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明太祖 ( 朱元璋 )墓。在 南京市 紫金山 (即 鍾山 )南麓。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陵前有石人、石獸群、神功聖德碑等。參見“ 孝陵 ”。 |
|
在江蘇省南京市鐘山西南坡獨竜阜。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建於1381-1383年。馬皇后先於明太祖葬入,因馬皇后謚“孝慈”,故名“孝陵”。陵前有八百多米長的神道,兩旁立有石人、石獸十八對。陵墓現存有寶城、明樓和神功聖德碑等,明樓後是陵寢,是明太祖和馬皇后的合葬處。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
明孝陵聯繫方式地址:東郊紫金山南麓獨竜阜玩珠峰下
郵編:210000
電話:025-84446111明孝陵投訴電話南京市旅遊投訴電話:025-52260123
江蘇省旅遊投訴電話:025-83418185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明孝陵景區榮譽aaaa級景區、世界文化遺産明孝陵門票價格50元(包括明孝陵、梅花山、紅樓藝文苑三個景點),晚7點以後免票參觀。明孝陵節慶活動金陵燈會,梅花節,爬城頭,上巳節明孝陵開放時間開放時間:08:00-18:00明孝陵最佳旅遊時間春、秋二季最佳
明孝陵導遊圖明孝陵交通圖明孝陵周邊中心城市及車程從上海至此(313)公裏
從杭州至此(332)公裏
從南京至此(0)公裏明孝陵特別提醒推薦遊覽綫路下馬坊—神烈山碑—大金門—紅門和西紅門—四方城(即"大明孝陵神功聖德碑"亭)--石刻明孝陵美食特色菜:南京板鴨、????水鴨、脆皮牛柳、旱蒸騰鳥、臭面筋、菊葉栳鴨蛋湯、水煮鱔片、鴨血粉絲湯、獅王府獅子頭
小吃:幹絲、燒餅、小籠包子、拉麵、薄餅、蔥油餅、豆腐澇、湯面餃、菜包、酥油燒餅、甜豆沙包、雞面幹絲、春捲、燒餅、牛肉湯、小籠包餃、壓面、蟹黃面、長魚面、牛肉鍋貼、回鹵幹、鹵茶雞蛋、糖粥藕、尹氏雞汁湯包
秦淮小吃
第一絶:永和園的黃橋燒餅和開洋幹絲
第二絶:蔣有記的牛肉湯和牛肉鍋貼
第三絶:六鳳居的豆腐澇和蔥油餅
第四絶:奇芳閣的鴨油酥燒餅和什錦菜包
第五絶:奇芳閣的麻油素幹絲和雞絲澆面
第六絶:蓮湖糕團店的桂花夾心小元宵和五色小糕
第七絶:瞻園面館熏魚銀絲面和薄皮包餃
第八絶:魁光閣的五香豆和五香蛋
土特産:花香藕、櫻桃、燒酒、陵園西瓜、張小泉刀、金陵闢邪、金陵金箔、雲錦、雨花石明孝陵購物南京的工藝品種類繁多,其中較為有名的有雲錦、江寧金箔製品、天鵝絨、仿古牙雕及木雕等,選購正宗雲錦可到江東門的南京雲錦研究所。除此之外,南京雨花臺所産的雨花石也是值得收藏的旅遊紀念品,在雨花臺、夫子廟地區和工藝美術大樓都有銷售。由雨花石引出的“南京奇石”也正在南京的市場上興旺,有興趣的人去石市場閑逛,說不定還會碰到一些有趣的名石。
如果要想帶一些小食品給傢人,南京的香腸、香肚、真空桂花????水鴨是必不可少的,也別忘了又香又好吃的南京小粒玫瑰花生,在中央商場和各大超市都能買到。另外有雨花茶,春天的新茶品質最好。明孝陵交通乘遊2、3路、20路車可達。明孝陵玩法懷古
明孝陵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也是我國現存古代最大的帝王陵之一。坐落在鐘山南麓獨竜阜玩珠峰下,建於1383年(明代),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
陵墓建築宏偉,陵園圍墻長達45公裏,孝陵分前、後兩大部分。前部從下馬坊開始經四方城,內有“大明孝陵神功聖德碑”巨碑及神道,兩旁有石獸、望柱、石翁仲等;後部由正門、“治隆唐宋”碑、孝陵殿、方城、寶城等組成。朱元璋和馬皇后就葬在寶城後的土山獨竜阜下。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當年陵園內亭閣相接;享殿中煙霧繚繞,鬆濤林海,鹿鳴其間,氣勢非凡。因屢遭兵火,現僅存神烈山碑,下馬牌坊,大金門,四方城及神功對德碑,神道石獸獅,獬豸,駱駝象,麒麟,馬等六種24衹,神道石柱二,文臣武將各四。
陵墓的神道從四方城開始。四方城是一座碑亭,位於衛橋與中山陵之間,其頂部已毀,僅存方形四壁,內有立於龜趺座上的石碑一塊,碑高8.78米。碑文由朱棣親撰,計2746字,詳述明太祖的功德。碑座、碑額雕琢瑰麗。
神道由此嚮西經外金水橋(今紅橋),繞過梅花山再折嚮北,長約1800米。其中段為石象路,這段路上相嚮排列着12對石獸,分別是獅、駱駝、象和馬等6種,每種兩對,姿態是一對伏,一對立。後面是一對高大的華表,上雕雲竜,氣勢不凡。
折嚮北面的神道上分別列着4對身着盔甲或蟒袍的文臣武將,可惜有些已經損壞。石人石獸的體型都很巨大,是明代石刻的藝術珍品。
