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斑林狸
名 斑靈狸、虎靈貓、彪
學 名 prionodon pardicolor
英文名 spotted linsang
靈貓科 viverridae
分 雲南、四川、貴州、廣東、廣西
國傢二級保護動物
體型較小,體長37~38釐米,體重400~600剋。面部狹長,吻鼻部前突。全身被黃褐色柔軟而致密的短毛;背部較暗,由頸至肩有兩條黑紋;背和體側有許多棕黑色大毛斑。尾長接近體長,呈圓柱狀,有9~11個黑色尾環。趾墊發達,爪能伸縮。
斑林狸為典型喜濕熱的林棲獸類,多於夜間在林緣、灌木和高草叢下單獨活動。善爬樹,在地面、樹上均可捕食。食物為鼠類、鳥、蛙和昆蟲,有時也到村寨盜食傢禽。每年4~5月份産仔。目前數量已十分稀少。
屬於靈貓科
英文名:prionodon pardicolor
藏名音譯:日匈布差
名:點斑靈狸、虎靈描、彪
學 名:prionodon pardicolor
主要特徵:體型較小,體長37~38釐米,尾長25cm,體重400~600剋。面部狹長,吻鼻部前突。全身被黃褐色柔軟而致密的短毛;背部較暗,由頸至肩有兩條黑紋;背和體側有許多棕黑色大毛斑。尾長接近體長,呈圓柱狀,有9~11個黑色尾環。趾墊發達,爪能伸縮。
分佈:雲南、四川、貴州、廣東、廣西、西藏(吉隆、聶拉木、亞東、洛紮、察隅和門隅、珞渝等地)。
習性及生境:棲息地海拔高度為2000m以下。斑林狸為典型喜濕熱的林棲獸類,常活動於亞熱帶常緑闊葉林、稀樹林灌叢、蒿草叢地帶。多於夜間在林緣、灌木和高草叢下單獨活動。善爬樹,在地面、樹上均可捕食。食物為鼠類、鳥、蛙和昆蟲,有時也到村寨盜食傢禽。每年4~5月份産仔。
保護意義:皮板厚而絨密,柔軟華麗,毛皮珍貴,因而遭到無節制的捕獵,加之開發建設使水域污染,數量已很稀少,亟需加強保護。
現狀:目前數量已十分稀少,為國傢二級重點保護動物。 |
|
中文名:斑林狸
別名: 斑靈狸、斑靈貓、點斑靈狸
學名: Prionodon pardicolor
藏名音譯:日匈布差
英文名 spotted linsang
分佈:地理分佈:分佈在東南亞,我國西南部。分佈廣但數量少。
保護級別:國傢二級重點保護動物 |
|
動物界 Fauna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脊椎動物亞門 Vertebrata → 哺乳綱 Mammalia → 真獸亞綱 Tberia → 食肉目 Carnivora → 貓型亞目 Feliformia → 靈貓科 Viverridae → 林狸屬 Priondon → 斑林狸 Priondon paridicolor |
|
體形較小,體長約為40釐米,體重僅有0.5千克左右。面部狹長,吻鼻部嚮前突出,腦顱高而圓,並且隆起,體毛為淡褐色或黃褐色,背部顔色較深,有一些圓形、卵圓形或方形的黑色大斑塊,是它的主要特徵之一。頭部和頸部有條紋,腹部淡黃色,四肢上的斑點較小,尾巴很長,呈圓柱形,上面有黑白相間的9—11個環紋,最後幾個較暗的環常較細而密集,尾尖多呈淡白色。前後足的第一趾都很小,其餘4趾的趾墊發達,其側方還有皮瓣式的爪鞘保護能伸縮的爪。但不論雄獸還是雌獸,都沒有大靈貓和小靈貓那樣的香腺。 |
|
斑林狸在國外分佈於印度阿薩姆,尼泊爾,緬甸北部,老撾,越南,泰國等地,共分化為2個亞種,我國衹有1個亞種,分佈於四川、貴州、雲南、湖南、廣東、江西、廣西、西藏(吉隆、聶拉木、亞東、洛紮、察隅和門隅、珞渝等地)。 |
|
斑林狸為典型喜濕熱的林棲獸類,大多棲息於海拔2000米以下的闊葉林的林緣灌叢、亞熱帶稀樹灌叢或這高草叢的附近,營巢於樹洞或地面,用樹枝或樹葉築巢,亦有穴居者。常夜間和晨昏時單獨活動,沒有見到有合群現象,以蛙、小鳥、鼠和昆蟲等為食,有時也到村莊附近捕食傢禽。它們善爬樹,在地面、樹上均可捕食。産仔大約在每年的4—5月份。 |
|
由於斑林狸體斑醒目,毛質柔軟,毛皮是上好的製裘原料,曾大量遭捕殺,現在數量稀少,被列入國傢II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
|
皮板厚而絨密,柔軟華麗,毛皮珍貴,因而遭到無節制的捕獵,加之開發建設使水域污染,數量已很稀少,亟需加強保護。 |
|
- lat.: Prionodon pardicolo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