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明長城聯繫方式地址:橫貫榆林市境。
郵編:719000明長城投訴電話榆林旅遊投訴電話:0912-3289798
陝西省旅遊投訴電話:029—85261437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明長城景區榮譽全國文物保護單位明長城門票價格10元明長城節慶活動陝西的地方性節慶活動很多,尤以西安地區為最。
西安市節令性活動始於西周,經過歷代充實與發展,成為傳統體育中的重要內容之一,長盛不衰。項目主要有:每年春節間的“行春”、“打春”、“拜春”的歌舞、棋類和遊覽活動;正月十五元宵節前後的鬧元宵活動,其內容包括耍社火(踩高蹺、跑旱船、舞獅、舞竜、扭秧歌等)、耍雜技、觀燈和武術表演等;二月初二的麯江拾菜踏青;三月初三的清明節前後打鞦韆、放風箏及郊遊;二月至三月,鄉間廟會上雜耍,武術和硬氣功表演;五月初五端五節竜舟競賽;六月至八月各大公園的消夏活動和文藝表演;春節前後的鼕季百日跑、元旦越野賽和沿西安城墻進行的國際馬拉鬆比賽;近年開始舉辦的中國西安古文化藝術節,也推出了許多群衆喜愛和積極參與的文化體育活動。
遊客在一年中的任何季節來到陝西都會不虛此行,都有機會參加某項富有濃郁地方特色的節令性活動。明長城開放時間8:00——16:00明長城最佳旅遊時間榆林氣候屬暖溫帶和溫帶半幹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日差較大,無霜期短,年平均氣溫10℃,年平均降水400毫米左右。
夏、秋季。
明長城特別提醒到榆林旅遊要備足禦寒衣物和雨具。
明長城美食可以嘗嘗榆林當地特有的大紅棗。由於榆林地區降水少,所以這裏出産的紅棗個大味甜質細。此外,定邊小羊羔肉細嫩味美,而且比較便宜,如果吃得慣可以放開吃。榆林特色風味食品還有:米脂驢板腸、綏德油旋、清澗煎餅、佳縣馬蹄酥等。
榆林民風淳樸,是陝北民間藝術之鄉。熱情奔放的大秧歌、高亢激昂的信天遊、千姿百態的綏德石獅、細膩秀美的三邊剪紙,以及濃郁的黃土風情和豐厚渾樸的生活底藴,風靡海內外。
明長城住宿榆林市勝利賓館有限責任公司
住宿
地址:榆陽區西沙鄉企城郵編:719000
榆林華夏賓館
餐飲、住宿、停車、洗浴、文化娛樂服務、煙酒副食零售
地址:張傢畔鎮南環路郵編:718500明長城購物岩????
陝北絨山羊小米緑豆
中國佳米驢紅棗蕎面
榆林拼三鮮豆腐雜碎
明長城交通如果早上8:30從西安唐都汽車站乘直達榆林的沃爾沃,晚上9點即可到達,車費128元。也可從延安長途汽車站轉乘依維柯到榆林,行程大約5個小時。明長城玩法參觀、遊覽、
榆林地區的明長城東起府𠔌,西至定邊,沿途城堡林立,規模宏大。雖屢遭破壞卻依然能看出其當年的雄偉,其中尤以榆林至神木一段保存最為完好。
橫貫榆林市境。為明成化延綏鎮巡撫都御史餘子俊率領將士4萬人歷時3月築成。這段長城東起清水營(今陝西府𠔌縣東北),西至花馬池(今寧夏????池縣東北),全長880公裏。其在榆林境內的城墻自東接神木縣高傢堡邊墻入境,經由建安堡、雙山堡、常樂堡、保寧堡,西接橫山縣波羅堡出境,蜿蜒100多公裏,有烽火臺210多座。
這一段古長城因緊靠榆林城,明萬歷年間曾重新嚴格修整。墻身都用夯土和城磚砌成,內填灰漿、泥土、石塊。墻頂內側有磚砌約0.8米高的宇墻(或稱女墻)。墻頂外側磚砌高約1.5米的垛口。每個垛口的上部都有降望口,下有射洞,墻面還設有排水溝和吐水嘴。榆林城區古長城每隔5公裏左右築設一小軍城,供駐防軍隊居住。而且在小軍城上築有凸起於城墻的臺子,用於巡邏、放哨、瞭望。 |
|
明長城投訴電話中衛旅遊投訴電話:0953-7012620
寧夏省旅遊投訴電話:0951—6723298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舉世聞名的萬裏長城,也從寧夏境內締延而過,寧夏現有明代長城,宋代壕塹,清代長城,以及古老的戰國秦長城遺址。
戰國秦長城:長城從甘肅靜寧縣進入寧夏西吉縣,固原東山,又入甘肅鎮原縣,全長約400餘裏。
隋代長城:據考證,這段長城西起現在寧夏的靈武縣附近的黃河東岸,東經陝西橫山到達綏德,兩端距離約700餘裏。
宋代壕塹:宋代寧夏境內雖然沒有大規模地修築長城,但宋初在防禦西夏的侵擾中,雖沿現固原地區的我國秦長城排挖壕塹,用於阻擋西夏騎兵。
明長城在寧夏境內主要有四處:(1)西長城:從甘肅靖遠溝界進入寧夏中衛,逾河東北上賀蘭山,長約四、五公裏。(2)北長城:據文獻記載可分三部分,即“舊北長城”、“邊防北關門”、“長堤”(寧夏陶樂縣境內)。(3)東長城:明代在寧夏靈武縣,????池縣曾修築“河東墻”、“深溝高壘”兩道防墻。(4)固原內邊:在黃河以東的花馬池一帶及固原城以北300裏的下馬蘭一帶都修築過長城。 |
