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neiwa Xuepai
日內瓦學派
Geneva School
當代兒童心理學和發展心理學中的主要派別之一,為瑞士心理學家J.皮亞傑所創立,又稱皮亞傑學派。其主要工作是通過對兒童科學概念以及心理運算起源的實驗分析,探索智力形成和認知機製的發生發展規律。
日內瓦學派的最初活動可追溯至皮亞傑1921年前後在巴黎比奈實驗室工作期間所進行的關於兒童智力的研究。1950年他發表3捲集《發生認識論導論》,標志着發生認識論體係的建立。在皮亞傑任教於日內瓦大學盧梭學院(後改為教育學院)並相繼就任該院實驗心理研究室主任及院長期間,在日內瓦大學召集了一批志同道合者,如B.英海爾德、A.斯策明斯卡、H.辛剋萊·德茨瓦爾特等人,形成了日內瓦學派的基本隊伍。1955年,皮亞傑又在日內瓦大學創立了發生認識論國際中心,邀集各國心理學家及其他有關學科的學者進行跨學科合作研究。至1980年,該中心已出版專題報告集37捲。
理論及其背景 日內瓦學派的研究以皮亞傑的發生認識論為理論基礎。這一理論是歐洲機能主義的發展。可以說,皮亞傑是瑞士教育傢、實驗心理學家□.剋拉帕雷德的繼承者。發生認識論的基本觀點是:由於科學知識處於不斷演化之中,因而我們不能靜止地看待認識論問題;人類知識的形成,既不是外物的簡單復本(經驗論),也不是主體內部預成結構的獨立顯現(預成論),而是包括着主體和外部世界在連續不斷地相互作用中逐漸建立起來的一係列結構。客觀知識從屬於這些結構,認知結構的發展標志着兒童智力水平的提高和邏輯範疇與科學概念的深化。皮亞傑承認自己有某種把認識論心理學化的傾嚮。他認為每門科學都要研究客體、該學科自身的理論結構和專門的認識論這 3部分內容。而專門的認識論都要依賴於心理學,因為它們全部的(如邏輯),或部分的(如物理學)是主體對客體施加動作的結果。對運算水平的認知結構的形式表述就是運算邏輯。運算邏輯是科學知識的“基因型”,各種科學知識則是運算邏輯的“表現型”。它們分別是主、客體相互作用的內化和外化的結果。因此,在日內瓦學派的理論體係中,認知結構的發展理論、運算邏輯以及邏輯範疇和科學概念的發生認識論,這三者是統一的,它們構成了兒童(主體)認知功能發展的全貌。
日內瓦學派雖然註意認知發展的結構方面,但其理論的基礎仍是某種功能的觀點。他們認為機體具有組織和適應兩種功能。智力的本質是適應。認知層次的適應是物質層次的適應的延伸,都是使機體得以存在和發展的手段。適應機能的實現須以某種基本的結構存在為前提,而結構又是組織機能的産物。適應具有二個功能側面──同化和順化:同化是主體把外界刺激整合於主體正在形成或已形成的認知格式或結構;順化指格式或結構受到不易同化的刺激的影響而發生的改變。同化與順化之間的調節或平衡化的實現,就是認識上的適應。支配認知發展的最重要因素便是這種平衡化的內在趨勢。
日內瓦學派的理論也受到其他心理學派的影響。機能心理學認為心理與意識是有機體適應環境的産物,這與皮亞傑早年在接受生物學專業訓練時所得到的關於機體與環境之間關係的看法不謀而合,這促使他努力在生物學與心理學之間尋找必然的聯繫並進而以兒童心理作為溝通生物學與認識論的橋梁。皮亞傑贊成格式塔心理學關於知覺整體性的觀點,但他認為他的運算結構與知覺格式塔有本質不同,因為後者衹是某種靜止凝固的“完形”,具有非相加性的特點,而運算結構的構造特點和嚴格相加性則是與之相對立的。精神分析學派對皮亞傑也有一定影響,兩者都重視心理發生發展階段論的思想,但前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