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殖民主義
目錄
No. 1
  國內外學術界十分關註新殖民主義問題,爭論的焦點主要集中在幾個方面:新殖民主義的概念和內涵;其實質是什麽;産生的時代背景及其表現形式等等。 我國學術界的傳統觀點認為,新殖民主義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西方強國對非西方國傢實施的一種侵略政策和手段。在民族解放運動的打擊下,赤裸裸的暴力和強權已經被國際社會所唾棄,西方發達國傢被迫改變了直接的殖民統治的舊方式,而采取更隱蔽的、間接的殖民侵略手段。它們充分利用其經濟優勢,對非西方國:傢進行政治、經濟、文化侵略(必要時也使用軍事手段),把已取得政治獨立的國傢置於它們的控製之下,以使這些國傢繼續充當其商品市場、原料産地和投資場所,最大限度地榨取財富。國傢政權和跨國公司是新殖民主義侵略滲透的兩大支柱。
  一直到20世紀80年代初期,學界的觀點似乎變動不大。例如,仇啓華的《現代壟斷資本主義經濟》和樊亢的《資本主義興衰史》對這一問題的研究更為詳盡深入,卻並無實質性的改變。樊亢指出:“新殖民主義是帝國主義在戰後舊殖民主義體係瓦解後,為維護其既得利益,對已經獲得政治獨立的發展中國傢推行的一種新的剝削與掠奪形式。與舊殖民主義不同,新殖民主義的主要特點是,它表面上承認原殖民地、附屬國人民的獨立權利,而實際上卻采取種種欺騙手段,從政治、經濟和軍事各方面,對已獲得政治獨立的國傢實行控製和滲透,為它們爭奪世界霸權和勢力範圍服務。它側重於經濟滲透和政治控製,但也不排斥進行軍事滲透和侵略。”樊亢還闡述了戰後帝國主義掠奪方式的幾種變化:加強國傢資本輸出,以“援助”為名為私人資本的擴張開路;跨國公司成為推行新殖民主義的重要工具;藉助對現代科技的壟斷控製掠奪發展中國傢”。
  至90年代以後,由於國際形勢和政治格局發生劇變,加之市場經濟迅猛擴展,和平與發展漸成時代主題,學界對新殖民主義的認識出現了較大分化。一種明顯的傾嚮是:部分學者不願承認存在新殖民主義。例如,有學者認為,殖民體係解體後,取而代之的是“後殖民主義”,新殖民主義實際上是後殖民主義初期的表現之一,早已退出了歷史舞臺。還有人主張,不應把國際政治經濟關係中的諸多不平等現象說成是新殖民主義的體現,而應從霸權主義、強權政治的角度加以解釋。但大部分學者仍然承認新殖民主義的存在,他們的基本觀點與傳統觀點相近,但認識與研究的廣度、深度均有了較大發展。例如,張順洪等撰寫的《英美新殖民主義》一書從若幹角度對新殖民主義進行了評論。關於新殖民主義産生的時代背景。他們指出:新殖民主義是殖民主義在新歷史條件下的延續。二戰後,民族解放運動風起雲涌,殖民帝國紛紛瓦解。在殖民撤退中,殖民主義者千方百計把老殖民主義嚮新殖民主義轉化,企圖對獲得政治獨立的國傢繼續進行控製、干涉與掠奪,保持新生國傢對原宗主國的依附性,維持舊的國際不平等關係和國際經濟舊秩序。老殖民主義的終結是廣大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鬥爭力量日益強大的結果。而新殖民主義的存在和發展則是廣大發展中國傢的力量和世界進步力量尚不十分強大的結果。關於新殖民主義的統治形式。他們認為,新殖民主義不是進行武力徵服和直接的殖民統治,而是承認政治獨立,采取各種方式尤其是掩蔽的方式進行間接支配,達到控製、干涉與掠奪落後國傢和地區的目的。在一定情況下也會進行武力干涉。關於新殖民主義産生的原因。認為新殖民主義是由現代壟斷資本主義本質决定的,是壟斷資本主義對外關係的一種體現。壟斷資本追逐高額利潤,控製市場、原料和投資場所,要做到這些,就必須對已取得政治獨立的廣大發展中國傢進行形形色色的控製。世界歷史發展的不平衡也是新殖民主義的一個前提。二戰後獨立的原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傢仍處於相對落後的地位,這就為昔日的殖民列強推行新殖民主義提供了條件。