明孝陵的朱紅大門坐北朝南,正對梅花山,門額上書“明孝陵”三字。碑亭後原建有兩禦亭,西邊叫宰牲亭,東邊的稱具服殿,今均已毀壞,僅存一些石柱和石井欄等。在原享殿的位置上尚可見到64個石柱的基礎,由此可以想象當年享殿的規模是很大的。
現在享殿為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復建,比原來的要小得多,內供奉朱元璋畫像。享殿後是一片縱深100餘米、寬數十米的空地,中間有甬道,兩邊林木茂盛。甬道盡頭有石橋,稱大石橋,又稱升仙橋,意思是過了此橋即為“仙界”。
橋北是一座寬75米、高16米、進深31米的城堡式建築,稱方城。出隧道東西各有石級可登城頂。城頂原建有宮殿式建築明樓,明樓頂部及木質結構已毀,現僅存四面磚墻。在方城頂上極目遠眺,東面有中山陵,南面是梅花山,西面有中山植物園,北面是“寶頂”,寶頂是一個直徑約400米的圓形大土丘,即朱元璋和馬皇后合葬的地宮。它的四周有條石砌成的石壁,其南邊石壁上刻有“此山明太祖之墓”七個大字。四周樹木蔥蘢,鬆濤陣陣,令人不禁而發思古之幽情。
明孝陵經過600多年的歷史滄桑,許多建築物的木結構部分已不存在,但它的所有建築遺存郜完好地保留在原地,空間佈局上完整如初,文化遺存所在的自然景觀未受損壞,它們足以顯示明孝陵在中國帝陵發展過程中所擁有的獨特的設計理念、制度格局、營造規模和藝術成就。如今,分佈於北京、湖北、河北等省、市的明清皇傢陵寢都是以明孝陵的規製和模式而建造的,從這種意叉上說,明孝陵不愧是一件天才的藝術傑作,是中國文化發展到高度成熟時期的一項綜合性成果,它開創了明清帝陵的一代新製,在中國帝陵發展史中具有里程碑的價值和地位。
明孝陵建成後,明、清兩代的多位皇帝,太平天國領袖洪秀全,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孫中山以及明代以降的許多政治傢、軍事傢、文學家頻繁拜謁、憑吊明孝陵,題詞吟詩,抒發自己的思想、抱負和情懷。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明孝陵成為增強民族凝聚力的標志物。
明孝陵繼承了漢、唐、宋帝陵制度的某些方面,如陵宮前設置神道,神道兩側設置石象生、勳臣等,但明孝陵的主要特質是六大創新:
明東陵和孝陵共用一條主神道
明孝陵的陵區內,既有朱元璋及皇后合葬的孝陵.又有皇太子朱標的東陵。東陵經考古勘探,未見有單獨設置的神道石刻和禦河上的禦橋,說明東陵和孝陵共用一條主神道。
分佈於南京周圍的南朝梁臨川王蕭宏傢族墓地,已出現共用一條神道的現象,但南朝這一共用神道的現象末得到普及和傳承,更未被隋、唐、宋、元各代的統治者所接受。朱元璋或是承襲了南朝遺風,或是出於地形地貌的考慮,開刨了第一代皇帝陵寢的神道為後世子孫所共用的制度。這一制度為北京明十三陵所承繼。
神道蜿蜒麯折
中國明代以前的帝陵,神道一般均處於陵墓的巾軸綫上。明孝陵在神道設計上並未因循守舊,而是富有創新。神道不僅不在陵墓中軸綫上,而且因形隨勢,蜿蜒麯折。這種不拘一格的設計,一般認為是法地,或以為是象天。無淪是法地還是象天,都與中國的傳統文化有關,都是巾國傳統文化的一種體現。明孝陵砷道蜿蜒麯折的佈局,在中國歷代帝陵中具有唯一性。
神道石刻整體宏大與局部精細融為一體
在造型藝術方面,明孝陵神道石刻風格多樣,造型厚重簡樸,以形體高大取勝,象、望柱等石刻皆為巨製。在雕刻技法方面,註重寫實,離巧於拙,多用減地技法,綫條圓潤流暢,細徽處精雕細琢,甚至在象耳朵上雕刻出若隱若現的耳脈、在獬豸和麒麟腦後雕刻出千絲萬縷的鬃毛。明孝陵神道石刻將整體宏大與局部精細融為一體,代表了中國明初石雕藝術的最高水平。
排水係統熔科學性和藝術性為一爐
南京地處長江下遊,為多水地區,雨量充沛。鐘山的岩層由北嚮南傾斜,主峰的雨水主要經獨竜阜孝陵陵宮區域排泄。明孝陵必須建有完善的排水係統,才能確保陵宮的安全。因此,在孝陵陵區內設有外禦河、內禦河和寶城禦河三條排水係統。這三條禦河將陵域劃分成導引區、神道區、前朝區和後寢區,同時通過禦橋,將這四個區連接成一個和諧的整體。這三條排水係統不但未打破陵域空間的有序性和完整性,而且利用禦橋將陵域裝點得更為完美,更富有生機,在規劃和設計上可謂獨具匠心。
除三條禦河外,陵宮地下還建有巨大的涵道,以增加雨季的泄洪量。陵宮內則建有地下排水管道,地面建築周圍均以磚鋪設散水和明溝,享殿臺基四周有數十個嚮外懸挑的精美的散水螭首,陵宮宮墻外也以磚鋪設散水,並以磚石砌建擋土墻。
建築風格、技術和構件樣式具有典範意義
在明孝陵的建築設計上,首創了在封土及寶城前建築方城和明樓的佈局格式,使後寢部分顯得氣勢雄偉,凌駕於其它區域之上。大金門、碑樓、享殿、方城等大型建築,普遍使用石質須彌座作為基座,使建築顯得厚實、堅固、莊重、高貴。大型建築的頂部則根據建築本身在陵寢中所處主次位置,覆蓋尺寸不一、釉色各異的琉璃構件,顯示出富貴、華麗、崇高和威嚴。
大金門、碑樓、享殿、陵宮門等大型建築的門頂均為拱券形,特別是明樓的拱券頂隧道高大深長,頗為壯觀。拱券形門頂的式樣雖早已有之,但像明孝陵地面建築的拱券形門頂的拱券跨度之高大,建造之精美,在殿宇建築中前所未有。明孝陵的磚石建築,是中國建築史上大跨度磚拱技術運用於殿宇建築的成功範例。
