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侯將軍 : 春秋 > 春秋五霸
目錄
No. 1
  春秋時先後稱霸的五個諸侯。即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另一說是指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五霸”出處
  春秋五霸形勢圖(公元前453年)從公元前770年到前476年,歷史上稱為春秋時代。在這二百九十多年間,社會風雷激蕩,可以說是烽煙四起,戰火連天。僅據魯史《春秋》記載的軍事行動就有四百八十餘次。司馬遷說: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jì)者,不可勝數。”相傳春秋初期諸侯列國一百四十多個,經過連年兼併,到後來衹剩較大的幾個。這些大國之間還互相攻伐,爭奪霸權。春秋時期,周天子失去了往日的權威,天子反而依附於強大的諸侯。一些強大的諸侯國為了爭奪霸權,互相徵戰,爭做霸主,先後稱霸的五個諸侯叫做“春秋五霸”。
  春秋五霸是指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 秦穆公和楚莊王。此說見之於《白虎通·號篇》。
  另一種說法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hé lǚ),越王勾踐。此說見之於王褒的《四子講德文》。
  另有人認為,所謂“五霸”,應是一種虛指,並非實指五位國君。
“五霸”簡介
  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促進國傢的統一,“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最先成為霸主。齊桓公是公元前685年即位的。他在政治、經濟上作了一係列改革,再加上齊國地近渤海,有山海漁田之利,齊國很快強大起來。齊桓公采用管仲的意見,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即在尊重周王室的名義下,團结其他諸侯,抗擊威脅中原的周邊少數民族,還出兵阻擋北上的南方強國楚,在諸侯國中樹立了威信。後來,齊桓公召集諸侯國在蔡丘會盟,周王室也派人參加,正式承認了齊恆公的霸主地位。
  接着稱霸的是晉文公。公元前633年,楚成王率領楚、鄭、陳等國軍隊圍攻宋國都城商丘(今河南商丘縣南)。宋國派人到晉國求救。晉文公采納了部下的正確意見。爭取了齊國和秦國參戰,壯大了自己的力量。而後,又改善了晉同曹、衛的關係,孤立了楚國。這時,楚國令尹(官名,相當於宰相)子玉大怒,發兵進攻晉軍。
  晉文公為了避開楚軍的鋒芒和報答在晉國內亂逃亡在外時楚王的殷勤接待,(在逃亡時,晉文公允諾:若能回到晉國為君,一旦晉楚交戰,晉軍將退避三捨,古代軍隊行軍三十裏叫做一捨,九十裏就是三捨)命令部隊嚮後撤退九十裏。晉軍“退避三捨”,後撤到衛國的城濮(今山東省憋縣)。城濮離晉國比較近,補給供應很方便,又便於會合齊、秦、宋等盟國軍隊,集中兵力。公元前632年4月, 晉楚兩軍開始决戰。晉軍誘敵深入,楚軍陷入重圍,全部被殲。城濮之戰創造了在軍事上先退讓一步,後發製人的著名戰例。此後,晉文公請來周襄王,在踐土(今河南廣武)和諸侯會盟。周天子策封晉文公為“侯伯”(諸侯之長),並賞賜他黑紅兩色弓箭,表示允許他有權自由徵伐。晉文公成了中原霸主。