明長城的修建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Great Wall |
明朝建立以後,退回到漠北草原的蒙古貴族韃靼、瓦剌諸部仍然不斷南下騷擾搶掠;明中葉以後,女真族又興起於東北地區,也不斷威脅邊境的安全。為了鞏固北方的邊防,在明朝的200多年統治中幾乎沒有停止過對長城的修築工程。明代長城的修建過程,大體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明前期(1368~1447)對長城的修繕明朝開國之初,國勢強盛,明太祖洪武五年
(1372),出兵15萬分二路進擊漠北,西路打通了河西走廊,設置甘州、莊浪諸衛。洪武二十年(1387),大將軍馮勝、藍玉經略東北,將邊界推進到大興安嶺以西,明成祖朱棣即位後,永樂八至二十二年(1410~1424)的
15年間,先後5次發兵,深入漠北,迫使瓦剌和韃靼分別接受了明王朝的册封。明王朝的北部邊防綫推進到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以西以北一帶。明前期的長城工程主要是在北魏、北齊、隋長城的基礎上,“峻垣深壕,烽堠相接。”“各處煙墩務增築高厚,上貯五月糧及柴薪藥弩,墩旁開井……”,“自長安嶺(今宣化境內)迤西,至洗馬林(今山西天鎮),皆築石垣,深壕塹”(《明會要》63邊防),即增建煙墩、烽堠、戍堡、壕塹,局部地段將土垣改成石墻。修繕重點是北京西北至山西大同的外邊長城和山海關至居庸關的沿邊關隘。
明中葉(1448~1566)長槭的大規模興築
“土木之變”以後,瓦剌、韃靼不斷興兵犯邊擄掠,迫使明王朝把修築北方長城,增建墩堡做為當務之急。百餘年間建成以下長城重鎮。
延綏鎮。明憲宗成化七年(1471),命延綏巡撫都禦吏餘子俊大築邊緘,“由黃甫川西至定邊營幹二百餘裏,墩堡相望,橫截套口;內復塹山堙𠔌,曰夾道,東抵偏頭,西終寧固。”(《明史》捲九十一兵志·邊防)黃甫川源於今內蒙古河套準格爾旗境內,南流至陝西府𠔌縣東北註入黃河;定邊營治今陝北定邊縣,偏頭即今山西偏關縣,寧固指當時寧夏諸衛和固原鎮。這條長城的修建乃因襲隋朝開皇五年崔仲方所築靈、綏長城的西段舊基,東段嚮東北延伸至府𠔌縣黃河西岸,至成化十年工竣,共築兩道長城。嘉靖年間
(1522~1566)楊一清、劉天和等相繼主持修繕改造。南遭長城自定邊營嚮南經石澇池、新興諸堡繞丁一個弧型至竜州城與舊墻相接、依托白子山,以杜塞入犯環(縣)、慶(陽)之道。
寧夏鎮。總兵官吏釗任職期間(1432~1443)置斥堠、建關隘,成為寧夏明長城的雛形。成化十年(1474)徐廷璋、範瑾仿照延綏巡撫餘子俊的做法,督造寧夏河東長城,“自黃沙咀起、至花馬池止,長三百八十七裏”。(《邊政考》捲三)黃沙咀,位於後來的橫城堡(今寧夏靈武縣橫城子村)西北,西臨黃河。花馬池即今寧夏????池縣城,這條長城東與延綏鎮相接,亦沿用隋代靈、綏長城一部分舊基。明人稱作“河東墻”。成化十二年(1476)賈俊出任寧夏巡撫督御史,在邊八年,不挾妻子,精勤剛果,主持構築賀蘭山雙山南口(今寧夏青銅峽市西北岔口)至廣武營(今青銅峽市廣武鄉);永安墩(今寧夏中衛縣西南)至西沙咀(今中衛縣柔遠堡村)的寧夏西南邊墻。又在今寧夏陶樂縣東岸軔建河東“十八墩邊墻”,北起鎮遠關(今寧夏石咀山東北)所對黃河東岸,南接橫城堡“河東墻”。嘉靖年間,寧夏鎮邊墻再被幫築改建,連綴成一體,東南起自花馬池與延綏鎮長城相接處,西北經興武營、橫城堡,沿黃河東岸北行至石咀山越過黃河,經鎮遠關繞一個大弧型,再依賀蘭山東坡南下直至棗園堡轉嚮西行,經寧夏中衛止於黃河北岸。
固原鎮。明孝宗弘治年間,蒙古火篩、小王子諸部多次竄入套內,南掠固原、平涼一帶,致使明王朝於弘治十四年(1501)正式成立固原鎮,設總兵官,並開始興築長城的工役。“總製秦肱築內邊一條,自饒陽界起,西至徐斌水三百餘裏,係固原地界;自徐斌水起,西至靖虜花兒岔止,長六百餘裏,亦各修築……屹然為關中重險。”(《皇明九邊考》捲十)饒陽,指延綏鎮饒陽水堡(今陝西定邊姬原鄉遼陽村),為延、固二鎮分界處;徐斌水堡。今寧夏同心縣東北徐冰水村,靖虜衛城,即今甘肅靖遠縣城;花兒岔,位於今靖遠縣西北水泉鎮黃河東岸,這條近乎東西嚮的長城當時被稱為“內邊”。嘉靖年間
(1522~1566)固原鎮將靖虜衛(今靖遠)西南沿黃河東南岸修築的墩臺加築長城穿過今蘭州市,並順洮河東岸嚮南延伸到今岷縣境內,稱“黃河一條邊墻”和“洮州十關”。
甘肅鎮。明初即設甘肅鎮主持河西防務,但因明前期來自北方的邊患主要集中在今河北、山西,陝西境內,河西相對為安。隨着蒙古亦不刺部西遷,甘肅防務吃緊,弘治、正德年間(1488~1521)纔始議修築長城之事,而真正的興築是在嘉靖中葉。嘉靖十六年