明孝陵享殿臺基上的大型鼓鏡式柱礎,其形製起源於明初南京,與宋代及其以前官式建築所使用的覆盆式柱礎和江浙一帶民間流行的鼓橙狀柱礎完全不同。鼓鏡式柱礎普遍用於明都南京的官式建築,後隨永樂遷都而將其式樣帶到北京,幾乎成為明、清官式建築柱礎的唯一風格。
明孝陵建築頂脊上的琉璃竜吻,其形製既不同於江南普遍流行的鰲魚吻,也與蘇州、紹興等地發現的柔麯碩長的竜吻有別。明孝陵建築所創製的脊飾竜吻的造型式樣為北京明、清官式建築所承襲,並在此後的明、清官式建築頂脊上得到廣泛的應用。
總之,明孝陵具有的獨特價值和普遍價值,影響深遠。它是明初政治思想、社會文化、審美意識、建築技術和國傢財力的結晶。陵寢佈局設計和建築形式,具有鮮明的時代風格和典範精神。既繼承了漢、唐、宋帝陵制度中的優秀成分,又創建了新的帝陵制度。明孝陵的陵寢制度,規範着明、清兩代500多年帝陵建設的總體格局和風貌,其地位崇高,影響極為深遠。
明孝陵有四大謎團
謎團之一:朱元璋是否葬在獨竜阜
明孝陵是朱元璋的陵寢建築,但其地宮的具體位置在哪裏,一直衆說紛紜,史無定論。加之朱元璋下葬時曾有13個城門同時出殯和葬於南京朝天宮、北京萬歲山等民間傳說,因此朱元璋是否真的葬在明孝陵,成為數百年來人們心中揮之不去的謎團。
為了弄清歷史真相,1998年開始,南京市文物研究所與中山陵園管理局文物處考古專傢用近6年時間,首次采用精密磁測等多種高科技手段,結合傳統勘探方法探測地宮。考古專傢認為這裏就是明孝陵地宮的中心位置,朱元璋就葬在獨竜阜下數十米處,而且這座地下宮殿保存完好,排除了過去流傳的地宮被盜之說。
謎團之二:墓道為什麽是彎麯的
明孝陵與歷代帝王陵寢相比,有許多不同之處,其中之一就是墓道彎麯不直。通過探測,結果發現竟是兩種不同岩石所致。明樓以北的山坡,地下由兩種不同岩石組成,西側是下中侏羅紀的礫岩,東側是稍晚的長石石英砂岩。
由於西側岩石硬度強,開挖睏難,考古專傢根據寶城內的地質特徵,認為應不排除存在這樣一種可能:當年明孝陵的建築工程主持者已註意到本地岩石性差異,而修改原有的施工方案。
當然,這衹是對明孝陵墓道偏於寶城一側起因的一種推測。此外,還有兩種說法:一是陵宮前對梅花山,這裏是孫權陵墓所在,朱元璋曾說過要孫權這條好漢為他看大門,所以神道不得不改直行彎;二是朱元璋是農民出生的皇帝,做事不拘成法,勇於創新,在陵寢建築上也別出心裁。
謎團之三:“龜趺馱碑”究竟何用
在四方城東南約100米的山𠔌裏躺着一隻石龜,它的頭朝嚮山𠔌(東南方)的出口,似乎一直想爬出那幽深的帝陵區。人們在距龜趺30米處又發現了一通碑材橫臥於地面。碑材兩端有榫,其中一榫正好是插入龜趺背上之孔槽尺寸。這說明它們屬配套的一件文物,即“龜趺馱碑”。這件文物位於明孝陵大金門內、孝陵神功聖德碑亭之東,兩者處於東西同一直綫上,時代相同,體量龐大,卻碑上無文。它是幹什麽用的?文物專傢至今沒有解開這個謎。
謎團之四:明孝陵為何呈“北斗”佈局
儘管孝陵建造時間綿延了30多年,但其規劃設計應大體上是一次完成的。考古專傢在明孝陵考古調查中發現,從平面上觀察,孝陵主體從大金門經神道直到寶城,其佈局呈北斗星狀。
考古專傢們認為,朱元璋在他的陵寢規劃設計上采用象徵手法,以北斗作總體規劃,既吸納中國古代,尤其是元、明時代人死後“魂歸北斗”的思想,又采取了天帝所居北斗並被“四靈”相繞的神秘佈局。 |
明孝陵簡介 Xiaoling Introduction |
南京明孝陵在南京市東郊紫金山(鐘山)南麓獨竜阜玩珠峰下,茅山西側。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馬氏合葬於此。作為中國明陵之首的明孝陵壯觀宏偉,代表了明初建築和石刻藝術的最高成就,直接影響了明清兩代500多年帝王陵寢的形製。依歷史進程分佈於北京、湖北、遼寧、河北等地的明清帝王陵寢,都是按南京明孝陵的規製和模式營建的。明孝陵建於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翌年馬皇后去世,葬入此陵。因馬皇后謚“孝慈”,故陵名稱“孝陵”。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逝,啓用地宮與馬皇后合葬。至明永樂十一年(1413年)建成“大明孝陵神功聖德碑”,整個孝陵建成,歷時30餘年。明孝陵也是我國現存古代最大的皇傢陵寢之一,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
