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遺産 : 戲麯 : 地理學教育 > 昆麯
目錄
No. 1
  ①流行於江蘇南部(南昆)及北京、河北(北昆)等地的地方戲麯劇種,用昆腔演唱。也叫昆劇。 ②昆腔。
kūn qǔ kūn qǔ
  流行於中國江蘇南部(南昆)及北京、河北(北昆)等地的劇種,用昆腔演唱
No. 3
  亦稱“ 崑山麯 ”。
  即昆腔。 清 趙翼 《風氣》詩:“崑麯更絃索,京靴走裏墟。” 清 蒲鬆齡 《聊齋志異·張貢士》:“忽見心頭有小人出,長僅半尺;道冠儒服,作俳優狀。唱崑山麯,音調清徹。”《乘竜佳話序》:“自有京調梆子腔,而崑麯不興,大雅淪亡,正聲寥寂。”參見“ 崑腔 ”。
No. 4
  指昆劇。詳該條。
No. 5
  指昆腔。 郭沫若 《洪波麯》第十一章二:“ 張季鸞 似乎也很得意,他還大聲地哼出了他最得意的昆麯。” 冰心 《鼕兒姑娘·我們太太的客廳》:“吹笛子的 楊先生 來了,問小姐今晚上還練習不練習昆麯。”參見“ 昆腔 ”。
No. 6
  昆麯(-qǔ) : 即“昆劇”。
昆麯簡介
  昆麯早在元末明初之際(14世紀中葉)即産生於江蘇昆山一帶,它與起源於浙江的海????腔、余姚腔和起源於江西的弋陽腔,被稱為明代四大聲腔,同屬南戲係統。是我國古老的戲麯聲腔、劇種,原名“昆山腔”,清朝以來被稱為“昆麯”,現又被稱為“昆劇”。昆麯的伴奏樂器,以麯笛為主,輔以笙、簫、嗩吶、三弦、琵琶等(打擊樂俱備)。昆麯的表演,也有它獨特的體係、風格,它最大的特點是抒情性強、動作細膩,歌唱與舞蹈的身段結合得巧妙而和諧。在語言上,該劇種原先分南麯和北麯,南麯以蘇州白話為主,北麯以大都白話為主。後來北麯發展成為京劇,南麯流傳至今。目前,推着推廣普通話的號召,昆麯的發音正在嚮普通話逐漸靠攏。該劇種於2001年5月18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為“人類口述遺産和非物質遺産代表作”稱號。
歷史沿革
  昆麯形成的歷史,可謂源遠流長,它起源於元朝末年的昆山地區,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宋、元以來,中國戲麯有南、北之分,南麯在不同地方唱法也不一樣。元末,顧堅等人把流行於昆山一帶的南麯原有腔調加以整理和改進,稱之為“昆山腔”,為昆麯之雛形。明朝嘉靖年間,傑出的戲麯音樂傢魏良輔對昆山腔的聲律和唱法進行了改革創新,吸取了海????腔、弋陽腔等南麯的長處,發揮昆山腔自身流麗悠遠的特點,又吸收了北麯結構嚴謹的特點,運用北麯的演唱方法,以笛、簫、笙、琵琶的伴奏樂器,造就了一種細膩優雅,集南北麯優點於一體的“水磨調”,通稱昆麯。之後,昆山人梁辰魚,繼承魏良輔的成就,對昆腔作進一步的研究和改革。隆慶末年,他編寫了第一部昆腔傳奇《浣紗記》。這部傳奇的上演,擴大了昆腔的影響,文人學士,爭用昆腔創作傳奇,習昆腔者日益增多,尤以歌妓為主。歷史上有名的陳圓圓就會唱昆麯。於是,昆腔遂與余姚腔、海????腔、弋陽腔並稱為明代四大聲腔。到萬歷末年,由於昆班的廣泛演出活動,昆麯經揚州傳入北京、湖南,躍居各腔之首,成為傳奇劇本的標準唱腔:“四方歌麯必宗吳門”。明末清初,昆麯又流傳到四川、貴州和廣東等地,發展成為全國性劇種。昆麯的演唱本來是以蘇州的吳語語音為載體的,但在傳入各地之後,便與各地的方言和民間音樂相結合,衍變出衆多的流派,構成了豐富多彩的昆麯腔係,成為了具有全民族代表性的戲麯。至清朝乾隆年間,昆麯的發展進入了全盛時期,從此昆麯開始獨霸梨園,綿延至今六、七百年,成為現今中國乃至世界現存最古老的具有悠久傳統的戲麯形態。
  它以清唱的形式出現,終於使昆腔在無大鑼大鼓烘托的氣氛下能夠清麗悠遠,旋律更加優美。同時,魏良輔對伴奏樂器也進行了改革。原來南麯伴奏以簫、管為主要樂器,為了使昆腔的演唱更富有感染力,他將笛、管、笙、琴、琵琶、弦子等樂器集合於一堂,用來伴奏昆腔的演唱,獲得成功。
  昆山腔開始其流佈區域,開始衹限於蘇州一帶,到了萬歷年間,便以蘇州為中心擴展到長江以南和錢塘江以北各地,並逐漸流佈到福建、江西、廣東、湖北、湖南、四川、河南、河北各地,萬歷末年還流入北京,到了清代,由於康熙喜愛昆麯,更使之流行。這樣昆山腔便成為明代中葉至清代中葉影響最大的聲腔劇種。
  據學者研究稱,“昆麯所代表的美學趣味雖然明顯是南方的,尤其是江南地區的,但是其文化身份卻並不屬於一時一地,它凝聚了中國廣大地區文人的美學追求以及藝術創 造。正是由於它是文人雅趣的典範,纔具有極強的覆蓋能力,有得到廣泛傳播的可能,並且在傳播過程中,基本保持着它在美學上的內在的一致性。”
歷史地位
  昆麯(昆山腔)的得名即産生於江蘇昆山一帶,它與起源於浙江的海????腔、余姚腔和起源於江西的弋陽腔,被稱為明代四大聲腔,同屬南戲係統。
  昆麯是我國傳統戲麯中最古老的劇種之一,也是我國傳統文化藝術,特別是戲麯藝術中的珍品,被稱為百花園中的一朵“蘭花”。明朝中葉至清代中葉戲麯中影響最大的聲腔劇種,很多劇種都是在昆劇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有 “中國戲麯之母”的雅稱。昆劇是中國戲麯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體係的劇種,它的基礎深厚,遺産豐富,是我國民族文化藝術高度發展的成果,在我國文學史、戲麯史、音樂史、舞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昆麯麯牌
  昆麯的音樂屬於聯麯體結構,簡稱“麯牌體”。它所使用的麯牌,據不完全統計,大約有一千種以上,南北麯牌的來源,其中不僅有古代的歌舞音樂,唐宋時代的大麯、詞調,宋代的唱賺、諸宮調,還有民歌和少數民族歌麯等。它以南麯為基礎,兼用北麯套數,並以“犯調”、“藉宮”、“集麯”等手法進行創作。
  麯牌是昆麯中最基本的演唱單位。全國共有300多種戲麯麯種,在音樂體係上分為兩種:板腔體和麯牌體。絶大多數劇種是板腔體,少數是麯牌體。而昆麯的麯牌體是最嚴謹的。據民國年間的麯學大師吳梅統計南麯麯牌有4000多個,北麯麯牌有1000多。常用的也僅200多個。最流傳的南麯麯牌如《遊園》中的[步步嬌],[皂羅袍],[好姐姐]、《琴挑》中的[懶畫眉],[朝元歌]。這兩出戲也是用來為男女演員打基礎的。故昆麯中有女學《遊園》,男學《琴挑》的說法。
  北麯,"端正好","新水令","醉花蔭","點絳唇","粉蝶兒","鬥鵪鶉","一枝花","集賢賓",等八套。昆麯中在應用麯牌時構成聯套,(又稱套數)通過聯套的選用、調劑、對比組成一個整本大戲的音樂和文學結構,基本上一出戲是一個套數。
