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属节肢动物门。动物界最大的一纲。成虫体躯分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触角一对,一般具复眼一对和单眼三个;胸部三节,有足三对,翅二对。适应性和繁殖力强。约占动物界种数的五分之四。与人类关系密切。 |
|
昆虫纲(insecta)
昆虫纲是节肢动物门种类和数最多的一个纲。
体分头、胸、腹3部。
1.头部 有触角(极少数无触角)、触须、复眼各1对,单眼2~3个或无,口器1个。依据昆虫取食方式的不同,口器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咀嚼式口器:由上唇、上颚、下颚、下唇和舌组成,可咀嚼固体食物,如蟑螂、蝗虫的口器。
(2)刺吸式口器:总称为喙,由上唇、下唇、舌、一对上颚和一对下颚组成。能刺破皮肤,可以吸血或注入病原体,如雌蚊口器。
主要吸食动物血液和植物汁液,要求既要有吸吮液体的结构,还要有刺破动、植物组织的结构,与咀嚼式口器的不同之处如下:
上颚和下颚(或下颚的一部分)特化成细长的口针;
下唇延长成喙;
食窦形成强有力的抽吸机构。
(3)舐吸式口器:上、下颚均已退化,下唇发达,将舌及上唇包在其中,下端有盘状的唇瓣,适于舐吸食物,如家蝇的口器。
(4)虹吸式口器:鳞翅目成虫所具有,具一条外观如发条状的,能卷曲和伸展的喙,适于吸吮深藏花管底部的花蜜。
(5)刮吸式口器:为双翅目蝇类幼虫(蛆)所特有。特点是:口器十分退化,只见到一对口钩,用它来刮破食物,然后吸收汁液及固体碎屑。 其头全部缩入胸部,体躯前端全部为颈膜。
(6)捕吸式口器:为脉翅目昆虫的幼虫所独具,其最显著的特征是成对的上、下颚分别组成一对刺吸构造,因而又有双刺吸口器之称。
(7)锉吸式口器:为缨翅目昆虫蓟马所独有,各部分的不对称性是其显著的特点。
(8)刺舐式口器:1、上唇较长,端部尖。2、上颚变宽,呈刀片状,端部尖锐,能左右活动,能与上唇一起切破牲畜或人比较坚硬的皮肤。3、下颚的外颚叶形成坚硬而细长的口针,其上下抽动能使已刺开的伤口张开。4、下唇肥大柔软,端部具一对肉质的唇瓣,唇瓣上具一系列通往前口的横沟。5、舌变成一根较细弱的口针。
2.胸部 由前胸、中胸、后胸三节组成。每节腹面两侧各生腿一对,由基、转、股、胫、跗五节组成。跗节又分1~5节,末端有爪,有的爪上有爪间垫,有爪间刺。中胸和后胸上各生有一对翅。视虫种不同其翅脉、脉序也不同,为昆虫分类的重要依据。有的昆虫后胸翅退化为平衡棒,有平衡作用。
3.腹部 由11节组成,由于前1~2节趋于退化,末端几节变为外生殖器,故可见的节数较少。
世界上的昆虫约有100万种 ,约占动物界种数的80%,每年还约陆续发现 0.5~1万新种。中国约12~15万种。昆虫习性歧异,分布范围很广,除海洋的水域之中以外,凡有植物生长的地域都有昆虫 。昆虫 具有强大的飞翔能力,其微小的身躯又易随气流传播,所以从赤道到两极都有它们的踪迹。
昆虫在地球上约出现于3.5亿年前,经历了漫长的演化历程。昆虫纲由c.von林奈于1758年建立,根据翅的有无和性质分为7目。布劳尔1885年根据昆虫变态分目,奠定了近代昆虫纲分目的基础。其后经过许多学者的修订,昆虫目的分类颇为参差,现世界与国内常用2亚纲33目的系统。
昆虫在农业、林业、牧业、仓储物资、建筑材料等方面可造成很大危害,另外也能传播人、畜疾病。昆虫产品可以利用,如蚕丝、蜂蜜、蜂蜡、紫胶、白蜡等;某些昆虫传播花粉,可使植物增产;食虫性和寄生性昆虫可用以防治害虫;某些水栖昆虫是鱼类食饵,也可用作环境污染的指标;某些昆虫可作食品或禽畜饲料;少数药用昆虫可以治疗疾病。
昆虫纲分为两大亚纲,33个目,如下:
无翅亚纲apterygota
1.原尾目(protura)
2.弹尾目(collembola)
3.双尾目(diplura)
4.缨尾目(thysanura)
有翅亚纲 pterygota
外翅部
5.蜉蝣目(ephemerida)
6.蜻蜓目(odonata)
7.蜚蠊目(blattaria)
8.螳螂目(mantodea)
9.等翅目(isoptera)
10.缺翅目(zoraptera)
11.襤翅目(plecoptera)
12.竹节虫目 (phasmida)
13.直翅目(orthoptera)
14.蛩蠊目(crylloblattodea)
15.纺足目(embioptera)
16.半翅目(hemiptera)
17.革翅目(dermaptera)
18.同翅目(homoptera)
19.缨翅目(thysanoptera)
20.啮虫目(corrodentia)
21.食毛目(mallophaga)
22.虱目(anoplura)
内翅部
23.鞘翅目(coleoptera)
24.脉翅目(neuroptera)
25.捻翅目(strepsiptera)
26.广翅目(megaloptera)
27.鳞翅目(lepidoptera)
28.蛇蛉目(raphidiodea)
29.长翅目(mecoptera)
30.毛翅目(trichoptera)
31.双翅目(diptera)
32.膜翅目(hymenoptera)
33.蚤目(siphonaptera) |
|
一.
