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 : 影视歌曲 > 旅鼠
目录
基本介绍
  旅鼠属于啮齿目仓鼠科,共有四个属:环颈旅鼠属,旅鼠属,林旅鼠属和沼泽旅鼠属。
形态特征
  旅鼠腿短,耳朵小,毛软。除尾巴外,全身长10-18厘米。毛上层为浅灰色或浅红褐色,下层颜色更浅,有的旅鼠在冬天毛色变为全白,有利于保护自己。主要分布于挪威北部和欧亚大陆的高纬度针叶林,以根,嫩枝,青草和其他植物材为食,天敌有贼鸥,雪鹗,北极狐,黄鼠狼等。
生活习性
  旅鼠在春天时会由冬天时的干燥地区移往夏天的潮湿地区,其数量约三~四年达到族群颠峰,在巅峰那年的夏末或秋季时会由高密度的地区迁往低密度的地区。
繁衍生殖
  旅鼠从春到秋均可繁殖,繁殖力极强,妊娠期20-22天,一胎可产9仔,一年多胎,且其雌雄比例占约3:1,但在早春时的比例约1:1。雄性的染色体只有xy一种形式,但雌性有xx,x'x和x'y等三种型态,其中x'y有较高的生殖潜能。
  旅鼠的寿命通常不超过一年。活动领域方面,雄性约2000m2,雌性约300m2。旅鼠的成熟期,雄性为44天以上,而雌性为20~40天,若旅鼠在夏季时体重未达到20克时,他们在冬季时便会停止成长直到春天时,才性成熟。
  1.旅鼠的超强繁殖之谜
  旅鼠是北极所有动物中繁殖力最强的,它们一年能生7-8胎,每胎可生12个幼崽,而且只需20多天,幼崽即可成熟,并且开始生育。让我们来计算一下它的繁殖能力:如果一对旅鼠从3月份开始生,假使它们一年中共生了 7胎,每胎12只,一共就是84只,这是它们的第二代,也就是儿子和女儿。再假设每胎都是6公6母,则为6对。20天后,第一胎的6对开始生育,每胎12只,一下子就可生出72只,一共可以生6胎,则为432只。40天后,第二胎的6对也投入了生育大军,它们一共可以生 5胎,若每胎12只,则为360只。以此类推,那么,它们的孙子和孙女能有多少呢?一共可以有1512只。这是第三代。不要忘了,40天以后,第三代的第一胎共36对也开始繁殖了,它们的第一胎就可以生432只,共可生5胎,为2160只。还有第三代的第二胎到第七胎呢,所以第四代总数为15120旅鼠只小老鼠。照这样推算下去,第五代为90720只,第六代为326592只,第七代为635184只,第八代,也就是这一年的最后一批为559872只。你看看,从 3月份的两只,到8月底9月初就会变成1647086只的庞大队伍!就是由于气候、疾病和天敌等原因中途死掉一半,也几乎还有82万只。密度竟能达到每公顷有250只之多。这堪称旅鼠的第一大奥秘。
  2.旅鼠的自我暴露之谜
  当旅鼠的数量急剧地膨胀,达到一定的密度,例如一公顷有几百只之后,奇怪的现象就发生了:这时候,几乎所有的旅鼠一下子都变得焦躁不安起来,它们东跑西颠,吵吵嚷嚷,且停止进食,似乎是大难临头,世界末日就要到来似的。这时的旅鼠不再是胆小怕事,见人就跑,而是恰恰相反,在任何天敌面前它们都显得勇敢异常,无所畏惧,具有明显的挑衅性,有时甚至会主动进攻,真是有点天不怕地不怕的样子。更加难以解释的是,这时候,连它们的肤色也会发生明显的变化,由灰黑变成鲜艳的桔红,使其变得特别突出。所有这些奇怪的现象加在一起,唯一可能而且合理的解释是,它们为了千方百计地吸引猫头鹰、贼鸥、灰黑色海鸥、粗腿秃鹰、北极狐甚至北极熊等天敌的注意,以便多多地来吞食消耗它们,与自杀没有什么区别。这就是旅鼠的第二大秘密。
  3.旅鼠的死亡大迁移之谜
  当旅鼠的数量实在太多,而天敌数量总是有限,无论怎样地暴露自己都收效甚微。因此它们会显示出一种非常强烈的迁移意识,聚集在一起,渐渐地形成大群,开始时似乎没有什么方向和目标,到处乱窜,就像是出发之前的乱忙,正在准备似的。但是后来,不知道是谁下了命令,也不知谁带头,它们却忽然朝着同一个方向,浩浩荡荡地出发了。往往是白天休整进食,晚上摸黑前进,沿途不断有老鼠加入,而队伍会愈来愈大,常常达数百万只,逢山过山,遇水涉水,勇往直前,前赴后继,沿着一条笔直的路线奋勇前进,决不绕道,更不停止,一直奔到大海,仍然毫无惧色,纷纷地跳将下去,直到被汹涌澎湃的波涛所吞没,全军覆没为止。这就是旅鼠的第三大奥秘。