  麯牌的音樂結構和文學結構是統一的。由於麯牌是由詞發展而來,又稱詞餘,在文字上是長短句式,寫作就是填詞。一個麯牌有多少字,幾句,每個字的平仄聲,都有規定。而且重要的詞位嚴格到仄聲中應有上(∨),去( )之別。如不根據平仄聲就要形成倒字,很難譜麯和演唱。這也是寫作和演唱昆劇難度很高的一個原因。
  昆麯演唱的特點是"以字行腔",腔跟字走、在演唱上也有一定的腔格,不同於其它戲麯可以根據演員個人條件隨意發揮,而是有嚴格的四定:定調、定腔、定板、定譜。
藝術特點
  昆劇作為一個曾經在全國範圍內有着巨大影響的劇種,在歷盡了艱辛困苦之後,能奇跡般地再次復活,這和它本身超絶的藝術魅力有緊密關係,其藝術成就首先表現在它的音樂上。
  昆劇行腔優美,以纏綿婉轉、柔漫悠遠見長。在演唱技巧上註重聲音的控製,節奏速度的頓挫疾徐和咬字吐音的講究,場面伴奏樂麯齊全。
  “水磨腔”。這種新腔奠定了昆劇演唱的特色,充分體現在南麯的慢麯子(即“細麯”)中,具體表現為放慢拍子,延緩節奏,以便在旋律進行中運用較多的裝飾性花腔,除了通常的一板三眼、一板一眼外,又出現了“贈板麯”,即將4/4拍的麯調放慢成8/4,聲調清柔委婉,並對字音嚴格要求,平、上、去、入逐一考究,每唱一個字,註意咬字的頭、腹、尾,即吐字、過腔和收音,使音樂佈局的空間增大,變化增多,其纏綿婉轉、柔曼悠遠的特點也愈加突出。
  相對而言,北麯的聲情偏於跌宕豪爽,跳躍性強。它使用七聲音階和南麯用五聲音階(基本上不用半音)不同,但在昆山腔的長期吸收北麯演唱過程中,原來北麯的特性也漸漸被溶化成為“南麯化”的演唱風格,因此在昆劇演出劇目中,北麯既有成套的使用,也有單支麯牌的摘用,還有“南北合套”。
  “南北合套”的使用很有特色:一般情況是北麯由一個角色應唱,南麯則由幾個不同的角色分唱。這幾種南北麯的配合使用辦法,完全從劇情出發,使音樂盡可能完美地服從戲劇內容的需要。
  從南北麯本身的變化說,尚有“藉宮”、“犯調”、集麯“等多種手法。原來聯成一套的麯子,無論南北麯,都有屬於那一宮調的麯子問題,當唱麯要求情緒顯著變化時,同一宮調內的麯子不能胜任,就可藉用其它宮調的合適麯子。如《牡丹亭·驚夢》,先後所用的麯牌是[山坡羊](商調)、[山桃紅](越調)、[鮑老催](黃鐘宮)、[綿搭絮](越調)。
  在演唱技巧上,昆劇註重聲音的控製,節奏速度的快慢以及咬字發音,並有“豁”、“疊”、“擻”、“嚯”等腔法的區分以及各類角色的性格唱法。音樂的板式節拍,除了南麯“贈板”將四拍子的慢麯放慢一倍外,無論南北麯,都包括通常使用的三眼板、一眼板、流水板和散板。它們在實際演唱時自有許多變化,一切服從於戲情和角色應有的情緒。
  昆劇的樂器配置較為齊全,大體由管樂器、弦樂器、打擊樂器三部分組成,主樂器是笛,還有笙、簫、三弦、琵琶等。由於以聲若遊絲的笛為主要伴奏樂器,加上贈板的廣泛使用,字分頭、腹、尾的吐字方式,以及它本身受吳中民歌的影響而具有的“流麗悠遠”的特色,使昆劇音樂以“婉麗嫵媚、一唱三嘆”幾百年冠絶梨園。伴奏有很多吹奏麯牌,適應不同場合,後來也被許多劇種所搬用。
  昆劇的音樂屬於聯麯體結構,簡稱“麯牌體”。它所使用的麯牌大約有一千種以上,南北麯牌的來源,其中不僅有古代的歌舞音樂,唐宋時代的大麯、詞調,宋代的唱賺、諸宮調,還有民歌和少數民族歌麯等。它以南麯為基礎,兼用北麯套數,並以“犯調”、“藉宮”、“集麯”等手法進行創作。此外,還有不少宗教歌麯。
  昆劇的表演擁有一整套“載歌載舞”的嚴謹表演形式
  昆劇表演的最大的特點是抒情性強、動作細膩,歌唱與舞蹈的身段結合得巧妙而諧和。昆劇是一種歌、舞、介、白各種表演手段相互配合的綜合藝術,長期的演劇歷史中形成了載歌載舞的表演特色,尤其體現在各門角色的表演身段上,其舞蹈身段大體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說話時的輔助姿態和由手勢發展起來的着重寫意的舞蹈;一種是配合唱詞的抒情舞蹈,既是精湛的舞蹈動作,又是表達人物性格心靈和麯辭意義的有效手段。
  昆劇的戲麯舞蹈多方吸收和繼承了古代民間舞蹈、宮廷舞蹈的傳統,通過長期舞臺演出實踐,積纍了豐富的說唱與舞蹈緊密結合的經驗,適應敘事寫景的演出場子的需要,創造出許多偏重於描寫的舞蹈表演,與“戲”配合,成為故事性較強的折子戲。適應了抒情性和動作性都很強的演出場子的需要,創造出許多抒情舞蹈表演,成為許多單折抒情歌舞劇的主要表演手段。代表性劇目如《西川圖·蘆花蕩》《精忠記·掃秦》《拜月亭·踏傘》《寶劍記·夜奔》《連環記·問探》《虎囊彈·山亭》等。
  昆劇的念白也很有特點,由於昆劇是從吳中發展起來的,所以它的語音帶有吳儂軟語的特點。其中,醜角還有一種基於吳方言的地方白,如蘇白、揚州白等,這種吳中一帶的市井語言,生活氣息濃厚,而且往往用的是快板式的韻白,極有特色。另外,昆劇的演唱對於字聲、行腔、節奏等有極其嚴格的規範,形成了完整的演唱理論。
  昆劇的舞臺美術包括豐富的服裝式樣,講究的色彩和裝飾的以及臉譜使用三個方面
  除了繼承元明以來戲麯角色服裝樣式外,昆劇的有些服裝和當時社會上流行的穿着很為相似。反映在戲上,武將自有各式戎裝,文官亦有各樣依照封建社會階級等級不同的穿戴。臉譜用於淨、醜兩行。屬於生、旦的極個別人物也偶然采用,如孫悟空(生)、鐘無????(旦),顔色基本用紅、白、黑三色。
  昆劇藝術經過多年的磨合加工,已經形成相當完善的體係,而這一體係又長期在中國戲麯中占據獨尊地位,所以昆劇藝術被尊為“百戲之祖”,對整個戲麯的發展都有着深遠的影響,許多地方戲都在不同程度上吸收了它的藝術養分,其中還留有部分的昆腔戲。
角色行當
  因為早期昆劇屬於南戲係統,所以它繼承了南戲的角色行當體製,同時兼收北雜劇之長,以生、旦、淨、末、醜、外、貼七行為基礎角色,早期作品《浣紗記》反映了昆劇初創時期的角色分行法,即除遵循南戲的七行之外,還藉鑒了元雜劇的小末、小旦等設置法,更增設小生、小旦 、小末、小外、小淨五行,共十二行。
  明末昆劇興盛期,明刊本《墨憨齋定本傳奇》中,將原以“貼”扮老年婦女改為“老旦”,亦係吸收了元雜劇之分行法。其他角色行當基本同於昆劇初創時期。清康熙時,昆劇角色行當還基本保持了“江湖十二角色”的體製。
  乾隆年間,昆劇折子戲最盛,表演藝術有了進一步提高,為刻畫人物而設的角色行當體製,也有了新的突破。《揚州畫舫錄》中有“江湖十二角色”之說,它們是:副末、老生、正生、老外、大面、二面、三面,謂之“男角色”;老旦、正旦、小旦、貼旦,謂之“女角色”;又有打諢一人,叫做“雜”。後來在南方昆劇中演變為以小生和旦角為主要角色,因之這兩門分得更為細緻。小生行下分:大官生、小官生、巾生、鞋皮生(窮生)和雉尾生五類。旦行則下分:老旦、正旦、作旦(能扮演男孩子)、四旦(刺殺旦)五旦(閨門旦)和六旦(貼旦)六類。但各個昆劇支派有各自的門類。
  昆劇的角色分工隨着表演藝術的發展,也越來越細緻。嘉、道間,昆劇角色行當,將原有的“江湖十二角色”,與後來出現更細的分工相結合,在“生、旦、淨、末、醜”五大行當之下,又細分二十小行,稱作“二十個傢門”。