拉丁文:Insecta
昆虫纲不仅是节肢动物门,也是整个动物界种类和数最多的一个纲。
昆虫在分类学上属于昆虫纲(Insecta)。昆虫是世界上最繁盛的动物,已发现100多万种,比所有别种动物加起来都多。
昆虫的构造有异于脊椎动物,它们的身体并没有内骨骼的支持,外裹一层由几丁质(英文 chitin)构成的壳。这层壳会分节以利于运动,犹如骑士的甲胄。
昆虫在生态圈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虫媒花需要得到昆虫的帮助,才能传播花粉。而蜜蜂采集的蜂蜜,也是人们喜欢的食品之一。在东南亚和南美的一些地方,昆虫本身就是当地人的食品。
但有一部分昆虫是人类的害虫,如蝗虫和白蚁。而有一些昆虫,例如蚊子,还是疾病的传播者。
身体分头、胸、腹3个部分。
1.头部 有触角(极少数无触角)、触须、复眼各1对,单眼2~3个或无,口器1个。
2.胸部 由前胸、中胸、后胸三节组成。每节腹面两侧各生腿一对,由基、转、股、胫、跗五节组成。跗节又分1~5节,末端有爪,有的爪上有爪间垫,有爪间刺。中胸和后胸上各生有一对翅。视虫种不同其翅脉、脉序也不同,为昆虫分类的重要依据。有的昆虫后胸翅退化为平衡棒,有平衡作用。
3.腹部 由11节组成,由于前1~2节趋于退化,末端几节变为外生殖器,故可见的节数较少。
世界上的昆虫约有100万种 ,约占动物界种数的80%,每年还约陆续发现 0.5~1万新种。中国约12~15万种。昆虫习性歧异,分布范围很广,除海洋的水域之中以外,凡有植物生长的地域都有昆虫 。昆虫 具有强大的飞翔能力,其微小的身躯又易随气流传播,所以从赤道到两极都有它们的踪迹。
昆虫在地球上约出现于3.5亿年前,经历了漫长的演化历程。昆虫纲由C.von林奈于1758年建立,根据翅的有无和性质分为7目。布劳尔1885年根据昆虫变态分目,奠定了近代昆虫纲分目的基础。其后经过许多学者的修订,昆虫目的分类颇为参差,现世界与国内常用2亚纲33目的系统。
昆虫在农业、林业、牧业、仓储物资、建筑材料等方面可造成很大危害,另外也能传播人、畜疾病。昆虫产品可以利用,如蚕丝、蜂蜜、蜂蜡、紫胶、白蜡等;某些昆虫传播花粉,可使植物增产;食虫性和寄生性昆虫可用以防治害虫;某些水栖昆虫是鱼类食饵,也可用作环境污染的指标;某些昆虫可作食品或禽畜饲料;少数药用昆虫可以治疗疾病。
二.