  网上流行一篇署名“桑内斯”的“美文”《浩荡祭大海——奔赴死亡之约》,转自《读者》2005年第15期,据说是一位挪威癌症病人在追随旅鼠奔向死亡的旅途中,顿悟了生命的真谛:无须畏惧死亡,因为生和死都是生命的一部分。但从内容和文笔看,不像是翻译作品,当是某个国内作家的假冒之作,里面绘声绘色地描绘自己跟踪目睹数百万只旅鼠为了物种的利益,在浩浩荡荡的长途跋涉之后集体跳海自杀的场面,其实是从国内介绍“旅鼠之谜”的科普文章改编而来。
  传说,当旅鼠数量达到顶峰时,它们就会自发地集体迁移,奔赴大海自杀,只留下少数同类留守并担当起传宗接代的神圣任务。迪斯尼在1958年拍摄的记录片《白色荒野》中,就记录了旅鼠成群结队地迁徙、最终跳海自杀的场面,配上了非常煽情的解说。这部奥斯卡获奖影片影响深远,使旅鼠奔赴死亡之约的动人传说在西方家喻户晓。
  不过那部记录片的场面是伪造出来的。那部影片是在加拿大的阿尔伯达省拍摄的,那个地区并不产旅鼠。摄影组到北极地区向因纽特小孩买了几十只旅鼠,让它们在一个覆盖着雪的转盘上奔跑,从各个角度拍摄,剪辑后就出现了成千上万只旅鼠大迁移的情景。之后,摄影组把这些旅鼠带到悬崖上,希望拍摄它们跳到悬崖下的河中淹死的场面。不料旅鼠却不愿往下跳,在等了两天之后,不耐烦的摄影组把这些旅鼠赶下了悬崖,人为制造了跳海自杀。
  旅鼠的数量为什么会出现周期性的变化,是一个还没有定论的生物学课题,可能与天敌、食物、气候、季节等因素有关系。例如,一个很明显的但还未得到证实的解释是,旅鼠数量的剧增破坏了植被,出现食物匮乏,导致大批旅鼠被饿死。然后植被开始回复,出现了新一轮的循环。实际上这并非旅鼠特有的现象,在严酷条件下生存的其他一些小动物,其种群数量也会出现类似的周期性变化。
  虽然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有不同的看法,但是专家们在这一点是一致的:旅鼠不会集体自杀。在旅鼠数量剧增,当地的食物变得稀少时,旅鼠和其他动物一样,会向其他地方扩散。人们观察到,在挪威山区,山上的旅鼠向山谷扩散,有一部分会逐渐到了湖边和海边,在那里安置下来。但随着后来者越来越多,有些就会试图游到对岸去,有的就被淹死了。这可能就是旅鼠集体自杀的神话的源头。
  近年来也有些专家试图从旅鼠自身的变化解释其数量减少之谜。例如,随着鼠口密度的增大,旅鼠彼此之间出现了更多的社会交流和压力,导致体内激素水平出现变化,从而使其繁殖力下降,变得更有攻击性。在群体密度过大时,旅鼠的反应不是牺牲自己,而是更倾向于攻击其他旅鼠,乃至出现自相残杀。
  旅鼠奔赴死亡之约的神话不会像旅鼠从天而降的神话那样轻易消失。不管专家们如何澄清,这个神话会一直被当成一个科学事实、做为一个有教育意义的自然奇观流传下去。毕竟,对许多人来说,一个美丽的谎言胜过冷酷的事实。
北极旅鼠
  警觉地注视周围的动静
  旅鼠是一种极普通、可爱的小动物,常年居住在北极,体形椭圆,四肢短小,比普通老鼠要小一些,最大可长到15厘米,尾巴粗短,耳朵很小,两眼闪着胆怯的光芒,但当被逼得走投无路时,它也会勃然大怒,奋力反击。爱斯基摩人称其为来自天空的动物,而斯堪的纳维亚的农民则直接称之为“天鼠”。这是因为,在特定的年头,它们的数量会大增,就像是天兵天将,突然而至似的。
  旅鼠虽为哺乳动物,但其繁殖能力是很强的。在北极的3月份,当北极狐为求偶而发出的粗哑尖叫声打破了宁静的苔原带时,旅鼠早已产下了第一窝仔,并在雪下忙于抚养其新生的子女。赶上好年头,一只母旅鼠一年可生产6~7窝,新生的小旅鼠出生后30天便可交配(最高的记录是出生后14天便可交配),经20天的妊娠期,即可生下一窝小旅鼠,每窝可生11个,据此速度,一只母鼠一年可生成千上万只后代,确实令人惊叹不已!
