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 > 旅鼠效應
目錄
No. 1
  英文名稱:arctic hamster effect
定義
  旅鼠是一種極普通、可愛的小動物,常年居住在北極,體形橢圓,四肢短小,比普通老鼠要小一些,最大可長到15釐米,尾巴粗短,耳朵很小。旅鼠主要分佈於挪威北部和歐亞大陸的高緯度針葉林,旅鼠是北極所有動物中繁殖力最強的。
  但是這樣的動物為什麽種群數量一直都大不起來呢,就是因為這些東西有個特點。當旅鼠的數量急劇地膨脹,達到一定的密度,奇怪的現象就發生了:這時候,幾乎所有的旅鼠一下子都變得焦躁不安起來,一改往日膽小怕事,在任何天敵面前它們都顯得無所畏懼,具有明顯的挑釁性,有時甚至會主動進攻,唯一可能而且合理的解釋是,它們為了幹方百計地吸引天敵的註意,以便多多地來吞食消耗它們,與自殺沒有什麽區別。
  驅使旅鼠前進的,不是求死的欲望,而是驚慌。包括對饑餓的驚慌,以及對方向迷失的恐慌。正如投資者的突然增多,導致過多的錢追逐過多的股票,投資機會頓時減少。而當市場出現暴跌時,撤離市場的通道將非常狹窄,集體的恐慌導致了投資者的自殺性的拋售。。。
  巴費特先生把旅鼠,曾經拿來比喻證券機構,來說明股市的跟風效應,最後給我們的忠告是,不要相信市場而要相信自己。
旅鼠效應産生的原因
  旅鼠效應的産生原因有兩條,一是群體成員傾嚮於與其他成員保持行為與信念的一致,以獲取群體對他的認可及團體歸屬感;二是群體成員在對需要决策的事件拿不準的時候,模仿與順從他人的行為與信念往往是安全的。
  旅鼠效應在人類的投資活動中充分體現了出來。人們的投資行為往往會受到他人的影響,當大多數投資者都陷入貪婪的瘋狂而拼命追漲時,很少有投資者能冷靜而理智地抵製購買的誘惑;而當大多數投資者都陷入恐懼之中而拼命殺跌時,也很少有投資者能抵製拋售的衝動。
  這種從衆的壓力是非常巨大的,然而,明智的投資决策往往是“預料之外而情理之中”的决策,大傢都看中的熱點板塊的投資價值通常已經提前透支了,而聰明的投資者一般會不斷觀察與跟蹤具有投資價值的股票,當它的股價下跌到合理的區間範圍之內時(被大多數投資者忽視),就會果斷吃進。
  很顯然,這樣做不僅需要專業的價值評估水平,更需要抵製從衆壓力的堅定意志與敢為天下先的巨大勇氣。要從股市的情感漩渦中拔出來,要發現大多數投資者的不理智行為,他們購買股票不是基於邏輯,而是基於情感。
  旅鼠是生活在北極地區的大約20種小型草食動物的統稱。人們很早就註意到,它們的數量會出現周期性的變化,有的年份數量極多,有的年份又非常少見。由此就出現了各種傳說。在16、17世紀,很多歐洲學者相信旅鼠是“天上掉下來的”——衹要空氣條件合適,就能自發生成旅鼠。當時丹麥博物學家奧爾·佛姆為了駁斥這種說法,首次對旅鼠做瞭解剖,證明旅鼠的解剖結構和其他嚙齒類動物類似。
  旅鼠之所以會讓人産生突然從天而降的感覺,是因為它們的繁殖力強得驚人。旅鼠出生大約一個月後就能繁殖,一隻雌鼠每5周就可産下一窩大約8衹小鼠。在條件適宜時,一個旅鼠種群的數量一年之內就能增長10倍。大約每4年旅鼠的數量就會出現一次頂峰,之後又銳減,少到難以尋覓。那麽多的旅鼠到哪裏去了呢?