所谓昆虫,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征:(一)身体由若干环节
组成,这些环节集合成头、胸、腹三个部分;(二)头部不分节,
是感觉与取食的中心,具有口器和1对触角,通常还有复眼和单眼;
(三)胸部分为3节,可能某些种类其中某一节特别发达而其他两
节退化得较小。胸部是运动的中心,具有3对足,一般成虫还有2
对翅,也有一些种类完全退化;(四)腹部应该分为11节,但也常
常演化为8节、7节或4节。分节数目虽不相等,但都没有足或翅等
附属器官着生。腹部是生殖与营养代谢的中心,其中包含着生殖器
官及大部分内脏;(五)昆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通常要经过一系
列内部及外部形态上的变化,即变态过程。根据这些外部形态特征,
特别是足的数目,就不难将昆虫与其他被称为“虫子”的动物区分开
来了。
昆虫整个身体表面都硬化成体壁,这样包住身体的壳被称为“外
骨骼”。这种象盔甲一样的含有几丁质的体壁,结构非常复杂,既坚
硬、严密又有弹性,具有不透水、防御和骨骼支撑等功能,保护着
里面柔软的身体和重要的内脏器官。由于昆虫的身体是分成一节一
节的,每两节之间由柔软、能伸缩的膜相连,这样就可以在外骨骼
的保护下,自由活动身体的各个部分了。由于坚硬的外骨骼不会跟
着身体一起长大,许多昆虫随着身体的成长必须一次次褪掉它们的
外壳。
很多昆虫依靠它们身上漂亮的彩衣来吸引异性,繁衍后代。有的昆
虫则专门积累某类物质,形成与周围环境一致的外衣颜色,将自己隐藏
起来,避免被敌害发现,或示威避敌,形成“保护色”来保护自己。对有
的种类来说,表面的色素沉着还可以防止紫外线的的害,使内部柔软的
身体不受侵害。 |
|
依据昆虫取食方式的不同,口器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咀嚼式口器:最原始的口器形式,由上唇、上颚、下颚、下唇和舌组成,适用于取食咀嚼固体食物,如蟑螂、蝗虫的口器。由五个部分组成:
(1-1)上唇一片,位于口器前方,可防止食物自前方外漏。
(1-2)上颚(大颚)一对,位于上唇之后方,坚硬,具切齿和臼齿,适于切割、咀嚼食物。
(1-3)下颚(小颚)一对,位于上颚之后,主要功能是抱握食物。
(1-4)下唇一片,位于口器最后方,以防止食物向后漏出。
(1-5)舌一个,为上下颚之间口腔底壁的狭长突起,司味觉及搅拌食物之功能。
(2)刺吸式口器:总称为喙,由上唇、下唇、舌、一对上颚和一对下颚组成。能刺破皮肤,可以吸血或注入病原体,如雌蚊口器。
主要吸食动物血液和植物汁液,要求既要有吸吮液体的结构,还要有刺破动、植物组织的结构,与咀嚼式口器的不同之处如下:
上颚和下颚(或下颚的一部分)特化成细长的口针;
下唇延长成喙;
食窦形成强有力的抽吸机构。
(3)舐吸式口器:上、下颚均已退化,下唇发达,将舌及上唇包在其中,下端有盘状的唇瓣,适于舐吸食物,如家蝇的口器。(4)虹吸式口器:鳞翅目成虫所具有,具一条外观如发条状的,能卷曲和伸展的喙,适于吸吮深藏花管底部的花蜜。
(5)刮吸式口器:为双翅目蝇类幼虫(蛆)所特有。特点是:口器十分退化,只见到一对口钩,用它来刮破食物,然后吸收汁液及固体碎屑。 其头全部缩入胸部,体躯前端全部为颈膜。
(6)捕吸式口器:为脉翅目昆虫的幼虫所独具,其最显著的特征是成对的上、下颚分别组成一对刺吸构造,因而又有双刺吸口器之称。
(7)锉吸式口器:为缨翅目昆虫蓟马所独有,各部分的不对称性是其显著的特点。
(8)刺舐式口器:1、上唇较长,端部尖。2、上颚变宽,呈刀片状,端部尖锐,能左右活动,能与上唇一起切破牲畜或人比较坚硬的皮肤。3、下颚的外颚叶形成坚硬而细长的口针,其上下抽动能使已刺开的伤口张开。4、下唇肥大柔软,端部具一对肉质的唇瓣,唇瓣上具一系列通往前口的横沟。5、舌变成一根较细弱的口针。 |
|
刚毛状触角;丝状触角;念珠状触角;锯齿状触角;栉齿状触角;羽状(双栉状)触角;膝状触角;具芒触角;环毛状触角;球杆状触角;锤状(头状)触角;腮状触角等。
生长和发育