  齊桓公去世後,宋襄公一心想成為霸主。周襄王十三年(公元前六三九年)春,宋、齊、楚三國國君相聚在齊國的鹿地。宋襄公一開始就以盟主的身份自居,認為自己是這次會議的發起人,同時又認為自己的爵位也比楚、齊國君高,盟主非已莫屬。但是楚成王令楚兵把宋襄王拘押起來,然後指揮五百乘大軍浩浩蕩蕩殺奔宋國。最後宋襄公被楚國抓走後又放掉。急功近利,空講仁義是他失敗的地方,但講信用而以仁義待人,卻使他位列春秋五霸之一。不過有名無實,不能算真正的霸主。
  在齊國稱霸時,楚國因受齊國抑製停止北進,轉而嚮東吞併了一些小國,國力強盛。齊國宏落後,楚國便嚮北擴張與晉國爭霸。公元前598年,楚莊王率軍在邲(今河南鄭州)與晉軍大戰,打敗晉軍。中原各國背晉嚮楚,楚莊王又成為中原霸主。
  晉國稱霸的時候,西部的秦國也強大起來。秦穆公企圖嚮東爭霸中原,但由於嚮東的通路為晉所阻,便嚮西吞併十幾個小國,在函𠔌關以西一帶稱霸,史稱“稱霸西戎”。“兼國十二,開地千裏”(《韓非子·十過篇》)。
  以後,吳國、越國相繼強大, 爭霸於東南。公元前494年,吳王夫差進攻越國,圍困越王勾踐於會稽(今浙江紹興),迫使越國屈服。接着又打敗齊軍。公元前482年,在黃池(今河南封丘附近)與諸侯會盟,爭得了霸權。越王勾踐自被吳國打敗後,臥薪嚐膽,立志報仇,經過幾十年努力,轉弱為強,滅了吳國。勾踐乘勢北進,與齊、晉等諸侯會盟於徐(今山東膝縣),成為霸主。
  諸侯大國爭霸,說明了周朝王權的削弱。自公元前770年平王東遷洛邑(今河南洛陽)以後,周朝王室更加衰微。從前是天子統帥諸侯,“禮樂徵伐自天子出”。現在這些權力都落到諸侯手裏,“禮樂徵伐自諸侯出”,“紮樂徵伐自大夫出”,甚至於“陪臣執國命”。新興地主階級紛紛起來奪權了。周朝奴隸製處於“禮壞樂崩”的境地。
  稱霸的諸侯主要標志是“會盟”諸侯,而完成這一重要儀式的有齊桓公薑小白、晉文公姬重耳、楚莊王芈旅、吳王夫差、越王勾踐這五位諸侯,所以真正的春秋五霸應該是他們。同時在現用 人教版高中歷史教科書 也采用這一說法,所以說這一說法更具有權威性。
  宋襄公妄自尊大,藉楚威而約諸侯,並且稱霸不成反喪其身,根本不能算五霸之一。反而倒是春秋首霸,救周王朝於崩塌中的鄭莊公無人提及。鄭莊公應算春秋五霸之一。
春秋五霸”的八種說法
  網上盛傳“春秋五霸”共有兩種說法,其實不對,從古至今,關於“五霸”至少出現過八種說法,此外還有一些說法是將夏商時代的一些驍將也算進來,那些已經超出了春秋時代的範圍。
  這八種說法如下:
  1.“齊桓、晉文、秦穆、宋襄、楚莊”——《史記》
  2.“齊桓、晉文、楚莊、闔閭、勾踐”——《荀子·王霸》
  3.“齊桓、晉文、秦穆、楚莊、闔閭”——《白虎通·號篇》
  4.“齊桓、晉文、秦穆、楚莊、勾踐”——《四子講德論》
  5.“齊桓、宋襄、晉文、秦穆、夫差”——《漢書·諸王侯表序》
  6.“齊桓、晉文、晉襄、晉景、晉悼”——《鮚崎亭集外編》
  7.“鄭莊、齊桓、晉文、秦穆、楚莊”——《辭通》
  8.“齊桓、晉文、楚莊、夫差、勾踐”——部分中學課本