  在「生」這個傢門中,又分為官生、巾生、鞋皮生、雉尾生,用以表演不同的角色人物。官生一行,扮演做了官的成年男子,其中由於年齡大小、身份高低不同又分大、小官生。例如《長生殿》的唐明皇、《太白醉寫》中的李白都由大官生扮演;《荊釵記》中的王十朋、《金雀記》中的潘嶽都由小官生扮演。官生與巾生的表演有所不同:巾生飾演風流儒雅的年輕書生,清灑飄逸,歌唱要求真假嗓結合,假嗓成份較大,清脆悅耳;官生在表演上要灑脫大方,大官生更要富於氣派,在唱法上也是真假嗓結合,但真嗓落在比巾生用真嗓時更高的音域,以洪亮為美。
  旦行也細分為老旦、正旦、作旦、四旦、五旦、六旦。但實踐中還有一個貼旦,共為七個傢門。
  正旦一般扮演身份比較貧寒的已婚女子,如《琵琶記》中的趙五娘,《金鎖記》中的竇娥,《貨郎擔》中的張三姑等。正旦在表演上側重樸實大方,在唱法上,咬字噴口都要有較大的力度,音色明亮、寬厚,音量也要求較大。正旦劇目頗豐富,所扮演各類人物性格均具鮮明特點,為演員提供了寬廣的表演空間。
  此外,淨行分大面與白麵,大面臉譜以紅、黑二色為主,故有“七紅、八黑、三和尚”之說;白麵大多扮演反面人物,除眼紋外,全臉皆塗以白粉,通常又分成相貂白麵、褶子白麵、短衫白麵等,白麵有時也扮正面人物,或無所謂好壞的角色,有時也扮女角等。還有由白麵行中析出的邋遢白麵,除面塗白粉以外,在眼角、鼻窩等處,加上一些黑紋,故名。所扮者大多是下三流角色,又近於插科打諢式的人物。
  末行又細分為老生、末、老外。昆劇老生不分文武,如《寶劍記》的林衝,《麒麟閣》的秦瓊等。末腳所戴鬍須也是從黑三到白滿,與老生同。
  醜行又分為副(又稱“二面”)和醜兩個傢門。其區別是副的面部白塊畫過兩邊眼梢,而醜衹畫到眼的中部,副常穿褶子、宮衣、袍,而醜多穿短衣。
  昆劇以前的南戲和元雜劇都沒有這樣的行當,由於“副”行的出現,昆劇把醜行的表演範圍,擴大到上層社會的衣冠縉紳之中。所扮演者大多是不正派的文人、姦臣、刁吏、惡訟師、幫閑篾片之類人物,這些角色的共同特點是姦刁刻毒,表裏不一,表演上多強調其冷的一面,稱之為“冷水二面”。
  醜行因其面部白塊較副為小,也稱“小花臉”,因其排列於二面之後,也稱“三花臉”,所扮大多是社會地位較低或滑稽可愛的角色,如《尋親記》的茶博士,《漁傢樂》的萬傢春。昆劇醜腳不分文武,有時扮演武功繁重的身段戲。
  醜行和二面一樣,也可扮演婦女,如《風箏誤》年輕的千金詹愛娟,《荊釵記》中的張姑母。醜腳也扮演反面人物,如《十五貫》的婁阿鼠。
  另有一個應各種群衆角色的“雜”行,是指各種劇中沒有名姓的群衆角色,如車夫、船夫、傘夫、衙役、太監、宮女、竜套等,通常不計為傢門。
  傳統昆劇職業班社,一般衹需十八個演員,俗稱“十八頂網巾”,衹有極少數大班社有二十七名演員。一般班社衹要十個傢門齊全,就可演出,其他角色可以由傢門接近的演員來替代,這十個基本傢門被稱為“十大庭柱”,他們是:淨、官生、巾生、老生、末、正旦、五旦、六旦、副、醜。其中最能决定演出質量的是:淨、老生、官生、正旦四個傢門。
  昆劇的各個行當都在表演上形成自己的一套程式和技巧,這些程式化的動作語言在刻畫人物性格、表達人物心理狀態、渲染戲劇性和增強感染力方面,形成了昆麯完整而獨特的表演體係。
職業昆劇團體
  在中國大陸現有江蘇省蘇昆劇團(成立於1956年,原名蘇州蘇昆劇團,2001年改名江蘇省蘇州昆劇院)、江蘇省昆劇院、上海昆劇團、杭州浙江昆劇團、北京北方昆麯劇院、郴州湖南省昆劇團6傢昆劇專業藝術團體,以及浙江永嘉昆麯傳習所,被稱為“六團(院)一所”。
昆麯劇目
  昆麯在長期的演出實踐中,積纍了大量的上演劇目。其中有影響而又經常演出的劇目如:王世貞的《鳴鳳記》,湯顯祖的《牡丹亭》、《紫釵記》《邯鄲記》《南柯記》,瀋璟的《義俠記》等。高濂的《玉簪記》,李漁的《風箏誤》,朱素臣的《十五貫》,孔尚任的《桃花扇》,洪升的《長生殿》,另外還有一些著名的折子戲,如《遊園驚夢》《陽關》《三醉》《秋江》《思凡》《斷橋》等。
  【門派差異】
  昆麯門派主要分為南麯與北區。南麯以蘇州昆劇院與江蘇昆劇院為代表,北麯以北方昆劇院為代表。
  南麯與北麯雖同為昆麯但在其分離之初與後來的發展中,它們既受南北不同地域文化的影響,也受藝術傢們人為的作用,而形成兩種風格各異又可以互補的類型。它們最主要的差異在於:
  1.音階。在記載昆麯的工尺譜裏,北麯是按七聲音階記錄的,南麯則按五聲音階(不記乙、凡二字),但實際演唱中,乙、凡作為經過音、裝飾音也常常出現。
  2.讀字。北麯遵循《中原音韻》,四聲分陰(陰平)陽(陽平)上去,念字多從普通話;南麯遵循《洪武正韻》,念字多從蘇州話。
  3.調和韻。北麯一出戲一韻一調到底;南麯一出戲不限一調,也可以換韻。
  4.詞麯關係。北麯一般為“辭情多”(詞位較密),“聲情少”(拖腔較少);南麯則“聲情多”“辭情少”,吐出一個字來,常常要在一段腔(音樂)裏上下遊曳好一陣,纔進入下一個字。
  5.旋法特點。北麯常用四、五度及八度以上的跳進,造成旋律激越、舒朗的陽剛之氣;南麯則多用五聲級進,因此其旋律纏綿委婉。
  6.唱法特點。北麯發聲較“硬挺直截”,“以遒勁為主”;南麯講究吞吐收放,追求聲音的起伏多變。且因南麯常用入聲字,其“短促即收藏”的特點,與音樂結合時就需“逢入必斷”,而樂句的內在關係又是相連的,在演唱時便造成極有特色的“斷中有連”。
  7.演唱形式。北麯一般衹用獨唱這一種形式,且在一出戲裏一人唱到底,其他角色衹有說白,不能唱;南麯則用獨唱、接唱、同唱(二人)、合唱(即齊唱)、獨唱接齊唱等多種形式演唱。
  8.劇目。北麯裏武打劇目較多;南麯則側重文戲。
著名演員
  昆麯鼻祖魏良輔生於南昌魏良輔,字尚泉,江西南昌人,流寓於江蘇太倉。為嘉靖年間傑出的戲麯音樂傢、戲麯革新傢,昆麯(南麯)始祖。對昆山腔的藝術發展有突出貢獻,被後人奉為“昆麯之祖”、在麯藝界更有“麯聖”之稱。
  俞振飛是卓越的昆麯藝術傢,他具有一定的古文學修養,又精通詩詞、書、畫,他不但精研昆麯,同時又是一位京劇表演藝術傢。因此他能將京、昆表演藝術融於一體,形成儒雅、飄逸、雄厚遵勁的風格,特別是以富有“書捲氣”馳譽劇壇。他深受海內外推崇的代表節日有《太白醉寫》中的李白;《遊園·驚夢》中的柳夢梅;《驚變·埋玉》中的唐明皇;《琴挑》中的潘必正;《八陽》中的建文君;《斷橋》中的許仙等,演來無不栩栩如生。
  田瑞亭(1897-1961)北方昆弋班著名笛師。
  河北省安新縣端村大田莊人。
