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文名稱】:斑海豹
【拉丁學名】:phoca largha
【俗名】:海豹,海狗,膃肭獸
【英文名】:larga seal
【商品名】:海狗腎,膃肭臍
【國傢重點保護動物級別】:二級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未列入
【瀕危等級】:瀕危
【瀕危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未列入
【生態環境】:溫帶海域
【緻危因素】:作為醫藥成分被捕獵,作為食物被捕獵,因為貿易被捕獵,環境污染
【保護措施】:限製捕獵
【國內分佈】:渤海, 黃海 (bohai sea, yellow sea)
【國外分佈】:分佈於西歐沿岸、波羅的海、蘇聯北部至西伯亞和北美沿岸。
【分類】:鰭足目 海豹科 |
|
【生活環境】:生活在寒溫帶海洋中,除産仔、休息和換毛季節需到冰上、沙灘或岩礁上之外,其餘時間都在海中遊泳、取食或嬉戲。
【生活習性】:冷水性喜冰型珍稀鰭腳類。
【食物】: 斑海豹食物以魚類為主,也食甲殼類及頭足類。
【生長繁殖】:平時可上百衹聚集成群,主食魚類,兼食甲殼類和烏賊;有遷徙性。孕期約11個月,繁殖期多成對,多為1仔。親獸與幼仔組成傢族群,哺乳期雌海豹兇暴,護幼性極強。斑海豹在冰上産仔,當冰融化之後,幼獸纔開始獨立在水中生活。繁殖期不集群,仔獸出生後,組成家庭群,哺乳期過後,家庭群結束。少數繁殖期推後的個體則不得不在沿岸的沙灘上産仔。 |
|
【外形特徵】:斑海豹體粗圓呈紡錘形,體重20~30千克。全身被短毛,背部藍灰色,腹部乳黃色,帶有藍黑色斑點。頭近圓形,眼大而圓。無外耳廓。吻短而寬,上唇觸須長而粗硬,呈念珠狀。四肢均具5趾,趾間有蹼,形成鰭狀,具鋒利爪;後鰭肢大,嚮後延伸,尾短小而扁平。雌性有一對乳房。毛色隨年齡和季節發生變化,幼獸色深,成獸色淺。初生仔有一層具保護作用的白色絨毛。 |
|
【種群現狀】:捕撈量每年多達500餘頭, 少則100餘頭,在該海區的種群資源量減少的主要原因,是過多的捕撈幼獸,緻補充世代逐年減少,危及種群延續的能力。 |
|
西太平洋斑海豹又叫斑海豹、普通海豹、大齒港海豹或港海豹,在分類上隸屬於哺乳綱、鰭足目、海豹科、海豹屬。它的身體肥壯而渾圓,呈仿錘型,體長約1.2—2米,體重約100公斤,全身生有細密的短毛,背部灰黑色並布有不規則的棕灰色或棕黑色的斑點,腹面乳白色,斑點稀少,雄獸略大於雌獸。頭圓而平滑,眼大,吻短而寬,唇部觸口須長而硬,呈念珠狀,感覺靈敏,是它覓食的武器之一。沒有外耳廓,也沒有明顯的頸部,四肢短,前後肢都有五趾(指),趾間有皮膜相連,似蹼狀,形成鰭足,指、趾端部具有尖銳的爪。前肢狹小,後肢較大而呈扇形,其趾外側長而內側短,尾短小,僅有7—10釐米長,夾於後肢之間,聯成扇形。前肢朝前,後肢朝後,不能彎麯,遊泳的姿勢就像人伸開手腳俯臥的樣子,這種體型十分適宜在大海中遊泳。
西太平洋斑海豹是在溫帶、寒溫帶的沿海和海岸生活的海洋性哺乳類動物,分佈區主要在北太平洋的海域及其沿岸和島嶼,如楚科奇海、白令海、鄂霍茨剋海、日本海和朝鮮海等。它在我國主要分佈於渤海和黃海,偶見於南海。
西太平洋斑海豹是唯一能在我國海域進行繁殖的海獸,這些海域也是其分佈區的最南端,因而受到國內外學者的普遍重視。
西太平洋斑海豹遊泳時主要依靠後肢和身體的後部左右擺動前進,能以每小時27公裏的速度在水面附近遊動。它潛水的本領更為高強,一般可以潛至100—300米左右的深水處,每天潛水多達30—40次,每次持續20分鐘以上,令鯨類、海豚等海洋獸類也望塵莫及。西太平洋斑海豹的眼睛對水下及陸地都適應得極好,晶狀體大而圓,水的折射率與其角膜折射率幾乎相等,因此在水中,光波通過它的角膜時不會發生彎麯折射,就如同在空氣中傳播一樣,能使水下影像聚焦後形成在視網膜上,在有月亮的晚上,可以藉助水下昏暗的弱光探測到400多米深處的運動物體,從而捕捉獵物。它在水中的聽力也很好,能準確地定位聲源。在潛水時,它的鼻孔和耳孔中的肌肉活動瓣膜關閉,還可以阻止海水進入耳、鼻。
