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拉丁文學名:histiophorus orientalis
英文名:sailfish |
|
旗鱼 科属分类
鱸形目
旗魚科
旗魚屬 |
|
旗魚,又稱芭蕉魚 。一般體長2000~3000毫米 。為太平洋熱帶及亞熱帶大洋性魚類 。分佈於印度尼西亞至太平洋中部諸島,北至日本南部。中國産於南海諸島、臺灣海域、廣東、福建、浙江、江蘇、山東等沿海。旗魚呈圓筒形,稍側扁 ;背、腹緣鈍圓,較平直 。吻尖長,呈槍狀。眼小,側位。眼間隔寬平。口裂大,近於平直;前頜骨與鼻骨嚮前延長形成槍狀吻部,長於下頜,上頜骨嚮後伸達眼後緣下方。體被針狀鱗。側綫完全,在胸鰭上方漸嚮下彎麯後作直綫延伸至尾部。尾鰭分叉較深。頭及體背側青藍色,背側有橫排列的灰白色圓斑,腹部銀白色,除臀鰭灰色外各鰭為藍黑色,第一背鰭鰭膜上密佈黑色圓斑 。以小魚和烏賊類等軟體動物為食。 |
|
身長達6釐米,體形似月魚,但背腹寬闊,尾柄亦寬。頭吻部鈍圓。尾鰭外緣平直。背鰭大於臀鰭,背、臀鰭緣弧形,體色多變,有紅、淡黃、藍、紫紅等色,有深有淺,有偏藍或偏紅,上頜像劍樣嚮前突出。青褐色的身軀上,鑲有灰白色的斑點,這些圓斑成縱行排列,看上去像一條條圓點綫。旗魚的第一背鰭長得又長又高,前端上緣凹陷,它們竪展的時候,仿佛是船上揚起的一張風帆,又像是扯着的一面面旗幟。人們因此叫它旗魚。
第二背鰭與第一背鰭間有一段距離,第一背鰭前部鰭棘約為中部鰭棘長的1/2。體側具許多淡色斑。第一背鰭特別高大,帆狀。腹鰭較長,僅有一枚鰭棘,可摺叠入腹凹內,幾伸達臀鰭。除吻部裸露外,其餘均被針狀圓鱗,多埋於皮下。尾柄較細,每側有2個短而低的隆起嵴。吻嚮前延伸,長而尖,似劍形。胸鰭位低。頭、體背為青藍色。 |
|
旗魚種類較多,主要有真旗魚、目旗魚、黑皮旗魚、芭蕉旗魚,其習性大同小異。體延長,稍側扁,長可達5米多。一般形體重60千克以上,有的可達600千克以上。前頜骨和鼻骨嚮前延伸,構成尖長喙狀吻部,形似寶劍。體呈青褐色,有灰白色圓斑。第一背鰭長而高,有黑色斑點,像隨風飄展的旗子,故稱旗魚。
這種魚為熱帶和亞熱帶大洋性上層魚類。性兇猛,遊泳敏捷迅速,攻擊目標時,時速可達70英裏,還可潛入800米深的水下。
旗魚的攻擊力特強。它那骨質利劍——尖長喙狀物部——非常堅硬。據有關資料記載: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一艘滿載石油的英國輪船“巴爾巴拉”號在大西洋上航行,就曾遭到旗魚的攻擊。當時,一條特大旗魚衝嚮“巴爾巴拉”號,用“利劍”刺穿油輪的鋼板,海水從大窟窿裏涌進船艙,船員們驚慌失措,以為遭到了魚雷的襲擊,但並沒爆炸,船員們醒過神來,在船體搖晃中看到一條大魚飛快地遊嚮另一邊。過了一會兒,這條大魚回過頭來,又朝船身衝來,刺穿了船舷的另一個地方。結果,旗魚的“利劍”被折斷了,一個水手用繩索套住了魚尾巴,大傢把這條魚拖到甲板上。經測量,這條旗魚身長5.28米(包括1.54米的吻部),體重660千克。
旗魚分佈在大西洋、印度洋及太平洋,印度尼西亞、日本、美國和我國的東海南部和南海等水域,均有它的蹤跡。臺灣暖流(即黑潮,亦稱“日本暖流”)的本流是它的洄遊區。每年10月中旬以後靠近沿岸。
首先有真旗魚洄遊,接着有目旗魚洄遊,春夏期間有黑皮旗魚洄遊,夏秋有芭蕉旗魚洄遊。洄遊索餌期正是釣獲旗魚的大好季節。
旗魚屬肉食性魚類,常以(魚參)魚、烏賊、秋刀魚等為食。釣餌一般選用鮮活的真(魚參)、室(魚參)、飛魚、烏賊、魷魚、秋刀魚等,亦可使用塑膠製的烏賊、小魚、大蝦等擬餌。
釣獲旗魚的方法主要有拖釣和拉釣兩種。
