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甘肅 >嘉峪關 > 明長城遺址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明長城遺址投訴電話嘉峪關市旅遊投訴電話:0937-6221114
  甘肅省旅遊投訴電話:0931—8411200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明長城遺址西起嘉峪關市嘉峪關,經酒泉,高臺,臨澤,張掖,山丹,永昌,民勤,武威,古浪,景泰等縣,從五佛寺過黃河,在靖遠縣內沿黃河南岸延伸,高低起伏,一直東至山海關。甘肅境內長度約為1000公裏,全用黃土夯築,夯層厚13--20釐米。有的地段夯土層間夾藏木樁,雜草或沙夯實。高10米,上有1米高的女墻,設有垛口。底厚5--6米,頂寬2米,烽火臺緊靠長城內側,高10米以上因黃土夯築,俗稱烽火墩。墩間距約為5公裏,連矚相望,十分壯觀。迂隘口,山口,河口均在長城外築有了望臺。嘉峪關,山丹,永昌,古浪等市縣境內保存完整,矗立在戈壁沙漠中,氣勢雄偉。
No. 2
  明長城遺址西起甘肅嘉峪關市嘉峪關,經酒泉,高臺,臨澤,張掖,山丹,永昌,民勤,武威,古浪,景泰等縣,從五佛寺過黃河,在靖遠縣內沿黃河南岸延伸,高低起伏,一直東至山海關。甘肅境內長度約為1000公裏,全用黃土夯築,夯層厚13--20釐米。有的地段夯土層間夾藏木樁,雜草或沙夯實。高10米,上有1米高的女墻,設有垛口。底厚5--6米,頂寬2米,烽火臺緊靠長城內側,高10米以上因黃土夯築,俗稱烽火墩。墩間距約為5公裏,連矚相望,十分壯觀。迂隘口,山口,河口均在長城外築有瞭望臺。嘉峪關,山丹,永昌,古浪等市縣境內保存完整,矗立在戈壁沙漠中,氣勢雄偉。
  中國自秦、漢、隋、明的歷代長城在寧夏皆有遺跡,總長度達到1500多千米。故寧夏有“中國長城博物館”之稱。明代稱長城為“邊城”,在寧夏境內的主要有西長城、 北長城、東長城和固原內邊城,長度共約400多千米。其中位於銀川市西40餘千米的三關口明長城,仍然保存較完整。此關口是寧夏與內蒙古阿拉善左旗的交界地,銀川至巴彥浩特公路穿關而過,在關口處可看到長城遺址。三關即從東嚮西,設頭道卡、二道卡和三道卡,後人稱之為三道關。這裏山脈蜿蜒麯折,地形雄奇險峻,兩山夾峙的山坳中,原建有關隘。
  當年修築長城時,這裏多沙礫少土壤,於是軍士們遍剖諸崖𠔌,得壤土數處。又因無水,做水車百輛,到關口20多千米遠的平吉堡取水,與壤土、礫石相拌,夯築而成,堅固異常。頭道關嚮西6千米即二道關,關口南側有一座20多米高的山頭,山頭上設有墩臺,11米見方,高約8米。三道關東距二道關4千米,此關兩山相夾,山𠔌狹窄,一水中分,山陡壁峭,仰望山峰巍峨,下視𠔌底險峻,地形十分險要,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築關時依山而砌有石質長城和深溝各一道。綿延縱橫的長城與墩臺、烽火臺左右連屬,實有西控大漠咽喉要道之險。
  明代長城保存較好,也頗具代表性,明代為防禦元朝殘餘勢力和韃靼、瓦剌諸部侵擾,在隋長城的基礎上大規模修築長城。但明代不稱“長城”,而稱“邊墻”。“河東墻”始建於明朝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又稱“東大邊”、“橫城大邊”。西起橫城以北一公裏黃河岸邊黃沙嘴,東經水洞溝、紅山堡、清水營,過????池縣至陝西定邊縣????場堡,全長約400千米,每隔150米一個墩臺。長城高三丈,寬兩丈,墻頂路面非常寬闊,可供五匹馬並行。守望、巡邏的士兵常年在長城頂部道路上往來,軍事物資也在頂部運行。成化十五年(公元1479年)由寧夏巡撫張禎叔、王詢先後在墻外挖“品”字形深坑44000多眼,以防敵騎靠近邊墻。其中紅山堡一帶,壕溝深寬皆兩丈,所以長城也被稱為“深溝高壘”。像這樣的城堡寧夏一共有150個。在古代30千米一城,15千米一堡,堡轄區內還有烽火臺,沿交通要道或長城綫路,每隔一定距離修一個烽火臺,將邊防前綫與內地連接起來。紅山堡距離水洞溝3千米,占地20余公頃,據史料記載紅…堡設操守官一名,操守兵235人鎮守此地,同時與其他兵營互相接應呈長竜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