  師從陶顯亭,習文武老生戲,又曾嚮王亦友學習武生戲,未幾嗓敗,遂放棄演出以姨夫為師(其姨夫是北方昆弋著名鼓師朱可錚,為各昆弋班任管事兼“外寫”)專攻吹奏麯笛和嗩吶熟諳工尺譜,會戲極多,皆能背記。1918年收高景池唯弟子(後高景池為北昆著名笛師)傳授麯笛和嗩吶後同入北京榮慶昆弋社,專門為韓世昌吹笛。1928年韓世昌赴日本演出,田瑞亭隨行全程,能以單笛灌滿全場,遂獲“笛王”之美譽。回國後收田柏林,白鴻林為徒。1935年受山東省立劇院院長王泊生之邀請攜徒白鴻林、女兒田菊林,赴濟南任教。1935-1937年間,學員趙榮琛、任桂林、張寶彝、徐志良(徐榮奎)等得其指導。其教戲時,某出各行角色,上下手帶文武場,皆能由他一人包教到底。1938年被傅惜華主持的北京國劇學會昆麯研究會聘為教師,擔任拍麯吹笛並在電臺播音。1939-1949年田瑞亭攜女田菊林及幼子田福林,先後在天津、北京、上海、煙臺、青島、石傢莊等地演出,合作過的演員有,侯永奎、馬祥麟、韓世昌、童芷苓、周又宸、梁慧超、李洪春等。1949年應邀入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後因身體不適,回津養病。次年任教於天津市越劇、評劇等團體,筱少卿、裘愛花、邢香靈、小花玉蘭、小鮮靈霞等都等到過他的指教。1958年因受聘於天津戲麯學校昆麯班教師,故而推掉了北方昆麯劇院的邀請,留在戲校培養出新中國的第一批昆麯演員,渠天凰、仝秀蘭、鄧沐偉、何永泉、陳霽等。1961年8月2日因患舌癌病逝於天津,享年65歲。
  王瑾
  北方昆麯劇院當傢花旦王瑾
  個人檔案
  王瑾1971年生於北京,大學學歷,北方昆麯劇院國傢二級演員。1982年考入北方昆麯劇院學員班,1988年畢業於北京戲麯學校。至今從事昆麯。主演劇目:大戲《釵釧記》、《西廂記》、《牡丹亭》、《風箏誤》等。折戲《胖姑學舌》、《思凡、下山》、《春香鬧學》、《相約、相駡》、《昭君出塞》、《刺梁》、《梳妝、擲戟》、《癡夢》、《小放牛》等。
  “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於斷井頽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傢院……”這是明代著名劇作傢湯顯祖《牡丹亭》中最美麗的詞句。隨着近年來大傢對昆麯的廣泛關註,那些雋永的戲詞和經典的人物形象一次次深深地觸動了人們的心靈。昆麯是我國最古老的戲麯藝術。在新時代煥發出了新的生機,展現出它千古不衰的絶代芳華。2001年5月18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産代表作”。
  看過牡丹亭的人們一定對那個天真活潑玲瓏剔透的小丫環春香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扮演春香的王瑾是北昆自己培養的青年演員,有着北昆當傢花旦的美稱。她形象嬌小,嗓音甜美,一雙大眼睛清澈活潑,天生是個演花旦的好材料。良好的天資,可貴的熱情,刻苦的訓練,使得王瑾在通過了嚴格的考試和選拔之後成功地敲開了昆麯藝術殿堂的大門。入選北昆使她如願以償,然而以後的艱苦訓練卻讓她嘗到了通往理想途中的種種磨難。
瀕危狀況
  昆麯之入選“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産”,在於它是我國古典表演藝術的經典。但“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昆麯的輝煌與落敗都與其特性有關。昆麯的興盛與當時士大夫的生活情趣、藝術趣味是一脈相承的。士大夫的文化修養,為昆麯註入了獨特的文化品位,他們的閑適生活和對空靈境界的追求,賦予了昆麯節奏舒緩、意境曼妙的品格,加之士大夫內心深處含有對社會對人生的哀怨、悲涼的感受,使得昆麯在音樂、唱腔上每每顯示出惆悵、纏綿的情緒。而到了清乾隆時期,市民階層崛起,舒緩、惆悵的風格顯然與他們格格不入,即使士大夫們也開始務實起來,昆麯在不受市民青睞的同時,也失去了士大夫階層這一陣地。於是,昆麯便逐漸走嚮衰落。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前,全國範圍內已沒有一個職業昆劇團。20世紀50年代,一出《十五貫》救活一個劇種,全國隨之成立了6個昆麯院團。韓世昌、白雲生、顧傳、朱傳茗、周傳瑛、俞振飛、侯永奎、北昆著名笛王田瑞亭及其女北方昆麯著名坤伶田菊林等老一輩表演藝術傢及解放後培養出的李淑君、蔡正仁、計鎮華、張繼青、洪雪飛、汪世瑜等一批優秀演員,整理、編演了《牡丹亭》、《西廂記》、《千裏送京娘》、《單刀會》、《桃花扇》等大量優秀劇目。但在今天,昆麯嚴格的程式化表演、緩慢的板腔體節奏、過於文雅的唱詞、陳舊的故事情節,喪失了時尚性和大部分娛樂功能,離當代人的審美需求相距甚遠,因而難以爭得觀衆,演出越來越少,以至在演出市場上難覓其蹤,形成了惡性循環。10年前,全國大約有800人在從事昆麯工作,號稱“八百壯士”,如今衹剩下600人了。全國6個昆麯劇院團創作、演出普遍陷入睏境,演員培養及藝術創作均無力投入。自田傢被迫離開北昆後其獨有傢傳秘本《雙占魁》、全本《荷珠配》、《白娘子》,就此失傳,也是北方昆麯的一巨大損失。
  有人主張,昆麯應作為博物館藝術,衹求保存,不用發展,此說遭到昆麯工作者和有識之士的反對,也有悖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選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初衷――保證這些傑出文化的生存,而不是遏製它們未來的發展。但是,昆麯確實面臨着睏境:人才的流失,使得胜任昆麯創作的人員寥寥無幾;而要革新昆麯,又面臨兩難的境地――不對昆麯作較大的改變,就無法縮小昆麯與時代的距離;倘若作大的改變,昆麯就失去特性而不成其為昆麯了。
  各國列入此次口頭文化遺産的藝術,大都處境艱難,瀕臨絶滅,這說明全球都面臨着如何保護優秀傳統文化的問題。對昆麯而言,要走出睏境,絶非一蹴而就,除了靠昆麯自身的藝術力量及昆麯工作者的敬業精神和積極性外,還必須有相應的政策保證和切實可行的得力措施。為此,文化部今年6月召集了全國昆劇院團長及劇團所在地的領導會議,商討發展昆麯大計,並正在製定《保護和搶救昆麯十年規劃》。一些專傢還呼籲,建立“保護振興中國昆麯藝術專項資金”,加大經費投入力度。
  專傢認為,昆麯目前當務之急是搶救現有劇目和文獻資料,首先要對全國中老年藝術傢的拿手劇目進行錄音錄像,對珍貴的昆麯文獻、演出腳本、麯譜和圖片進行搜集整理。昆麯演出可以從老戲中討生活,劇目應以繼承、整理為主,如上海昆劇團近兩年排演的《牡丹亭》,將湯顯祖原作刪減為上中下三本,配以現代化的舞臺處理,既保持原作特色,又符合當今審美,收到了很好的市場效果。
  文化部計劃10年間在北京和上海建立兩個昆麯演員培訓中心,為全國昆劇院團輸送表演人才。昆麯劇院團長們則希望集中全國優秀師資,在中國戲麯學院等院舉辦昆麯演員、編劇、導演、作麯和管理人員研修班。
  昆麯因其特性不可能在當今大紅大紫,亦無法恢復往日的輝煌,但作為中華文化的瑰寶,作為世界遺産,我們有責任不讓她自生自滅!
