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肉骨頭”
無錫“肉骨頭”的歷史有100多年。無錫肉骨頭其實根本不是“骨頭”,而是挑選近肋骨處的精肉連同肋骨一起燒成。作料有茴香、醬油、陳酒,燒煮時必須用面粉將鍋沿封住,用文火燒,燒至噴香酥爛,出鍋前用冰糖收膏。其肉汁甜香成糊狀,俗稱“老汁”。出售肉骨頭時,將老汁澆在熟肉上,使汁與肉拌和。無錫肉骨頭色、香、味俱佳,看來醬紅色,聞時濃香撲鼻,吃進口油而不膩、爛而不糊、甜鹹適中。
無錫肉骨頭分為南北兩派,南派以三鳳橋肉莊為代表,北派以陸稿薦肉莊為代表。南派用籠圈墊鍋,緊湯燒煮;北派使用木接口寬湯燒煮,用菱粉收湯。目前燒煮排骨較著名的店傢有三鳳橋肉莊、陸稿薦肉莊、裕興肉店、老三珍肉店等。
無錫油面筋
無錫油面筋的生産始於清乾隆時代(18世紀中葉),至今已有230多年歷史。當初的製法是將篩過的麩皮加????水用人力踏成生麩(又稱面筋),再將生麩捏成塊狀,投入沸油鍋內煎炸,成為球形中空的油面筋。清水油面筋的稱呼在清代末年(19世紀中期)出現,第一傢挂出“清水油面筋”招牌的是笆鬥弄的馬成茂面筋店。
無錫油面筋色澤金黃,表面光滑,味香性脆,吃起來鮮美可口,含有很高的維生素與蛋白質,如塞進肉瓤燒煮,則別具風味。
宜興百合
宜興百合與蘭州百合、竜牙百合一起,為我國現時三種食用型百合,然而能入《本草綱目》者當數宜興百合。宜興百合含有多種生物鹼及澱粉、蛋白質、脂肪等成分,具有滋補強壯、潤肺止咳、清熱利尿、理脾健胃、寧心安神等功效,能起到人參的部分作用。鮮百合、百合粉、糖水百合罐頭、百合羹等都很暢銷。
大浮楊梅
産於市郊大浮山、馬跡山,有近千年栽培史。江南是楊梅的發源地,古稱楊梅為“吳越佳果”。大浮楊梅肉厚核小,酸甜可口,有烏梅、白荔枝、大葉細蒂等10多個品種。成果有止渴開胃、益氣生津等功效。無錫人還喜食“酒浸楊梅”,以楊梅浸酒,兌少量紅糖,可去濕、止瀉、消暑、禦寒。
宜興紫砂陶
宜興陶瓷已有四、五千年的歷史,其中紫砂陶最具特色。其別緻的造型、精湛的工藝、古樸的色澤和優良的實用功能,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聲譽。紫砂陶有壺、杯、瓶、盆等上千個品種,其中紫砂茶壺不僅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還具有泡茶不走味、貯茶不變色、盛夏不易餿等獨特優點。1984年,竹簡紫砂茶具在萊比錫國際博覽會上贏得金奬。除紫砂陶外,還有被譽為“東方的緑寶石”的宜興青瓷,以及均陶、精陶、彩陶和工藝美術陶。
惠山泥人
惠山泥人創作和生産始於明洪武年間(14世紀中葉至14世紀末),距今已有500餘年歷史,其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耍貨時期,手捏戲文時期和石膏像時期。
無錫水蜜桃
水蜜桃與油面筋、肉骨頭並稱無錫名産中的“三絶”。其特點是皮薄肉軟、味甜汁多、香濃、纖維少、無蟲、入口即溶,為桃中珍品
太湖白魚
又名太湖翹嘴紅鮊,為太湖地區優質經濟魚類。其肉質潔白細嫩,味鮮美。一年四季都可捕撈,以插秧季節的品質為佳。古時稱“蒔裏白”,有“色瑩如銀,鮮美冠時”之譽。食法以清燉為佳,也可煎食。
太湖白蝦
又名太湖秀麗長臂蝦,太湖著名水産。其殼薄,通體透明,肉質細嫩鮮美,富含蛋白質、鈣、鐵和維生素a等多種營養成分。鮮蝦可製蝦仁,太湖蝦仁於全國首屆水産加工品評比會上獲優良産品稱號;曬幹去皮即成蝦米,俗稱“湖米”;碎屑和蝦籽,是美味蝦籽醬油原料。
太湖銀魚
因其通體無鱗,晶瑩透明,潔白如銀而得名。有小銀魚、短吻銀魚、寡齒短吻銀魚和雪氏銀魚4個品種。其肉質細嫩、潔白、鮮美,富含蛋白質和鈣、鐵、磷等元素。芙蓉銀魚、香酥銀魚、銀魚炒蛋,均為筵席佳餚。5月中旬至6月上旬是銀魚汛期。每年有數以百噸計的銀魚速凍後銷往日本和港澳等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