  關於推行新殖民主義的主、客體問題。認為,推行新殖民主義的主體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傢,而客體則是廣大發展中國傢(不僅僅是那些有?新殖民政權”的所謂“新殖民地”)。他們不同意關於美國是新殖民主義,英法比等老牌殖民國傢是老殖民主義的說法,認為昔日的宗主國在殖民地獨立後也推行新殖民主義。另外,“集體新殖民主義”也是客觀存在,歐共體采取共同行動干涉發展中國傢內政就是一種表現。
  國外學術界也註重對新殖民主義的研究。許多非西方國傢的民族主義者對新殖民主義的理解與中國較接近,典型的代表是加納前總統恩剋魯瑪。他認為,二戰後,舊殖民體係受到沉重打擊而無法維持,社會主義陣營日益壯大,為了使殖民主義適應西方失去政治霸權的新局面,西方列強采取種種手段(包括控製國際市場和操縱商品價格;高利率;“經濟援助”;“無形貿易”;文化滲透等)加強對欠發達地區的控製。新殖民主義控製下的國傢在理論上講是獨立的.,但其經濟制度、政治政策以及文化和意識形態等方面,都受到外力的嚴重影響和支配,從而加大了這些國傢與富國之間的差距。恩剋魯瑪指出:新殖民主義不僅是一種制度和統治形式,也是一個歷史發展階段,它是“帝國主義最後的,也許是最危險的階段。”
  西方學者對新殖民主義問題也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在對新殖民主義的本質的認識上,許多學者與東方學者的觀點是相通的。他們認為:新殖民主義是在舊殖民體係解體和非殖民化運動取得成功後,西方發達國傢對非西方國傢實行間接統治的一種方式(或者體係、制度等),是殖民主義在新時期的繼續和發展。但他們的表述和側重有所不同。例如,科林·利斯在《肯尼亞的欠發達;新殖民主義的政治經濟學》中指出:新殖民主義本質上就是一個國傢的人民大衆受到外國資本。通過非直接殖民統治的方式進行支配的一種體係。而斯塔夫裏阿諾斯則說:“如果說殖民主義是一種憑藉強權來直接進行統治的制度,那麽新殖民主義就是一種讓予政治獨立來換取經濟上的依附和剝削的間接統治制度。”
  關於新殖民主義産生的歷史原因。許多西方學者認為:戰後非殖民化和社會主義運動方興未艾,舊殖民統治體係土崩瓦解,為了保持發達國,傢:與非西方國傢之間以往存在的經濟關係,並防止它們脫離資本主義軌道,必須由一種新的國際關係體係去替代[日殖民主義。另有學者對此加以補充,認為:此時,長期的殖民統治已經把非西方國傢納入世界市場,成為資本主義體係中不可分割的外緣部分,仍處於欠發達狀態。因此,西方國傢即使不再對它們進行直接統治,也能保障其經濟利益。新殖民主義就是在這種環境中應運而生的。也有學者從另外的角度進行了探討,他們主張:許多新獨立國傢很難對其政治和經濟結構進行徹底改造,從而為新殖民主義的産生創造了條件。其原因是:它們韻支柱性産業都為外國所控製;它們的統治階層為了個人私利而願意繼續保持甚至擴大與外國資本的合作。在這種情況下便産生了新殖民主義在新獨立國傢得以産生延續的階級基礎——帝國主義與本地資産階級的聯盟。
  ——摘自《歷史教學》2002年第12期
百科辭典
  xinzhiminzhuyi
  新殖民主義
  neo-colonialism
    帝國主義在舊殖民體係趨於瓦解的形勢下采用隱蔽方式進行殖民擴張,以保持其壟斷和統治地位的政策體係。