  傳說,當旅鼠數量達到頂峰時,它們就會自發地集體遷移,奔赴大海自殺,衹留下少數同類留守並擔當起傳宗接代的神聖任務。迪斯尼在1958年拍攝的紀錄片《白色荒野》中,就記錄了旅鼠成群結隊地遷徙、最終跳海自殺的場面,配上了非常煽情的解說。這部奧斯卡獲奬影片影響深遠,使旅鼠奔赴死亡之約的動人傳說在西方傢喻戶曉。
  不過那部紀錄片的場面是偽造出來的。那部影片是在加拿大的阿爾伯達省拍攝的,那個地區並不産旅鼠。攝影組到北極地區嚮因紐特小孩買了幾十衹旅鼠,讓它們在一個覆蓋着雪的轉盤上奔跑,從各個角度拍攝,剪輯後就出現了成千上萬衹旅鼠大遷移的情景。之後,攝影組把這些旅鼠帶到懸崖上,希望拍攝它們跳到懸崖下的河中淹死的場面。不料旅鼠卻不願往下跳,在等了兩天之後,不耐煩的攝影組把這些旅鼠趕下了懸崖,人為製造了跳海自殺。
  旅鼠的數量為什麽會出現周期性的變化,是一個還沒有定論的生物學課題,可能與天敵、食物、氣候、季節等因素有關係。例如,一個很明顯的但還未得到證實的解釋是,旅鼠數量的劇增破壞了植被,出現食物匱乏,導致大批旅鼠被餓死。然後植被開始恢復,出現了新一輪的循環。實際上這並非旅鼠特有的現象,在嚴酷條件下生存的其他一些小動物,其種群數量也會出現類似的周期性變化。
  雖然對這個問題的答案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專傢們在這一點上是一致的:旅鼠不會集體自殺。在旅鼠數量劇增,當地的食物變得稀少時,旅鼠和其他動物一樣,會嚮其他地方擴散。人們觀察到,在挪威山區,山上的旅鼠嚮山𠔌擴散,有一部分會逐漸到了湖邊和海邊,在那裏安置下來。但隨着後來者越來越多,有些就會試圖遊到對岸去,有的就被淹死了。這可能就是旅鼠集體自殺的神話的源頭。
  近年來也有些專傢試圖從旅鼠自身的變化解釋其數量減少之謎。例如,隨着鼠口密度的增大,旅鼠彼此之間出現了更多的社會交流和壓力,導致體內激素水平出現變化,從而使其繁殖力下降,變得更有攻擊性。在群體密度過大時,旅鼠的反應不是犧牲自己,而是更傾嚮於攻擊其他旅鼠,乃至出現自相殘殺。
  旅鼠奔赴死亡之約的神話不會像旅鼠從天而降的神話那樣輕易消失。不管專傢們如何澄清,這個神話會一直被當成一個科學事實,作為一個有教育意義的自然奇觀流傳下去。畢竟,對許多人來說,一個美麗的謊言勝過冷酷的事實。
  見過傳說中的旅鼠投海麽?
  少則數百衹,多則數萬衹,浩浩蕩蕩,遇到河流,走在前面的旅鼠會奮不顧身跳入水中,給後繼者架起一座“鼠橋”;遇到懸崖或是深溝,數千衹旅鼠便抱成一團,形成一個個大肉球,不顧死活地嚮下滾去。
  這群“旅鼠”現在已經站到了中國a股近2800點的峭壁上,正準備俯衝底不知在何處的 “海洋”。也許不用很久,大傢將可以親眼目睹他們的“悲壯”演出。
  “大象”們集體跳舞、板塊接力、上證綜指拉升1200點不回頭等,從去年八月中旬開始,中國a股以一種挑戰傳動牛市思維的方式狂飈突進。即使偶爾盤中也有大幅震蕩的波動,那是也給散戶們“練膽”的熱身舞。
  現在的中國a股,越來越象一座“圍城”,裏面的人都想跌跌撞撞地衝出來,而城外的人則接踵闖進去。從近幾日的成交量看,滬市連續幾天成交八百億天量,也就是說,每天有八百多億的“旅鼠”準備去投海,當然每天也有八百億的資金在暗自慶幸能全身而退。
  當然,如果說a股現在就將調整,則為時過早,至少在股指期貨出來之前,肯定不會有真正的回調,但是,如果目前每日近八百億的成交量不能持續,或者說沒有更多的“旅鼠”衝進去為裏面的“碩鼠”接盤的話,大盤短期內小調將不可避免。
  可憐這些“旅鼠”,他們或傾囊而出,或搜親颳友,或典當全部傢當,本想在目前流光溢彩的a股牛市中不勞而獲一把,最後搭進去的是自已和全部希望。
  而令人不安的是,即使在這些“旅鼠”投海的過程中,許多機構都為他們大唱贊歌,有些機構甚至將目前已近40倍市盈率的a股竜頭股--工商銀行仍維持買入,而有些機構對以200倍市盈率亮相的中國人壽三年看高90元。
