爭場面,讓我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嗅其味。無論是城東北角豁口之戰,薦福寺爭奪戰,還是黃雁村搶糧戰,都寫得有聲有色,扣人心弦。而那些運籌帷幄、鬥智鬥法的文場,亦是劍拔弩張,殺機四伏,不同凡響。書中衆多的人物,從將軍到士兵、從酒徒到販夫、從書生到小姐,從富商到乞丐,都捲入戰火中,成為這場歷史大戲中的角色。樟葉寫人物有他的身傢套路,基本上是繼承着古典小說之反描手法,間或亦采用西洋小說之心理描寫。雖有個別人物如豐裕倉糧店的大公子畢文仲等人的心理刻畫略嫌簡單,但基本上還是人多有其面貌聲口,是那時那境之人,令我信服。
《晚春》用了一個孤兒尋母的結構,如同沿着一條幽巷進入一座神秘古城,讀者跟隨着尋母的孤兒,從當今的太平盛世進入歷史上的圍城之役。這應該是一個巧妙的構思,避免正面強攻的難度。由尋母引發出的尋夫、尋子的重重懸念,大大增強了小說的戲劇性與可讀性。 |
|
序:《晚春》讀後雜感/莫言
第一章 藍布包袱
第二章 景雲鐘
第三章 報告會
第四章 茶鋪子
第五章 通過封鎖綫的老婦人
第六章 激戰豁口
第七章 豐裕倉
第八章 南哨門和薦福寺
第九章 潛伏
第十章 問山尋祖
第十一章 女兒
第十二章 饑荒
第十三章 負土祭靈
跋:守望故鄉這座城/秋實 |
|
- n.: late spr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