  与高度繁殖力相适应,旅鼠为了补充繁殖时所消耗的能量,它的食量惊人,一顿可吃相当于自身重量两倍的食物,而且食性广,草根、草茎和苔藓之类几乎所有的北极植物均在其食谱之列,它一年可吃45公斤的食物,因此,人们戏称旅鼠为“肥胖忙碌的收割机”。
  旅鼠的天敌颇多,像猫头鹰、贼鸥、雪鹗、北极狐、北极熊等均以旅鼠为食。一对雪鹗和它们的子女一天就可吃掉100只旅鼠。甚至于草食性的驯鹿,也会对旅鼠大开杀戒,用蹄将其踩死,然后吃掉,也算得上改善一下生活了。
  最使人们感兴趣的还是旅鼠及其天敌具有周期性的数量波动。每隔3~4年,旅鼠数量会剧增,并且通常仅持续一年的时间便开始下降。调查结果证明,有些年份在北极狐的胃中可发现整窝旅鼠,说明北极狐是从雪下将旅鼠挖出来的。旅鼠数量的增加,给北极狐的繁殖提供了绝好的条件,这时100%苔原地区的狐狸洞都有北极狐居住,每窝平均产仔8只;当旅鼠数量降低后,北极狐食物来源严重不足,不得不以营养价值低的食物为食,雌狐体质下降,不怀孕,即使怀孕,生出的幼狐体弱多病,不久便会死亡。这样,连续1~2年的时间,北极狐的数量便会急剧降低。雪鹗主食旅鼠,情况也是如此,当旅鼠数量增加时,雪鹗的数量也会随之增加,而当旅鼠数量降低后,大量的雪鹗由于饥饿,被迫南迁。因此,在北美,每隔3~4年都可见到这种雪鹗的大量迁入,而在两次迁入之间,很少见到雪鹗。
  变成桔红色的旅鼠,以便吸引天敌
  在平常年份,旅鼠只进行少量繁殖,使其数量稍有增加,甚至保持不变。只有到了丰年,当气候适宜和食物充足时,才会齐心合力地大量繁殖,使其数量急剧增加,一旦达到一定密度,例如1公顷有几百只之后,奇怪的现象便发生了:这时候,几乎所有旅鼠突然都变得焦躁不安起来,它们东跑西颠,吵吵嚷嚷且永无休止,它们停止进食,似乎是大难临头,世界末日就要来临。这时它们便一反常态,不再是胆小怕事,见人就跑,而是恰恰相反,在任何天敌面前都面不改色,无所畏惧,有时甚至会主动进攻,真有点天不怕地不怕的样子。更加不可思议的是,连它们的毛色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便于隐蔽的灰黑变成目标明显的桔红,以便吸引天敌的注意,来更多地吞食和消耗它们。与此同时,还显出一种强烈的迁徙意识,纷纷聚在一起,形成大群。先是到处乱窜,像是出发前的忙乱,接着不知由谁一声令下,则会沿着一定方向进发,星夜兼程,狂奔而去,而大海又总是它们最终的归宿。有趣的是,当它们进行这种死亡大迁移时,总会留下少数同类看家,并担当起传宗接代的神圣任务,使其不至于绝种。这一切,看上去似乎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周密安排好的。
综合资料
  北极旅鼠
  北极旅鼠的生活
  旅鼠是一种极普通、可爱的小动物,常年居住在北极,体形椭圆,四肢短小,比普通老鼠要小一些,最大可长到15厘米,尾巴粗短,耳朵很小,两眼闪着胆怯的光芒,但当被逼得走投无路时,它也会勃然大怒,奋力反击。爱斯基摩人称其为来自天空的动物,而斯堪的纳维亚的农民则直接称之为“天鼠”。这是因为,在特定的年头,它们的数量会大增,就像是天兵天将,突然而至似的。
  旅鼠虽为哺乳动物,但其繁殖能力是很强的。在北极的3月份,当北极狐为求偶而发出的粗哑尖叫声打破了宁静的苔原带时,旅鼠早已产下了第一窝仔,并在雪下忙于抚养其新生的子女。赶上好年头,一只母旅鼠一年可生产6~7窝,新生的小旅鼠出生后30天便可交配(最高的记录是出生后14天便可交配),经20天的妊娠期,即可生下一窝小旅鼠,每窝可生11个,据此速度,一只母鼠一年可生成千上万只后代,确实令人惊叹不已!
  与高度繁殖力相适应,旅鼠为了补充繁殖时所消耗的能量,它的食量惊人,一顿可吃相当于自身重量两倍的食物,而且食性广,草根、草茎和苔藓之类几乎所有的北极植物均在其食谱之列,它一年可吃45公斤的食物,因此,人们戏称旅鼠为“肥胖忙碌的收割机”。
  旅鼠的天敌颇多,像猫头鹰、贼鸥、雪鹗、北极狐、北极熊等均以旅鼠为食。一对雪鹗和它们的子女一天就可吃掉100只旅鼠。甚至于草食性的驯鹿,也会对旅鼠大开杀戒,用蹄将其踩死,然后吃掉,也算得上改善一下生活了。
  最使人们感兴趣的还是旅鼠及其天敌具有周期性的数量波动。每隔3~4年,旅鼠数量会剧增,并且通常仅持续一年的时间便开始下降。调查结果证明,有些年份在北极狐的胃中可发现整窝旅鼠,说明北极狐是从雪下将旅鼠挖出来的。旅鼠数量的增加,给北极狐的繁殖提供了绝好的条件,这时100%苔原地区的狐狸洞都有北极狐居住,每窝平均产仔8只;当旅鼠数量降低后,北极狐食物来源严重不足,不得不以营养价值低的食物为食,雌狐体质下降,不怀孕,即使怀孕,生出的幼狐体弱多病,不久便会死亡。这样,连续1~2年的时间,北极狐的数量便会急剧降低。雪鹗主食旅鼠,情况也是如此,当旅鼠数量增加时,雪鹗的数量也会随之增加,而当旅鼠数量降低后,大量的雪鹗由于饥饿,被迫南迁。因此,在北美,每隔3~4年都可见到这种雪鹗的大量迁入,而在两次迁入之间,很少见到雪鹗。