  但是,不要小看這些旅鼠的力量,一旦這些旅鼠將他們的財富在股市中付之一炬,最後將不可避免地對中國宏觀經濟産生惡性影響,2001年,中國股市泡沫破滅,通貨緊縮接踵而至,並不是一種巧合,尤其是目前中國內外經濟失衡的情況下,財富破滅帶來的消費銳減,將使目前中國主導消費型的經濟政策前功盡弃。
  當然,也許不會是所有的旅鼠都會在接下來的這波行情中消失,可能更多的旅鼠在嗆了幾口水後就會趕快爬上岸,也有一部分旅鼠將被隨後的 “解放軍”救起,但相當一部分旅鼠,尤其是目前沒有任何股市經驗、盲目追高的旅鼠,或許將會在“大海中永生”。
旅鼠效應與逆市投資法
  大跌時群體恐慌的“旅鼠效應”發生,而投資機會也在這時降臨。在經歷了上輪大跌行情後,即使是最樂觀的劵商研究員,也難以相信股市能如此迅速地抹平暴跌後的傷痕:深成指在5月30日後的五個交易日裏,最多下跌20.87%。可是,其後竟連拉7陽,以逼空的方式創出歷史新高。昨日以13811點收盤,較5月30日還有2.64%的漲幅。
  打開深成指的日k綫圖,一個典型的v形反轉讓人感嘆牛市的美妙。在調整市道中,無論是機構還是個人投資者,大都堅信深滬股市中長期大牛市格局不變。可是,是什麽原因讓他們在最恐慌的時候,拋售手中的股票呢?本文試圖為您解碼。
  市場上突然沒有了買傢。前兩周,深滬股市遭遇大牛市裏的恐慌:自5月30日至6月5日,很多股票以跌停方式進行拋售。其中,英大集團以連續五個跌停板,成為深市上市公司中“跳水冠軍”。其股價從17.95元,一直跌至10.63元,短期跌幅達40.78%。
  在個股基本面沒有發生突變的情況下,僅僅是因為政策遏製過度投機的信號,數百衹股票像英大集團一樣,突然遭到市場大肆拋售。
  跌停,通常意味着個股流動性的消失。是什麽的恐懼,令市場上大面積的股票突然沒有了買傢呢?
  “調高印花稅的舉措突然出臺,多少出乎市場預料,因此引起激烈反應。在情緒化狀態下,人們一時很難理智對待,所以也就有了股市的嚴重超跌。”申銀萬國證券研究所首席分析師桂浩明認為,暴跌開始的時候大傢一時都無法適應,很多投資者不顧一切地奪路而逃,以至於整個市場都出現了恐慌,形成了連續跌停的行情。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也不是毀於某一天突然降臨的厄運。從5月30日開始的股市大跌,表面上看,是上調印花稅政策的結果,但是,更多的是因為估值上升過快、結構性泡沫快速膨脹,市場短期獲利籌碼太多,需要通過震蕩來進行換籌。
  市場普遍認為,在深滬股市近期單月換手率超過100%的背景下,管理層上調印花稅,采取適當政策抑製過度投機是正確的,但調整的方式,卻是導致本次大調整的導火索。
  撤離市場通道很狹窄。據悉,每一輪大牛市,總是放大了財富效應,並吸引着大量新股民入市。數據顯示,今年頭4個月新增開戶數分別高達342萬戶、127萬戶、401萬戶、670萬戶!僅今年頭4個月就新增1540萬戶,是去年全年新增開戶數的3倍多。而在5月28日,全國新增a股開戶數創38.53萬新高,滬深股市帳戶總數已達10027.36萬。
  投資者的突然增多,導致過多的錢追逐過多的股票,投資機會頓時減少。這讓投資界想起著名的旅鼠現象:挪威旅鼠每十年就劇增一次,不得不通過大規模的遷徙行程來覓食,但結局卻總以集體投海自盡的方式告終。
警惕貨幣政策淪為旅鼠行動
  旅鼠是一種小型嚙齒類動物。其行為至今不被人類所理解的是,每隔一段時期,就有大批旅鼠成群結隊奔嚮大海,自投魚腹。在金融界,人們常常將非理性的金融活動比喻為旅鼠行動。
  我决不會將今年以來出現的所謂全民炒股比作旅鼠行動,畢竟居民將部分儲蓄存款轉換為股票投資有着預期收益上的巨大差異,並且就抵禦通貨膨脹而言,持有權益類資産的效果遠遠要比持有儲蓄存款好得多,特別是持有績優公司的股票,因此,居民增持股票是非常理性的活動。