  齊恆公和晉文公這兩位全票通過,沒有爭議。楚莊王也以高票通過,秦穆公則勉強過半,這兩位同樣獲得相當的認可率。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不失為一時之雄,但問題是,“五霸”的說法,早在這二人之前就已經有了,故以上的各類觀點中,第2、第3、第4、第5、第8,這五種可以排除。第6種觀點太過於偏襢晉國,而且將楚莊王排斥在外,也顯得不合理。
  剩下的衹有第1和第7這兩種了,兩者的成員相似,差別衹在“鄭莊公”和“宋襄公”這一個名額。毫無疑問,鄭莊公遠比宋襄公更有資格被列入霸主的排列,宋襄公名不符實,這點不必多說了,司馬遷將他視為“五霸”之一,原因衹在於他講仁義,但實際上,宋襄公也幹過不仁義的事情,比如當年他囚禁滕子嬰的事就飽受非議,當然也有人對這事表示懷疑,司馬遷就沒有將此事載入《史記》裏頭。鄭莊公之所以經常受到古代史傢的排斥,原因就在於他挑戰皇權,這點嚴重違背了後世儒傢學者的觀念,而儒傢們卻愛賣弄“春秋筆法”,經常粉飾野心傢們的“勤王”行為,卻不解釋他們吞併鄰國大肆搶掠的事實,他們行使厚黑權謀時,卻又要給他們的臉面塗上一層“仁義道德”的潤滑油,還有諸如晉楚之戰中晉文公的“避退三捨”,其性質明明是“誘敵深入”,儒傢們硬是要說成是“知恩圖報”,包括《東周列國志》也采用了這一觀點。換句話說,由於鄭莊公是曹操、孫權式的梟雄,衹顧壯大自己而不“勤王”,故儒派史傢們也就看不上眼,幹脆讓“講仁義”的宋襄公取代他的霸主地位了。
  其實拘泥於所謂“五霸”的說法,本身就很不切實際,可以說,鄭莊公、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這七個人串聯起了整個春秋時代,他們見證了這數百年的興衰榮辱。
春秋霸王介紹
  鄭莊公
  姫姓,鄭氏,名寤生 (前757年 ─ 前701年),為中國春秋時代鄭國君主,號稱“春秋小霸”。《史記十二諸侯年表》記載,生年在鄭武公十四年(前757年)。
  鄭莊公繼承其父鄭武公出任周平王的卿士,後來周平王寵信虢公,鄭莊公與周朝關係開始轉壞。在鄭莊公在位期間,鄭國國勢強盛,並曾發生多次戰事,包括由莊公之弟姬段發動的叛亂,以及擊敗周桓王率領陳、蔡、虢等聯軍的繻葛之戰。特別是後者,確立了鄭國的「小霸」局面,證實了東周權威的衰弱。
  鄭莊公對幾名兒子均相當寵愛,加上宋國和齊國進行幹預,鄭國在莊公死後發生長達二十年的內亂。鄭莊公有四個兒子先後出任國君,分別為世子忽 (鄭昭公)、突 (鄭厲公)、子亹及嬰 (子儀),最後以子儀被殺、鄭厲公復國結束,並由鄭厲公的子孫繼承鄭國君位。
  鄭莊公英雄一世,但也有兩個重要的政治失誤。一個重要失誤是生前沒有對太子忽(即鄭昭公)之位作出妥善安排,以致自己一死,鄭國立即陷入鄭昭公和鄭厲公(公子突)之爭,使鄭國形成兩君並立的混亂局面,為害甚久。另一重要失誤是重用高渠彌,這為鄭國留下了嚴重後患。莊公想立高渠彌為卿,時為太子的昭公反對,莊公不聽,執意用高渠彌任大臣。及昭公為君,高渠彌害怕昭公藉機殺己,便乘跟昭公出城打獵之機,射殺昭公,並與權臣祭仲合謀改立昭公弟子亹為君。
  鄭莊公在位四十三年,於公元前701年病逝。鄭國亦由盛轉衰。
  齊桓公
  齊桓公是春秋時期齊國的第十五位君主,姜姓,呂氏,名小白,齊襄公弟,公元前68 5年~前643年在位,是首先稱霸中原的國君。