明孝陵經歷了600多年的滄桑,許多建築物的木結構已不存在,但陵寢的格局仍保留了原恢弘的氣派,地下墓宮完好如初。陵區內的主體建築和石刻,方城、明樓、寶城、寶頂,包括下馬坊、大金門、神功聖德碑、神道、石像路石刻等,都是明代建築遺存,保持了陵墓原有建築的真實性和空間佈局的完整性。特別是明孝陵的“前朝後寢”和前後三進院落的陵寢製,反映的是禮製,但突出的是皇權和政治。明孝陵是現存建築規模最大的古代帝王陵墓之一,其陵寢制度既繼承了唐宋及之前帝陵“依山為陵”的制度,又通過改方墳為圜丘,開創了陵寢建築“前方後圓”的基本格局。明孝陵的帝陵建設規製,一直規範着明清兩代500餘年20多座帝陵的建築格局,在中國帝陵發展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所以,明孝陵堪稱明清皇傢第一陵。這座已有600多年歷史的明代皇傢陵墓以其墓主顯赫、規模宏大、形製獨特、背依鐘山環境優美而著名於世。是中國現存最大的陵墓之一。
1961年,明孝陵被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7月,在第27屆世界遺産大會上,明孝陵作為“明清皇傢陵寢”擴展項目被列入《世界遺産名錄》,成為世界遺産成員。世界遺産委員會評價:明清皇傢陵寢依照風水理論,精心選址,將數量衆多的建築物巧妙地安置於地下。它是人類改變自然的産物,體現了傳統的建築和裝飾思想,闡釋了封建中國持續五百餘年的世界觀與權力觀。明清皇傢陵寢分佈於北京、河北、遼寧、安徽、江蘇等地,是中國明清兩朝皇帝陵寢建築群,按照嚴格的等級規製營建,具有完整的地上、地下建築體係,佈局嚴謹,規模宏大,建築華美,工藝精細,體現了中國封建社會最高的喪葬制度。200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産委員會認定其符合世界文化遺産的標準,並將明顯陵、清東陵、清西陵作為明清皇傢陵寢列入《世界遺産名錄》。 |
建築特色 Architectural Features |
明孝陵的神道石刻是中國帝王陵中唯一不呈直綫,而是環繞建有三國時代孫權墓的梅花山形成一個彎麯的形狀,形似北斗七星。由衛崗的下馬坊至文武方門的神道長達2400米左右。下馬坊即孝陵的入口處,是一座二間柱的石牌坊,額枋上刻「諸司官員下馬」六個楷書大字,謁陵的文武官員,到此必須下馬步行。沿神道依次有:下馬坊、禁約碑、大金門、神功聖德碑碑亭、禦橋、石像路、石望柱、武將、文臣、欞星門。過欞星門折嚮東北,便進入陵園的主體部分。這條正對獨竜阜的南北軸綫上依次有:金水橋、文武方門、孝陵門、孝陵殿、內紅門、方城明樓、寶頂等建築。陵寢建築都是按中軸綫配製,體現了中國傳統建築的風格。
明孝陵地面木結構建築大多毀於1853年清軍與太平軍之戰,現僅存下馬坊、禁約碑、內紅門、碑亭中壁、石像路、方城明樓下部等磚石建築。明孝陵佈局宏雄,規製嚴謹,陵神道開了彎而且長的先例並影響了明清兩代。陵園縱深2.62公裏,當年圍繞的紅墻周長22.5公裏。 |
|
明孝陵修建工程從洪武十四年(1381年)動工,於洪武十六年完成了陵墓的享殿等主體工程,先後調用軍工10萬,至永樂三年(1405年)建成,歷時25年。其總體佈局分兩部分:一是導引建築的神道,二是陵寢主體建築。
明孝陵在清代曾受到過多次重創,尤其清代鹹豐年間的戰火幾乎讓明孝陵地表建築毀於一旦,康熙手書的禦碑甚至倒地破碎。一直到同治三年(1864年)九月,曾國藩奉詔祭陵,纔着手修復明孝陵。當時,曾國藩派員勘估,明孝陵維修實際需白銀20萬兩,但是清朝財政拮据,結果最後衹用了740兩銀子做了一些小維修,那塊「治隆唐宋」禦碑也被扶起粘合,至今碑身上還看得到一道補過的裂痕。原本人們可以從石碑左右二邊繞過,而在1980年代以後,整個石碑左右都被水泥所固定,一直到屋頂;所以現在要先從禦碑殿出來,纔可以看到龜趺的後面。
方城的後面是朱元璋及皇后馬氏合葬的地宮俗稱「寶城」,是一個直徑約400米的圓形大土丘。寶城厚實堅固,依山勢高低起伏,下砌巨石,上用明磚壘築,厚約1米;在南邊石壁上刻有「此山明太祖之墓」七個大字。整個陵園明朝時曾種植松樹十萬株,放養懸挂銀牌的長生鹿一千頭,到明末清初的時候,就損失淨盡了。至今孝陵從未被盜過。
史料記載,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下令建陵。第二年8月,馬皇后去世,9月葬入此陵墓,定名為“孝陵”。孝陵之名,取意於謚中的孝字,有“以孝治天下”之意,一說是馬皇后謚“孝慈”,故名。明孝陵永樂3年(1405年)建成,歷時25年。明皇室先後調用軍工10萬,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明孝陵規模宏大,建築雄偉,形製參照唐宋兩代的陵墓而有所增益。建成時圍墻內享殿巍峨,樓閣壯麗,南朝七十所寺院有一半被圍入禁苑之中。陵內植鬆十萬株,養鹿千頭。因屢遭兵火,明孝陵除陵寢地宮外,現僅存神道、下馬牌坊、大金門、四方城等。