(1537)巡撫趙載修竣鎮番衛(今甘肅民勤)臨河墩至永昌衛城(今甘肅永昌縣)土垣、溝塹百餘裏。嘉靖二十年(1541),修“嘉峪關墻一道,南至討來河十五裏,北至石關兒十五裏,共三十裏。”(《邊政考》捲四)討來河即今北大河,石關兒位於今嘉峪關黑山湖水庫東北,這是嘉峪關第一次以正規的城垣工程出現。嘉靖二十六至二十七年(1547—
1548)巡撫楊博又主持了甘肅長城的三段大規模增建工程。第一段東起五壩堡(今甘肅高臺東18)沙崗墩,西至九壩堡(今高臺西北40),綿延於黑河北岸。第二段位於山丹衛境內,東起五泉口奉城鋪(今山丹豐城堡)西達大口子東樂驛(今山丹縣西東樂鎮)。第三段東接東樂驛,西至甘肅鎮城(今張掖市)西北板橋堡(今臨澤縣板橋鎮)。在這道長城北側竜首山諸山口還分別修築了壕塹、墩臺或關城。至此,甘肅鎮所轄河西走廊段長城基本成型,連為一體。
大同、宣府鎮。成化二十一年(1485)餘子俊以戶部尚書兼左副都御史,總督大同、宣府軍務時曾增築墩臺440所,東起四海冶
(北京延慶縣東),西抵黃河,延袤1
300餘裏。而重新修築長城主要是嘉靖年間完成的。嘉靖二十一年至二十九年(1542~1560),翟鵬、詹榮、翁萬達先後總督宜、大,挑修邊墻幹餘裏。新工程的特點是在城墻上築墻臺、敵臺,“利於旁擊”,臺上置鋪屋“以處戍卒”;靠近長城之處築堡,“以休伏兵”,城垣下留有暗門,“以便出哨”。這是明長城建築結構的…大改進,使城墻、關隘、煙墩、戍堡共同組成縱深防禦體係。
山西鎮。此地區的長城為內邊,用意在於防止遊牧民族騎兵繞出太行山東,危逼京師畿輔。弘治年間(1488~1505),蒙古韃靼諸部常駐黃河套中,偏頭關一帶黃河麯流多灘,嚮為入寇渡口,故,明中葉在這一帶增修數重長城,形成一至四邊。大邊在關北120裏,東接大同鎮平虜衛崖頭墩,西抵黃河:二邊在關北60裏,東接平虜衛白草坪;三邊在關東北30裏,東起老營石廟兒(今偏關縣東北老營鄉),西抵白道坡石梯墩;四邊在關南
2裏,東起長林鷹窩山崖,西抵偏關教軍場。嘉靖年間增修紫荊關以南沿太行山而下的內長城,土石相拌,築敵臺鋪屋、關城。使今山西、河北交界的內三關長城始完備。
薊鎮.東起山海關、西至居庸關這段拱衛京師的長城因盤亙於燕山山嶺間,易被山水衝垮,弘治、嘉靖年間分別在喜峰口至一片石,古北口、黃花鎮至居庸關段補徹山口水道,增築塞垣,即建城墻下可過山水的水關。
遼東鎮邊墻。史書一般都認為始築於明成祖永樂中罷海運以後,但對修築情況和位置走嚮又語焉不詳。稍詳確的記載是①遼西邊墻,興築於明英宗正統七年(1442)王翺提督遼東軍務,“躬出巡邊,自山海關直抵開原,高墻垣,深溝塹,五裏為堡,十裏為屯,烽燧斥堠,珠連璧貫。”(《全遼志》捲四,《皇明從信條》捲十八)遼西長槭西起山海關北錐子山吾名口薊鎮長城相接處,沿遼西走廊西山東坡嚮東北伸展至白土廠關(今遼寧黑山縣白廠門鄉)。②遼河套邊墻,《全遼志·邊防志》載,“畢恭守遼東,始踐山因河,編木為垣,久之乃易以版墻,而墩臺城堡,稍稍添置。”“至畢恭立邊後,將遼河套置於境內。”正德初年(1506)李承勳巡撫遼東,“題請修築邊墻,自遼陽三岔河北,直抵開原,延亙五百餘裏。”經過幾次修築,遼河套邊墻西自白土廠關順遼河西岸南下,經黑山縣東邊壕、臺安縣大臺子、六臺子,至海城縣牛莊鎮西北越過遼河,再折嚮東北,順遼河東岸至開原、昌圖縣境,止於鎮北堡。由於這道長城嚮南繞了一個大v形,傍遼河東西兩岸而置,故稱“遼河套長城”。③遼東邊墻,築於成化三年(1467)明軍驅走建州女真之後,韓斌、周俊先後建東州至草河十堡,鎮北、清陽二堡,至十五年(1479)加築邊墻自開原抵鴨緑江邊,十七年(1481)築鳳凰、鎮東、鎮夷三座邊城,至此,整個遼東邊墻總體完成。
明後期(1567~1620)長城的重建和改綫
隆慶、萬歷之際,蒙古族俺答部與明王朝議和互市,北方邊境稍安,邊患主要來自東北的女真族。萬歷初年,遼東鎮總兵李成梁拓邊建寬奠、孤山六堡,繼而重修遼東邊墻,“自綿州迤東抵三岔河,又自三岔直抵舊遼陽。”(《明神宗實錄》萬歷元年條)三岔河指遼寧海城市西北60裏,當時的遼河、渾河合流於此,遼河套長城南端。工程主要是建空心墻臺,用磚石為墻。萬歷四十七年
(1619)熊廷弼再次主持了修繕建堡的工役。
山海關至嘉峪關之間的邊墻重建工程主要是在長城上騎墻建大量的空心敵樓,易以磚石,加強防禦工程,局部地段改綫重建。
薊鎮長城。在譚綸、戚繼光主持下造磚石空心敵臺3
000座,增築山海關石墻至南海口入海(今老竜頭),修繕工程不僅是環衛京師的內長城,還擴大至今山西、河北交界的太行山內三關長城。
宣府鎮長城。隆慶二年(1568)總督方逢時補築北路竜門所外邊,起竜門所之盤道墩,(今河北赤城縣東),迄靖虜堡之大衙口
(今河北崇禮縣東南),將開平衛獨石堡圍在長城以內。萬歷以後,全部包磚。
大同鎮長城。萬歷初年(157441379)戶部發26萬餘金修補增築大同鎮屯堡257,敵臺1 028所,磚包。
山西鎮。萬歷二十三年(1595)巡撫李景重築雁門關邊墻,綿亙15裏。增修偏頭關、寧武關關城和沿太行[b嶺南下長城各關城、空心敵樓,皆甕磚。