    産生 帝國主義是一個少數宗主國對大多數殖民地、附屬國進行殖民壓迫和金融扼製的世界體係。帝國主義傳統的殖民政策(見殖民主義),主要采用武力徵服、直接統治的方式,在對殖民地、附屬國實行政治兼併的基礎上進行經濟掠奪。同時,帝國主義國傢也采用經濟手段掠奪和控製形式上獨立的國傢,對它們實行不帶政治“兼併”的經濟“兼併”。但這後一種殖民方式在帝國主義形成時期並不占統治地位。帝國主義國傢主要通過前一種殖民方式搶占殖民地。到20世紀初,世界領土瓜分完畢,帝國主義殖民體係最終形成,各國壟斷資本利用它們在殖民地、附屬國的政治、經濟特權,通過輸出資本、掠奪原料,不等價交換和其他各種超經濟手段,對這些國傢的人民進行敲骨吸髓的剝削。第一次世界大戰使帝國主義對殖民地的統治削弱,許多殖民地、附屬國民族工業有了較快發展,無産階級力量隨之壯大。同時,1917年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也極大地鼓舞了殖民地、附屬國人民的鬥爭,使民族解放運動蓬勃發展,開始了舊殖民體係的危機,震撼了帝國主義的統治。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亞、非、拉美地區民族解放運動進一步高漲,殖民地、附屬國紛紛走上了獨立的道路。1945~1980年,全世界共出現了90個新獨立國傢。隨着舊殖民體係的瓦解,一大批新興的發展中國傢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國際舞臺。中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等亞洲以及東歐許多國傢脫離了資本主義體係走嚮社會主義。這一切都迫使帝國主義無法繼續舊殖民政策,轉而采取承認發展中國傢的政治獨立,主要通過加強經濟滲透和剝削,實現不帶政治“兼併”的經濟“兼併”的新殖民主義政策。
    特點 新殖民主義是一種特殊形式的殖民主義。其主要特點是在被迫承認原殖民地、附屬國政治獨立的情況下采用比較間接的手段和隱蔽的方式實行經濟擴張。另一方面也不放棄種種非經濟手段,加強對發展中國傢的控製。其主要表現是:①在政治上,通過提供附有政治條件的財政援助和培養代理人,破壞發展中國傢的政治獨立;通過建立不同形式的“聯繫”制度,把原來屬於自己統治的殖民地、附屬國納入勢力範圍;製造和利用發展中國傢之間的矛盾,繼續維持自己的統治。②在軍事上,通過提供軍事援助,取得建立軍事基地、派遣軍事顧問的權利,控製發展中國傢的武裝力量;甚至直接派遣武裝部隊,干涉它們的內政。③在文化上,主要是通過傳播西方腐朽的意識形態,進行思想滲透和文化侵略。
    經濟擴張的手段 作為新殖民主義側重點的對外經濟滲透和擴張,主要通過以下各種渠道進行:
    資本輸出 國傢和私人資本輸出是新殖民主義經濟擴張的一個重要手段。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帝國主義國傢通過“援助”方式,嚮發展中國傢大量輸出國傢資本,並附帶苛刻的條件。如受援國必須購買援助國的商品,必須為援助國的私人資本輸出提供優惠條件和安全保證,等等。援助的項目一般集中於生産和社會的基礎設施,為私人資本的直接投資開闢道路。
    發展中國傢的外國私人資本,特別是跨國公司對發展中國傢的直接投資,直到70年代初,首先是投嚮農業、采礦業和石油業等部門,藉以維持舊的國際分工,使發展中國傢繼續成為發達國傢農業-原料附庸。隨後,跨國公司越來越重視嚮發展中國傢的製造業部門增加投資。發展中國傢的工業生産雖有一定發展,但其中有的事實上成了跨國公司的“國外車間”,有的是污染嚴重的工廠,有的是勞動
英文解釋
  1. n.:  neocolonialism,  neo-colonialism,  use of economic or political pressure by powerful countries to obtain or keep influence over other countries, esp former colonies
包含詞
新殖民主義者新殖民主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