墓區的建築大體分為兩組:第一組神道部分,從下馬坊起,到孝陵正門;第二組是主體部分,從正門到寶城、明樓、崇丘為止。現存建築有神烈山碑、禁約碑、下馬坊、大金門、四方城及神功聖德碑、孝陵殿、大石橋等。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做了31年皇帝的朱元璋去世,禮葬孝陵。朱元璋及皇后合葬的地宮俗稱“寶城”,是一個直徑約400米的圓形大土丘,它的四周有條石砌成的石壁,其南邊石壁上刻有“此山明太祖之墓”7個大字。寶城厚實堅固,依山勢高低起伏,下砌巨石,上用明磚壘築,厚約1米,是中國現存最大的陵墓之一。歷經600餘年的風雨之後,近年來寶城墻體出現了局部坍塌,墻面剝落,個別地方因為地基沉降逆嚮撕裂而形成巨大裂縫。南京市文物部門先後投資300多萬元,采用東南大學古建築專傢的保護方案,按照修舊如舊的要求,對墻體進行了維修,如“縫合”裂縫,整平“墻面”,對變形的墻體進行修補和防水防滲漏“手術”。為方便遊客一睹“竜脈”真容,還修建了一條青石板遊覽步道,讓遊客能登上寶頂看到明孝陵全貌。 |
主要建築以及構造 The main building and the construction |
從洪武十四年(1381年)正式動工,至永樂三年(1405年)建成,歷時25年。先後調用軍工10萬,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規模巨大。當時從朝陽門(今中山門)至孝陵衛到到陵墓西、北所築的皇墻有45 華裏長,護陵駐軍有5千多人。那時候陵園內亭閣相接;享殿中煙霧繚繞,鬆濤林海,養長生鹿千頭。鹿鳴其間,氣勢非凡。因屢遭兵火,現僅存神烈山碑,下馬牌坊,大金門,四方城及神功對德碑,神道石獸獅,獬豸,駱駝象,麒麟,馬和象六種24衹,神道石柱二,文臣武將各四。
陵墓的神道從四方城開始。四方城是一座碑亭,位於衛橋與中山陵之間,是明成祖朱棣為其父朱元璋建的“大明孝陵神聖功德碑”。其頂部已毀,僅存方形四壁,內有立於龜趺座上的石碑一塊,碑高8.78米。碑文由朱棣親撰,計2746字,詳述明太祖的功德。碑座、碑額雕琢瑰麗。神道由此嚮西經外金水橋(今紅橋),繞過梅花山再折嚮北,長約1800米。其中段為石象路,這段路上相嚮排列着12對石獸,分別是石獸獅,獬豸,駱駝象,麒麟,馬和象6 種,每種兩對,姿態是一對伏,一對立。後面是一對高大的華表,上雕雲竜,氣勢不凡。折嚮北面的神道上分別列着4對身着盔甲或蟒袍的文臣武將,可惜有些已經損壞。石人石獸的體型都很巨大,明孝陵神道是明代石刻的藝術珍品。明孝陵的朱紅大門坐北朝南,正對梅花山,門額上書“明孝陵”三字。門外東側立有一個石刻告示,係清宣統年間兩江洋務總局道臺、江寧知府以六國文字刻着“治隆唐宋”四個金字,是清康熙帝親筆題書。碑亭後原建有兩禦亭,西邊叫宰牲亭,東邊的稱具服殿,今均已毀壞,僅存一些石柱和石井欄等。在原享殿的位置上尚可見到64個石柱的基礎,由此可以想象當年享殿的規模是很大的。現在享殿為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復建,比原來的要小得多,內供奉朱元璋畫像。享殿後是一片縱深100 餘米、寬數十米的空地,是當年露天祭祀的場所,中間有甬道,兩邊林木茂盛。甬道盡頭有石橋,稱大石橋,又稱升仙橋,意思是過了此橋即為“仙界”。橋北是一座寬75米、高16米、進深31米的城堡式建築,稱方城。方城以大條石砌成,正中開拱門式斜隧道,有臺階可步入,計54級。出隧道東西各有石級可登城頂。城頂原建有宮殿式建築明樓,明樓頂部及木質結構已毀,現僅存四面磚墻,南面有拱門3 個,另三面各有拱門一道。在方城頂上極目遠眺,東面有中山陵,南面是梅花山,西面有中山植物園,北面是“寶頂”,四周樹木蔥蘢,鬆濤陣陣,不禁令遊人發思古之幽情。寶頂是一個直徑約400 米的圓形大土丘,即朱元璋和馬皇后合葬的地宮,它的四周有條石砌成的石壁,其南邊石壁上刻有“此山明太祖之墓”七個大字。梅花山因三國時東吳君主孫權及其夫人葬此,古稱孫陵崗,位於明孝陵正南300 米。
明孝陵處於山清水秀的環境之中,周圍山勢跌宕起伏,山環水繞,人文與自然景觀渾然天成。陵園規模宏大,格局嚴謹。孝陵建築自下馬坊至寶城,縱深2.62公裏,陵寢主體建築當年建有紅墻圍繞,周長2.25公裏。現存遺址可分為兩大部分。
第一部分:蜿蜒麯折的陵墓神道。自下馬坊至孝陵正門(文武方門),包括下馬坊、神烈山碑、大金門、神功聖德碑及碑亭(俗稱四方城)、神道石刻和禦河橋。
下馬坊、神烈山碑:下馬坊,是一座二間柱的石牌坊,面闊4.94米、高7.85米,坊額上刻“諸司官員下馬”6個楷書字,告示進入明孝陵的官員必須下馬步行,以示對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尊敬。神烈山碑,在下馬坊東邊36米處,是明嘉靖十年(1531)立,正面陰文雙鈎淺刻“神烈山”3字,原有碑亭,現已不存在,僅存四角石柱礎。神烈山碑是明嘉靖十年改鐘山為神烈山時而立。再嚮東17米處有一塊臥碑,為“禁約碑”,是明崇楨十四年(1641)立,碑文刻禁止損壞孝陵及謁陵的有關9條禁約。