榆林鎮。總兵和巡撫衙署成化中自綏德州城遷至榆林衛城後,延綏鎮亦稱榆林鎮。隆慶年間,巡撫王遘重建大邊長城;東起榆溪河西岸,西至保寧堡(今榆林市西南30餘裏);五年(1571)郜光先又督造榆溪河紅石峽以東至常樂堡(榆林市東北40餘裏)、保寧堡西南至波羅堡大川口無定河北岸的兩段長城;萬歷初,張守中殫力營建黃甫川至建安堡(今榆林市李傢峁村南)及波羅堡西南至鎮靖堡的數百裏大邊長城。這一帶河澤衆多,沙礫遍地,舊墻早已衝垮,此次施工砌石券水洞暗門、水口水眼、水道五百餘處,解决了城墻跨河的難題.同時“因邊為墩,因墩置院,因地築寨,補修改移,重新配置”,計修墩堠104,墩院484,寨城59使榆林鎮北邊長城最終定型,屹為巨障。萬歷三十五年(1607)榆林長城又進行了清除積沙、磚包臺堡的工程,並在榆林城北15裏紅山市口創建鎮北臺、高7丈,是明代萬裏長城沿綫最大的一座城臺。
寧夏鎮。公元1561年寧夏發生大地震,長城傾圮殆盡,隆慶年間首先重建黃河東岸坍塌的長城。萬歷初年開始補築或重建賀蘭山諸溝口的關墻,增築墩臺、大小堡寨。
固原鎮。隆慶五年(1571),總督王之誥、戴纔相繼主持新築裴傢川長城“於寧夏扯木峽舊堡河口、至五方寺塔兒灣白草[羊]川墩。”新築邊墻北自今寧夏中衛縣西界,循黃河南岸延伸,止於甘肅景泰縣五佛寺鄉對岸,與固原舊邊相銜,並建水安堡城(今靖遠縣石門鄉東南)駐軍戍墾。萬歷二十六年
(1598)大、小鬆山戰役以後,甘肅鎮拓新邊,爾起五佛寺南黃河西岸的索橋,與固原鎮裴傢川長城首尾相望,舊邊民城軍事地位衰落,固原鎮防守重心北移至黃河南岸裴傢川長城一綫,沿綫增建幾十座城堡墩臺,井開口互市,成為賀蘭山以西“西套”蒙古諸部同長城以內貿易的重要孔道之一。
甘肅鎮。明朝後期,長城大規模地重建與改綫主要發生在甘肅鎮防區內。隆慶五年
(1571)廖逢節主持數段重建工程。其一,西自甘州衛板橋堡(今臨澤縣板橋鎮),東自明沙堡(今張掖西北60),其二,東至板橋堡,西達鎮夷所(今高臺縣西北天城村)黑河東岸(今正義峽);其三,西起嘉峪關,東接鎮夷所黑河西岸;其四,自山丹衛教場東接古城窟界碑(今山丹縣城東南100)。重建工程重點是修復城垣,重挖塹壕,補砌排水道。萬歷二年(1574)以後陸續以青磚包砌,煥然改觀。萬歷二十六年(1598)三邊總督李汶集七路之師,分道出兵,進剿盤踞於大、小鬆山(今甘肅景泰縣壽鹿山、昌林山)一帶的韃靼阿赤兔等部。役平,遂築鬆山“新邊”。“河東自永安索橋至小鬆山雙墩分界,共一百八十裏;河西自泅水),土門至小鬆山雙墩分界,共二百二十裏。”(《秦邊紀略》捲一)河東指黃河以東的固原鎮,河西指甘肅鎮防地。永安索橋,位於今景泰縣東南黃河西岸;雙墩指景泰縣西北昌林山張傢梁,時為二鎮分界地;泅水堡、土門堡,即今古浪縣北的泅水、土門鄉。這條新邊長城東與黃河東岸的固原鎮裴傢川長城隔河相望,西同甘肅鎮古浪所、莊浪衛(今甘肅永登)舊邊相銜,構築於鬆山北麓與鹵磧沙灘之間,全長400餘裏,墻內新築土門、大靖、裴傢營、紅水河、三眼井、蘆塘營諸城堡,山甘肅、固原二鎮分防,使明王朝該段防綫自黃河沿岸嚮北推進了300餘裏,乃明後期修築長城的最大廠程。
明長城的九邊
明朝為了有效地對長城全綫進行防務管理和修築,將東起鴨緑江、西至嘉峪關的長城全綫劃分為九個防守區,委派總兵官統轄,亦稱鎮守,故,九個防區亦稱“九邊”、或“九鎮”。其總兵駐地和所轄長城的地段如下:
遼東鎮。總兵官初治廣寧衛(今遼寧北鎮),隆慶以後,鼕季移駐東寧衛(今遼寧遼陽)。所轄長城東起今丹東市寬甸縣虎山南麓鴨緑江邊,西至山海關北吾名口,全長975公裏。由寬奠堡、海蓋、開原、錦義、寧遠五參將分段防守。因遼東鎮長城大都沒有包磚,現存遺跡較少。
薊鎮。總兵官治三屯營(今河北遷西三屯營鎮)。管轄長城東起山海關老竜頭,西至黃榆關(今河北邢臺市西北太行山嶺),全長 1500多公裏。薊鎮長城分為薊州鎮、昌鎮、真保鎮三個管轄段。①薊州鎮又由三路副總兵分管:東路自山誨關至建昌營冷口;中路自冷口至馬蘭峪;西路自馬蘭峪至石塘路幕田峪。②昌鎮管界東自幕田峪連石塘路薊州界,西抵居庸關邊城,接紫荊關真保鎮界,由參將三人分三路鎮守,為:黃花鎮、居庸關、橫嶺口。③真保鎮管界自紫荊關沿河口,連昌鎮界,西抵故關鹿路口,接山西平定州界。又分為紫荊關、倒馬關、竜泉關、故關四參將分守。薊鎮長城是現存遺跡中保存最完整的一段。
宣府鎮。總兵官治宣府衛(今河北宜化)。管轄長城東起幕田峪渤海所和四海冶所分界處,西達西陽河(今河北懷安縣境)與大同鎮接界處,全長558公裏。本鎮地當京師西北門戶,形勢重要,邊墻堅固,有內、外
九重。總鎮之下,分六路防守。①東路,東起四海冶連昌鎮黃花鎮界,北至靖安堡,城垣長66.5公裏。②下北路,北起牧馬堡東際大邊,西抵樣田,南至長安嶺,城垣長
106.5公裏。③上北路,東起鎮安堡,北至大邊,西抵金傢莊,城垣長130.5公裏。④中路,東起赤城,西抵張傢門堡,城垣長89.