  在平常年份,旅鼠只进行少量繁殖,使其数量稍有增加,甚至保持不变。只有到了丰年,当气候适宜和食物充足时,才会齐心合力地大量繁殖,使其数量急剧增加,一旦达到一定密度,例如1公顷有几百只之后,奇怪的现象便发生了:这时候,几乎所有旅鼠突然都变得焦躁不安起来,它们东跑西颠,吵吵嚷嚷且永无休止,它们停止进食,似乎是大难临头,世界末日就要来临。这时它们便一反常态,不再是胆小怕事,见人就跑,而是恰恰相反,在任何天敌面前都面不改色,无所畏惧,有时甚至会主动进攻,真有点天不怕地不怕的样子。更加不可思议的是,连它们的毛色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便于隐蔽的灰黑变成目标明显的桔红,以便吸引天敌的注意,来更多地吞食和消耗它们。与此同时,还显出一种强烈的迁徙意识,纷纷聚在一起,形成大群。先是到处乱窜,像是出发前的忙乱,接着不知由谁一声令下,则会沿着一定方向进发,星夜兼程,狂奔而去,而大海又总是它们最终的归宿。有趣的是,当它们进行这种死亡大迁移时,总会留下少数同类看家,并担当起传宗接代的神圣任务,使其不至于绝种。这一切,看上去似乎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周密安排好的。
  旅鼠的“死亡大迁移”
  在所有的北极动物中,小小的旅鼠也许是最为神秘莫测,令人费解的了。在其诸多的奥秘当中,最令人莫名其妙的则是所谓的“死亡大迁移”。
  据记载,早在1868年,人们已注意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这年春天,晴空万里,阳光灿烂,一艘满载旅客的航船行驶在碧波荡漾的海面上,突然,人们发现在远离挪威海岸线的海中,有一大片东西在蠕动。原来是一大批旅鼠在海中游泳,一群接着一群从海岸边一直向海中游来,游在前面的,当体力用尽后,便溺死海中,紧随其后的旅鼠仍奋不顾身,继续前进,直到溺死为止。事后,海面上漂浮着数以万计溺死旅鼠的尸体。
  时至今日,这种仍现象屡有发生。
  至于旅鼠为什么会集体自杀,科学家们虽然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研究,却仍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提不出一个令人信服的解释来。有人认为,旅鼠的集体自杀,可能与它们的高度繁殖能力有关。旅鼠喜独居,好争吵,当其种群数量太高时,它们会变得异常兴奋和烦躁不安,这时,它们便会在雪下洞穴中吱吱乱叫,东奔西跑,打架闹事。因此有人认为,由于其繁殖力过强,旅鼠得不到充足的食物和生存空间,只好奔走它乡。值得一提的是,旅鼠的分布极广,除北欧以外,在美洲西北部、俄罗斯南部草原、一直到蒙古一带均有其分布,但只有北欧挪威的旅鼠有周期性的集体跳海自杀行为。因此,有的生物学家进一步解释说,在数万年前,挪威海和北海比现在要窄得多,那时,旅鼠完全可以游到大海彼岸,长此以往,世代相传,形成了一种遗传本能。然而,由于地壳的运动,日前的挪威海和北海已今非昔比,比过去要宽得多,但旅鼠的遗传本能仍然在起作用,因此,旅鼠照样迁移,最后被溺死海中,演出了一幕幕旅鼠集体自杀的悲剧。
  但是,这一学说存在严重的不足。因为旅鼠是啮齿类动物,它几乎以北极所有的植物为食,而且即使达到每公顷250只的密度也是地广鼠稀,所以旅鼠的迁移并非因为得不到足够的食物和生存空间。更加有说服力的是,旅鼠在迁移过程中即使遇到食物丰富,地域宽广的地区也决不停留。况且,旅鼠也迁入巴伦支海和沿北冰洋北上,若按上述观点,许多年前巴伦支海北部理应有陆地,否则,旅鼠又为何北迁呢?对此,前苏联的科学家又提出了新的解释,在10000年以前,地球正处在寒冷的冰期,北冰洋的洋面上结成了厚厚的一层冰,风和飞鸟分别把大量的沙土和植物的种子带到冰面,因此,每逢夏季,这里仍是草木青青,旅鼠完全可能在此生存。只是由于后来气候变化,才导致原来冰块的消失,而如今向北跳入巴伦支海的旅鼠,正是为了寻找昔日的居住地。这一解释虽然有道理,但缺乏充足的证据,因此仍不尽如人意。
  另外一种学说则认为,由于种群数量的增加,导致旅鼠活动过度(紧张不安,东奔西跑)和社群压力增加,结果旅鼠的肾上腺增大,神经高度紧张,显得焦躁不安起来,而且运动的欲望十分强烈,于是便开始分散和迁移,有些企图横渡江河湖泊和大海,尽管旅鼠善于游泳,但终因体力不支而被溺死,有些刚跑到食物稀少的边缘地区,忍饥挨饿,旺盛的性欲随之下降,于是种群数量开始大规模降低。不过,此学说也有一定的缺陷,因为高密度的后果往往不会马上在当代就出现,而是在下一代才受影响。
  总之,关于旅鼠集体自杀的问题,有外部环境条件的影响,也有旅鼠自身生理上、行为上,甚至遗传上的因素,面对如此复杂的问题,还有许多研究工作要做,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揭开旅鼠集体自杀之谜。
  另外,研究旅鼠生命周期的科学家还发现,在其数量急剧增加的时期,旅鼠体内的化学过程和内分泌系统同时也发生变化。有人认为,这些变化可能正是生物体内控制其种群数量的开关,当其数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促使该种群大量的集体死亡。但旅鼠到底是集体自杀,还是在迁移过程中误入歧途,坠入大海而溺死,至今仍然看法不一,这一直是生物界中一大难解之谜。
  《旅鼠》致力于旅行和摄影方向的发展,以期刊的形式推出作者的旅行札记和摄影作品,
  以平易近人的html和生动活泼的flash等技术展示作品,供广大旅游摄影爱好者参考。
  尤其注重旅者在旅行中的人生感悟和思考,帮助人们找寻属于自己的旅行。
  除了触动心灵的旅行游记之外,小旅鼠还将不定期的推出各种旅行方式、摄影作品等特别专栏。
形态特征
