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廣西 >南寧 > 昆侖關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昆侖關投訴電話南寧市旅遊投訴電話:0771-5516551
  廣西省旅遊投訴電話:0771-5529315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昆侖關,位於桂中賓陽縣和邕寧縣的交界處,關道深長險要,東西兩邊峰巒對峙,綿亙不絶,邕賓公路沿着古道由南嚮北,盤繞其間,自古以來成為南寧北面的天然屏障,有“南方天險”之稱。唐元和十四年(819年)裴行立始壘石為關,北宋景佑二年(1035年)建關城,歷代均有加固、重修。為歷代兵傢所爭之地。歷來為兵傢必爭之地,歷史上曾發生過9次戰役,最大而且十分慘烈的是抗日戰爭時期的“昆侖關之戰”。1939年12月18日,中日雙方在這裏展開大戰,雙方主戰的都是善打硬仗的部隊:日方主力是參加過臺兒莊戰役的坂垣舊部,被譽為“鋼軍”的第5師團;中方主力是當時裝備最精良的、由杜聿明將軍率領的第5軍。中國軍隊在當地群衆的支援下,血戰十餘天,終於收復了昆侖關。這是抗日戰爭期間繼平型關、臺兒莊作戰勝利後的又一重大勝利。戰後,人們在山下修建了一座三門四柱石碑坊,山頂上也建有抗日陣亡將士公墓、紀念塔、碑亭,從牌坊到山頂有一道331級的石級道。國民黨軍政要人蔣介石、李宗仁、李濟深、白崇禧、杜聿明等人有題詞、題聯或書刻碑文紀念這一戰役。每年清明節前後,都有許多學生、群衆到這裏憑吊、瞻仰和祭掃。
地理地形
  昆侖關位於南寧市東北方59公裏處,昆侖山東側。它是邕柳(南寧--柳州)、邕梧(南寧--梧州)公路必經的隘口。昆侖山巍峨峻險,𠔌深坡陡,地勢險要,是南寧東北面的自然屏障,有“南方天險”之稱,歷來為兵傢必爭之地。
歷史鈎沉
  據史籍記載,昆侖關歷史上曾發生過9次戰役。其中最為著名的是狄青夜襲昆侖關和抗戰期間的昆侖關大捷。
  狄青夜襲昆侖關
  北宋皇祐四年(1052年),,廣西少數民族首領儂智高起兵反宋,自稱仁惠皇帝,招兵買馬,攻城略地,一直打到廣東。宋朝統治者十分恐慌,幾次派兵徵討,均損兵折將,大敗而歸。就在舉國騷動,滿朝文武惶然無措之際,僅作了不到3個月樞密副使的狄青,自告奮勇,上表請行。宋仁宗十分高興,任命他為宣徽南院使,宣撫荊湖南北路,經製廣南盜賊事,並親自在垂拱殿為狄青設宴餞行。
  當時,宋軍連吃敗陣,軍心動搖。狄青受命之後,鑒於歷朝藉外兵平叛後患無窮的教訓,首先嚮皇帝建議停止藉交趾兵馬助戰的行動。他大刀闊斧整肅軍紀,處死了陳曙等不聽號分之人,使軍威大振,接着命令部隊按兵不動,從各地調撥、屯集了大批的糧草。依智高的軍隊看到後,以為宋軍在近期內不會進攻,放鬆了警惕。而狄青卻乘敵不備,突然把軍隊分為先、中、後三軍,自己親率先軍星夜火速出擊,一舉奪得昆侖關,占取了有利地形,接着命令一部分軍隊從正面進攻。他執掌戰旗率領騎兵,分左右兩翼,繞道其後,前後夾攻,一戰而勝。
  夜襲昆侖關是儂智高與北宋作戰的轉折點。自此以後,儂智高部形勢急轉直下,最後被全部殲滅。昆侖關成為這位農民起義領袖的滑鐵盧。
  昆侖關大捷
  抗日戰爭時期的“昆侖關大捷”是在這裏發生的又一次驚天動地的戰役。1939年12月18日,中日雙方在這裏展開大戰,雙方主戰的都是善打硬仗的部隊:日方主力是參加過臺兒莊戰役的坂垣舊部,被譽為“鋼軍”的第5師團;中方主力是當時裝備最精良的、由杜聿明將軍率領的第5軍。中國軍隊在當地群衆的支援下,血戰十餘天,終於收復了昆侖關。這是抗戰相持期間中國軍隊首次取得攻堅戰的勝利。
主要建築
  戰後,人們在山下修建了一座三門四柱石碑坊,山頂上也建有抗日陣亡將士公墓、紀念塔、碑亭,從牌坊到山頂有一道331級的石級道。國民黨軍政要人蔣介石、李宗仁、李濟深、白崇禧、杜聿明等 16位國民黨要員有題詞、題聯或書刻碑文紀念這一戰役。每年清明節前後,都有許多學生、群衆到這裏憑吊、瞻仰和祭掃。12月18日,在昆侖關戰役勝利69周年紀念日之際,經過一年多的緊張施工,昆侖關戰役博物館落成。自這是昆侖關景區保護開發建設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也是建設愛國主義、國防教育基地和發展南寧旅遊業的可喜成果。
  昆侖關先後被列為賓陽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自治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國傢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
軍事抗日戰爭戰役歷史事件
包含詞
昆侖關戰役昆侖關大捷鐵血昆侖關
昆侖關之戰南寧昆侖關血戰昆侖關
昆侖關古戰場昆侖關戰役舊址昆侖關宋攻儂智高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