  齊襄公是一個暴虐的君主,國內怨聲載道,人人憤恨。小白進宮勸諫,襄公不聽。他在鮑叔牙的勸說下,出奔到莒國。公元前685年,襄公的族弟公孫無知與大臣連稱、管至父串通發動政變,殺了襄公,篡奪了王位。一個多月後,齊人殺死呂無知備,迎接出奔在魯國的小白的兄長公子糾回國即位。而國內的高氏、國氏等貴族支持小白繼位。小白抄近道首先回到齊都臨淄,當上了國君,即齊桓公。他重用鮑叔牙,不計前嫌,任命曾輔佐公子糾的管仲為相國。在管仲的主持下,齊桓公在政治、經濟、軍事各方面進行了一係列的改革,特別是因地製宜,發展漁業,使齊國富強起來,為最後稱霸奠定了基礎。
  為了擴大影響,他興兵伐魯,大獲全勝,占領了魯國的遂邑。後又歸還戰爭中奪取的土地,各國諸侯認為他是一個可信的賢德之君,願和他同盟,使他聲名鵲起。齊桓公派遣使臣 朝拜剛繼位的周僖王,贏得了周天子的歡心。他召集各國諸侯到北杏開會,被推舉為盟主,後又在幽地與宋、魚、衛、曹等八國歃血為盟,齊國稱霸的局面終於確立,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個霸主。
  管仲、鮑叔牙去世後,齊桓公重用了易牙、竪刁等小人,讓他們掌握了國政。在位43年後,齊桓公於公元前643年病死。他的5個兒子因爭位而忙於內戰,屍體於死後67天才下葬。這時的齊國,社會矛盾不斷激化,他創下的霸業也就衰落了。
  晉文公
  齊桓公之後,中原沒有真正的霸主,直至晉文公(前636年~前628年執政)時纔重舉“尊王攘夷”之旗幟。文公早年曾因“驪姬之亂”,在外流亡十九年,飽嘗艱辛。即君位後,他任用狐偃、趙衰等賢良,整頓內政,改革政治,發展經濟,整軍經武,取信於民,安定王室,和好秦國,國力大盛。方文公即位之時,周室發生內亂,襄王蒙難出奔於鄭。趙衰嚮文公指出:“求霸莫如入王尊周。……方今尊王,晉之資也。”文公乃於公元前635年獨力勤王,匡扶周室,迎襄王復位,於是晉之聲名大噪。周襄王二十年(前633),楚軍包圍宋國都城商丘。次年初,晉文公領齊、宋、秦之軍在城濮(今山東鄄城西南)與楚軍交戰。
  由於楚國立國至此,從未有敗戰記錄,甚至齊桓公也不敢與楚人開戰,因此當時所有人都以為晉國必敗無疑。
  而晉文公為了回報昔日流亡時楚成王的接濟之恩,堅持先退讓三捨(約45公裏)纔接戰。敵前退兵形同不戰而逃,為此晉文公承受極大壓力,甚至晉軍內傳出他夢到了被楚成王打 倒在地、吸食腦髓,所以纔嚇得想放棄决戰之傳聞。但這場戰役最後晉國贏了。晉國的山戎大軍打破了楚國荊蠻大軍的不敗神話。
  晉文公歸途中大會諸侯於踐上(今河南鄭州北),天子遣人封其為“伯”(霸)。後來,晉文公又會諸侯於河陽(今河南孟縣西),周襄王亦被召與會。晉文公因戰勝楚國而稱霸於諸侯。文公死後,晉國之霸業猶維持百年之久。
  楚莊王
  楚莊王是春秋時期楚國的國君,芈姓,熊氏,名旅(一作侶),楚穆王子,公元前613 年~前591年在位。
  楚國原是一個南方小國,經過文王、成王的發展之後,到穆王時已漸漸出現停滯狀態 。 莊王即位時年齡尚不足20歲,國內矛盾重重,爆發了他兩位師傅公子燮與子儀發動的叛亂 。叛亂雖被及時平息,但對他這個幼主來說,卻是一次不小的考驗和不利的開端。在復雜 的形勢下,他采取了以靜觀動的對策,表現出沉湎於聲色犬馬、不問政事的狀 況。
  三年後,他對楚國的政局和各類人物有了一個基本的瞭解。他重用了伍舉、蘇從等忠 直 之臣,攻滅了前來進犯的庸國,使楚國的勢力嚮西北擴展。他任用孫叔敖為令尹,虛心聽 取孫叔敖對治理國傢的意見。莊王在位期間,君臣上下和睦,一致對外。他帶頭執法,重 視社會生産,發展經濟,充實國力。他務實的統治使楚國社會安定,民風儉樸,人民生活 得到了改善。