  旅鼠是一种极普通、可爱的小动物,常年居住在北极,体形椭圆,四肢短小,比普通老鼠要小一些,最大可长到15厘米,尾巴粗短,耳朵很小,两眼闪着胆怯的光芒,但当被逼得走投无路时,它也会勃然大怒,奋力反击。爱斯基摩人称其为来自天空的动物,而斯堪的纳维亚的农民则直接称之为“天鼠”。这是因为,在特定的年头,它们的数量会大增,就像是天兵天将,突然而至似的。旅鼠腿短,耳朵小,毛软。除尾巴外,全身长10-18厘米。毛上层为浅灰色或浅红褐色,下层颜色更浅,有的旅鼠在冬天毛色变为全白,有利于保护自己。主要分布于挪威北部和亚欧大陆的高纬度针叶林,以根,嫩枝,青草和其他植物材为食,天敌有猫头鹰,贼鸥,灰黑色海鸥,粗腿秃鹰,雪鹗,北极狐狸,黄鼠狼,北极熊等。
生活习性
  在北极苔原地区,数量过多和食物缺乏导致大量的旅鼠快速迁徙。研究人员发现,这种小动物能在一天内迁徙10英里。对一些弱者来说,这种迁徙的速度太快,而一旦落后就会死亡。
  旅鼠在春天时会由冬天时的干燥地区移往夏天的潮湿地区,其数量约三~四年达到族群颠峰,在巅峰那年的夏末或秋季时会由高密度的地区迁往低密度的地区。
综合资料
  在平常年份,旅鼠只进行少量繁殖,使其数量稍有增加,甚至保持不变。只有到了丰年,当气候适宜和食物充足时,才会齐心合力地大量繁殖,使其数量急剧增加,一旦达到一定密度,例如1公顷有几百只之后,奇怪的现象便发生了:这时候,几乎所有旅鼠突然都变得焦躁不安起来,它们东跑西颠,吵吵嚷嚷且永无休止,它们停止进食,似乎是大难临头,世界末日就要来临。这时它们便一反常态,不再是胆小怕事,见人就跑,而是恰恰相反,在任何天敌面前都面不改色,无所畏惧,有时甚至会主动进攻,真有点天不怕地不怕的样子。更加不可思议的是,连它们的毛色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便于隐蔽的灰黑变成目标明显的桔红,以便吸引天敌的注意,来更多地吞食和消耗它们。与此同时,还显出一种强烈的迁徙意识,纷纷聚在一起,形成大群。先是到处乱窜,像是出发前的忙乱,接着不知由谁一声令下,则会沿着一定方向进发,星夜兼程,狂奔而去,而大海又总是它们最终的归宿。有趣的是,当它们进行这种死亡大迁移时,总会留下少数同类看家,并担当起传宗接代的神圣任务,使其不至于绝种。这一切,看上去似乎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周密安排好的。
  旅鼠的“死亡大迁移”
  在所有的北极动物中,小小的旅鼠也许是最为神秘莫测,令人费解的了。在其诸多的奥秘当中,最令人莫名其妙的则是所谓的“死亡大迁移”。
  据记载,早在1868年,人们已注意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这年春天,晴空万里,阳光灿烂,一艘满载旅客的航船行驶在碧波荡漾的海面上,突然,人们发现在远离挪威海岸线的海中,有一大片东西在蠕动。原来是一大批旅鼠在海中游泳,一群接着一群从海岸边一直向海中游来,游在前面的,当体力用尽后,便溺死海中,紧随其后的旅鼠仍奋不顾身,继续前进,直到溺死为止。事后,海面上漂浮着数以万计溺死旅鼠的尸体。
  时至今日,这种仍现象屡有发生。
  至于旅鼠为什么会集体自杀,科学家们虽然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研究,却仍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提不出一个令人信服的解释来。有人认为,旅鼠的集体自杀,可能与它们的高度繁殖能力有关。旅鼠喜独居,好争吵,当其种群数量太高时,它们会变得异常兴奋和烦躁不安,这时,它们便会在雪下洞穴中吱吱乱叫,东奔西跑,打架闹事。因此有人认为,由于其繁殖力过强,旅鼠得不到充足的食物和生存空间,只好奔走它乡。值得一提的是,旅鼠的分布极广,除北欧以外,在美洲西北部、俄罗斯南部草原、一直到蒙古一带均有其分布,但只有北欧挪威的旅鼠有周期性的集体跳海自杀行为。因此,有的生物学家进一步解释说,在数万年前,挪威海和北海比现在要窄得多,那时,旅鼠完全可以游到大海彼岸,长此以往,世代相传,形成了一种遗传本能。然而,由于地壳的运动,日前的挪威海和北海已今非昔比,比过去要宽得多,但旅鼠的遗传本能仍然在起作用,因此,旅鼠照样迁移,最后被溺死海中,演出了一幕幕旅鼠集体自杀的悲剧。
  但是,这一学说存在严重的不足。因为旅鼠是啮齿类动物,它几乎以北极所有的植物为食,而且即使达到每公顷250只的密度也是地广鼠稀,所以旅鼠的迁移并非因为得不到足够的食物和生存空间。更加有说服力的是,旅鼠在迁移过程中即使遇到食物丰富,地域宽广的地区也决不停留。况且,旅鼠也迁入巴伦支海和沿北冰洋北上,若按上述观点,许多年前巴伦支海北部理应有陆地,否则,旅鼠又为何北迁呢?对此,前苏联的科学家又提出了新的解释,在10000年以前,地球正处在寒冷的冰期,北冰洋的洋面上结成了厚厚的一层冰,风和飞鸟分别把大量的沙土和植物的种子带到冰面,因此,每逢夏季,这里仍是草木青青,旅鼠完全可能在此生存。只是由于后来气候变化,才导致原来冰块的消失,而如今向北跳入巴伦支海的旅鼠,正是为了寻找昔日的居住地。这一解释虽然有道理,但缺乏充足的证据,因此仍不尽如人意。
  另外一种学说则认为,由于种群数量的增加,导致旅鼠活动过度(紧张不安,东奔西跑)和社群压力增加,结果旅鼠的肾上腺增大,神经高度紧张,显得焦躁不安起来,而且运动的欲望十分强烈,于是便开始分散和迁移,有些企图横渡江河湖泊和大海,尽管旅鼠善于游泳,但终因体力不支而被溺死,有些刚跑到食物稀少的边缘地区,忍饥挨饿,旺盛的性欲随之下降,于是种群数量开始大规模降低。不过,此学说也有一定的缺陷,因为高密度的后果往往不会马上在当代就出现,而是在下一代才受影响。