坚硬的外壳使得昆虫的生长受到限制。昆虫要突破这个生长限制,只能通过蜕皮这一方式。这一过程其实就是昆虫将旧的外壳褪去,取而代之的是新的更大的外壳。昆虫的一生大概要蜕皮5到15次,其次数因昆虫而异,但都是确定的。褪皮后,旧外壳被褪去。但有许多昆虫,如蝗虫,会吃掉这一层旧外壳。
成虫的外形会与幼虫相差极大。其间的形变被称为变态发育。
如果成虫与幼虫生长的地方也不一样,那么它俩之间的形态差异会非常显着,如蜻蜓和蜉蝣。相反,当两者生活的环境相似,则他们的形态差别就没那么明显了,如蝗虫科和臭虫科的昆虫。
如果幼虫直接发育成为成虫,会被称之为不完全变态发育。相对于此,若在这两种活动状态之间还存在着一个静止状态--蛹的话,则会被称之为完全变态发育。在这种发育中,昆虫会经过一个吐丝结茧,在茧内化蛹的过程。也有昆虫的发育类型是界乎于这两者之间的,如蓟马,其最后一个幼虫阶段即是静止状态。或者是蛇蛉目和毛翅目的昆虫,它们的蛹在成虫破茧而出之前是活动的,而且在最后一次蜕皮之前,它们会另觅他处。
昆虫的幼虫阶段,其实就是不断进食的阶段,而成虫的任务通常只有一个,就是生育繁殖,很多时候甚至不再进食。因此幼虫期通常会长于成虫期。最好的例子是蜉蝣,它们的幼虫期长达几年,而成虫期只有一天。金龟的幼虫期为3年,成虫活不到几天。
许多昆虫的生命周期少于一年,但它们拥有一套内在调节机制,使得其成虫在每年的同一个季节出现。这对它们来说非常重要,因为有些昆虫的幼虫需要依赖某种特定植物,通过这种调节机制使得它们可以在每年同一时候找到合适自己生长的地方。例如某种蜂,它们需要专一收集某种花的花粉和花蜜,以提供其后代幼虫发育所需的营养。因此对于它们来说,采蜜期与花期同步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昆虫在静止期会经历一系列的构造变化,而静止期可以发生在不同的发育阶段。许多蜜蜂和野蜂在蛹期前9个月就会以饱食状态静闭在造好的茧中,而且可以就这样过上几年,才成蛹蜕变为成虫。许多昆虫可以在一年之间交替几代。在地球上非常成功生存的家蝇甚至可以在一年之间交替15代。相反,一些蝗虫和蜻蜓种类,则需要5年的发育期。 |
|
昆虫纲分为两大亚纲,33个目,如下:
无翅亚纲Apterygota
1.原尾目(Protura)
2.弹尾目(Collembola)
3.双尾目(Diplura)
4.缨尾目(Thysanura)
有翅亚纲 Pterygota
外翅部
5.蜉蝣目(Ephemerida)
6.蜻蜓目(Odonata)
7.蜚蠊目(Blattaria)
8.螳螂目(Mantodea)
9.等翅目(Isoptera)
10.缺翅目(Zoraptera)
11.襀翅目(Plecoptera)
12.竹节虫目 (Phasmida)
13.直翅目(Orthoptera)
14.蛩蠊目(Crylloblattodea)
15.纺足目(Embioptera)
16.半翅目(Hemiptera)
17.革翅目(Dermaptera)
18.同翅目(Homoptera)
19.缨翅目(Thysanoptera)
20.啮虫目(Corrodentia)
21.食毛目(Mallophaga)
22.虱目(Anoplura)
内翅部
23.鞘翅目(Coleoptera)
24.脉翅目(Neuroptera)
25.捻翅目(Strepsiptera)
26.广翅目(Megaloptera)
27.鳞翅目(Lepidoptera)
28.蛇蛉目(Raphidiodea)
29.长翅目(Mecoptera)
30.毛翅目(Trichoptera)
31.双翅目(Diptera)
32.膜翅目(Hymenoptera)
33.蚤目(Siphonaptera) |
|
kunchong gang (huashi)
昆虫纲(化石)
昆虫是数量最多的动物类别之一,但所发现的化石却相对较少。研究昆虫化石的主要目的在于研究各类昆虫的起源与进化问题,主要是探索早期昆虫的起源及在不同地质时代的进化及其与近代昆虫之间的关系;同时还可利用化石阐明古地理变迁、古气候特点以及沉积环境等,为地层对比、地质时代的确定提供证据,从而解决生产中存在的地层问题。