5公裏。⑤上西路,東起羊房堡,西至洗馬林,城垣長107公裏。⑥下西路,東起新河口.西至西陽河大同鎮平遠堡界,城垣長58公裏。宣府鎮長城遺跡東段磚石壘砌者,多被拆毀;西段夯土墻保存尚姦。
大同鎮。總兵官治大同府(今山西大同),管轄長城東起天成衛(今山西天鎮)乎遠堡界,西至丫角山(今內蒙古清水河縣口子上村東山)與山西鎮接界,全長335公裏。自東至西分八路鎮守,依次為新平路,東路、北東路、北西路、中路、威遠路、西路、井坪路。大同鎮長城遺跡磚石已被拆毀,夯土城墻保存尚完整。
山西鎮。也稱太原鎮。總兵官初治偏頭關(今山西偏關),尋移寧武所(今山西寧武)。管轄長城西起河麯(今山西河麯舊縣城)黃河東岸,經偏關、老營堡、寧武關、雁門關、平型關,東接太行山嶺之薊鎮長城,全長近800公裏。因其在宣、大二鎮長城之內,故又稱為內長城,偏頭、寧武、雁門合稱“外三關”,相對於薊鎮的“內三關”:居庸、紫荊、倒馬。山西鎮長城倚山而築,多為石墻,並置幾重,由北樓口、東路代州左、太原左(指寧武關)、中路利民堡、西路偏頭關左、河麯縣六參將分守,長城遺跡經過修復,尚為連貫。
延綏鎮。總兵官初治綏德州(今陝西綏德),成化以後移治榆林衛(今陝西榆林),故亦稱榆林鎮。管轄長城東起黃甫川堡(今陝西府𠔌縣黃甫鄉),西至花馬池(今寧夏????池),全長885公裏。在大邊長城南側另有“二邊”,東起黃河西岸(今陝西府𠔌墻頭鄉),麯折迂回,西至寧邊營(今陝西定邊)與大邊墻相接。分別由東、中、西、孤山堡、清平堡、榆林保寧堡六路參將分守。愉林鎮長城遺跡多被積沙掩埋,局部地段被推幹做了公路,僅夯土墩臺尚存。
寧夏鎮。總兵官治寧夏衛(今寧夏銀川),管轄長城東起花馬池(今寧夏????池)與延綏鎮長城接界處,西端止於寧夏中衛喜鵲溝黃河北岸(今寧夏中衛縣西南),全長830公裏,分五路防守。①東路,白花馬池營城東界,西至毛卜刺堡西境(今寧夏靈武東北寶塔鄉)。、②中路,東南自清水營城(今寧夏靈武縣磁窯堡鄉清水營村)東境與東路接界起,西北至橫成堡黃河東岸。③北路,由自橫城堡北境,西達鎮北堡南界(今寧夏賀蘭縣西).北路長城跨黃河嚮北繞了一個大弧形。④南路,白平羌堡北境(今銀川市千吉堡村,嚮南至大壩堡(今青銅峽市大壩村)。⑤西路,東起廣武營北界(今青銅峽市廣武鄉),西止於中衛西南喜鵲溝。寧夏鎮長城遺跡大部分埋於流沙之中,僅賀蘭山段石砌城垣有斷續殘存,並保存一段因斷層地震活動而造成的錯位現象。
固原鎮。總兵官治固原州(今寧夏固原),因總督陝西三邊軍務開府固原,所以也稱陝西鎮。管轄長城舊為東起延綏鎮饒陽水堡西界,西達蘭州、臨洮,綿延幹餘裏。明後期改綫重建,全鎮長城劃分四路分守。①下馬關路。東自延綏鎮饒陽水堡(今陝西定邊姬原鄉遼陽村)西界起,西達西安州所綿沙灣口(今寧夏海原縣西北棉山灣)。“梁傢泉新邊”東南起自今同心縣徐冰水村東南大羅山,西北過紅寺堡抵今中寧縣鳴沙鎮黃河南岸,亦屬此路分守。②靖虜路。東起乾????池堡東北綿沙灣口,西達平灘堡大狼溝墩
(今甘肅靖遠縣西南平灘鄉)。隆慶年間營建的“裴傢川邊墻”,東自中衛西南黃河南岸,西至迭烈遜堡南境(今靖遠縣水泉鎮西空心樓村)。③蘭州路。東起黃河東岸一條城堡
(今甘肅榆中縣青城鎮),西抵高山堡甫境
(今永靖縣境)。④河州路。北起河州衛(今甘肅臨夏市)黃河東岸,南達舊洮州堡(今甘肅臨潭)。⑤蘆塘路。東南起索橋,西北達紅水堡西境與甘肅鎮鬆山新邊分界。固原鎮長城遺跡除景泰縣境“鬆山新邊”保存較完整,其餘地段城墻圮坍嚴重,僅保存夯土墩臺。
甘肅鎮。總兵官治甘州衛(今甘肅張掖)。管轄長城東南起自今蘭州黃河北岸,西北抵嘉峪關南祁連山,全長800余公裏.劃分五路防守。①莊浪路,東南起自沙井堡
(今蘭州市黃河北沙井驛)與固原鎮安寧堡分界處,西北至鎮羌堡莊浪河南岸(今甘肅天祝縣金強驛)。②涼州路,東南起自安遠站堡南境(今天祝縣),達於定羌墩堡古城窟(今甘肅水昌西北)。③甘州路,東自山丹石峽口堡接涼州路界,西迄高臺所九壩堡西界。④肅州路,東起鎮夷所胭脂堡,接九壩堡西界,西止於嘉峪關南紅泉墩(今甘肅肅南裕固族自治縣祁文鄉卯來泉村西南)。⑤大靖路,東起阿壩嶺堡雙墩子,接固原鎮蘆塘路西界,西至泅水堡同涼州路舊邊相接。這一段稱“鬆山新邊”。甘肅鎮長城遺跡,雖經風沙剝蝕堆埋,仍保持連貫的墻體,山丹境內還保存着一段兩條以10餘米間距平行的墻體。
以上九鎮所轄長城總長度已超過萬裏,故稱“萬裏長城”,
明長城的建築結構和防禦體係 明長城由城墻、關、城堡,墻臺和煙墩等組成完整的軍事防禦工程體係。