  【白先勇與昆麯
  白先勇 著名昆麯推廣人,青春版《牡丹亭》編劇。
  當代臺灣著名作傢白先勇(1937——)國民黨高級將領白崇禧之子,廣西桂林人。曾就讀臺南成功大學水利係(一年)又考進臺灣大學外文係。讀完一年級,就在《文學雜志》發表了他的第一篇小說《金大奶奶》,緊接着又發表了《入院》和《悶雷》。1960年,讀三年級時,與同班同學王文興、歐陽子和陳若曦等創辦了雜志《現代文學》。1961年大學畢業。1963年到美國依阿華大學作傢工作室從事創作研究,較係統地接受了西方現代小說技巧的基本訓練。1965年獲碩士學位後,一直在美國加州大學聖塔.巴巴拉校區任教。著有小說集《寂寞的十七歲》、《臺北人》,長篇小說《孽子》、《玉卿嫂》等。)
部分折子
  單刀會·訓子
  元代關漢卿雜劇《關大王單刀會》,簡名《單刀會》,四折,《訓子》也叫《訓平》,是劇中第三折。劇演魯肅定計,請關羽到東吳赴宴,席間索取荊州。關羽升帳,其義子關平侍候。關羽嚮關平講述漢室創業、桃園三結義等往事。這時東吳下書請關羽赴宴,關羽明知是計,慨然應邀,關平勸阻,關羽做了周密安排,毅然赴宴。這折戲是北麯昆唱,是淨角唱工劇。
  淨扮關羽,頭戴緑夫子盔,口戴花五綹,身穿緑蟒加帥肩,腰束角帶,紅彩褲,高底靴。雉生扮關平,頭戴三叉盔,身穿白蟒加帥肩腰束角帶,粉紅彩褲,高底靴,腰挂寶劍,開門時捧印信。付扮周倉,頭戴尖翅紗帽,加耳毛子,口戴黑夾嘴,身穿黑蟒加帥肩,腰束角帶,紅彩褲,高底靴,挂腰刀。醜扮王文,頭戴元翅紗帽,口戴黑吊搭,身穿黑青素,腰束黃宮縧,黑彩褲,朝方,執書信。
  淨角所演之劇,《訓子》、《刀會》較難扮演。晚清蘇州著名昆劇演員黃鬆、張八駿以演此劇著稱,威毅中含儒雅。黃鬆演唱《訓子》,雖高唱入雲而端坐不稍動,關羽盔殿額上之絨珠,亦安如磐石,無抖擻之病,以顯威嚴。功夫老到,嗓音結實。近代北派昆麯演唱此劇,以侯玉山最著名。
  單刀會·刀會
  《刀會》見關漢卿《單刀會》第四折。劇演東吳大夫魯肅請關羽過江赴宴,關羽帶周倉單刀赴會,在設有埋伏的筵席上,與魯肅飲酒談笑,暢述以往辭曹歸漢、五關斬將,古城會斬蔡陽等英勇事跡。席中魯肅嚮關羽索取荊州,關羽以劍迫使魯肅送其上船,安然返回荊州。這折戲也是北麯昆唱,淨角唱工戲。[新水令]“大江東去浪千疊”一麯,極為有名,歷代傳唱不衰。
  淨扮關羽,頭戴緑夫子盔,口戴花五縉,身穿緑蟒,緑靠,背黃宮縧,腰束角帶,高底靴,腰挂青籠劍。外扮魯肅,頭戴方翅紗帽,口戴花三,身穿紫蟒,腰束角帶,紅彩褲,高底靴。副淨扮周倉,頭戴周倉盔加倒纓,耳毛子,口戴黑紮,身穿黑靠,襯黑箭衣,背白宮縧,黑彩褲,高底靴,捧青竜刀。
  《刀會》為淨角最難扮演之劇。全劇中,關羽閉眼時多,睜開眼時,要光芒外射。清代鹹豐、同治間,蘇州著名昆劇演員黃鬆、張八駿扮演關羽,剛毅儒雅,稱著於時。演《訓子》時關羽,帽上絨球絲毫不動,以顯其威嚴。演《刀會》中關羽,帽上絨球,大動不已,以壯其威武。據說,張八駿一日演《刀會》,裝扮未完,掀認簾而出,既覺,乃擎袖障面,俾他人在旁徐徐整理。後人效之,演《刀會》關羽上場,亦以袖障面。此劇中魯肅、周倉,雖非主角,如無一定功底,很難演好。魯肅一段說白,須字字飽綻,而宴罷後,關羽執魯肅袖,此時魯之面容神色及紗帽上兩翅抖擅。周倉盔頭,軟靠紮判(裝墊肩膀及臀部),關羽唱三刻鐘,他要捧青竜偃月刀侍立一旁,擺三刻鐘架子,比演魯肅來得費力。而關羽兜袖時之周倉,將偃月刀舞一撤花蓋頂,一聲大吼,須配搭入轂。約1926年,高觀耘之昆麯《訓子》、《刀會》製成唱片。白雲生《生且淨末醜的表演藝術》一書中,有專章談《刀會》的表演藝術。
  不伏老·北詐
  原名《詐瘋》,因用北麯,又稱《北詐瘋》,後簡稱《北詐》,亦有稱《裝瘋》的。此劇見元人楊梓《功臣宴敬德不伏老》(參見[不伏老]條)第三折,《綴白裘》二集作《金貂記·北詐瘋》。
  劇演尉遲恭在功臣宴上打落李道宗門牙,被貶到職田莊為民,高麗國嚮唐朝挑戰,唐太宗命徐茂功宣召尉遲恭,尉遲恭裝瘋。徐茂功設計,命軍士至其傢無理取鬧,尉遲大怒而動武,徐茂功戳穿尉遲裝瘋,用激將法使尉遲引兵出徵。
  本出用北麯[越調·鬥鵪鶉]、[紫花兒序]、[小桃紅]、[調笑令]、[聖藥王]與[麻郎兒]二支(拼成一支)、[絡絲娘](演唱時被截頭)、[要三臺](演唱時二支全刪)、[尾聲](演唱時亦被截頭,以上三者並作一支唱)。
  黑淨扮尉遲恭,頭戴長方巾,縛黃綢子,口戴白滿,身穿箭袖褶子,腰裙,縛大帶,彩褲,高底靴,手扶拐杖。老旦扮尉遲夫人,頭戴包頭,老旦輓頭,身穿黃老旦衣、裙、相鞋。外扮徐積(茂功),頭戴相貂,口戴白滿,身穿秋香色官衣,腰束玉帶,彩褲,高底靴,袖藏聖旨。
  尉遲恭是昆劇中“七紅八黑”中的一黑,是黑淨的重頭戲。清代乾隆年間範二官擅演此劇。《消寒新詠》捲三:“此劇演者屢矣,然或故意顯假,又或故意裝真,俱未得宜。惟範二官有意無意之間,最為妙入。”“傳”字輩邵傳鏞能演此劇,係陸壽卿所傳授。
  東窗事犯·掃秦
  〈掃秦〉為元代孔文卿《東窗事犯》第二折,明代《精忠記》傳奇將此折劇情融入〈誅心〉出中,《綴白裘》五編作《精忠記·掃秦》。實則昆劇演出的〈掃秦〉大體同《東窗事犯》第二折,但開頭的【引子】則取自傳奇《精忠記》。劇演秦檜殺了嶽飛後,來靈隱寺拈香,寺中老和尚迎接。秦檜見壁上題詩,問知為瘋僧所寫,即喚瘋僧來見。瘋僧說破秦檜夫婦在東窗設計謀害嶽飛之事,說得秦檜毛骨竦然,狼狽而去。舞臺演出的昆劇〈掃秦〉,經明清藝人改動加工提煉,成為一折獨立的折子戲。劇情的前後關係有調整,結構完整,瘋僧與秦檜的衝突加強,人物形象更見豐滿。
  此折為昆醜的唱工戲,麯調別具風格,深受俞粟廬欣賞。清代光緒年間四喜部三兒(字翰雲)擅演此劇。近代吳中陳萬裏,南社社友,善昆劇,其串〈掃秦〉之瘋僧,名重一時。浙江省昆劇團曾根據昆劇演出本改編演出。