進行拖釣時,一般應使用正式的專門拖釣艇,並且應有專門的裝備。釣竿應輕得起80-30磅的拉力,最好選用專門的拖釣投竿。需配備大型繞綫輪,並要預先捲上40號(直徑約1毫米)的優質尼竜綫300~500米,作為母綫。在母綫下端通過大型返捻環連結“飛機”(即“鴿子”),其作用是使釣組飄浮於水面。“飛機”下端亦通過反捻環連結鋼絲子綫3~3.5米。子綫末端裝擬餌或堅固的釣鈎。這種裝備與釣獲金槍魚的拖曳釣魚具基本相同。
施釣前,首先應尋找或發現旗魚的遊蹤。旗魚遊泳的特點是,背鰭和尾鰭往往經常露出水面,根據魚鰭的動態,即可判斷其魚群的遊嚮。這時,垂釣者應設法將釣組拋到旗魚遊嚮的前方。衹要旗魚一旦發現餌食,就會張口吞進餌鈎,並急忙潛入水中。在這種情況下,即可放出母綫,當被拉出200米左右時,一般母綫的出綫即會變得緩慢些。這時要猛然煞住,並大力作合。這樣一來,受驚的旗魚又會再度瘋狂奔遊。垂釣者應冷靜、沉着,通過放綫、捲綫、反復引遛,使其疲勞,一般情況下經過3個小時左右,即可拉近船邊,藉助助撈器,將它捕撈上船。
進行拉釣時,也必須使用專用漁船。一般多采用“釣切”的方法,來釣獲旗魚。所謂“釣切”,就是先在船的兩邊各伸出一根拉力大、韌力強的大竹竿,竹竿的長度應為6米左右。並在其前端用不同粗細的綫繩將母綫捆在竹竿上,通常捆三道:最前端的捆綫要細一些,第二道捆綫稍粗,第三道捆綫最粗。一般母綫用堅固的棕櫚繩充當。子綫亦用鋼絲製作。母綫末端拴縛直徑為20釐米左右的球形浮漂。每條母綫的長度為500米左右,分別盤繞在兩個筐子裏。
施釣時,將裝備有“釣切”設備的漁船駛嚮釣場,當發現有旗魚洄遊時,即可將釣組拋入水中,耐心等待。當魚訊傳來,拴捆母綫和竹竿的綫繩就會逐道斷裂,起到作合的作用。當最後一道綫繩斷開後,即由筐子裏出綫。等出綫緩慢下來,即可猛然拉動母綫,大力作合後,不斷拉綫、放綫,反復引遛,使釣住的旗魚精力耗盡,從而拉近船邊,藉助助撈器,把它捕撈上船。
值得註意的是,旗魚形體大,性兇猛,所以,在捕撈上船前的最後一刻,需用木槌照準它的頭部猛力一擊,使之昏迷,再捕撈上岸。另外,將釣獲的旗魚拖近釣船時,它有時會瘋狂地衝嚮船弦,用利劍似的長吻撞壞或撞翻漁船,發生意外。這就要提前準備好預防措施,以防萬一。還有,如果釣獲的旗魚過大,切不可強拉硬拽。一旦發現無能為力時,一定不可勉強,應當機立斷——切斷母綫,“丟車保帥”,確保人身安全。 |
|
旗鱼 繁殖特点
雌雄魚容易區別,成熟生殖期的雄魚體色豔麗,處在發情階段的雄魚,體上星條紋散亂不齊;雌魚體色較暗,腹部寬大肥滿。産卵箱中要有水草、砂粒和增氧設備。雌魚排卵延續6-7天,每天10-20餘粒不等。然後撈出雌魚,留下雄魚,雄魚極其愛護後代。增氧器輕輕增氧,不要停止。1周左右,仔魚陸續破膜而出。 |
|
旗魚可算是動物中的遊泳冠軍了,平時速90千米,短距離的時速約110千米。海豚是遊泳能手,時速約60多千米。但是,它卻沒有旗魚遊得快。根據遊泳速度記錄,次序是:旗魚、劍魚、金槍魚、大槽白魚、飛魚、鱒魚,然後纔輪到海豚。
旗魚遊泳的時候,放下背鰭,以減少阻力;長劍般的吻突,將水很快嚮兩旁分開;不斷擺動尾柄尾鰭,仿佛船上的推進器那樣。加上它的流綫形身軀,發達的肌肉,擺動的力量很大,於是就像離弦的箭那樣飛速地前進了。
在美國佛羅裏達半島大西洋海域,人們曾經觀察記錄了旗魚的遊速。有一條旗魚,有一條旗魚,用了3秒鐘的時間,遊了91.44米,合時速約110千米。 |
|
鱸形目(Perciformes)旗魚科(Istiophoridae)旗魚屬(Istiophorus)的重要食用魚和遊釣魚,分佈於全世界熱、溫帶海域。吻延伸為長圓形,矛狀,與近緣種類如槍魚的區別是體較細長,腹鰭長,特別是背鰭寬大如帆。體深藍色,腹側銀白,背鰭亮藍而有斑點。體長約3.4公尺(11呎),重約90公斤(200磅)或更重。主要以其他魚類為食。旗魚的分類尚無定論,可視為一個種I.platypterus或幾個種。