城墻是長城工程主體,墻體依材料區分為磚墻、石墻、夯土墻、鏟山墻、山險墻、木柞墻、壕榨等類型,隨地形平險、取材難易而異。除薊鎮長城的墻身全部用條石、青磚砌築,其餘諸鎮長城多采用夯土墻,僅關門、敵樓包磚。鏟山墻指將天然山體鏟削成陡立的墻壁;山險墻一般依靠峻峭的山脊用磚石壘砌;木柞墻指樹林中的木柵欄墻;壕榨指挖掘壕塹後於一側的培築土垣。城墻斷面下大上小呈梯形,高厚尺寸亦隨形勢需要而異.城墻頂面,外設垛口,內砌女墻,兩面皆作垛口者,如北京幕田峪長城,顯示軍事控守地位的重要。磚、石結構的長城以北京八達峙居庸關為例,用整齊的條石砌城墻身外側,內部填充灰土碎石,平均高7~8米,基寬6~7米,頂寬5~6米。頂部用青磚砌成垛口、女墻,垛口高約1.8米,女墻高約1.2米。垛口開有隙望孔和射孔。墻體頂面用方磚鋪砌,兩側設有排水溝和出水石咀。墻身內側間隔修砌券門暗道,以供守城士卒上下。
明長城關城是出入長城的通道,也是長城防守的重點,建磚砌拱門,上築城樓和箭樓。一般關城都建兩重或數重,其間用磚石墻連接成封閉的城池,有的關城還築有甕城、角樓、水關或翼城,城內建登城馬道,以備駐屯軍及時登城守禦。關城與長城是一體的。
城堡按等級分為衛城、守禦或幹戶所城和堡城,按防禦體係和兵製要求配置在長城內側,間有設於墻外者。衛、所城之間相距約百餘裏,衛城周長6~9裏,千戶所城周長
4~5裏,磚砌城墻,外設馬面、角樓,城門建甕城,有的城門外還築月城或正對甕城門的翼城,以加強城門的控守。城內有衙署、營房、民居和寺廟。衛、所城與長城的距離或近或遠,視長城內位置適中,地勢平緩、便於屯墾的地方而建。堡城或稱邊堡,間距10裏左右,城周l~3裏,磚包城垣,開1~2門,建甕城門。城內有駐軍營房、校場、寺廟,邊堡同長城的間距一般不超過10裏,遇警時可迅速登城.
墻臺在長城上,約間隔300米設一座,突出墻外,臺面與城墻頂部相平,建鋪房,供守城士卒巡邏時遮避風雨,墻臺外滑砌有垛口,用於對攻城之敵進行側擊.敵臺,亦稱敵樓,跨城墻而建,分二層或三層,高出城墻數丈,開拱門,箭窗,內為空心,守城士卒可以居住,儲存火炮、彈藥、弓矢之類武器.頂面建樓櫓,環以垛口,供隙望之用。敵臺視長城險要之處而設,周闊十二丈,可容三、四十名軍士.空心跨墻敵臺是戚繼光任薊鎮總兵時所創建的。
煙墩也稱烽燧、烽堠、墩臺、亭、烽火臺等,是一種白天燃煙,夜間明火以傳遞軍情的建築物。多建於長城內、外的高山頂,易於 望的丘阜或道路折轉處。煙墩形式是一座孤立的夯土或磚石砌高臺,臺上有守望房屋和燃放煙火的柴草,報警的號炮、硫磺、硝石。臺下有用圍墻圈成的守軍住房、羊馬圈、倉房。煙墩的設置有四種:一是緊靠長城兩側,稱“沿邊墩臺”;二是嚮長城以外延伸的,稱“腹外接火墩”;二是嚮內地州府城伸展聯繫的,稱;“腹裏接火墩臺”;四是沿交通綫排列的,稱:“加道墩臺”。大約每隔10裏左右設一臺,恰好在人的視力所及範圍內。今河北、山西省交界處的內長城,因山勢險峭依山為障而未築墻,僅在山隘𠔌口、河流折麯崖岸處建磚砌空心敵樓,依次編號為“×字××號臺”,駐兵把守,兼有守禦和傳遞信號之用。
明長城是中國歷史上費時最久,工程最大,防禦體係和結構最為完善的長城工程,它對明朝防禦掠擾,保護國傢安全和人民生産生活的安定,開發邊遠地區,保護中國與西北域外的交通聯繫都起過不小的作用。它充分體現了中國古代建築工程的高度成就和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 |
|
Ming Changcheng明長城 明代北部地區的軍事防禦工程。亦稱邊墻。西起嘉峪關,東達鴨緑江,橫貫甘肅、寧夏、陝西、山西、內蒙古、河北、北京、天津、遼寧等省、市、自治區,全長6300多公裏,是現存歷代長城遺跡中最完整、最堅固、最雄偉的實物。1949年以前,一些學者對明長城的研究大都衹停留在文獻史料上,僅對個別關口、城堡遺址進行過考察。1952年郭沫若提出了要維修長城重要遺址的意見,文化部文物局派專傢對居庸關八達嶺、山海關、嘉峪關等長城、關隘進行了勘查設計與維修。1956年對明長城的全綫進行了初步普查,各省、市、自治區公佈了重點地段或關隘、墩堡為文物保護單位。1961年國務院將山海關、居庸關八達嶺、嘉峪關、平型關等處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1年國傢文物局和文化部又組成了4個小組,對明長城全綫進行了實地勘查,並發現了河北灤平沙嶺口(稱金山嶺)、北京懷柔慕田峪等處保存得較好的長城地段。 明長城的修建 修築明長城的目的主要是為了防禦北方遊牧民族統治者的騷擾。明朝自始至終對北方防務的建設非常重視。