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特拉斯堡大捷
目錄
背景
  君士坦丁(Constantine)皇帝的傢族本來枝繁葉茂,但是在他晚年,除了他自己的兒女,和年幼的尤利安及尤利安的哥哥(君士坦丁的侄子),幾乎全被趕盡殺絶。他的三個兒子:小君士坦丁,君士坦提烏斯,君士坦斯把帝國一分為三,後來內戰爆發,小君士坦丁和君士坦斯隕落,剩下君士坦提烏斯(Constantius)一人掌權。他對帝國漫長邊境綫上的戰爭疲於應付,於是提升尤利安為西部“愷撒”。
戰前
  公元355年底,尤利安被他的堂兄君士坦提烏斯皇帝任命為“副帝”(愷撒),前往萊茵河前綫,負責抵禦侵略高盧東部的阿勒曼尼人。阿勒曼尼人生活在今德國西南部地區,是日耳曼人中人數最多、對羅馬帝國威脅最大的一個民族。之前三兄弟內戰時,沒有兵力防守外族入侵,於是法蘭剋人和阿勒曼尼人蹂躪高盧很多年。尤利安才能和德行享譽羅馬世界,但對軍隊和政府的運作完全一竅不通。他面臨兵力匱乏、士氣低落、將領怯懦、後勤不暢等許多問題,並一度被敵人圍困達一個月之久。但他努力工作,逐步扭轉了戰局,準備與阿勒曼尼人展開决戰。
  355年,巴爾巴提奧作為步兵司令率領30000人軍隊進軍高盧,卻沒能抓住戰機,被敵人嘲笑,也有損副帝的聲望。而尤利安的將軍塞維魯富有軍事經驗,在他幫助下,尤利安整頓了軍隊和基地。
戰鬥
  阿勒曼尼人馬上準備教訓年輕的皇帝。包括國王在內的一大批貴族諸侯和日耳曼各部落35000名勇敢戰士渡過萊茵河,對方尤利安衹有13000人馬。但尤利安準備主動迎戰蠻族烏合之衆,戰機就是在敵人分散時,各個殲滅。
  尤利安率羅馬軍以兩路縱隊行進,發現敵人時已經黃昏。他下了一段激動人心的戰前演說,然後很快兩軍先是互擲標槍,然後狂暴的衝鋒。接戰後尤利安自己指揮右翼,是弓箭手和重甲騎兵。羅馬人在敵人數量的威懾下有人逃跑,尤利安重新整頓他們,親自帶領他們衝鋒陷陣,戰鬥白熱化,步兵戰綫的廝殺激烈無比。羅馬人靠嚴整的訓練和堅韌不拔,蠻族人靠人高馬大和蠻力。日耳曼人一度撕破羅馬陣綫,到達“主帥區”,但接下來的進攻卻讓他們損失越來越大。羅馬人在尤利安的鼓舞下高唱戰歌,很多疲纍的士兵和傷員還在堅強抵抗。蠻族人銳氣已銼,漸漸開始逃跑,羅馬人的勇氣取得勝利。在這場戰役中,羅馬人方面總共陣亡了243名士兵和4名軍官,6千多名阿勒曼尼將士倒斃在沙場之上,另有無數人被萊茵河的激流捲走了。阿勒曼尼國王也被俘虜,後來被送到羅馬。
戰鬥影響
  這次戰役階段性終結了高盧的蠻族入侵,後來尤利安又討伐法蘭剋人,三次渡過萊茵河戰勝蠻族,使羅馬帝國在萊茵河的壓力大大減少,一直到407年,下一次入侵纔在帝國沒有防禦的邊境萊茵河發生,而這次勝利也讓尤利安樹立了威望,他後來成為統治全帝國的皇帝,即著名的皇帝“叛教者”尤利安。
英文解釋
  1. :  Strasbourg a major vic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