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昌大佛寺
目錄
景點簡介
  新昌大佛寺,位於浙江省新昌縣城西南,在南明山與石城山之間的山𠔌之中。寺內有大彌勒佛石像,寺外有隱鶴洞、鋸開岩、濯纓亭、俊貌石、石棋坪、放生池及一些摩崖石刻等勝景。寺始建於東晉永和年間(345—350),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為全國重點寺院之一。寺院依山而建,正面外觀5層,寺內高大雄偉,巨大的彌勒佛石像正面趺坐於大殿正中。這座巨大的石像,雕鑿於懸崖絶壁之中,歷時約30年纔全部雕成,為江南早期石窟造像代表作。佛像高大巍峨、氣勢磅礴,經測定,石佛座高2.4米,正面趺坐像高13.2米,闊15.9米,兩膝相距10.6米,耳長2.7米,兩手心嚮上交置膝間,掌心可容10餘人。大佛寺西北約300米處還有一小剎名“千佛院”,院內有佛千尊,每尊長約7寸,寬近5寸,排列整齊,個個神采飛逸,充分反映了中國古代工匠的無窮智慧與高度的藝術水平。
  大佛寺在新昌“千仞壁立,嵯峨怪石,環布如城”的石城山。大佛寺建寺歷史悠久,在佛教界享有很高的地位,曾是我國佛學研究和傳播中心之一。新昌大佛寺創建於東晉永和初年,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歷史。據《高僧傳》記載,公元345年,高僧曇光為領略浙東的奇山異水,尤其受當時傑出的高僧竺道潛和支遁歸隱浙東的影響,慕名來到石城山。曇光棲於石室,草建“隱嶽寺”,這就有了新昌大佛寺的開始。
  大佛寺作為石窟藝術造像在外很有名氣,但大佛寺在佛學研究與傳播方面的歷史貢獻長期沒有受到人們的重視。如今,人們在重新認識新昌與新昌大佛寺在宗教界地位時,我們不能不再次提到高僧竺道潛與支遁。竺、支二人在當時的佛教界已經很有名氣,由於他們在浙東新昌一帶定居後,又有東晉十八高僧中的於法蘭、於法開、於道邃等相繼到來,因此又吸引了當時的大批名流來此共同探討佛教,於法蘭還在大佛寺的山門外建造“千佛院”的前身“元化寺”。據史料記載和學者們探討的結果表明,曇光到新昌石城時,佛教傳入中國不過150年,由於多位高僧在此研究與傳播佛法,使當時的新昌大佛寺儼然成了全國的佛教研究基地,並由此在浙東一帶出現了中國佛教史上的“六傢七宗”。衆多高僧與名士在新昌的活動將中國的佛教學研究推嚮了高潮,並在取得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逐步嚮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傳播與滲透,這也理所當然地成了佛教界將新昌大佛寺作為佛教聖地的最主要理由。
  大佛寺的輝煌歷史與在佛學發展中的地位,旅遊者可以通過專門書籍與導遊人員的口述中獲知,而大佛寺的造像藝術,建築與環境的和諧是任何文字與語言難以完全表述的,衹有當你身臨其境時,才能體會其中之奧妙。大佛寶像坐落在石城山仙髻岩的一穴石窟之內,石窟之外有建築宏偉的大雄寶殿。殿外流水淙淙,殿內香霧繚繞,是大佛寺的核心區域。不管出自何種目的造訪大佛金身,不管你有無最充分的思想準備,衹要一跨入大殿之門,每個人都會感受到一種無形的震懾。寶像莊嚴,慈眉善目,甚至於微笑着凝視每個“凡夫俗子”,但誰也避免不了這種感受。大佛造像座高2米,身高13.74米,頭部高4.8米,耳長2.8米,鼻長1.48米。整個造像比例協調,充分考慮了人們觀賞的視角,被學界稱之為“江南第一大佛”。