  西遊記·撇子
  一作《慈悲願·撇子》。楊訥《西遊記》雜劇六本二十四折,〈撇子〉、〈認子〉出自第一本。《慈悲願》傳奇係根據《西遊記》有關情節改編,未見傳本。有些昆麯選本,認為〈撇子〉、〈認子〉等出自《慈悲願》,故題《慈悲願·撇子》。《六也麯譜》,《集成麯譜》皆題作《西遊記·撇子》,劇譜陳光蕊夫妻乘舟赴任遇難,水賊劉洪將陳推入江中,其妻殷氏被賊脅迫欲占為妻。殷氏腹中有遺腹子,請求臨盆後再行親事,劉賊允應。般氏生下
  遺腹子,劉賊逼其棄之江心,若不答應,母子二人將遭殺害。沒奈何,殷氏來到江邊,將孩子放在一隻大梳匣內,取出金釵兩股,係在孩千身上,以作標記。又咬破指頭寫下血書,寫明孩子生辰年庚。為了不使漏水淹了匣子,她用一幅白練將匣縫塞,將匣蓋縛,將包袱緊扣,雖是木匣,恰似一葉舟兒穩當。這時劉賊又在催促把孩子撇嚮江中,殷氏衹殷氏衹得忍痛將匣放入江中。
  西遊記·認子
  此出大體同於楊訥《西遊記》第一本。《集成麯譜》等題作《西遊記·認子》劇演殷氏撇子十八年後,囚思念丈夫與孩兒,奄奄成病。殷氏所撇之子,為金山寺住持所救,取名玄焚,今年已十八,師傅嚮他講述了親生父母的遭遇,要他下山尋母,報父母之仇,玄奘奉師命下山尋母,來到黑樓子內,做化齋模樣。殷氏請小和尚入內用齋,見小師父面龐好似自己丈夫陳光蕊的模樣,乃問道:“請問師父法蒜多少。”玄奘回道:“貧僧一十八歲。”殷氏自思:“俺孩兒若在,今年也是十八歲了。”繼又問道:“小師傅何處幾歲出傢?”玄奘乃道:“貧僧自幼出傢的。我父姓陳母姓般,曾授洪州太守,貞觀三年八月間,被水賊劉洪推入江中……師父丹霞禪師……收留……今年一十八歲,師父著我來到洪州,尋訪母親的。”殷氏聽罷,乃知這小師父即是江流兒,就問道:“你既來尋親,有何為證?”玄奘遂取出血書一封。殷氏見自己親手寫的血書,確證面前的確是兒子,乃相擁痛哭。玄奘乃道:“母親,師父說尋見了母親,即便回山,商量報仇。”殷氏忙道:“禁聲……待我收拾些盤纏與你回山,請你師父到來,商量報仇便了。”玄奘乃辭母而去。
  本出中【北商調集賢賓】套麯,為昆麯中僅存之套麯,旋律獨具特色,為清麯傢所喜唱。傳宇輩藝人演出此劇,由工傳蕖演殷氏。1999年張繼青曾來臺灣演出此劇。
  西遊記·思春
  〈思春〉全名〈狐狸思春〉,一名〈狐思〉。《集成麯譜》振集二册載有此出,題《西遊記·思春》。楊訥《西遊記》雜劇中無此折,《納書楹麯譜》外集捲二題作《俗西遊》。劇演獾婆在藏古塚練氣修真,已得人像,潛身在摩雲洞中。洞內有一萬年狐王,衹生一女,名喚玉面仙姑,美貌非凡。狐王亡後,玉姑身無依靠,一嚮不曾許配佳偶,衹至今良緣未就,弄得她懨懨成病,茶飯不吃,相思發作。獾婆送茶進去,欲與她說婚姻之事。問道:“姑姑這兩日的容顔,一發清減了,你害的什麽病,可對我說,何苦自受煎熬。你若不說藏在心內,衹怕這病要害死人的。”玉面狐道:“死了倒也甘心。”獾婆道:“衹怕你嘴硬心不硬。”又勸道:“我是有名的歡婆,怎麽不能叫你歡婆?想老大王亡後……你一人無依無靠,必須要招一個美貌郎君。”玉面狐道:“不知其人也是枉然。”獾婆道:“就是牛魔王。”玉面狐道:“怎能勾到我傢來?”獾婆道:“你這樣一個美人,就是西天活佛也會動情的。”玉面狐於是打點聘禮叫獾婆去說合,獾婆道:“我是名醫國手……一貼清涼散真堪效,一味黑牽牛能治心煩躁,還待出身風流汗,你的病根兒都去了。”
  正旦扮獾婆,貼旦扮玉面狐。
  此出【北雙調】套麯,唱弦索調。
  此劇自清代中期至清末,多有演出沒,民國以來,未見有演出。
  蓮花寶筏·北餞
  《綴白裘》八集三捲載有此出,作《安天會·北餞》。《集成麯譜》等作《蓮花寶筏·北餞》(按:《蓮花寶筏》即《升平寶筏》)。此出實出自吳昌齡《唐三藏西天取經》雜劇。劇演大唐朝徐績、杜如晦、殷開山、程咬金、尉遲恭等十八路總管,都到十裏長亭送玄奘法師往西天五印度求取大藏金經。遠遠望見長幡寶蓋,玄奘法師來到。法師見有官員在路側,忙道:“貧僧有何德何能,敢勞衆位公卿遠遠相送。”衆人答道:“不敢。”玄奘見一老將,問道:“此位莫非尉遲老將軍麽?久聞老將軍南徵北討,東蕩西馳,定下六十四處煙塵,擅改一十八傢年號。貧僧衹看得幾捲經文佛法,不知老將軍陣上威嚴。請老將軍試說一遍,貧僧洗耳恭聽。”尉遲恭乃道:“十八處都將年號改,某扶立起這唐世界。”“師父道俺殺生害命也罪何該,想當日尉遲恭怎想到今日持齋戒,今日個謝吾師恁便超度俺唐十宰。”“送師父特地請取一個法名來。”玄奘乃各取法名曰彗智、彗聰、慧能、慧善,彗德,並道:“待貧僧取經回來,再與你們摩頂受戒便了。”玄奘又道:“聞得老將軍在南禦園小交鋒勤王救駕一事,再請老將軍試說一遍。”尉遲恭就將禦果園元吉謀害聖主,他來不及披甲,赤馬單鞭直至禦園救主事講述一遍,唐僧聽罷見天色巳晚,乃趕路西去。此出為元麯昆唱的傳統劇目。
  西遊記·胖姑
  昆麯《胖姑》(或作《胖姑學舌》)一出與元人楊訥雜劇《西遊記》第二本第六出《村姑演說》基本同。劇演長安城裏送國師唐三藏往西天取經,住在城外頭蹶外跟莊上的胖姑兒和莊旺兒都去看社火。莊稼漢老張未能去看,他要等胖姑他們回來,教他們敷演與他聽。老張住門首等候,見他倆興衝衝的回來,就要胖姑說與他聽,莊旺兒學給他看。於是二人敷演起來。胖姑唱道:“一個個手執著白木植,身穿著紫搭背,白石頭黃銅片去腰間懸,一對腳似踏在黑甕裏。”老張道:“那是穿了皂靴。”胖姑接著唱道:“宮人們腰屈共頭低,腦門兒著地。”老張道:“這是拜他哩。”眫姑道:“還有好看的哩。”老張道:“還有什麽好看,可學與我看。”胖姑唱道:“見一個粉搽的白麵皮橫栓著油鬏髻,他笑一笑打一棒棰,跳一跳高似田地。”老張道:“這是在唱院本哩。”就這樣胖姑將她所見盛況一一說與老張聽。最後胖姑道:“說了半日,我肚皮餓也。”老張道:“你們辛苦了,我做的粉花在那裏,吃些再去玩罷。”