  在我看來,能夠比作旅鼠行動的未必不是當前有着明確持續緊縮傾嚮的貨幣政策。
  無論是漢朝初年的中國學者賈誼,還是上個世紀英國最偉大的經濟學家凱恩斯,以至所謂現代貨幣數量理論之父美國人弗裏德曼,貨幣政策都足以通過改變貨幣供給數量影響價格水平,即:價格下降,增發貨幣;價格上漲,減少貨幣。但是,中國經濟目前的情況與當年的英美兩國(更不必說2000多年前的漢朝)有着很大的區別,並集中體現在高儲蓄率。論及金融機構人民幣信貸總量對gdp的比率,2006年末已高達187.2%,比2000年的138.3%大幅提升了48.9個百分點。這主要是居民儲蓄存款以及外匯占款持續快速增長的結果。對比之下,美國目前的信貸總量對gdp的比率大致為68%,中國貨幣市場之獨特現象由此可間一斑。
  如果說目前中國經濟還有什麽特別之處,那不能不說是價格水平主要是由貿易和供給决定的,類似大豆進口價格上漲帶動食用油價格上漲,原油價格上漲帶動成品油價格上漲,或者居民適用住宅的供給不足導致住宅價格上漲,以及病床供給不足導致醫療費用上漲等等。相反,消費需求之於價格的影響看上去並不十分明顯,至少算不上是主要因素。之所以形成這樣的局面,儲蓄從中所扮演的角色非常重要。
  一般地講,儲蓄是總供給減去最終消費的結果,而儲蓄對價格水平的影響是通過推遲購買實現的。這使得儲蓄有着推遲的消費這一特徵。於是,當我們說當前價格水平難以接受的時候,我們應當感謝居民的儲蓄行為,因為儲蓄推遲了消費,以至於原本較大的當前消費需求由於儲蓄的緣故被大大壓縮了。謝天謝地,如果中國人不熱衷於儲蓄,就目前的供給水平而言如何不會發生嚴重的通貨膨脹呢?
  接下來,人們或許願意接受央行持續緊縮的貨幣政策,畢竟持續加息特別是較大幅度地上調中長期存款利率,可以吸引更多的儲蓄存款,由此抑製當前的通脹壓力。
  請註意,由加息産生的抑製通脹壓力作用僅僅是當前或短期的,絶對不存在長期效果。問題的關鍵在於,儲蓄既是推遲的消費,也是明天的消費。如果今天的儲蓄在明天轉換為消費,是不是會改變明天的消費對價格水平的影響,不是約束價格,而是刺激價格上漲以致發生更加嚴重的通貨膨脹呢?
  進一步說,如果儲蓄能夠正常地轉化為投資,用以增加明天的供給,那麽,即使今天的儲蓄轉換為明天的消費,明天的消費也不至於面對供給不足,當然也不會發生嚴重的通貨膨脹。
  現在的問題是,持續緊縮的貨幣政策在鼓勵居民增加儲蓄的同時也在製約儲蓄嚮投資的轉換,加上較多行政色彩的其他宏觀調控政策手段同樣以限製投資為重點,於是,在由此導致供給增長不足的前提下,未來價格水平必將由於推遲的消費轉換為現時的消費而失控,以至於未來發生嚴重通貨膨脹的可能性也在持續加大。
  所謂“治大國若烹小鮮”。我們沒有理由不賦予貨幣政策足夠多的前瞻性,更沒有理由不要求貨幣政策符合本國的實際情況。這使我再次聯想到陳雲經濟學。陳雲曾告誡决策層:“我們應該用90%以上的時間去弄清情況,用不到10%的時間去决定政策。”
  那麽,面對可能是當今世界最為復雜的中國貨幣市場,央行真的弄清情況了嗎?
簡介
  旅鼠效應(Arctic Hamster Effect 或 Lemmings Effect),泛指在團體中盲目跟隨的行為。這原本是描述旅鼠在恐慌時的集體跳海的自殺行為的傳聞。
起源
  1958年,獲得奧斯卡金像奬的迪士尼動物紀錄片《白色曠野》,在這部片子中觀衆看到旅鼠落下懸崖的景象,因此至今為止依然有許多人以為旅鼠會集體自殺。實際上這個鏡頭是在工作室內一個佈置為冰天雪地的桌子上拍的,而電影裏的旅鼠也不是落入海中,而是落到桌子下。而真正的旅鼠雖然偶爾會集體遷徙,但實際上並不進行集體自殺。
包含詞
旅鼠效應與逆市投資法旅鼠效應産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