  楚國要北進中原,爭霸諸侯,首先就要拉攏與其相鄰的鄭國。楚國在北林打敗晉國軍隊後,鄭國開始聽命於楚國,但仍然搖擺不定。為了爭當霸主,楚晉之間進行了長時間的戰 爭,最後楚軍大獲全勝,聲威大震,國勢日強,而晉國在中小國中威信下降,失去了支配他們的能力。不久,楚莊王滅掉了蕭國,又連續三年攻伐宋國,迫使宋國嚮楚求和。楚莊王 飲馬黃河,問鼎中原,實現了自己稱霸的願望。中原各國諸侯對楚國言聽計從,唯唯諾諾,有敢違背楚國旨意者,楚國兵鋒所嚮,沒有不迅速瓦解的。
  楚莊王連年用兵,但他盡量做到不違農時,對百姓安撫體恤,從而得到了人民群衆的支持, 這是他的高明之處。他對外戰爭也是采取威德並用的策略,並不衹是着眼於某一塊土地的得失,而更註重於以德取勢,號令天下,這使他的霸業最終取得了成功。
  
  宋襄公
  宋襄公(?~前637),春秋時期宋國的國君(前650~前637),宋桓公之子,子姓,宋氏,名茲父,於公元前650年即位。宋國原本是周初商代貴族微子啓的封國,領地為現今豫東及蘇、魯、皖接壤地區,都城為商丘(今河南商丘)。到宋襄公之時,國勢漸盛,而其稱霸中原的欲望也愈加強烈。
  公元前645年和643年,成就了齊國霸業的管仲、齊桓公相繼病死。桓公死後,他的五個兒子為爭奪君位發生內訌,易牙勾結宮中權勢作亂,立公子無虧為君。齊國也因內亂而國力 漸衰,徹底喪失了霸主地位。公元前642年,野心勃勃的宋襄公趁機聯合曹、衛、邾等國出 兵討伐齊國,並扶持逃到宋國避難的公子昭當上了齊國國君(即齊孝公)。宋襄公此舉受到了各諸侯國的稱贊,宋國的地位也得到了提高。而一心想繼承齊桓公的地位的宋襄公自恃 定齊有功,野心越來越大,妄圖稱霸中原。公元前639年,宋襄公發起鹿上(宋地,今安徽阜陽南)之盟。對此,宋國的重臣公子目夷(宋襄公的庶兄)曾多次勸諫宋襄公說:“小國爭盟,禍也。宋其亡乎!”(《左傳·僖公二十一年》)但正做着霸主之夢的宋襄公並沒有接受目夷的規勸,他再次邀請各國在宋國開會,商議會合各諸侯國訂立盟約,想以此來擡高自己的聲望。同年秋,宋襄公又約楚、陳、蔡、鄭、許、曹等國之君會盟於盂(宋地,今河南睢縣境)。赴約時,宋襄公不聽目夷的勸告,執意不帶兵馬,而楚國卻設伏兵於盂,抓獲宋襄公。隨後楚國起兵伐宋,但遭到了目夷所領導的宋國軍民的頑強抵抗,楚軍久圍宋都數月而不能攻剋。後經魯僖公的調解,宋襄公纔被楚國釋放。
  縱觀宋襄公一生所為,他實乃一志大才疏之人。齊桓公死後,諸侯中以楚國最強,楚成王實際上已稱霸中原。而宋國本是一弱國,國小力單,原本無力稱霸,但宋襄公卻自不量力,一意孤行,妄圖與楚爭霸。宋國在與楚國的政治較量中,始終處於下風,一敗再敗。而在决定其命運的泓水之戰中,他又大講仁義道德,死守古代“不鼓不成列”的决鬥式戰法,不肯乘 敵“半渡”、“未陣”而擊之,結果兵敗身死,為天下人所恥笑,毛澤東評之為“蠢豬式的 仁義”。宋襄公的爭霸實際上是在為楚國確立其霸主地位搭橋鋪路,“正所謂‘宋襄霸業’,實為楚成霸業。”舊史稱宋襄公為“春秋五霸”之一實屬名不副實,而最務實的《左傳》中也並未以霸許他。因此春秋五霸也有另外兩種說法:“齊桓、晉文、楚莊、吳闔閭、越勾踐”和“齊桓、晉文、晉襄、秦穆、楚莊”,宋襄公並沒有位列其中。
  秦穆公