長城、關隘、墩堡的修築工程,在明朝的 270多年中幾乎沒有中斷過,逐步形成了“九邊”分區防守,分段管理和修築長城的制度。據《明史·兵志》記載,初設遼東、宣府、大同、延綏四鎮,繼設寧夏、甘肅、薊州三鎮,而太原總兵治偏頭,三邊製府駐固原,亦稱二鎮,是為“九邊”。明長城對於明朝政權的鞏固,北部地區農牧業生産的安定,國傢的安全都起了積極的作用。在防務佈局上采取列鎮屯兵,分區防守。在修築工程上采取分區、分片、分段包修。如1952年在居庸關、八達嶺城墻上發現的明萬歷十年(1582)的石碑上就記載着長城的包修辦法。 明長城的九鎮(九邊)明朝為了便於對長城全綫的防務管理和修築,將全綫分為九鎮。委派總兵(亦稱鎮守)官統轄,亦稱之為九邊重鎮。其總兵駐地和所轄長城的地段如下:①遼東鎮。總兵駐地在遼陽(今遼寧省遼陽),後又移駐北鎮(今遼寧北鎮)。所管轄的長城南起今丹東東北鴨緑江邊,西至山海關,全長975公裏。此鎮長城到明朝中期以後即很少修葺,大都沒有包磚,遺跡保存較少。②薊鎮。總兵駐地在三屯營(今河北遷西)。管轄的長城東起山海關,西至居庸關灰嶺口,全長600多公裏,是現存長城中保存最完整的一段。戚繼光任薊鎮總兵時創建的騎墻敵臺,改進了長城的防禦工事,不僅增強了防禦能力,而且也使長城更加壯觀。其主要工程就在這一段上。③宣府鎮。總兵駐地在今河北宣化。管轄的長城東起居庸關,西至西渾河(在山西大同東北),全長 511.5公裏。宣府鎮長城的位置正位於明朝都城的西北,形勢十分重要,所以城墻十分堅固,有的地方有內外九重城墻。兵力配備也很雄厚,總鎮之下,分作四“路”防守。④大同鎮。總兵駐地在山西大同。管轄的長城東起鎮口臺(今山西天鎮東北),西至鴉角山(也稱丫角山,在今山西偏關東北),全長335公裏。⑤太原鎮。亦稱山西鎮,總兵駐地在偏關。管轄的長城西起山西河麯黃河岸邊,經偏關、老營堡、寧武、雁門關、平型關、竜泉關、固關而達黃榆嶺(山西和順縣東),全長 800余公裏。其作用是為了加強都城的防禦,因其在大同、宣府兩鎮長城之內,所以又稱之為內長城。這一鎮的長城極堅固,並有石墻,有些地方石墻多達20多重。⑥延綏鎮。亦稱作榆林鎮,總兵駐地在榆林堡(今陝西榆林)。管轄的長城東起清水營(今陝西府𠔌),西至花馬池(今寧夏????池),全長 885公裏。⑦寧夏鎮。總兵駐地在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管轄的長城東起大????池(今寧夏????池),西至蘭靖(今甘肅臯蘭、靖遠),全長1000公裏。⑧固原鎮。總兵駐地在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管轄的長城東起陝西靖邊與榆林鎮長城相接,西達臯蘭與甘肅鎮相接,全長 500公裏許。這鎮的長城也有好幾重。⑨甘肅鎮。總兵駐地在今甘肅張掖。管轄的長城東起金城(今蘭州),西至嘉峪關祁連山下,全長800余公裏。 [明長城九鎮位置示意圖] [山海關城樓] [娘子關] 以上九鎮所轄長城的總長度合計6300余公裏。這衹是文獻上記載的長度,而實際長度還不止此。 明長城的建築結構與工程設施 長城由各種城、關、隘口、敵臺、煙墩(即烽火臺)、堡子、城墻等共同組成一個完整的防禦工程體係。據《明史·兵志》記載,自京師達於郡縣,皆立衛所。外統之都司,內統於五軍都督府。 [陝西榆林明長城殘缺的北臺] 城墻是主要建築工程,6000多公裏的城墻把成百座雄關隘口,上萬個煙墩、敵臺連結在一起,構成了古代建築工程史上的奇觀。城墻的結構有磚、有石、有磚石合築、有泥土夯築,有劈山墻、山險墻、木柞墻、邊壕等等。城墻的高低寬窄,隨地形的情況和險要形勢而異。凡山高地險處,城墻略低窄一些。平地或衝要處,則城墻高大寬闊。北京八達嶺長城城墻(關城附近),平均高約7~8米,城墻墻基寬約6~7米,墻頂寬約5~6米。城墻斷面下大上小呈梯形,城墻頂部內設宇墻,外設垛口,宇墻高約1.2米,垛口高約1.8米。垛口上有望口和射孔。在城墻內側隔不多遠就有一個券洞以供守城士卒上下。八達嶺和整個薊鎮長城的墻身均用整齊的條石砌築,內填碎石和灰土。墻頂、垛口和宇墻則用條磚和方磚鋪砌,較之以往各個時代的長城,在建築材料和施工技術上都有很大的改進。 墻臺和敵臺在城墻之上,隔200~300米有一個突出墻外的臺子叫做墻臺,與城墻的高度相當,墻臺上有房屋,叫做鋪房,是守城士卒巡邏時遮風避雨之所。敵臺亦稱作敵樓,跨建在城墻之上。有兩層或三層的,守城士卒可居住在裏面。在敵臺內可儲存槍炮、彈藥、弓矢之類的武器。這種跨建在城墻上的敵臺是明朝抗倭名將戚繼光任薊鎮總兵時所創建的。 [八達嶺明長城城墻及敵臺] 煙墩即秦、漢以來所稱之亭、燧、烽燧、烽火臺等,是一種利用烽火、煙氣以傳遞軍情的建築物。白天燃煙,夜間放火。煙墩的形式是一個獨立的高臺建築,設於高崗、丘阜或平地孤回轉折之處,以便互相望、傳遞信號。高臺之上有守望用的房屋和燃煙放火的設備。臺子下面還有守衛的房屋和羊馬圈以及倉房等建築。煙墩的設置有4:一是設在長城兩側的;二是嚮長城以外伸展的;三是嚮內地都城聯繫的;四是與鄰近州縣、關口、路、鎮聯繫的。大約每隔2.5~5公裏左右設一臺。 羅哲文 |
