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秋笔法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
拼音: chūn qiū bǐ fá
用法: 偏正式;作主语、宾语;指曲折的文字
解释: 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
资料来源: 宋·俞文豹《吹剑录》:“盖纯用《春秋》笔法也。”
例子: 初意却不过贪图少写一个字,并非有什么~。(鲁迅《热风·反对“含泪”的批评家》)
|
??春秋??,鲁国史书 Spring, Lu historical |
《春秋》, 鲁国 史书。相传为 孔子 所修。经学家认为它每用一字,必寓褒贬,后因以称曲折而意含褒贬的文字为“春秋笔法”。 宋 俞文豹 《吹剑录》:“ 朱文公 《通鑑纲目》以正名为先……盖钝用《春秋》笔法也。” 鲁迅 《热风·反对“含泪”的批评家》:“我在这文章里正用君,但初意却不过贪图少写一个字,并非有什么《春秋》笔法。” 孙犁 《澹定集·与友人论传记》:“它的传统作法是‘《春秋》笔法’,寓褒贬于行文用字之中,实际上是叫事实说话。” |
|
【成语解释】
春秋笔法 chūn qiū bǐ fá
也称:春秋笔削 chūn qiū bǐ xue
成语释义: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不直接表明自己的态度。
成语出处:《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弟子受春秋,孔子曰:“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这段话的意思是:
孔子在司寇职位上审理诉讼案件时,判词若有可以和别人相同处,就不独自决断。至于撰作《春秋》,他认为该写的就写,该删的就删,即使是子夏之流的高足弟子也不能改动一字一句。弟子们听受《春秋》时,孔子说:“后代了解我的凭这部《春秋》,而怪罪我的也凭这部《春秋》。”
子夏,孔子弟子。以才思敏捷,文学著称。所以,孔子经常跟子夏探讨文学创作。孔子身后,大多儒家经典是由子夏传下的。但就写《春秋》而言,孔子是不肯让子夏发表意见的。
成语背景:孔子用春秋笔法来写史书主要目的在于: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孔夫子写书的目的,本是要把那些他看不惯的人的行为,记入青史的;但是人总是有缺点的,连孔夫子所尊敬的人和他的亲人、贤者也不例外,竟也有使人看不惯的行为出现,如果孔夫子不管三七二十一,把这些看不惯的行为,一古脑儿写进去了,那么人家一看到,对“所尊敬的人”、对“亲人”和“贤者”的敬意,也就大打了折扣。所以,孔夫子呀,宁愿说谎。这种在历史上说谎,有一个专名词,叫做“曲笔”。“曲笔”就是该直着说的话,要把它歪曲了来说。相反的,有什么,就说什么;该怎么说,就怎么说的做法,也有一个专名词,叫做“直笔”,就是正直的笔。
孔夫子写《春秋》,本来是要用“直笔”来使“乱臣贼子”害怕的,但是写来写去,他竟写出那么多的“曲笔”,可见写“直笔”是多么不容易!春秋笔法其实是一种妥协,是一种无奈!这种办法写出的史书开创了写史服务于政治的先河,为后世考证增加了难度。
成语示例:初意却不过贪图少写一个字,并非有什么~。(鲁迅《热风·反对“含泪”的批评家》)
【文学解释】
所谓“春秋笔法”,顾名思义,一种笔法而已,或者说一种使用语言的艺术,是孔子首创的一种文章写法。
《春秋》,鲁国史书。相传为孔子所修。经学家认为它每用一字,必寓褒贬,后因以称曲折而意含褒贬的文字为“春秋笔法”。历史上,左丘明发微探幽,最先对这种笔法作了精当的概括:“《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贤人谁能修之?”(译文:《春秋》的记述,用词细密而意思显明,记载史实而含蓄深远,婉转而顺理成章,穷尽而无所歪曲,警诫邪恶而褒奖善良。如果不是圣人谁能够编写?)
由于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例如词汇的选取)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后世作者为了阐述孔子的思想,撰写了专门的著作以解释《春秋》的内在涵义,特别是其中涉及礼的一些细节。这种作法被称为微言大义,或者春秋笔法,被中国古代的传统所褒扬。
【春秋笔法与公文写作】
国务院2000年8月24日发布2001年1月1日起施行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明确规定,公文是“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法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公务文书”。公文中命令、通报、意见等文种,是国家机关表彰先进、批评错误、反映问题、确立舆论方向的重要工具,公文在发挥这些功能时,必须通篇表现出鲜明的立场,体现在文章中,则表现为公开叙事与隐蔽叙事的综合使用。公开叙事是指叙事者的身份是公开的,它提醒着读者,是叙述主体在进行讲述;隐蔽叙事则意味着用“事实”说话,叙事者是隐藏在“事实”的背后进行讲述。二者的差别在文本层次上体现为是主观发言还是用事实说话。最强烈的公开叙事表现为议论,最强烈的隐蔽叙事表现为描写,介于中间的是叙述。在这三种语言表达方式里,叙述在公文中占主导地位,其次是议论,再次是描写。在公文叙述中,如果时不时跳出一个叙述者来主观发言,显然是一件滑稽的事情。为了既能保持公文庄重平实的文体风格,又能体现发文机关鲜明的态度,在隐蔽叙事的文本形式下发出公开叙事的声音,运用“春秋笔法”是最好的解决途径。(节选自《应用写作》学术月刊2005年第4期《如何巧用“春秋笔法”写公文》) |
|
成语名称 春秋笔法 汉语拼音 chūn qiū bǐ fá 成语释义 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 成语出处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 使用例句 初意却不过贪图少写一个字,并非有什么春秋笔法。
★鲁迅《热风·反对“含泪”的批评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