   說起大佛的來歷,還得交代佛像的打造經過。據記載,南齊永明四年(486年),石城山來了一位叫僧護的和尚。相傳僧護常見仙髻岩的崖壁上有佛光出現,於是他發誓要在此岩壁上雕刻巨型彌勒佛大像。但在他的有生之年衹成造像的面幞,臨終前仍發誓“來生再造成此佛”。後來僧淑續鑿,但也沒有成功。直到梁天監六年(507年),梁建安王肅偉派當時最著名和尚僧佑到此主持續鑿工程。在僧佑的計算和指揮之下,終於在天監十五年(516年)大功告成,名揚天下,從此開始了真正大佛寺的歷史。由於鑿刻大佛的傳奇故事,人們也稱大佛為“三生聖跡”。大佛寺的開鑿年代與規模和山西雲岡、河南竜門相近,比四川樂山大佛早200多年。
  千佛禪院位於大佛寺西北約300米,緊鄰大佛寺的外山門,是除大佛之外的另一處石窯造像。因石窟內佛像總數超過一千,故名千佛禪院,俗稱千佛岩。千佛岩,佛像確有千尊以上,據統計,石窯內共有佛像1075座,大的有1米之多,小的僅數寸。千佛禪院前身是高僧於法蘭創建的元化寺,成寺於公元345—356年,可見千佛岩的造像早於大佛。南朝時,南方很少有石窯造像,因此位於新昌石城山的千佛岩就顯得異常珍貴。千佛禪院在“文革”時曾遭受損壞,但大多得到了保留,是很有研究價值的古代石窟造像藝術建築。
  放生池在大佛寺外山門內。大佛寺的放生池非但是一般佛教寺廟中的固有建築,在新昌大佛寺更有平添景色的妙用。不管是香客還是遊客,一進入外山門,就會被兩處清澈的水池所吸引,水面映照着兩面青山、四面緑樹,佛門淨地的感覺油然而生。放生池南面岩壁“南無阿彌陀佛”為弘一法師手跡,“放生池”三字為錢思廉所書。智者大師紀念塔建在兩放生池間的山坡上,為紀念智者大師智顗 而建。智顗為隋唐間中國佛教大傢天台宗的創始人,隋開皇十七年(597年),應晉王楊廣之請,自天台赴揚州,途經石城寺。因病於十一月二十四日圓寂於此,後移葬天台山塔頭寺,在圓寂處建有衣鉢紀念塔。因天台宗在日本流傳甚廣,新昌大佛寺也就成了日本遊客經常觀瞻朝拜之地。
  鋸解岩,俗稱鋸開岩,在山門外公路右側,是一塊高4米多的巨石,稍加留意即能看到。此岩中間有一縫,如刀劈一般,相傳是兩位仙人用稻草繩鋸開,以啓示開鑿大佛之人能鍥而不捨。遊客可以看到放生池旁的木化石,和景區內木化石園中陳列的同出一個地方,即新昌鏡嶺鎮的安溪村。木化石園是近幾年新昌旅遊管理部門為遊客參觀方便,從安溪村移放至此,具有研究地質變化的科學價值。生成於1.5億年前的木化石,或高或低,或粗或細,起落有緻地安排在景區之內,為大佛寺增加了歷史和科學的氛圍。
  般若𠔌是利用石城山一處山𠔌的采石場建築而成,設計者利用遺址的地勢,巧妙地安排了佛教發展歷史展示。以流動的瀑布形式增加大佛寺境內的動感,以佛的世界強調大佛寺佛教文化的氣氛。在木化石園附近的一處山𠔌,是大佛寺近期增加的五百羅漢堂,衆羅漢或坐或立,均佈置在山腰的一處山洞之中。山洞對面還有以整個山頭為一尊的大肚羅漢,形象逼真,神態生動,也是遊客必定光顧的地點之一。
  大佛寺已是一座規模不小的寺廟,但非常有序地散建在不大的山𠔌之中,如果沒有景區入口處大佛城的渲染,緊鄰繁華鬧市的大佛寺,人們幾乎感覺不到它的存在。繁華與寧靜,巨大與微小均被巧妙地統一在石城山的山𠔌之中,歷史文化與自然風光兼勝,這可能就是大佛寺始終保持香火旺盛的秘笈所在。遊覽大佛寺如得寬餘,建議圍繞大佛寺上四周山頂略作觀賞,那是一種與穿梭在廟宇之間、沉浸在佛教氛圍中完全不同的一種感受。不僅往下可以見到紅、黃、黑等不同顔色組成的飛檐翹角建築若隱若現,通道圍墻迂回麯折,池水似鏡倒映着披緑的青山層次豐富,而且你所在的山野,到處是古樹野花。尤其在秋日,楓葉飛紅,野菊吐黃,一派秋日春光。
新昌大佛寺交通
  城區內乘2路、6路、7路、8路公交車至“大佛城”站點,進入大佛寺風景區大門後,電瓶車費用每人2元
包含詞
紹興新昌大佛寺新昌大佛寺風景名勝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