|
Ming Changcheng
明長城
明代北部地區的軍事防禦工程。亦稱邊墻。西起嘉峪關,東達鴨緑江,橫貫甘肅、寧夏、陝西、山西、內蒙古、河北、北京、天津、遼寧等省、市、自治區,全長6300多公裏,是現存歷代長城遺跡中最完整、最堅固、最雄偉的實物。1949年以前,一些學者對明長城的研究大都衹停留在文獻史料上,僅對個別關口、城堡遺址進行過考察。1952年郭沫若提出了要維修長城重要遺址的意見,文化部文物局派專傢對居庸關八達嶺、山海關、嘉峪關等長城、關隘進行了勘查設計與維修。1956年對明長城的全綫進行了初步普查,各省、市、自治區公佈了重點地段或關隘、墩堡為文物保護單位。1961年國務院將山海關、居庸關八達嶺、嘉峪關、平型關等處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1年國傢文物局和文化部又組成了4個小組,對明長城全綫進行了實地勘查,並發現了河北灤平沙嶺口(稱金山嶺)、北京懷柔慕田峪等處保存得較好的長城地段。
明長城的修建 修築明長城的目的主要是為了防禦北方遊牧民族統治者的騷擾。明朝自始至終對北方防務的建設非常重視。長城、關隘、墩堡的修築工程,在明朝的 270多年中幾乎沒有中斷過,逐步形成了“九邊”分區防守,分段管理和修築長城的制度。據《明史·兵志》記載,初設遼東、宣府、大同、延綏四鎮,繼設寧夏、甘肅、薊州三鎮,而太原總兵治偏頭,三邊製府駐固原,亦稱二鎮,是為“九邊”。明長城對於明朝政權的鞏固,北部地區農牧業生産的安定,國傢的安全都起了積極的作用。在防務佈局上采取列鎮屯兵,分區防守。在修築工程上采取分區、分片、分段包修。如1952年在居庸關、八達嶺城墻上發現的明萬歷十年(1582)的石碑上就記載着長城的包修辦法。
明長城的九鎮(九邊) 明朝為了便於對長城全綫的防務管理和修築,將全綫分為九鎮。委派總兵(亦稱鎮守)官統轄,亦稱之為九邊重鎮。其總兵駐地和所轄長城的地段如下:①遼東鎮。總兵駐地在遼陽(今遼寧省遼陽),後又移駐北鎮(今遼寧北鎮)。所管轄的長城南起今丹東東北鴨緑江邊,西至山海關,全長975公裏。此鎮長城到明朝中期以後即很少修葺,大都沒有包磚,遺跡保存較少。②薊鎮。總兵駐地在三屯營(今河北遷西)。管轄的長城東起山海關,西至居庸關灰嶺口,全長600多公裏,是現存長城中保存最完整的一段。戚繼光任薊鎮總兵時創建的騎墻敵臺,改進了長城的防禦工事,不僅增強了防禦能力,而且也使長城更加壯觀。其主要工程就在這一段上。③宣府鎮。總兵駐地在今河北宣化。管轄的長城東起居庸關,西至西渾河(在山西大同東北),全長 511.5公裏。宣府鎮長城的位置正位於明朝都城的西北,形勢十分重要,所以城墻十分堅固,有的地方有內外九重城墻。兵力配備也很雄厚,總鎮之下,分作四“路”防守。④大同鎮。總兵駐地在山西大同。管轄的長城東起鎮口臺(今山西天鎮東北),西至鴉角山(也稱丫角山,在今山西偏關東北),全長335公裏。⑤太原鎮。亦稱山西鎮,總兵駐地在偏關。管轄的長城西起山西河麯黃河岸邊,經偏關、老營堡、寧武、雁門關、平型關、竜泉關、固關而達黃榆嶺(山西和順縣東),全長 800余公裏。其作用是為了加強都城的防禦,因其在大同、宣府兩鎮長城之內,所以又稱之為內長城。這一鎮的長城極堅固,並有石墻,有些地方石墻多達20多重。⑥延綏鎮。亦稱作榆林鎮,總兵駐地在榆林堡(今陝西榆林)。管轄的長城東起清水營(今陝西府𠔌),西至花馬池(今寧夏????池),全長 885公裏。⑦寧夏鎮。總兵駐地在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管轄的長城東起大????池(今寧夏????池),西至蘭靖( |
|
|
|
西安明長城 | 明長城遺址 | 榆林明長城 | 山丹漢明長城 | 三關口明長城 | 明長城磚窯群 | 青藏高原明長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