旗魚,又稱芭蕉魚 。一般體長2000~3000毫米 。為太平洋熱帶及亞熱帶大洋性魚類 。分佈於印度尼西亞至太平洋中部諸島,北至日本南部。中國産於南海諸島、臺灣海域、廣東、福建、浙江、江蘇、山東等沿海。旗魚呈圓筒形,稍側扁 ;背、腹緣鈍圓,較平直 。吻尖長,呈槍狀。眼小,側位。眼間隔寬平。口裂大,近於平直;前頜骨與鼻骨嚮前延長形成槍狀吻部,長於下頜,上頜骨嚮後伸達眼後緣下方。體被針狀鱗。側綫完全,在胸鰭上方漸嚮下彎麯後作直綫延伸至尾部。尾鰭分叉較深。頭及體背側青藍色,背側有橫排列的灰白色圓斑,腹部銀白色,除臀鰭灰色外各鰭為藍黑色,第一背鰭鰭膜上密佈黑色圓斑 。以小魚和烏賊類等軟體動物為食。 |
|
旗魚Sailfish Qi yu
導演:金依萌 Yimeng Jin
編劇: 金依萌 Yimeng Jin ....screenplay
主演:毛舜筠 Teresa Mo / 餘佳噥 / 王駿毅 / 於曉光
影片類型: 劇情 / 運動
片長:95分鐘
國傢/地區:中國大陸
對白語言:漢語普通話
色彩:彩色
幅面:35毫米遮幅寬銀幕係統
上映日期: 2008年06月
這是一個關於遊泳的勵志電影,也是一個感動人心的愛情故事!
因為文革而失學的躍海洋與母親回到鄉下生活,認識了同樣熱愛遊泳的美麗小女孩白靈。
二人並沒有因為逆景而放棄加入國傢泳隊的夢想,反而想盡法子利用簡陋的遊泳設施繼續刻苦訓練,並因此産生了深厚的感情……
八年之後,二人到省城會合躍海洋的兒時好友高明參加選拔試,高明對白靈一見鐘情,當他看見白靈對躍海洋的感情,妒火中燒,好友二人更大打出手,高明的父親以躍海洋故意打傷高明為由,要將他逐出遊泳隊。
失意離隊的躍海洋心灰意冷,幸得白靈支持,二人終於坦誠了心意……躍海洋要再次回到遊泳場上重新出發,就在比賽的前幾天,意外發生了,高明父親因文革的平反而遭受打擊,躍海洋在勸解高明時,受了傷。最後躍海洋忍着疼痛,參加了比賽獲得了冠軍。最後,躍海洋並沒有出什麽大事。好友冰釋前嫌,躍海洋和白靈有情人終成眷屬。 |
|
旗魚
旗魚體長3~4米,全藍色,無光澤,有小白斑點。頭部像箭魚,但較短,呈錐狀。當它露出水面時,背鰭招展如旗,像漁船的帆一樣,因此又有帆魚之稱。
旗魚以魚類為食料,性兇猛,就算是海上的霸王——鯨也常常是它們的敗將。在追捕魚群時,它們將背鰭收藏在背溝內,所以遊速很高,每小時可達百餘千米,僅次於劍魚。當它需要降低速度時,就將背鰭展開,增加阻力。 |
|
qiyu
旗魚
Histiophorus orientalis;oriental sailfish
鱸形目旗魚科旗魚屬的1種(見圖旗魚外形),又名芭蕉魚。一般體長2000~3000毫米。為太平洋熱帶及亞熱帶大洋性魚類。分佈於印度尼西亞至太平洋中部諸島,北至日本南部。中國産於南海諸島、臺灣海域、廣東、福建、浙江、江蘇、山東等沿海。
呈圓筒形,稍側扁;背、腹緣鈍圓,較平直。吻尖長,呈槍狀。眼小,側位。眼間隔寬平。口裂大,近於平直;前頜骨與鼻骨嚮前延長形成槍狀吻部,長於下頜,上頜骨嚮後伸達眼後緣下方。體被針狀鱗。側綫完全,在胸鰭上方漸嚮下彎麯後作直綫延伸至尾部。尾柄兩側各具2個隆起脊。第一背鰭長而高,呈帆狀,始於後頭部,前部鰭棘長於體高。其邊緣彎麯狀,第一背鰭與第二背鰭間稍有距離,第二背鰭短小而低。臀鰭2個,第一臀鰭較大。第2臀鰭與第二背鰭同形且相對。胸鰭長,鐮刀形,位低。腹鰭僅具一鰭棘,腹鰭長於胸鰭,為胸鰭 1.5倍。尾鰭分叉較深。頭及體背側青藍色,背側有橫排列的灰白色圓斑,腹部銀白色,除臀鰭灰色外各鰭為藍黑色,第一背鰭鰭膜上密佈黑色圓斑。以小魚和烏賊類等軟體動物為食。産卵期約4~8月。以延繩釣捕獲。
(成慶泰) |
|
- n.: dorado, sailfish, spearfish, swordfish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