形态特征 昆虫化石的身躯分为头、胸、腹 3部分,头部由若干骨片合成,是虫体神经枢纽和攫食中心。头部有1对触角、1对上颚、1对下颚和1对唇,后3对组成口器。触角和口器因不同的种类和适应不同的环境而有不同的类型,这些类型是分类的重要依据。胸部分前、中、后胸节,是运动的中心,每个胸节都有1个背板、2个侧板和1个腹板;3个胸节各有1对足,称前、中、后足;中、后胸节各有成对的翅膀,分别称前翅和后翅(如蜻蜒),有的后翅退化成平衡棒(如双翅目),有的完全无翅(如无翅亚纲)。昆虫的翅脉主要由纵脉和横脉组成,纵脉有6支:前缘脉(C)、亚前缘脉(Sc)、径脉(R)、中脉(M)、肘脉(Cu)、臀脉(A),各脉又可分为若干支脉(如M□~M□);横脉分布于纵脉之间,用小写字母表示如r-m,中间形成翅室。纵脉分割翅面,形成前缘区、亚前缘区、径区、中脉区、肘区、臀区、轭区等等。脉纹和脉区变化复杂,进化明显,成为分类的重要依据。对化石来说,更为重要。腹部的环节变异明显,由5~12节组成,是新陈代谢和繁殖中心。腹内无肝脏,有涎腺和心脏,是典型的用气管呼吸的动物。每个腹节由背板和腹板组成,各节由节间膜连接;每节两侧各有气门;最后一节为尾节,肛门开口于腹面;雄虫腹末有交配器,雌虫有产卵器;幼虫腹末有附肢,成虫后消失,或残留一对尾刺。
地史分布 已知的昆虫化石,最早见于晚泥盆世,泥盆纪以前发现的化石,迄今尚未得到公认,以后的各个时代中都有化石,根据地史中所发现的昆虫化石,大体上分为3个大的繁盛期:
① 晚古生代繁盛期(尤其中石炭世—二叠纪) 这个时期,全球气候温暖、湿润,陆生植物大量生长,树林茂密,河川、沼泽、湖泊较多,昆虫随着这种良好的自然环境,得到迅速的发展。这个时期又是重要的成煤期,在含煤地层,在湖盆或滨海沼泽沉积中常常发现丰富的昆虫化石,如亚洲、大洋洲、欧洲、北美、南非等。中、晚石炭世的昆虫,主要以古翅式(翅只能上下拍动,不能折叠)昆虫占统治地位;二叠纪的昆虫较为进化,由不完全变态发展为完全变态,古翅式昆虫逐渐趋向衰退,有的科、属、种已经绝灭,继之,新翅式(翅能上下,前后运动,并可折叠贴于腹部)昆虫兴起和繁盛。近年来,在中国山西乡宁,陕西澄城、蒲城、河北、安徽等地先后发现中石炭世—二叠纪的昆虫化石。这些绝灭的属种为进化提供了证据。
② 中生代繁盛期(尤其中、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晚侏罗世—早白垩世) 这个时期,新翅式昆虫占绝对优势,种类繁多,变化复杂,基本上呈现崭新的昆虫面貌,与古生代的古翅式昆虫为主的性质明显不同。如澳大利亚及中国的中、晚三叠世,欧洲的里阿斯期,东亚古陆的中侏罗世初期和晚侏罗世—早白垩世,都是中生代昆虫的重要繁盛期。中国中生代陆相地层发育,分布广泛,占据东亚古陆的重要部位,不仅含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油页岩、煤等矿产,而且发现了种类繁多的昆虫化石,其中有著名的中侏罗世的“燕辽昆虫群”和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的“热河昆虫群”,这个昆虫群发源于中国北方,西起甘肃,东达山东、浙江,南至河南,并向蒙古、苏联远东扩散。该群中常见的昆虫化石有三尾拟 |
|
- : insects
- n.: insecta, hexapoda
|
|
节肢动物 | 膜翅目 | 蚂蚁 | 蚁科 | 佛教百科 | 生物 | 鳞翅目 | 蛱蝶科 | 昆虫 | 动物 | 鞘翅目 | 瓢虫科 | 同翅目 | 叶蝉科 | 自然 | 双翅目 | 模式动物 | 遗传学 | 蜉蝣目 | 蚋科 | 音乐 | 艺术家 | 明星 | 艺人 | 实蝇科 | 百科大全 | 丽蝇科 | 更多结果... |
|
|
昆虫昆虫纲 | 昆虫纲之虱足 | 中国动物志:昆虫纲 | 昆虫纲Insecta | |
|
|
无翅亚纲 | 有翅亚纲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