  总之,关于旅鼠集体自杀的问题,有外部环境条件的影响,也有旅鼠自身生理上、行为上,甚至遗传上的因素,面对如此复杂的问题,还有许多研究工作要做,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揭开旅鼠集体自杀之谜。
  另外,研究旅鼠生命周期的科学家还发现,在其数量急剧增加的时期,旅鼠体内的化学过程和内分泌系统同时也发生变化。有人认为,这些变化可能正是生物体内控制其种群数量的开关,当其数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促使该种群大量的集体死亡。但旅鼠到底是集体自杀,还是在迁移过程中误入歧途,坠入大海而溺死,至今仍然看法不一,这一直是生物界中一大难解之谜。
旅鼠杂志
  《旅鼠》致力于旅行和摄影方向的发展,以期刊的形式推出作者的旅行札记和摄影作品,
  以平易近人的HTML和生动活泼的FLASH等技术展示作品,供广大旅游摄影爱好者参考。
  尤其注重旅者在旅行中的人生感悟和思考,帮助人们找寻属于自己的旅行。
  除了触动心灵的旅行游记之外,小旅鼠还将不定期的推出各种旅行方式、摄影作品等特别专栏。
  旅鼠Lemming (2005)
  导演:
  多米尼克·摩尔 Dominik Moll
  编剧:
  Gilles Marchand
  多米尼克·摩尔 Dominik Moll
  主演:
  劳伦特·卢卡斯 Laurent Lucas ....Alain Getty
  夏洛特·甘斯布 Charlotte Gainsbourg ....Bénédicte Getty
  夏洛特·兰普林 Charlotte Rampling ....Alice Pollock
  更多>>
  影片类型:
  剧情
  片长:
  France:129 min
  国家/地区:
  法国
  对白语言:
  法语
  色彩:
  彩色
  剧情
  讲述的是一对现代的法国年轻夫妇Bénédicte和Alain的诡异经历。影片围绕着两条线索交织展开。一天晚上,夫妇俩邀请Alain的老板理查德·波洛克和其妻子爱丽斯共进晚餐。行为古怪的爱丽斯一开始就用暴力破坏整个晚餐。另一条线是旅鼠的故事。不久前,一只旅鼠堵塞了Alain家的水槽,善良的Bénédicte救活了这只旅鼠。之后,爱丽斯来到了Alain的办公室,告诉他,她丈夫20年前试图谋杀她,她希望丈夫死去。接着她公开引诱Alain。虽然Alain心里并不真正想抗拒她,但还是克制了自己。几天后,爱丽斯来到Bénédicte家为晚餐的事情道歉。之后,爱丽斯在Bénédicte空余的卧室里休息,但醒来后,她突然暴跳如雷,将自己锁在屋内,并自杀了。而与此同时,Alain家的旅鼠也神秘消失了。从那一刻起,Alain经历了一短戏剧般的旅程。旅鼠和所发生的一切似乎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发布者: Mtime (2006-03-09 19:47:24)
  故事讲述了一对恩爱夫妻的生活如何逐渐滑向失控的边缘。主人公阿兰·格第和他的妻子贝妮·迪克已经结婚三年了,婚后生活一直融洽而充满趣味。三个月前他们搬到法国南部一个名为贝尔的现代社区居住。阿兰供职于一家高科技公司,工作是设计远程智能控制系统。阿兰最新的发明是一种智能照相机,可以安装在迷你直升机上,在社区来回游弋拍摄,以便及时发现管道渗漏的情况。所有的事情都在一个晚上发生了变化。那个晚上,阿兰的老板波拉克带着他的夫人爱丽斯到阿兰家吃晚餐。但是波拉克夫妇却迟到了很久,而且爱丽斯还是一个相当怪异的妇人,她在席间的怪异表现让大家最终不欢而散。第二天,波拉克为他妻子的行为向阿兰道歉;而贝妮·迪克在自家厨房的管道里发现了一个奇怪的小生物——旅鼠。这种只生长在国外的生物怎么会出现在法国南部呢?贝妮·迪克感到好奇,她试图解开这个秘密,但在解密的过程中却发现了更可怕的事实。现实远远比旅鼠之谜来得更加复杂……
  发布者: Mtime (2006-03-09 19:47:24)
  “一对甜蜜的小夫妻,偶然间在水管里发现一只来自北欧的旅鼠,这只外来客的离奇出现,似乎暗示着两人完美世界的乍然崩解。在一椿离奇的死亡事件后,他们的关系渐渐开始失序,老婆莫名其妙离家,选择跟丈夫的老板勾搭,一切像是幻觉又恍如隔世。”
  发布者: Mtime (2006-03-09 19:47:24)
  阿兰是一个电子工程师,他与妻子贝奈蒂科特结婚三年,现在一起到法国南部的一个小城市工作。老板波洛克很赏识阿兰,于是阿兰邀请波洛克夫妇到家里做客。由于波洛克对妻子爱丽斯不忠,波洛克夫妇间并不融洽。吃完这次不愉快的晚餐,阿兰在下水管里找到了一只快死的旅鼠。第二天晚上,爱丽斯试图在公司里勾引阿兰,但阿兰拒绝了她。一天,爱丽斯来到阿兰家,对贝奈蒂科特说她与阿兰曾经偷情,然后在阁楼中自杀。一次车祸后,贝奈蒂科特变得很反常,并且跟阿兰的老板波洛克有了关系。阿兰在羞愤之中杀死了波洛克,并把现场伪装成自杀。
  旅鼠之谜
  位梦华
  有一天,我独自一人在巴罗附近的爱斯基摩人村落遗址上徘徊,希望能找到一块 值得 保存的文物作纪念,但转了半天一无所获,却突然从草丛里跑出一只老鼠来,它一看苗头不对,知道出来得不是时候,便仓皇逃窜。我很想看看这北极老鼠到底是个什么样子,便在后面紧追不舍。它跑了半天,找不到一个洞口可钻,我急中生智,摘下帽子把它扣住了。当我小心翼翼地把它从帽子里取出时,突然过来一个高个子的白人,他饶有兴趣地看着我,笑眯眯地 问道 :“你捉到了什么好东西?”