  六旦扮胖姑,包頭,戴花,身穿粉紅襖褲,腰束四喜帶,彩鞋,右手拿女摺扇,左手拿手帕。作旦扮莊旺兒,頭戴孩兒帽,身穿湖色書僮衣褲,腰束白肚帶,跳鞋。二面扮張老頭,頭戴白尾子巾,口戴白六喜,身穿白棉綢褶子,腰束黃宮縧,黑彩褲,鑲鞋,手拿拐杖。
  這出戲從孩子胖姑口中講述社火的內容,邊說邊表演各種人物的動作,生動活潑。清末葛小香、小桂林擅演此出,深受好評。近代著名演員韓世昌演此劇極著名。傳字輩藝人中張傳芳亦擅演胖姑。八十年代上海昆劇團亦曾演出此劇。張傳芳為江蘇省蘇昆劇團傳授此劇。
  西遊記·藉扇
  楊訥《西遊記》第十九出《鐵扇兇威》與本出內容同。《集成麯譜》載有此出,題《西遊記·藉扇》。劇演孫悟空保玄奘法師往西天取經,路過火焰山│,衹見火焰衝天,有八百餘裏,衹有翠雲峰芭蕉洞鐵扇公主之芭蕉扇才能扇滅此火。孫悟空來到翠雲峰,鐵扇公侍兒報道:『外面有個雷公嘴的和尚,自稱齊天大聖孫悟空,要藉芭蕉扇。』公主道:『這猴頭好生無禮,待俺出去顯個手段,以報昔年奪子之仇。』乃率衆侍兒出洞會孫悟土。孫悟空一見鐵扇公主,說:『嫂嫂一嚮好。』公主道:『啐,猴頭,誰是你嫂嫂?』就打將起來。鐵扇公主的太阿劍,敵不過孫悟空的金箍棒,乃行起法來,摸出芭蕉扇一扇,孫悟空被扇得陰風凜凜,慘霧迷漫,飄飄蕩蕩,無影無蹤,早去十萬八千餘裏。鐵扇乃收兵回洞。後孫悟空用如來佛之定風珠,鎮住風火扇,藉扇而回。
昆麯填詞
  必要合律。南麯有《南詞全譜》《南詞新譜》等;北麯有《太和正音譜》《北詞廣正譜》等。每首詞必須要依譜填詞。
  可能有人會認為平仄不合沒關係,字數合就行了,其實不然,平仄倘不對,待依定腔拍定工尺後,必會出現倒字、不合本調的毛病,此為詞麯傢大忌。
  衆所周知昆麯格律譜是昆麯填詞的依據,明末清初涌現出來的蔣孝譜、瀋詞隱譜、瀋自晉譜、徐子室、鈕少雅譜、李玉譜等等為昆麯南北麯牌劃定了基本格律,從而確保了昆麯迅速發展,成為了全國性的劇種。
昆麯劇目
  昆麯在長期的演出實踐中,積纍了大量的上演劇目。其中有影響而又經常演出的劇目如:王世貞的《鳴鳳記》,湯顯祖的《牡丹亭》、《紫釵記》《邯鄲記》《南柯記》,瀋璟的《義俠記》等。高濂的《玉簪記》,李漁的《風箏誤》,朱素臣的《十五貫》,孔尚任的《桃花扇》,洪升的《長生殿》,另外還有一些著名的折子戲,如《遊園驚夢》《陽關》《三醉》《秋江》《思凡》《斷橋》等。
  巴黎中國戲麯節於11月16日至22日在法國巴黎塞納河畔的蒙浮劇場舉行,共有來自福建京劇院的《四郎探母》、河南豫劇團的《清風亭》、江西南昌大學贛劇研究中心的《竇娥冤》、山東呂劇團的《墻頭記》、蘇州昆劇團的《浮生三夢》、香港京劇團的《牡丹亭》和浙江昆劇團的《公孫子都》等多劇種、多題材的演出劇目參與角逐。最終,浙江昆劇團的《公孫子都》捧得最高奬項“塞納大奬”。《公孫子都》是繼《十五貫》以後,浙江昆劇團又一大手筆之作。此劇因榮獲2006—2007年度國傢舞臺藝術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劇目第一名和文化部第十二屆“文華大奬”,而拿到了150萬元高額奬金,這是迄今為止浙江對優秀劇目的最高奬勵。 《公孫子都》是根據明代馮夢竜小說《東周列國志》改編而成的歷史故事劇。該劇故事獨特,引人入勝,通過對公孫子都不擇手段、陰謀殺人直至走嚮毀滅的心理描繪,揭示了一念之差可成英雄,一念之差將成罪人的人生感悟,並對公孫子都這一人物所具有的人類共有的劣根性——嫉妒進行了展示和批評,具有較強的哲理性、警世性。
  昆麯的舞臺上一嚮以《牡丹亭》《長生殿》《桃花扇》等老劇為主。古老藝術要推陳出新,除了復排傳統劇目外,創作昆劇新戲已成為重點。作為中國昆麯藝術保護工程重點扶持的首個新創劇目,浙江昆劇團用十年時間創作了新編歷史劇《公孫子都》。其創新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主題思想深刻,開拓了昆麯在正劇上的表現力。昆麯傳統劇目中為觀衆所熟知的多為愛情劇,《公孫子都》則是一部心理戲,講述了春秋時期鄭國討伐許國一戰中,副帥公孫子都爭功心切,用暗箭射死主帥穎考叔後終日驚惶、最後身亡的故事。其以傳統劇目《伐子都》為底本,跳出古人"善惡相報"的狹義是非觀,着意寫子都暗箭射人後的惶恐不安--"避過法誅卻難避心誅",以此鞭撻人類共有的心毒--嫉妒。主創人員表示:"雖然故事發生在東周列國時期,但嫉妒是人類的'原罪',這是人類永恆的話題,以引起現代觀衆的共鳴。"
  二是表演上恢復昆麯的"武戲"傳統,是現代昆麯"陽剛戲"的代表作。昆劇的武戲啓蒙了京劇的武戲,但近代後,昆劇格局逐漸縮小變為"小生、小旦、小花臉"的"三小戲"。"《公孫子都》的突出亮點是創編了一部多年來昆劇極為少見的整本武戲。"戲麯評論傢劉厚生說。扮演公孫子都的是浙江昆劇團團長、"梅花奬"得主林為林,以長靠、短打武生戲見長,有"江南一條腿"之稱。該劇結尾處,穿着厚底靴的公孫子都從高處反躍前撲而下,常引得滿堂喝彩。
  【門派差異】
  昆麯門派主要分為南麯與北麯。南麯以蘇州昆劇院與江蘇昆劇院為代表,北麯以北方昆劇院為代表。
  南麯與北麯雖同為昆麯但在其分離之初與後來的發展中,它們既受南北不同地域文化的影響,也受藝術傢們人為的作用,而形成兩種風格各異又可以互補的類型。它們最主要的差異在於:
  1.音階。在記載昆麯的工尺譜裏,北麯是按七聲音階記錄的,南麯則按五聲音階(不記乙、凡二字),但實際演唱中,乙、凡作為經過音、裝飾音也常常出現。
  2.讀字。北麯遵循《中原音韻》,四聲分陰(陰平)陽(陽平)上去,念字多從普通話;南麯遵循《洪武正韻》,念字多從蘇州話。
  3.調和韻。北麯一出戲一韻一調到底;南麯一出戲不限一調,也可以換韻。
