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陵(北陵)聯繫方式 地點:瀋陽北郊泰山路
電話:024-86896203
郵編:110000 昭陵(北陵)投訴電話 瀋陽市旅遊投訴電話: 024-22821999
遼寧省旅遊投訴電話:024-86230222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昭陵(北陵)景區榮譽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昭陵(北陵)門票價格 30元 昭陵(北陵)節慶活動 祭祖.是昭陵一項根本活動。其名目分為“大祭”、“小祭”、”‘皇帝東巡致祭”等等。其中,僅小祭一項每年要舉辦二十多次。祭禮頻繁。祭品豐奢,形式僵化,千篇 一律,興師動衆,損耗巨大。這裏僅對其做扼要介紹。
一、大祭
昭陵每年舉行七次大祭。時間是清明、中元、十月朔、鼕至、歲暮以及太宗忌辰、孝端文皇后忌辰。其中,清明、中元、鼕至、歲暮又稱“四時大祭”,是祭祀中等級最高 、禮製最繁瑣、祭品最豐盛的祭把形式。
清明:明清之際已將清明做為陵寢大祭禮的舉行時間。清明大祭最有特色的一幕是“敷土禮”。所謂敷土禮就是往寶頂上添土,這與民間培土修墳的習俗也是大同小異,衹是繁簡奢儉之別罷了。乾隆二年(1737年)以 前,敷土禮相當繁瑣,每次要敷土十三擔,承祭官、總管、掌關防官等十三人同時登上寶頂添土。乾隆皇帝繼位之後,對這項制度做了改變。原因是有如此多的人登上皇陵寶頂,有失對祖宗的敬重。乾隆曾就此事發聖旨說:“清明山陡增土十三擔,嚮沿前明舊製、並無取義似覺太煩。今擬各陵增上一擔,俱令承祭官跪上土於寶頂。庶踐履不至多人,益用誠敬 。”
中元:古人以正月十五為“上元”,七月十五為“中元”,十月十五為“下元”。古人將中元節做為祭日上墳掃墓。明清兩朝已將“中元”做為祭祀盛典的舉行之日。 清朝順 治八年,福臨親政。製定祭陵把典規定:中元大祭用“羊一,獻果酒,供香燭,焚帛,讀祝文。”
鼕至:鼕至也是自然節氣,時間在十一月下旬前後。古人對鼕至極為重視,因為它是晝夜長短更替的轉折,所以在鼕至這天走親”訪友,預備豐盛的食品,祭奠先世等等。順治八年六月,福臨欽定鼕至祭陵“用牛、羊、 豬、獻果酒,上飯,上羹,供
香燭、焚帛、讀祝文。”
歲墓:歲墓指一年終了。崇德二年已見歲暮“遣官致祭”福陵,“用牛一隻”的記載。昭陵首次舉行歲暮大祭是順治元年十二月。
十月朔:十月朔是十月初一。民諺有“十月一,送寒衣”之說,對已經故去的先人也要送去棉衣防寒。十月朔大祭除正常祭禮之外,還要燒“寒衣”。所謂“寒衣”,是用各色紙張做的皮、棉、單、各類衣裳。
忌辰:忌辰是皇帝、皇后的駕崩日。忌日雖然也是大祭,由於是國喪之日,祭祀必然有喪禮氣氛。祭掃者要穿戴孝服,而且有若幹“不宜”的規定。
昭陵忌辰大祭每年舉行兩次,一次是八月九日皇太極喪日,再有四月十七孝端文皇后喪日。乾隆元年,康熙皇帝忌辰,弘歷(乾隆)發諭旨,將康熙忌辰升為大祭,舉行大饗禮。從此,成為一項定製。
各時大祭雖然名目不同,內容不完全相同,但有些禮儀是共同的。
(二)、小祭
小祭又叫“常祭”,“朔望祭”,時間是每月的初一和十五兩天。昭陵每年小祭二十二次。
顧名思義,小祭比大祭無論就祭祀現模還是承祭官的品級等方面都低。首先,祭禮時不請神牌,衹打開神龕的門和幔帳,對神龕而祭。祭品也不像大祭那樣豐盛。其次,承祭官也不勞宗室將軍等人大駕 ,僅由昭陵關防衙門的掌關防官主祭。參加祭禮的人數也比大祭少得多。總之,此禮與民間給神佛燒香上供的作法類似,所以叫“常祭”。