  “是一只老鼠。”我说,接着补充了一句,“也许足一只田鼠。”
  “不。”他蹲下来,看着那只老鼠,摇摇头说,“这是一只旅鼠。”
  “真的?”我惊叫起来,“这就是北极旅鼠?除了颜色深一点之外,它看上去与我们家乡的田鼠没有什么明显的区别。”我仔细地端详着它那黑色的绒毛和尖尖的嘴巴,近乎自言自语地说。
  “是的,这就是神秘莫测的北极旅鼠,人们研究了好几个世纪,却始终解不开它们的奥秘。”说着,他递给我一张名片,并自我介绍说,“我是丹尼斯,从纽约来的。”
  丹尼斯-马洛拉斯先生是纽约动物协会的成员。
  他坐到草地上,抓起那只旅鼠,很内行地让它张开了口,露出额尖利的牙齿:“它们虽然是哺乳动物,但在所有动物之中,甚至也包括昆虫在内,是繁殖能力最强的动物.也许只有细菌分裂才能和它们相媲美。它们一年能生七八胎,每胎可生12个幼崽。更加有趣的是,只需20多天,幼崽即可成熟,并且升始生育。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他直直地望着我。
  “意味着它们繁殖得很快呗。”我半开玩笑地回答说。
  “繁殖得有多快呢?”他追问道。
  “这……”我无言以对了。
  “计我们算笔账你就知道了。”他把老鼠放进一个纸袋里,从 背包 中取出了本子和铅笔,“一对旅鼠从三月份开始生育,假使它们一年中生了7窝,每窝12只,一共84只,这是它们的第二代,电就是儿子和女儿。再假设每胎都是6公6母,则为6对。20天后,第一胎的6对开始生育,每胎1 2只.一下子就可生出72只,一共可以生6胎,则为432只。40天后,第二胎的6埘也投入了生育大军,它们一共可以生5胎,若每胎12只.则为360只。以此类推,那么,它们的孙子和孙女能有多少呢?一共可以有l512只。这是第三代。不要忘了,40天以后,第三代的第一胎共36对也开始繁殖了,它们的第一胎就可以生432只,一共可生5胎,为2 160只。还有第三代的第二胎到第七胎呢,所以第四代一生可以牛出15120只小老鼠。照这样推算下去,第五代为90720只,第六代为326592只,第七代为653184只,第八代,也就是这一年的最后一批为559 872只。你看看,从一月份的2只,到八月底九月初就会变成1647086只的庞大队伍!就是由于气候、疾病和天敌的消耗等原因中途死掉一半,也还有82万只!天哪,这简直像是一个天文数字!”他把推算的结果摆在我的面前,用手指着那些数字说。
  我迟疑地接过他的本子,看着那密密麻麻的数字,内心深表怀疑。于是自己动手,重新推算了一一遍,所得的结果竟然和他的完全一致。“是的,”我喃喃地说,“这实在是一个可怕的数字。”
  “正因为如此,所以,在如此广阔的北极草原上,有时候,它们的密度竟能达到每公顷有250只之多!这还只是旅鼠的第一大奥秘。”看着我惊讶的表情,他显得有点得意。
  “幸好它们只是一些小老鼠,如果再大一点,例如是兔子或者山羊之类,还不把地球上所有的草都吃光了。”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
  “不会的,大自然是要进行干预的。”他把本子收了起来,望了一眼那个盛老鼠的纸袋子,“实际上,旅鼠并非每年都太量繁殖,而是有节制的,并且有丰年和歉年之分,大约四年左右一个周期。在平常年份,旅鼠只进行少量繁殖,使其数量稍有增长。而在歉年或叫做小年当中,它们的计划生育很严,甚至可以使其数量基本上保持不变。只有到了丰年,当气候适宜和食物富足时,它们就像听到一声令下,齐心合力地火量繁殖起来,使整个种群的数量急剧地膨胀。一旦达到一定的密度,例如一公顷有几百只,奇怪的现象就发生了:这时候,几乎所有的旅鼠一下子都变得焦躁不安起来,它们东跑西颠,吵吵嚷嚷,永无休止,停止进食,似乎大难临头世界末日就要到来似的。这时的旅鼠不再胆小怕事,见人就跑,而是恰恰相反,在任何天敌面前它们都显得勇敢异常,无所畏惧,具有明显的挑衅性,有时甚至会主动进攻,真有点天不怕地不怕的样子。更加难以解释的是,这时候,连它们的毛色也会发生明显的变化,由灰黑变成鲜艳的橘红,使其目标变得特别突出。所有这些奇怪的现象加在一起,惟一可能而且合理的解释是,它们千方百计地去吸引像猫头鹰、贼鸥、灰黑色海鸥、粗腿秃鹰、北极孤狸甚至北极熊等灭敌的注意,以便多多地来吞食它们。这与自杀没有什么区别.就像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的敢死队差不多。”说到这里,他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我却怎么也笑不出,陷入了迷惘的沉思。在这个星球上,一切生物都在为了生存而竞争,而那些可怜的旅鼠怎么会想方设法去自杀呢?早知如此,何必当初!不去大量繁殖,不就可以避免这种悲剧!
