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吉林 >吉林市區 > 明代摩崖石刻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明代摩崖石刻聯繫方式地址:豐滿區朱雀山經濟開發區阿什村的懸崖上。
  郵編:132000明代摩崖石刻投訴電話吉林市旅遊投訴電話:0432-4682561
  吉林省旅遊投訴電話:0431-5653030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明代摩崖石刻景區榮譽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明代摩崖石刻門票價格10明代摩崖石刻節慶活動北山廟會:
  素負盛名,嚮有“千山寺廟甲東北,吉林廟會勝千山”之譽。
  北山寺廟具有佛、道、儒三教圓融共處的特點。每年進入夏歷四月,廟會接連而來:四月初八佛誕節、四月十八的娘娘廟會、四月二十八的藥王廟會、五月十三的關帝廟會。其中以四月二十八的藥王廟會最為熱鬧。自康熙三十年建藥王廟,就逐漸形成一年一度的廟會。近年來,廟會更是盛況空前,每年遊人都在30萬以上。
  廟會期間,香煙繚繞,鐘磬齊鳴,男女信士虔誠禮拜。山上山下,人山人海。山下有馬戲雜技表演,衛生知識展覽宣傳。國營商店、私營企業、個人攤床百貨雜陳。各種風味小吃比比皆是。北山廟會已是東北最大的民俗旅遊節會。明代摩崖石刻開放時間8:00——17:00明代摩崖石刻最佳旅遊時間吉林市氣候類型屬於溫帶大陸性氣候。其特點是四季分明,春季短暫多風,夏季炎熱多雨,鼕季漫長寒冷,是四季皆宜的旅遊勝地,尤以鼕季風光最佳。明代摩崖石刻特別提醒鼕季滑雪旅遊須知
  吉林市的鼕季,平均氣溫零下十幾度,氣候寒冷。因此,做好適應這種環境的旅遊準備及瞭解有關常識,會給您省去諸多不便和煩惱。
  1、保暖。最好穿戴質地輕柔的防寒手套和防寒鞋,這樣既可防止在冰雪路上滑倒,又能在滑雪時輕便、靈活。
  2、護膚。要帶些油性較大的香脂類用品,防止皮膚粗糙、幹裂。
  3、護眼。應準備一副太陽鏡,防止雪地反射的太陽刺傷眼睛。
  4、防滑。在冰雪上行走時,膝蓋應微屈,身體的重心嚮前傾,這樣就不易摔倒。
  5、禦寒。由於氣溫較低,所需熱量相應增加,可隨身帶些巧剋力,以補充熱量。另外,最好攜帶旅行用的保溫瓶,這樣可保證隨時喝到熱水。
  6、藥物。特別是感冒藥,是東北之行的必備藥物。
  7、相機。在寒冷的條件下,相機容易失靈,尤其是“傻瓜”相機更怕凍,所以,在室外一定要註意相機的保暖,或藏於懷中,或放置暖手器於相機袋內。如有條件,最好帶手動相機;從室外進入室內,切記將相機用厚布包好,或放入膠袋內保護,否則因室內外溫差太大,相機會出現“反霜”現象(整部相機出滿水珠)。
  8、膠捲。膠捲受凍後脆性較大,因此在室外拉動膠捲時,不要用力過大,否則,膠捲會很容易被拉斷。
  明代摩崖石刻美食由於吉林地處北方寒冷地區,鼕天以含熱量較高食物大魚大肉為主,主食以大米,白麵,粘米和玉米為主。民間料理以滿族,回族,朝族和漢族風味為主。即雞燉粉條,小雞蘑菇,回寶珍餃子,涮羊肉。山珍宴,魚宴,鹿肉宴,人參雞,猴頭,白肉漬菜等關東風味,還有川,魯,粵,京四大風味。燴炙人口。另外,主食還有柔軟筋道的老邊餃子,李連貴熏肉大餅,馬傢燒麥,鼎豐真月餅。朝族打糕。椴葉餑餑(粘號子),灑年糕,豆包,地分酒以純糧燒酒為主,還有米飯復製的黃酒渾酒等。明代摩崖石刻住宿旅遊服務設施配套齊全,功能比較完備,擁有星級賓館28傢,其中五星級1傢,四星級1傢,三星級7傢,二星級16傢,一星級3傢,旅遊從業人員近4.5萬人,床位33100張;全市現有旅遊涉外飯店21傢。其中四星級1傢,三星級7傢,年接待能力100萬人以上。明代摩崖石刻購物吉林還盛産野中藥材,多達70餘種,有黨參、黃柏、貝母等。當地著名的土特産品還有:紅景天、林蛙、不老草、靈芝、蕨菜、薇菜、黑木耳等。而當地的手工藝品:鬆花湖浪木根雕、鬆花湖奇石、樹皮畫、滿族剪紙、吉林彩繪雕刻葫蘆、黃柏木刻象棋、泥玩具、絹花、吉林手工彩繪木雕等也不妨看看選選,都是很不錯的饋贈親朋的小禮物,有一定的收藏價值和觀賞價值。明代摩崖石刻玩法參觀、學習、攝影、