(三) 皇帝“東巡”致祭
大清統治者敬天法祖的傳統觀念很深。在他們看來自己的一切都是祖宗給予的,甚至連自己的命運也受到祖宗在天之靈的製約。基於這種觀念.他們對祖光的陵墓、祖宗遺跡、.遺物.甚至包括世居的故鄉都十分崇敬。特別是對盛京感情更為深厚和淳樸 ,因為盛京是大清開國“竜興”之地,山陵在焉。清帝東巡的主要目的在於祭祀祖宗山陵。其祭祖場面最盛大,禮製最隆重。皇帝親祭昭陵一般分為二天舉行(衹有康熙皇帝例外 ),第一天舉行“展謁禮”,第二天舉行大饗禮,兩種祭禮不同。
(四)、其它祭禮
昭陵每年舉行大、小祭祀以及皇帝東巡臨時告祭之外,還要舉行若幹次其它名目的祭掃,如每年皇帝或皇太後生日舉行的“萬壽告祭”,為皇太後加徽號舉行的告祭,或出徵凱旋嚮陵告祭,或皇子每隔三年來此行禮,此外還有途經盛京的官員或者到盛京上任的新官也要到昭陵拜謁等等。
昭陵(北陵)開放時間 夏7:00-19:00 鼕8:00-17:30 昭陵(北陵)最佳旅遊時間 和東北的其他地方一樣,瀋陽的春天和秋天時間短促,升溫、降溫幅度很大;夏季平均氣溫24度,比南方涼快3-5度;鼕季寒冷乾燥,必須攜帶羽絨服或棉大衣。雨季主要在春、夏與夏秋之交。每年4-10月是瀋陽旅遊的黃金季節。 昭陵(北陵)導遊圖 昭陵(北陵)交通圖 昭陵(北陵)美食 瀋陽的美食佳餚歷史悠久,製作精湛,在滿族菜餚基礎上,藉鑒和發展了傳統宮廷的精良技術,又薈萃了中國名菜之精華,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滿漢全席是最具有代表性的。
由於歷史上,瀋陽一直由少數民族和漢族輪流統治,因此也傳入了各民族的風味小吃。比如回民小吃馬燒麥,滿族小吃那傢白肉血腸,朝鮮族的打糕、烤牛肉、西塔大冷面等。瀋陽也有自己的傳統小吃老邊餃子,老山記海城餡餅。
昭陵(北陵)住宿 遼寧友誼賓館位於瀋陽市著名的風景區北陵公園的西側,是一座大型的別墅式高級賓館。院內古鬆參天,環境優美共有大小樓號十五幢,床位340張,備有舒適的客房、豪華的餐廳、會議室和接見廳,並設有遊泳廳等休閑娛樂設施。 昭陵(北陵)購物 古玩、字畫、印章、瓷器、玉器、木雕、珊瑚、珠寶翠鑽,還有遍體緑銹的歷代古錢。瀋陽的名特産品,如御賜枕、羽毛畫、絹花、彩石鑲嵌畫等,都能在這裏覓得。每逢周日,這裏格外熱鬧。 昭陵(北陵)交通 乘210、213、217、220、231、232、242、245、605路汽車可達、3、6、15、18路電車可達。 昭陵(北陵)玩法 參觀昭陵的清代建築,並感受清代的氣氛。
昭陵是清入關前“關外三陵”中規模最大,占地最多的一座,占地面積450萬平方米,構成北陵公園的主體部分。北陵公園東南部有東湖、青年湖,西南部有芳秀園。北部樹木幽靜,鳥語花香。全園林木蔥鬱,古鬆參天。
昭陵,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瀋陽市區北郊,是清朝第二代皇帝清太宗皇太極和皇后博爾濟吉特氏的陵墓。因坐落在瀋陽市北端,故又稱北陵。昭陵與福陵和永陵齊名,合稱 "關外三陵",但其規模宏大,結構完整,遠非其他二陵可比。昭陵建築完整無雙獨具特色,仿自明陵而又具有滿族陵寢的特點,是漢、滿民族文化交流的典範。