  秦穆公,嬴姓,趙氏,名任好,秦德公少子,秦成公弟,公元前659年~前621年在位,長達39年,是秦國歷史上一位有作為的君主。他在位期間,內修國政,外圖霸業,統一了今甘肅、寧夏等地,秦國開始崛起。
  秦國原是居住在秦亭(今甘肅張傢川)周圍的一個嬴姓部落。秦襄公因護送平王東遷有功,封為諸侯,賜給岐以西地,正式建國。經文、寧、武、德、宣諸公,秦的疆土不斷東移,到穆公繼位時,已占有大半個關中。
  秦穆公即位後,胸懷大志,奮發圖強,銳意進取。他重用百裏奚、蹇叔等良臣,推行富國 強 兵的政策,依靠他們修明政治,發展軍事,奬勵生産,使國傢實力大大增強。秦穆公選拔人才,能夠打破尊卑貴賤界限,選拔貴族以外的人,選用別國前來投奔的人,比如百裏奚曾是個奴僕,他用五張羊皮把百裏奚從楚國換了回來。當七十餘歲的百裏奚被押回秦國時, 秦穆公親自為他打開桎梏,與他商談國是。穆公又在百裏奚的推薦下將蹇叔請來秦國,任命 他為上大夫。秦穆公廣納賢才的做法充分表明他是一個具有遠見卓識的國君。
  人才有了,要完成霸業,還一定要得到民心。秦穆公很重視民心的嚮背,所以實行了一些緩和階級矛盾的措施,減輕百姓的負擔。他強調取信於民。晉國鬧饑荒,嚮秦國求援,他不 計過去的恩怨,把大批糧食運到了晉國,說不能讓百姓受罪。晉國臣民都稱頌他的大德,他的威信大大提高。這使他深受下層群衆的支持和擁戴,有了爭霸的基礎。在外交上,秦穆公也很有謀略。為了打開通道,爭霸中原,他利用聯姻與晉國結成同盟,以與中原諸強抗衡。他娶了晉獻公的女兒穆姬做夫人,又把自己的女兒懷嬴嫁給晉文公,並幫助晉文公在城濮之戰中戰勝了楚國。晉文公死後,秦穆公認為時機已到,想取代晉成為霸主。為穩定後方,他全力進攻西戎。西戎泛指秦國西邊散布於廣大地區的戎族國傢。他通過投奔來的由餘瞭解了西戎各國的山川形勢、兵力部署,采用離間計、美人計等策略,突出奇兵,發動全面攻擊,徵服了這些國傢,擴地千裏。這樣,東從陝西、山西交界的黃河起,一直到遙遠的西方,都為秦國所控製,秦穆公終於成為西方的霸主。這對中國社會的發展有着積極的作用,加速了民族融合,發展了秦國經濟。秦穆公開創的霸業,為戰國末年秦統一整個中國打下了基礎。
  穆公三十九年(前621年),秦穆公死,安葬於雍(今陝西鳳翔東南),殉葬而死的有一百七十七人,其中包括子輿氏的三個兒子奄息、仲行、針虎。這三人十分善良、勇武,國人對此悲痛萬分,賦《黃鳥》之詩,唱道:“彼蒼者天,殲我良人;如可贖兮,人百其身!”意思是,青天呵,怎麽將這麽善良的人給殉葬了?如果可以贖命,我們寧願出一百條命將他們換回來!
  吳王闔閭
  又作“吳王闔廬”。吳王闔廬姬姓,吳氏,名光,公元前514年~前496年在位。吳國是春秋時期長江下遊的一個國傢,原本是楚的屬國,吳君壽夢時吳國開始崛起。晉國為與楚國爭霸,采取聯吳製楚之策,派楚國亡臣巫臣帶着一隊戰車來到吳國,教吳人乘車、禦射、列陣,吳軍由此學會了車戰。此外,吳國與晉國交好後,經濟、文化也得到發展,國力逐漸強大起來。於是,吳君壽夢慢慢萌生了走出國門的意圖,自號吳王,欲與南方大國楚國在疆場上一試身手。公元前584年,吳軍新編水陸大軍齊出,一舉攻下楚國淮河重鎮州來。此後近70年間,雙方先後發生過十次大規模的戰爭,幾成世仇。在這十次戰爭中,吳軍全勝六次,楚軍全勝一次,互有勝負三次。公元前515年,吳國公子光奪得吳國王位,稱吳王闔閭。闔閭即位後,立志稱霸天下。