大金門、神功聖德碑及碑亭:大金門,在下馬坊西北750餘米處,是孝陵的第一道正南大門。大金門原為黃色琉璃瓦重檐式建築,現存磚石砌築的墻壁,下部為石造須彌座,面闊26.66米,進深8.09米,墻壁闢有3個券門洞,中門較高為5.05米,左右兩門高4.25米。神功聖德碑及碑亭,在大金門正北70米處,是明成祖朱棣於永樂十一年(1413)為朱元璋撰述的歌功頌德碑及碑亭。神功聖德碑亭建於明永樂十一年(1413年),建築平面為正方形,故俗稱“四方城”,內置明成祖朱棣為其父朱元璋所立的“大明孝陵神功聖德碑”,樓頂已毀。原碑亭為磚石砌築,平面呈正方形,亭子的結構頂部已蕩然無存,現僅存四壁,每壁各有一個寬5米的拱形門洞,外觀如一個城堡,故俗稱“四方城”。
神道石刻:四方城嚮西北行約100米過禦河便進入神道。明孝陵神道的最大特點在於建築與地形地勢的完美結合。其不同於歷代帝陵神道成直綫形,而是完全依地形山勢建造為蜿蜒麯折的佈局。而且在每一段落的節點處安放石像生來控製空間,形成一派肅穆氣氛。石像生下鋪墊有完整的六朝磚,使其600年來沒有下沉。神道由東嚮西北延伸,兩旁依次排列着獅子、獬豸、駱駝、象、麒麟、馬6種石獸,每種2對,共12對24件,每種兩跪兩立,夾道迎侍。這些石獸體現了皇傢陵寢的禮儀要求,各有寓意:獅為百獸之王,顯示帝王的威嚴,它既是皇權的象徵,又起到鎮魔闢邪的作用;獬豸是一種神獸,獨角、獅身、青毛,秉性忠直,明辨是非,它能用角抵觸有罪的人;駱駝是沙漠與熱帶的象徵,它表示大明疆域遼闊,皇帝威鎮四方;大象是獸中巨物,它四腿粗壯有力,堅如磐石,表示國傢江山的穩固;麒麟是傳說中的“四靈”即麟、龜、竜、鳳之首,它是披鱗甲、不履生草、不食生物的仁獸,雄的叫麒,雌的叫麟,象徵“仁義之君”和吉祥、光明;馬,在古代是帝王南徵北戰、統一江山的重要坐騎。明孝陵神道的 6 種石獸中,以象為最大,重達 80 噸,當時為了將這些石獸運抵明孝陵,鼕季時,在路面上灑水結成冰,再用粗大的竹、木作滾軸,一路上用人力推滾的辦法來完成運輸任務。這段神道現俗稱為石像路,全長615米。石獸的盡頭,神道折嚮正北,至欞星門,長250米。這段神道置石望柱和石人,2根望柱呈六棱柱形,高6.6米,其上雕刻雲竜紋。通常望柱均置於神道的最前面,而明孝陵的望柱則置於神道中間,這也是朱元璋的獨特之處。石望柱之後是東西相對而立的翁仲,有武將、文臣各2對,共8尊,高各為3.18米。
欞星門、禦河橋:神道嚮北18米的盡頭為欞星門,門已不存,僅存石柱礎6個。從遺跡看,欞星門應是三開間的建築。過欞星門折嚮東北275米,即到禦河橋,也稱金水橋。禦河橋為石砌橋,原為5孔,現存3孔,橋基和河兩邊駁岸的石構件均是明代原物。通過禦河橋嚮北,順緩坡而上,便是陵寢的主體建築。
第二部分:明孝陵寢主體建築。自正門至崇丘,包括文武方門(即正門)、碑殿、享殿、大石橋、方城、明樓、寶頂等,築有圍墻。
文武方門:文武方門是孝陵的正門,原為5個門洞,3大2小,中間3個為拱形門洞,兩邊2個為長方形門洞。廡殿頂上蓋黃色琉璃瓦。清朝同治年間改建為一個門洞,上嵌清石門額,陰刻楷書“明孝陵”3字。1999年重新進行修復,恢復了明代時大門的原貌。現為五門,黃瓦、朱門、紅墻,正門上方懸挂長方形門額,竪書“文武方門”4個鎏金大字。正門東側立有一塊“特別告示”碑,此碑是清宣統元年(1909)所立,警示保護孝陵的註意事項。
碑殿:碑殿原為孝陵享殿前的中門,即孝陵門,原為5個門洞,後被毀。現在的碑殿是清朝時改建的,是一歇山頂,三開間,紅墻小瓦建築,南北正中各開一門,亭內立有5塊碑刻。根據《中山陵史話》等書籍記載,這裏曾有明孝陵的一道中門,但毀於戰火,清代在中門的基礎上改建碑殿,並竪立了五座高大的石碑。正中有一塊大石碑,下有馱碑龜趺。其馱碑龜趺與衆不同,脖子出奇地短。清朝康熙皇帝一生中六次南巡,五次拜謁明孝陵。石碑上書「治隆唐宋」四個鎏金大字,碑高3.85米,寬1.42米,厚度0.38米。「治隆唐宋」的意思是頌揚明太祖治國方略超過了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趙匡胤。這是清康熙皇帝1699年第三次下江南謁陵時禦題。這是因清朝剛統治中國,康熙執政初,漢人不服滿人統治,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康熙深知,光靠高壓政策是不行的,還須依靠漢人。所以,康熙在6次南巡中,5次拜謁明孝陵。此碑由曹雪芹的祖父、當時的“江寧織造”郎中曹寅刻立。在“治隆唐宋”碑左右還有清朝乾隆皇帝詩碑各一塊,東西有臥碑兩塊,東邊一塊刻載康熙帝第一次謁陵紀事,西邊一塊刻記康熙帝第三次謁陵情形。
享殿:碑殿之後是孝陵的主要建築孝陵殿,即享殿。原孝陵殿已毀,尚存3層須彌座臺基,通高3.03米,臺基上有大型柱礎56個。臺基四角有石雕螭首,大殿前後各有3道踏垛,尚存6塊浮雕雲竜山水大陛石。大殿基長57.30米、寬26.6米,可見當時該建築之宏大。原殿中供奉朱元璋及馬皇后神位。現存建築是清朝同治年間兩次重建的三小間享殿。現殿內是“明孝陵史料陳列室”。殿後100餘米處是大石橋,又稱升仙橋。過了大石橋就到了孝陵地面建築的最後部分方城、明樓、寶頂。