西太平洋斑海豹的食性較廣,主要取决於季節、海域及所棲息的環境。在黃、渤海,春夏季捕食鯡、玉筋魚、小黃魚等,秋鼕季節則多以梭魚為食。在日本海、阿拉斯加的近海等地還捕食鱈、鮭等魚類。其他食物包括各種甲殼類、頭足類等海洋性動物。
西太平洋斑海豹一生的大部分時間是在海水中度過的,僅在生殖、哺乳、休息和換毛時纔爬到岸上或者冰塊上。登陸後衹能依靠前肢和上體的蠕動,像一條大蠕蟲一樣匍匐爬行,步屢艱難,跌跌撞撞,十分笨拙可笑,活動的範圍也不大。在海岸上群棲時,它們的警惕性很高,就是在睡覺時也經常醒來觀查四周的動靜,如果發現敵情則迅速從岸邊高地或礁石上滾入水中,逃之夭夭。強壯的北極熊是它最大的天敵。
西太平洋斑海豹發情時精神非常旺盛,在水中不停地遊動,但食量減少或拒食,雄獸的陰莖外露,雌獸的陰門紅腫。它們在水中相互追逐,時而上岸,時而入水,並發生陣陣叫聲。交配需要沉入深水中進行,此時雌獸不動,雄獸的後鰭擺動,交配後雙雙回到水面上。雌獸的懷孕期約為8—10個月,每年2月産仔,分娩時需要爬到岸邊或冰塊上,每胎衹産1仔。但在産仔前,雌獸會在浮冰上挖掘出一個巢穴,産仔時躲在巢穴中,迅速産下的幼仔躲避危險的辦法也是潛入海中,或者在棲息的浮冰上挖穿一個大洞,以便隨時潛入水中逃走。幼仔初生時體重約為5—6公斤,全身披着白色的胎毛,被人們稱作“白色的小海豹”。這種白色的胎毛在冰雪的環境中是一種保護色,使它們不易被天敵發現,但也因為能吸收大量水分,不利於它們在水中遊泳。因此,幼仔在出生後的第16天後皮下脂肪漸漸形成時,就開始脫換胎毛。大約需要9天的時間,胎毛便全部脫換完畢,換成了短、粗、硬,光亮而有斑點的新毛。這種新毛不易淋濕,它們一爬上岸水就直往下淌,不會在皮膚上結冰。幼仔出生幾分鐘後就表現出一種本能的跟隨性,它在尾隨雌獸的時候幾乎不停地發出叫聲,這種聲音顯然是為了與雌獸保持聯繫,而且能夠同時在空氣和水傳播,直到斷奶後叫聲纔停止。雌獸也特別留意幼仔的行動,即使在水中也能仰頭嚮後看。如果遇到緊急情況,雌獸會將身體一彈,騰空而起用肥胖身體的重力使浮冰砸破,然後同幼仔一起落水而逃。經過一個月左右的哺乳期,幼仔的體重增至20千克以後,就開始獨立生活了。西太平洋斑海豹性成熟的年齡為3—5歲,也有2歲就達到性成熟的,性成熟後生長趨於緩慢,雄性15歲,雌性10歲後就不再增長。
西太平洋斑海豹在《國傢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中被列為國傢ii級保護動物。由於它的毛皮美麗而富於光澤,禦寒防水性能極佳,常被人們用來製成皮衣、皮帽、皮褥等。它的脂肪可以煉油,肉可以食用。此外,雄性海豹的生殖器在中藥中稱為海狗腎,具有補腎壯陽,益精填髓之功效,主治陽萎遺精,腰膝瘻弱等癥。人們為了獲取海豹的皮張和生殖器而大量捕殺,使其數量銳減,亟待加強保護工作。
我國遼寧的渤海遼東灣結冰區,是西太平洋斑海豹在世界上的8個繁殖區中最南的一個,資源量曾經十分豐富。但是由於長期過度獵捕,特別是對幼仔的獵捕,使資源遭到了嚴重的破壞,數量急劇下降。同時由於經濟活動的飛速發展,如渤海油田開發的地震爆炸所産生的衝擊波、噪音,以及航運量迅速增加等,造成了海水的污染,使寧靜的海灘面積急劇減少,河流入海量被攔截,河口、淺海地區的食物減少或者受到污染,這些因素破壞了其繁殖地的棲息環境,對它的生存構成了極大的威脅。