墓主皇太極是努爾哈赤的第八子。努爾哈赤死後,皇太極繼位為金(後金)主。並於天聰十年(1636年)改國號為清,稱皇帝。皇太極在位期間,積極推行漢化政策,不僅仿照明製設立"六部"官衙,而且組織人力翻譯漢文典籍,他與其父努爾哈赤一樣,對滿族初期發展作出了傑出貢獻。
昭陵始建於清崇德八年(1643年),竣工於順治八年(1651年),後經康熙、嘉慶二帝增建,纔成今日規模。昭陵不依山傍水,而是直接建在平地上。四周護以繚墻(圍墻),極似一座小城。全陵占地18萬平方米,共分三大部分。由南至北依次為:前部,從下馬碑到正紅門;中部,從正紅門到隆恩門;後部,從隆恩門到寶頂。主體建築都建在中軸綫上,由南至北依次為:神橋、牌樓、正紅門、碑亭、隆恩門、隆恩殿、明樓、寶頂。兩側呈對稱佈局,建有輔助建築。
遊昭陵時,先遊前部。前部在繚墻外,參道兩側有華表、石獅、更衣亭等,而正中是牌樓。牌樓是前部主體建築,係青石建成,四柱三層,雕刻得玲瓏剔透,精美無雙,為罕見的藝術珍品。遊罷牌樓,即可至正紅門,這是遊中部的開始。正紅門為繚墻的正南門,層樓高聳,十分莊嚴,而其兩翼所裝飾的五色琉璃蟠竜壁,因造形生動,更引人註目。正紅門內的參道兩旁,有華表、石獸和大望柱,它們兩兩相對。既整飭又肅穆。石獸中最值得欣賞的是"大白"和"小白"。這兩匹石馬形象逼真,栩栩若生,據說是以墓主生前最愛騎的兩匹駿馬為原型雕琢而成。欣賞罷石馬,即可至碑亭。碑亭與正紅門相對,為頌揚墓主而建,裏面所竪碑稱"昭陵神功聖德碑"。
出碑亭即至隆恩門。隆恩門是方城的正南門,與碑亭相對。方城為後部,它建造得如同城池一般,位於繚墻,仿佛是城中之城。遊方城先要遊隆恩殿。隆恩殿居於方城中心,前有隆恩門,後有明樓,左右有配殿,四隅有角樓,猶如衆星拱月一般,故顯得異常雄偉。隆恩殿以雕刻精美的花崗岩臺階為底座,以金光閃閃的黃琉璃瓦為屋頂,再加上畫棟雕梁、金匾紅墻,故又顯得異常華麗。
參觀罷隆恩殿,經過明樓,即可至寶城。寶城在方城北端,為月牙形。寶城又稱寶頂,其下即地宮,安置着墓主夫婦的棺槨和陪葬品。登上寶頂,嚮四下一望,緑樹環合,景色清幽,宛若置身於城市山林中,一種恬適之感油然而生。現在昭陵已闢為北陵公園。
昭陵的另一特色是漫漫數裏的古鬆群。現存古鬆二千餘棵,鬆齡達三百多年,搖曳挺拔,參天敝日。這些蒼翠的陵鬆在金瓦紅墻中構成昭陵又一壯麗景觀,其中的“神樹”、“鳳凰樹”、“夫妻樹”、“姐妹樹”、“龜樹”等更是別具特色。
民國十六年五月(1927年),以陵寢為中心闢為“北陵公園”,如今占地面積330萬平方米。其總體規劃是以陵寢為中心,分陵寢、陵前和陵後三部分。園內的自然景觀千姿百態,五彩繽紛,其中芳秀園是北陵公園的園中園,總面積4萬平方米,種植了近200種植物,四季分呈,各具特色。初春櫻花盛開,滿園飄香;盛夏荷花競放,柳浪聞鶯;深秋滿山紅葉,層林盡染;寒鼕銀裝素裹,蒼鬆挺拔。縱觀整個園林,春有花,夏有陰,秋有果,鼕有青,奇花異石,小橋流水,頗有江南之秀。園內建築與景觀巧妙結合,用中國傳統園林建築藝術將自然美和人工美合為一體,構成了一幅天然畫捲,吸引大量的中外遊客來此參觀。北陵公園擁有30萬平方米的人工湖水面,夏天碧波蕩漾,柳岸成蔭,乘坐腳踏船、快艇觀光遊玩,泛舟湖上,別有一番情趣。
瀋陽昭陵古老的歷史、神秘的皇陵、千姿百態的自然景觀,成為數以萬計的中外遊客為之心曠神怡、流連忘返的瀏覽勝地,亦成為世界各國人民瞭解中國、瞭解瀋陽的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