  具有政治膽識的闔閭大力搜羅人才,采納良策,聽取民聲。他任用了楚國亡臣伍子胥,聽取其振興吳國的建議。他修建城郭,設置守備,積聚糧食,充實兵庫,為稱霸諸侯作準備。 經過幾年的努力,吳國不斷發展壯大,百姓豐衣足食,樂於為國傢而獻身。為了給楚國點顔色看,他一舉滅亡了楚的附庸徐國,楚國對此也無可奈何,眼睜睜地看着他在徐國稱王。
  具有了強大的經濟實力,闔閭開始整軍經武,把重點轉嚮軍事上的發展。他任用伍子胥幫他訓練吳國的士卒,以適應與中原諸侯國作戰的需要。又重用軍事傢孫武,提高戰術素 養;加緊製作鋒利的寶劍,以供戰爭之用。一切準備就緒,闔閭首先把矛頭指嚮了強大的楚國。公元前506年,吳國聯合唐、蔡兩國,對楚國大舉進攻,楚軍瓦解敗退,主帥令尹子常狼狽逃竄,吳軍大獲全勝,又經過幾次戰鬥,進入了楚都城郢。楚昭王驚慌出逃,後在秦哀公的幫助下纔重返國都。戰勝楚國後,闔閭的鋒芒轉嚮了越國,開始了對越的攻戰。公元前496年,在兩軍交戰時,他不幸被越軍射來的箭擊中,受傷而死。
  越王勾踐
  又作“越王句踐”。越王句踐姒姓(一說芈姓),越氏(一說騶氏),名勾踐,公元前496年~前465年在位,越王允常之子,是春秋時代的最後一位霸主,著名的政治傢和軍事傢。
  周敬王二十四年(前496年),越王允常死,勾踐即位。由於其父允常不肯幫助吳國攻打楚國,又支持闔閭弟夫概自立,兩傢結下了怨仇。吳王闔閭趁越喪亂之際興兵伐越,勾踐起兵抵抗。吳軍戰敗,闔閭受箭傷死於回國途中。其子夫差即位後,時時不忘殺父之仇,用了兩年多的時間練兵。公元前494年,吳越夫椒之戰中,勾踐一敗塗地,被睏在會稽山。
  打了敗仗的勾踐聽取了臣下文種、范蠡的意見,答應卑辭嚮吳國求和,等待時機以再圖大業。文種通過吳臣伯嚭說服吳王接受了越國的求和,勾踐夫婦入吳為奴。
  勾踐抵達吳都,夫差有意羞辱他,要他住在闔閭墳前的一個小石屋裏守墳喂馬,有時騎馬出門還故意要他牽馬在國人面前走過。勾踐忍辱負重,小心伺候夫差,做到百依百順,勝過 夫差手下的僕役。夫差生病,勾踐前去問候,還掀開馬桶蓋觀察夫差剛拉的大便,瞭解夫差的病情。時間過去3年,由於勾踐盡心服侍,再加上伯嚭不時接受文種派人所送之禮而在夫差前為勾踐說好話,使夫差認為勾踐已真心臣服,决定放勾踐夫婦和范蠡回國。
  勾踐回到越國後,臥薪嚐膽,勵精圖治。周敬王四十二年(前478年),吳國多年災荒又遇大旱,倉廩空虛,百姓饑餓,多就食於東海之濱,勾踐乘隙攻吳。越軍以兩翼佯動、中央突破、連續進攻的戰法,大敗吳軍於笠澤(今蘇州南)。夫差見大勢已去,就自殺而死。勾踐率得勝之師,北渡淮河,與齊、晉等國會於徐州(今山東滕縣)。周元王派使臣送來祭肉,封勾踐為“侯伯”。自此,越軍橫行江淮一帶,諸侯盡來朝賀,勾踐的霸業完成。
  當勾踐剛剛滅吳稱霸時,其手下最大之功臣范蠡被封為上將軍,然范蠡深知“大名之下難以久居”,“久受尊名不祥”,故功成立即隱退,“自與其私徒屬乘舟浮海以行,終不反”。傳其改名陶朱公,後以經商而致富。范蠡曾遣人致書文種,謂“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文種未能聽從,不久果被勾踐賜劍自殺。
  吳王夫差