方城、明樓、寶頂:方城是孝陵寶頂前面的一座巨大建築,外部用大條石建成,東西長75.26米,南北寬30.94米、前高16.25米、後高8.13米,底部為須彌座。方城正中為一拱門,中通圓拱形隧道。由54級臺階而上出隧道,迎面便是寶頂南墻,用13層條石砌築。正中橫刻“此山明太祖之墓”,顯然為後人所製。沿方城左右兩側步道即可登上明樓。明樓在方城之上,原為重檐黃瓦大屋頂建築,屋頂早已毀,僅存四壁磚墻,東西長39.45米,南北寬18.47米,南面開3個拱門,其餘三面各開1個拱門。方城明樓以北為直經400米左右的崇丘即是寶頂,也稱寶城,為朱元璋和馬皇后的寢宮所在地。寶頂近似圓形,原名獨竜阜玩珠峰,周圍砌有磚墻。1998年至1999年,南京市文物局等有關部門采用先進的精密磁測,證實朱元璋墓的地宮就在這下面,埋葬深厚,保存完好,從沒有被盜過。
中國建築學會建築史學會副會長、東南大學建築學教授劉敘傑說:“明孝陵代表着明初皇傢建築的藝術成就,是中國陵墓建築和陵墓文化的縮影。”明孝陵從起點下馬坊至地宮所在地的寶頂,縱深達2600多米,沿途分佈着30多處不同風格、用途各異的建築物和石雕藝術品,整體佈局宏大有序,單體建築厚重雄偉,細部裝飾工藝精湛,凝聚了當時政治傢、藝術傢和建築師們的才智。
明孝陵圖片明孝陵的開創性地位還體現在其依山勢地形蜿蜒麯折的陵墓神道。陵墓的神道從四方城開始。四方城是一座碑亭,位於衛橋與中山陵之間,是明成祖朱棣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為其父朱元璋建的“大明孝陵神聖功德碑”。其頂部已毀,僅存方形四壁,內有立於龜趺座上的石碑一塊,碑高8. 78米。碑文由朱棣親撰,計2746字,詳述明太祖的功德。碑座、碑額雕琢瑰麗。神道由此嚮西經外金水橋(今紅橋),繞過梅花山再折嚮北,長約1800米。其中段為石象路,這段路上相嚮排列着12對石獸,分別是獅、駱駝、象和馬等6種,每種兩對,姿態是一對伏,一對立。後面是一對高大的華表,上雕雲竜,氣勢不凡。折嚮北面的神道上分別列着4對身着盔甲或蟒袍的文臣武將,有些已經損壞。石人石獸的體型都很巨大,是明代石刻的藝術珍品。南京博物院前院長梁白泉研究員說:“明孝陵首開了第一代皇帝陵寢的神道作為後世子孫陵寢共用神道的制度。神道兩邊分佈的12對石像生和4對石人,石刻風格多樣,造型厚重簡樸,融整體宏大與局部精細為一體,也代表了中國明初石雕藝術的最高水平。”
明孝陵改變了唐宋帝陵方上、陵臺、方垣、上下宮制度和十字軸綫的陵墓佈局,首次按皇宮佈局建立“前朝後寢”三進院落製,開創了陵寢建築平面呈“前方後圓”的基本格局,並一直規範着此後明清兩朝500多年20多座帝陵的建設規製。
明孝陵的朱紅大門坐北朝南,正對梅花山,門額上書“明孝陵”三字。門外東側立有一個石刻告示,係清宣統年間兩江洋務總局道臺、江寧知府以六國文字刻着
“治隆唐宋”四個金字,是清康熙帝第三次南巡時親筆題書。碑亭後原建有兩禦亭,西邊叫宰牲亭,東邊的稱具服殿,今均已毀壞,僅存一些石柱和石井欄等。在原享殿的位置上尚可見到64個石柱的基礎,由此可以想象當年享殿的規模是很大的。現在享殿為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復建,比原來的要小得多,內供奉朱元璋畫像。享殿後是一片縱深100餘米、寬數十米的空地,是當年露天祭祀的場所,中間有甬道,兩邊林木茂盛。甬道盡頭有石橋,稱大石橋,又稱升仙橋,意思是過了此橋即為“仙界”。
橋北是一座寬75米、高16米、進深31米的城堡式建築,稱方城,是明孝陵最後的一重建築。方城以大條石砌成,正中開拱門式斜隧道,有臺階可步入,計54級。出隧道東西各有石級可登城頂。城頂原建有宮殿式建築明樓,明樓頂部及木質結構已毀,現僅存四面磚墻,南面有拱門3個,另三面各有拱門一道。在方城頂上極目遠眺,東面有中山陵,南面是梅花山,西面有中山植物園,北面是“寶頂”,四周樹木蔥蘢,鬆濤陣陣,不禁令遊人發思古之幽情。寶頂是一個直徑約400米的圓形大土丘,即朱元璋和馬皇后合葬的地宮,它的四周有條石砌成的石壁,其南邊石壁上刻有“此山明太祖之墓”七個大字。梅花山因三國時東吳君主孫權及其夫人葬此,古稱孫陵崗,位於明孝陵正南300米。 |
|
禦河五竜橋
禦河五竜橋,禦道中部偏北是“外五竜橋”,橋北就是承天門和端門,今光華門內禦道街中段的外五竜橋,還是明代初年的原物,不過橋欄桿是後加的。門北還保存有一座“內五竜橋”,是明代的原物。
南京地區雨量充沛,鐘山主峰的雨水主要經獨竜阜孝陵陵宮區域排泄,明孝陵必須建有完善的排水係統,才能確保陵宮的安全。因此,孝陵陵區內設有外禦河、內禦河和寶城禦河三條排水係統。
這三條禦河在規劃和設計上可謂獨具匠心,它將陵域劃分成導引區、神道區、前朝區和後寢區,同時通過三組禦河橋,將這四個區連成一個和諧的整體並且使整個陵域更為完美,更富有生機。禦河橋中的第一組介於碑亭和神道石刻之間,為磚構單麯拱橋,霹靂之水由橋下西流,禦橋舊址猶存,橋非原貌,今稱"虹橋"。 第二組橋位於神道盡頭,是直通陵宮的橋梁,一字排列5座,又稱"五竜橋"。它與陵宮處於同一南北中軸綫上,橋身作石構單麯拱橋樣式,5座石橋與正北方200米處的5孔陵宮門一一對應。現在僅存中間3座,橋身起券,兩側有散水螭首和護欄望柱。這組禦河橋的橋基和兩岸石堤為明代原物,護欄是1995年重新修復的。