  丹尼斯大约猜透了我的心思,收敛了笑容,认真地说:“这就是旅鼠的第二个难解之谜。但是,无论怎样地暴露自己,因为它们的数量实在太多,而天敌的数量却总是有限的,要靠这种方法来减少数量收效甚微。因此,它们似乎是一计不成又生一汁, 显示 出一种非常强烈的迁移意识,纷纷聚集在一起,渐渐地形成大群,开始时似乎没有什么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到处乱窜,就像出发之前的乱忙.正在做着各种准备似的。但到后来,不知是谁一声令下,也不知道是由谁带头,它们忽然朝着同一个方向,浩浩荡荡地出发了。而且往往是白天休整进食,晚上摸黑前进。沿途不断有老鼠加入,队伍愈来愈大,常常达数百万只。它们逢山过山,遇水涉水,前赴后继,沿着…条笔直的路线奋勇前进,决不绕道,更不停止。一直奔到大海,仍然毫无惧色,纷纷跳将下去,被汹涌澎湃的波涛吞没,直到全军覆没为止。这就是所谓‘旅鼠死亡大迁移’。”说到这里,丹尼斯似乎也感慨起来,两眼眺望着远处的天边,仿佛是在自言自语,“真是滑稽可笑!真是不可思议!这就是旅鼠的第三人奥秘”。
  “它们这种大迁移是不是因为发生了大饥荒,而试图去寻找一块水草丰美的新领地而误入歧途呢?”
  “不像。”丹尼斯摇了摇头,“旅鼠是一种啮齿类动物,主要以草根、草茎和苔藓之类的植物为食,这些植物遍布北极草原,即使达到每公顷250只的密度也还足地广鼠稀,不可能发牛严重的饥荒。而且,它们不是偶然的来一次大逃亡,而足周期性的,每隔几年就来一次,而且沿着一定的路线,所以不大可能是因为饥饿所致。更具有说服力的是,它们在迁徙途中即使遇到食物丰美的地区也不停留。由此可见,导致它们人迁徙的原因决不是因为饥荒,而是另有他图。”
  “我还是觉得难以置信,也许它们只是聚在一起,到处乱跑,而把大海当成它们经常穿越的小河沟也说不定。因为它们的视力很差,鼠目寸光,看不到远处的东西,所以很难把大海和小河沟区别开来。”
  “不!不!”他坚定地摇摇头,“有人专门研究了各地旅鼠迁移的方向,结果发现,它们最终的目的都是奔向大海。例如,瑞典和挪威中部的旅鼠是往西奔向大西洋,而挪威北部的旅鼠则是往北奔向巴伦支海。奇怪的是,还没有发现哪个地方的旅鼠是往南迁移的,其实只要它们稍微往南走一点,就可以找到食物丰富且气候温和的天堂。由此可见,它们似乎是按照某种严格的指令行事,明白无误地都把人海看作自己最终的归宿。”
  “还有一个问题,”我急不可耐地打断了他的话,“如果所有的旅鼠都这样匆匆忙忙地跳进大海去自杀,那么它们不是早该断子绝孙了吗?”
  “这一点你就放心好了,它们还不至于傻到那种地步。”他笑了笑,似乎早就料到我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当它们要进行大迁移时,总是忘不了留下少量的伙伴看家,并担任起传宗接代的神圣任务。这看上去真是天意。”
  “那么,旅鼠为什么会有如此超强的繁殖能力而过一段时问义要来一次集体大自杀呢?”我终于提出了这一问题。
  “不知道。”他耸了耸肩膀,“这是动物学中,特别是有关动物行为的研究中一大难解之谜。”
  “有什么假说吗?”我仍不甘心。
  “没有。”他摇了摇头,“因为这些行为如此稀奇古怿,以致人们连可能的假说也提不出来。”说着,他站起身来,拍了拍沾在身上的草叶和尘土,“许多动物学家和动物行为专家对北极的旅鼠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和研究,总想解开其中的奥秘,但是都失败了。因此,我虽然没有对旅鼠进行过专门研究,我知道的这些只不过是道听途说,但我总是觉得,过去的事实似乎表明,看来用通常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是难以解开旅鼠之谜的。”
  我们边走边谈,慢慢地往海边走去。刚刚走到悬崖的边缘,他却突然大叫一声,纵身就要跳将下去。着实把我吓了一大跳,我一把揪住了他的背包带。这回轮到他哈哈大笑了,他笑得弯下腰去,顺手拍了拍我的肩膀说:“你真认为我会像旅鼠那样不顾一切地跳下去吗?决不会的。在旅鼠的奥秘还没有弄清楚之前,我自己却先跳到海里去自杀.岂不是比旅鼠还要荒唐滑稽?”笑了一阵,他忽然若有所思地说:“不过,人类也许应该从旅鼠身上学到点什么。例如,如果人类也毫无节制地繁衍下去,也许有一天不得不走旅鼠的道路。”
英文解释
  1. n.:  lemm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