  在豐滿區朱雀山經濟開發區阿什村的懸崖上,有兩處摩崖石刻。據考證,此處摩崖石刻是迄今為止吉林省內發現的唯一明代石刻,它是研究明代經略東北的重要歷史遺跡,1961年,被吉林省人民政府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阿什哈達為滿語,意為“一山忽然分為二”為斷崖峭壁之意。明朝建國之初,為加強對東北地區的統治,首先於洪武八年(1375年)成立了遼東都指揮使司,並廣設衛所,明永樂九年(1411)為有效管理黑竜江、烏蘇裏江和鬆花江流域的女真等族,明成祖派太監亦失哈率千人乘大船到黑竜江下遊東岸特林正式建立了管轄黑竜江、鬆花江、烏蘇裏江流域的最高地方行政機構奴爾幹都指揮使司。由於當地氣候寒冷,不産糧食,居民主要以捕魚打獵為生。而明朝駐軍所需糧食,全靠遼東和中原地區供給,所以,明朝皇帝多次派遼東都指揮使劉清來鬆花江設立船廠領軍造船。500多年前的吉林市是東北水陸交通的重要樞紐,明永樂七年(1409)四月,明朝政府在吉林設置造船基地,把吉林當作加強遼東都司與奴爾幹都司之間聯繫的紐帶,專司建造運載官兵,糧草賞賜品和貢品的船衹,同時也把這裏作為官兵、糧草的轉運站。在當時,這一舉措直接推動了黑竜江、鬆花江流域的經濟開發。
  
  遺址現存的兩處摩崖石刻詳細記載了明代驃騎將軍、遼東都指揮使劉清三次率領數千官兵、工匠來吉林造船的具體時間。
  第一處石刻刻於明永樂十九年(1421),雖歷經風雨,石刻上字跡清晰可辨,上有三行陰刻楷書,碑文是:驃騎將軍遼東都司指揮使劉。第二處石刻刻於明宣德九年(1432),在崖壁上有一條上圓下方的碑形綫,中間高122釐米,寬62釐米,刻綫內有七行文字,陰刻楷書,字體大小不等。由於久經風雨剝蝕,花崗岩面風化較重,字跡多模糊不清,經認真仔細辨認,碑文為:欽委造船總兵官驃騎將軍遼東都指揮使劉清、永樂十八年領軍至、洪熙元年領軍至此、宣德七年領軍至此、本處設立竜王廟宇永樂十八年創立、宣德七年重建、宣德七年二月三十日。
  這個碑文明確記載了劉清三次率軍來吉林造船和兼任造船總兵以及修建竜王廟,重建竜王廟的具體時間。
  阿什哈達摩崖石刻距今已近六百年的歷史,為保護這一古跡,1984年,省、市、區文物部門在此地修建兩亭,分別冠名“摩崖閣”和“阿什亭”。在摩崖碑建立了展覽館。
  
  
  現在,阿什哈達明代摩崖遺址已經成為吉林市重要旅遊景點之一。
No. 2
  阿什哈達摩崖在吉林市東南15公裏阿什哈達屯鬆花江北岸山上,為明代兩摩崖文字碑。第一碑刻於斷崖絶壁上,坐北朝南,其下臨江,距水面高約10米。此碑通高135釐米,寬70釐米,刻字3行。第二碑位於第一碑西30米處,坐東嚮西。摩崖文字周圍有一上圓下方碑形刻綫,中高122釐米,兩側高108釐米,上寬61釐米,下寬62釐米,正書竪刻文字7行。碑文記述了明遼東部指揮使劉濟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洪熙元年(1425年)、宣德七年(1432年)三次率軍至此。第一次時修建竜王廟,第三次兼任造船總兵官又重修竜王廟。《明實錄》90載:“比進中官亦失哈等,往使奴兒幹等處,令都指揮劉清領軍鬆花江造船運糧。今各官還朝,而軍士未還者五百人。”摩崖碑文證明吉林市是明朝造船運糧基地,對經營黑竜江流域和開發東北起了重要作用。為加強對摩崖石刻的保護,1983年在第一碑處修建一閣,第二碑處修建一亭。今摩崖遺跡前方設有陳列室。兩塊摩崖碑為吉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