1992年9月,大連市在渤海沿岸建立了我國唯一的以保護西太平洋斑海豹為主的自然保護區,1996年經國務院批準成為國傢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地處遼東半島南端的大連市西部沿岸、海域以及70多個島嶼,總面積為909000公頃,棲息在該地區的西太平洋斑海豹大約有1000衹左右。這裏環境清靜,氣溫、水溫和水質都適合於西太平洋斑海豹的生活,沿岸海底地勢陡峻,坡度較大,水深多在20一40米。該地區鼕季受冷空氣影響,形成比較寒冷的天氣,常有由強冷空氣帶來的大風和寒潮天氣,使海灣鼕季的結冰期長達3一4個月,即從每年的11月中下旬一直到翌年3月中旬。
每年12月份,西太平洋斑海豹便進入保護區內繁殖。這時雄獸和雌獸常一起在冰塊上纏綿、休息。翌年1—2月份,雌獸開始在冰上産仔,此後便形成了一個個小的群體,每個小群體通常占據着一塊浮冰。一個月以後,幼仔的胎毛已經脫換完畢,可以獨立生活了,小群體也就隨之解體。到了3月份,冰塊融化之後,西太平洋斑海豹就分散在沿岸附近覓食、活動,有一部分成年個體甚至會通過河口進入雙臺子河等河流中,常在河岸的泥灘上以及僻靜的海島礁石灘上休息、換毛。5月份以後,它纔逐漸離開保護區,遊離渤海。
保護區成立以後,在有關部門的支持和幫助下,已經對西太平洋斑海豹的分佈、棲息環境、種群結構、生態習性和資源現狀等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為保護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了科學依據。與此同時,也保護區內棲息的其他珍稀水生野生動物和經濟魚類資源加強了保護和管理。因此,這個自然保護區的建立除了對保護西太平洋斑海豹具有特殊的意義外,對於加強遼東灣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
|
環斑海豹又叫環海豹、圈海豹,是海豹類中體形最小的一種,體長130—140釐米,體重大約為90千克。吻部較尖,面部很象傢貓。體毛粗硬,沒有絨毛,頭骨上沒有矢狀嵴。身體的背部為深棕灰色,體側及背部具有不太清晰的漆黑色或者炭灰色斑紋,斑紋的大小和形狀都不規則,在斑紋的周圍還鑲有白色的邊兒,因此得名。腹面近似白色,沒有斑紋。在鼕季的體毛中有很多絨毛。前肢的的第一至第五趾遞次漸短,後肢的蹼上有毛,爪的橫切面呈三角形,背側的角清晰可鑒。雌獸有一對乳頭。
環斑海豹分佈於整個北冰洋、鄂霍次剋海、白令海、波羅的海、拉多加湖、賽馬湖等水域中,在我國見於江蘇贛榆附近的東海海域。
環斑海豹的生活習性與西太平洋斑海豹大體相似,雌獸於春季在冰上産仔,初生幼仔的體毛為白色,出生後1一2周後逐漸改變。
環斑海豹在分類學上隸屬於哺乳綱、鰭腳目、海豹科、環斑海豹屬。它與西太平洋斑海豹的區別主要有:牙齒比較弱,適於吃大型浮遊生物,而不具西太平洋斑海豹那樣適於攝食魚和甲殼類的強大牙齒;頭骨和上頷第二枚頰齒都比較小,下頜第一枚頰齒上具有3個尖頭,而西太平洋斑海豹具有4個尖頭;爪的橫切面呈三角形,而西太平洋斑海豹的爪的橫切面更近似圓形;身體上的斑較大,並且呈環狀,而西太平洋斑海豹身上的斑較小而成叢,不呈環狀。 |
|
- lat.: Phoca largha
|
|
環斑海豹 | 帶斑海豹 | 斑海豹屬 | 遼東灣斑海豹 | 庫氏內拉斑海豹 | 西太平洋斑海豹 | 潛水高手斑海豹 | 斑海豹的種群現狀 | 斑海豹的外形特徵 | 斑海豹的生物習性 | 斑海豹的基本資料 | 遼寧大連斑海豹自然保護區 | 大連斑海豹自然保護區 | 斑海豹國傢自然保護區 | 遼寧斑海豹國傢自然保護區 | 大連斑海豹國傢級自然保護區 | 遼寧大連斑海豹國傢自然保護區 | 大連斑海豹國傢自然保護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