今年5月份,對橋下禦河河道實施了清理改造工程,使流經禦橋的河水清澈不絶。第三組禦橋處於方城之前,石造單券拱橋,長57.5米,寬26.6米,兩側石欄、螭首多殘毀,但橋身體量宏大,結構牢固,做工細膩,是明初橋梁建築中的傑作。過了這座禦橋便是朱元璋長眠之地,因此稱其"升仙橋"。除三條禦河外,陵宮地下還建有巨大的涵道,以增加雨季的泄洪量。陵宮內則建有地下排水管道,地面建築周圍均以磚鋪設散水和明溝,享殿臺基四周有數十個嚮外懸挑的精美的散水螭首,陵宮宮墻外也以磚鋪設散水,並以磚石砌建擋土墻。明孝陵的整個排水體係和細部設施,既具有實用性,又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既充分利用原有河道,又將其藝術地融入陵區的佈局之中,高度體現了南方多水地區建築規劃上的科學性和藝術性。
蹲獅
獅子是獸中之王,性兇猛,古代多用它佈置在宮殿、寺廟、衙署、館所等重要建築的入口,以壯威勢,有保衛建築主人的象徵意義,是人們喜見的傳統瑞獸形象。
石獅的軀幹主要有蹲獅和走獅兩種造型。蹲獅側面呈三角形,其下頷、胸部和前四肢部處在同一條直綫上。蹲獅挺胸不駝背,胸部結實而豐滿,前腿直立而後腿蹲伏,腹部一般作收縮的姿態,從而表現其昂揚的雄姿。
治隆唐宋碑
治隆唐宋碑,禦碑亭中陳列着五塊碑。正中一塊刻“治隆唐宋”四字,為康熙皇帝手書。碑高3.85米,寬1.42米。“治隆唐宋”的意思,是頌揚明太祖治國方略超過了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趙匡胤。作為清朝皇帝的康熙如此詔示天下,一方面表示了他對朱元璋的尊重和欽佩之意,另一方面也是有其良苦用心的。康熙一生中六次南巡,五次拜謁明孝陵,行跪九叩大禮。“治隆唐宋”就是他1699年(康熙三十八年)第三次下江南渴陵時所題,並由曹雪芹的祖父、當時的“江南織造”郎中曹寅立碑。他是想藉此籠絡人心,以緩和漢滿矛盾,加強其統治。從中亦可看出康熙的雄纔大略。
東陵排水溝
對於東陵排水溝,南京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專傢是這樣說,因東陵寢園內沒有祭祀配套設施,如神庫、具服殿、神廚等建築,因此可以推論這磚構排水溝建築可能與東陵祭祀設施有關。
石象生武將
孝陵石像生共18對,其中文臣3對、武將3對、站臥馬各1對、站坐麒麟各1對、站臥象各1對、站臥駱駝各1對、站坐猊各1對、站坐獅子各1對。另有望柱1對。所有石雕像均以整塊石料雕成。不刻意追求形似,而註重神似,其風格粗獷、雄渾、樸拙、威武,氣度非凡。這組石雕對稱地排列在神道兩側,南北長800多米,構成威武雄壯的長長隊列,使皇陵顯得更加聖潔、莊嚴、肅穆。孝陵石像生是清代陵寢中規模最大、最具特色的一組。 |
|
交通:由南京市內乘遊2、3路、20路車可達。
門票:70元(包括明孝陵、梅花山兩個景點),晚7點以後免票參觀。 |
|
Ming Xiaoling
明孝陵
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位於南京市東郊的鐘山(紫金山)南麓獨竜阜。始建時間不明,僅知洪武九年(1376)和十四年曾兩次拆遷該地的蔣山寺和寶公塔,讓地建陵。洪武十五年九月皇后馬氏葬入,始有孝陵之名。洪武十六年完成了陵墓的主體建築孝陵殿等。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死,與馬氏合葬。全部陵墓工程延續到了永樂三年(1405)方全部完工。皇太子朱標葬於孝陵之東,稱東陵。在清初和清末,孝陵建築曾遭戰火破壞,今所存規模較小的陵門、享殿,均為清末重建,原址尚殘存柱礎等。1961年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孝陵南起下馬坊,北至方城圜丘,縱深達2.6公裏。全部陵園原有垣墻,據記長22.5公裏。其主要建築自北嚮南為:寶城、明樓、具服殿、宰牲殿、左右□、享殿(孝陵殿)、文武方門。然後是神道石刻,有文臣武將各4尊,華表2座,石獸24衹。再後為神功聖德碑、大金門、神烈山碑。現存石刻大部完好。孝陵的建製和佈局有創新和發展。它新創了明樓,改方墳為圓墳,外建圓形寶城,這對以後的明代諸陵(見明十三陵)和清陵有重要影響。至於神道依山勢作回轉麯折佈置,是孝陵所特有的設計。孝陵把唐宋時帝王陵寢設上下二宮的制度合而為一,自陵門以內到神廚、神庫、殿門、享殿與東西□,平面作長方形。其後明成祖的長陵悉尊孝陵舊法,僅更宏敞而已。這一作法也影響至後世。孝陵建築基礎大部分采用須彌座式的石雕臺基,上刻樸素而又精美的紋飾。神道石刻技法簡樸,形態稍嫌呆滯,但具有靜謐肅穆之感,是明初石雕藝術的代表。
明孝陵武士石雕像
立像石雕像
(羅宗真) |
|
明孝陵神道 | 明孝陵明樓 | 明孝陵石雕 | 明孝陵東站 | 明孝陵博物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