  4.詞麯關係。北麯一般為“辭情多”(詞位較密),“聲情少”(拖腔較少);南麯則“聲情多”“辭情少”,吐出一個字來,常常要在一段腔(音樂)裏上下遊曳好一陣,纔進入下一個字。
  5.旋法特點。北麯常用四、五度及八度以上的跳進,造成旋律激越、舒朗的陽剛之氣;南麯則多用五聲級進,因此其旋律纏綿委婉。
  6.唱法特點。北麯發聲較“硬挺直截”,“以遒勁為主”;南麯講究吞吐收放,追求聲音的起伏多變。且因南麯常用入聲字,其“短促即收藏”的特點,與音樂結合時就需“逢入必斷”,而樂句的內在關係又是相連的,在演唱時便造成極有特色的“斷中有連”。
  7.演唱形式。北麯一般衹用獨唱這一種形式,且在一出戲裏一人唱到底,其他角色衹有說白,不能唱;南麯則用獨唱、接唱、同唱(二人)、合唱(即齊唱)、獨唱接齊唱等多種形式演唱。
  8.劇目。北麯裏武打劇目較多;南麯則側重文戲。
著名演員
  昆麯鼻祖魏良輔生於南昌魏良輔,字尚泉,江西南昌人,流寓於江蘇太倉。為嘉靖年間傑出的戲麯音樂傢、戲麯革新傢,昆麯(南麯)始祖。對昆山腔的藝術發展有突出貢獻,被後人奉為“昆麯之祖”、在麯藝界更有“麯聖”之稱。
  俞振飛是卓越的昆麯藝術傢,他具有一定的古文學修養,又精通詩詞、書、畫,他不但精研昆麯,同時又是一位京劇表演藝術傢。因此他能將京、昆表演藝術融於一體,形成儒雅、飄逸、雄厚遵勁的風格,特別是以富有“書捲氣”馳譽劇壇。他深受海內外推崇的代表節日有《太白醉寫》中的李白;《遊園·驚夢》中的柳夢梅;《驚變·埋玉》中的唐明皇;《琴挑》中的潘必正;《八陽》中的建文君;《斷橋》中的許仙等,演來無不栩栩如生。
  田瑞亭(1897-1961)北方昆弋班著名笛師。
  河北省安新縣端村大田莊人。
  師從陶顯亭,習文武老生戲,又曾嚮王亦友學習武生戲,未幾嗓敗,遂放棄演出以姨夫為師(其姨夫是北方昆弋著名鼓師朱可錚,為各昆弋班任管事兼“外寫”)專攻吹奏麯笛和嗩吶熟諳工尺譜,會戲極多,皆能背記。1918年收高景池唯弟子(後高景池為北昆著名笛師)傳授麯笛和嗩吶後同入北京榮慶昆弋社,專門為韓世昌吹笛。1928年韓世昌赴日本演出,田瑞亭隨行全程,能以單笛灌滿全場,遂獲“笛王”之美譽。回國後收田柏林,白鴻林為徒。1935年受山東省立劇院院長王泊生之邀請攜徒白鴻林、女兒田菊林,赴濟南任教。1935-1937年間,學員趙榮琛、任桂林、張寶彝、徐志良(徐榮奎)等得其指導。其教戲時,某出各行角色,上下手帶文武場,皆能由他一人包教到底。1938年被傅惜華主持的北京國劇學會昆麯研究會聘為教師,擔任拍麯吹笛並在電臺播音。1939-1949年田瑞亭攜女田菊林及幼子田福林,先後在天津、北京、上海、煙臺、青島、石傢莊等地演出,合作過的演員有,侯永奎、馬祥麟、韓世昌、童芷苓、周又宸、梁慧超、李洪春等。1949年應邀入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後因身體不適,回津養病。次年任教於天津市越劇、評劇等團體,筱少卿、裘愛花、邢香靈、小花玉蘭、小鮮靈霞等都等到過他的指教。1958年因受聘於天津戲麯學校昆麯班教師,故而推掉了北方昆麯劇院的邀請,留在戲校培養出新中國的第一批昆麯演員,渠天凰、仝秀蘭、鄧沐偉、何永泉、陳霽等。1961年8月2日因患舌癌病逝於天津,享年65歲。
  王瑾
  北方昆麯劇院當傢花旦王瑾
  個人檔案
  王瑾1971年生於北京,大學學歷,北方昆麯劇院國傢二級演員。1982年考入北方昆麯劇院學員班,1988年畢業於北京戲麯學校。至今從事昆麯。主演劇目:大戲《釵釧記》、《西廂記》、《牡丹亭》、《風箏誤》等。折戲《胖姑學舌》、《思凡、下山》、《春香鬧學》、《相約、相駡》、《昭君出塞》、《刺梁》、《梳妝、擲戟》、《癡夢》、《小放牛》等。
  “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於斷井頽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傢院……”這是明代著名劇作傢湯顯祖《牡丹亭》中最美麗的詞句。隨着近年來大傢對昆麯的廣泛關註,那些雋永的戲詞和經典的人物形象一次次深深地觸動了人們的心靈。昆麯是我國最古老的戲麯藝術。在新時代煥發出了新的生機,展現出它千古不衰的絶代芳華。2001年5月18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産代表作”。
  看過牡丹亭的人們一定對那個天真活潑玲瓏剔透的小丫環春香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扮演春香的王瑾是北昆自己培養的青年演員,有着北昆當傢花旦的美稱。她形象嬌小,嗓音甜美,一雙大眼睛清澈活潑,天生是個演花旦的好材料。良好的天資,可貴的熱情,刻苦的訓練,使得王瑾在通過了嚴格的考試和選拔之後成功地敲開了昆麯藝術殿堂的大門。入選北昆使她如願以償,然而以後的艱苦訓練卻讓她嘗到了通往理想途中的種種磨難。
  單雯
  江蘇省昆劇院演員
  1989年4月25日出生與一個昆麯世傢,師從張繼青,16歲時擔任《1699桃花扇》主角扮演李香君,是昆麯界後起之秀。文化傳承,重任在肩。
百科大全
  kunqu
  日麯
    見昆山腔
    
英文解釋
  1. n.:  Kunqu opera
近義詞
昆山麯
相關詞
京劇戲麯孔尚任黃梅戲花卉園林緑化揚州市花昆山市花
花木百科上海昆劇演出團體人物劇目河北演員
百科辭典作品藝術傢戲麯演員江蘇音樂傢歷史人物名人
戲麯傢更多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