  姬姓,吳氏,名夫差(?-前473),春秋時期吳國君主(前496-前473)太子潑長子。傢族廟號吳英宗,謚號吳末王,前495年─前473年在位,共23年。為遵從敗於越王勾踐的父王闔閭的遺訓,即位當年就以伯嚭為太宰,與老將伍子胥操演軍隊,以圖復仇。次年在夫椒大敗越國,攻破越都(今浙江紹興),使越屈服。公元前486年,開邗溝,連接長江和淮水,開闢出一條通嚮宋、魯的水道,進逼中原。此後,又在艾陵(今山東泰安)打敗齊國。公元前482年,在黃池(今河南封丘西南)大會諸侯,與晉爭霸,適逢晉室內亂,夫差一度奪得霸主地位。連年的興師動衆,造成國力空虛。越王勾踐不忘會稽之恥,國力逐漸恢復。趁夫差率精銳赴黃池之會、衹有太子與老弱留守之機,越軍乘虛而入,並殺死吳太子。夫差匆匆趕回與越議和。吳長期窮兵黷武,民力凋敝,難以與越抗衡。公元前473年,越再次興兵,終滅吳國,夫差自殺。
  晉襄公
  (?—前621年)。姬姓,晉氏,名歡,晉文公之子,為秦穆公之女文嬴(一說為懷嬴,又有言論稱兩者實為同一人)所生,春秋時晉國君主。
  前628年,晉文公逝世,晉襄公即位。前627年,晉襄公以先軫為帥,於餚山大敗秦軍,生俘秦軍白乙丙、孟明視、西乞術“三帥”,旋再敗秦復仇之師於彭衙。秦穆公傾國復仇時主動避讓其鋒。在位時舉賢任能,為政寬仁,保持晉國霸業。襄公嫡母文嬴請放“三帥”歸秦,襄公從之。先軫因之大怒,“不顧而唾”,襄公以袖掩面稱謝,未治其罪。後先軫在與狄人作戰時孤身“免胄”直入狄人陣中,戰死謝罪。前622年,晉大夫趙衰、狐偃、欒枝等人去世。前621年,晉襄公崩,趙盾攝政。
  晉襄公是一位有作為的少年君主,不過史傢普遍更為認同他的宿敵秦穆公纔是這一時期的霸主,畢竟秦穆公的後人完成了統一。
  晉景公
  姬姓,晉氏,名據,《左傳》名獳,是中國春秋時代諸侯之一晉國的一位君主,前599年至前582年在位。其父為晉成公,晉成公即位後七年就死了,由其子繼位,是為晉景公。晉景公曾攻敗楚國,使楚國霸業結束,晉景公亦曾攻敗齊國。前581年,晉景公吃飯前感到腹脹,便上厠所,但卻掉到糞坑中死亡。
  晉景公也是著名的“趙氏孤兒”故事中晉國的君主,他信佞臣,聽讒言,無辜殺了趙盾的後代趙朔、趙同、趙括全族。他是個知人善任、有所作為的君主,但是他設立六卿制度卻為後來晉國的分裂打下基礎。
  總之,晉景公是典型的有大功和大過的歷史人物,與同時期的楚莊王相比略顯遜色,大概和吳王夫差是同一級別的。
  晉悼公
  (前586年-前558年),姬姓,晉氏,名周,一作糾,其祖父桓叔捷為晉襄公的小兒子,即位時年僅十四歲。悼公雖然年幼,但自登基那一刻起,便顯示出與年齡完全不相符的成熟。他任用魏犨之子魏絳為中軍司馬,掌管軍法。魏絳執法嚴明,不阿權貴,協助晉悼公改革內政,懲亂任賢,整頓內政,推行法製和軍事改革。同時調整對外政策,推行“和戎狄”的策略,使魏絳北和戎狄,穩定後方,聯宋納吳,脅齊服鄭,疲楚伐秦,在執政的十五年中,“九合諸侯”,將晉國地位再次推至巔峰,一時間又稱霸於整個中原。
  楚莊王去世後到吳王闔閭崛起的這幾十年之間,基本上沒有那個國君可以勝過晉悼公,遺憾的是他在晉國霸業的巔峰之時,猝然辭世。終其一生,可以說他成功地讓日益衰落的晉國霸業再度起死回生。
相關詞
百科辭典姬姓晉國諸侯前697年出生前628年逝世歷史人物名人東周
吳國百科大全詞語成語典故成語詞典簡介人物
中國歷史晉國歷史春秋軍事傢君主中國古代史宋國
秦國楚國更多結果...
包含詞
這在春秋五霸叫做春秋五霸春秋五霸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