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鳥種:斑頭大翠鳥 blyth's kingfisher
鳥種描述:描述:中等體型(23釐米)具豔藍色及棕色的翠鳥。形似普通翠鳥明顯為大,頭頂、枕及頭側色深至黑色。與普通翠鳥的區別為眼前及眼下具皮黃色點斑,頸側具皮黃色條紋,耳羽近黑並具銀藍色細紋。 虹膜-褐色;嘴-黑色,雄鳥嘴基偏紅;腳-黑色。
叫聲:似普通翠鳥嘰嘰作叫但聲較深沉。
分佈範圍:印度東北部、緬甸、中國南部及印度支那。
分佈狀況:全球性易危(collar et al., 1994)。在西藏東南部、雲南南部及海南島為留鳥,偶至900米海拔。
習性:限於多陰森林的較大溪流
該物種已被列入國傢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佈的《國傢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
|
斑頭大翠鳥【中文名稱】斑頭大翠鳥
【拉丁學名】Alcedo hercules
【命名時間】Laubmann, 1917
【英文名稱】Blyth's Kingfisher
【科屬分類】鳥綱 、佛法僧目、翠鳥科、翠鳥屬 |
|
斑頭大翠鳥斑頭大翠鳥與普通翠鳥極相似,衹是個體較大。身長22 cm。上體主要為黑褐色,渲染藍緑色,背部中央具一亮緑色縱綫;耳羽藍色;胸和腹慄色。頭和頸黑色,每枚羽毛端部翠藍色,具反光;背、腰、尾上覆羽亮藍色,背、腰較淺,尾上覆羽較深,尾上覆羽較長,達尾羽端部;尾羽黑褐色,端部深藍色。翼黑褐色,次級飛羽和所有覆羽的外羽片均具緑藍色羽緣。眼先黑色;眼下白色;耳羽翠藍色。頦、喉蛋黃白色;前頸、胸、腹、尾下的覆羽深棕色。虹膜血紅色;嘴黑色,雌鳥下嘴基部淡紅色;跗蹠和趾珊瑚紅色。
個體比較大,特別頭部。耳後沒有橙色耳羽。 嘴粗直,長而堅,嘴脊圓形;鼻溝不著;翼尖長,第1片初級飛羽稍短,第 3、4片最長;尾短圓;頭大頸短,翼短圓,尾亦大都短小;嘴形長大而尖,嘴峰圓鈍,腳甚短,趾細弱,第4趾與第3趾大部分並連,與第2趾僅基部並連。尾脂腺被(冉羽)。兩側存在烏喙骨,胸骨後緣有4個缺刻,胸骨柄單純為外棘所成。 |
|
| 斑頭大翠鳥分佈圖分佈於印度次大陸及中國的西南地區(包括印度、孟加拉、不丹、錫金、尼泊爾、巴基斯擔、斯裏蘭卡、馬爾代夫以及中國西藏的東南部地區等。),中南半島和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包括緬甸、越南、老撾、柬埔寨、泰國以及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香港、海南島。),中國有分佈。 |
|
斑頭大翠鳥棲於多樹的河溪、低地以及小山丘。平時常獨棲在近水邊的樹枝上或岩石上,伺機獵食,食物以小魚為主,兼吃甲殼類和多種水生昆蟲及其幼蟲,有時兼吃一些植物性食物。翠鳥紮入水中後,還能保持極佳的視力,因為它的眼睛進入水中後,能迅速調整水中因為光綫造成的視角反差。所以捕魚本領很強。
叫聲似普通翠鳥嘰嘰作叫但聲較深沉。在西藏東南部、雲南南部及海南島為留鳥,偶至900米海拔。 |
|
斑頭大翠鳥
營巢於土崖壁上,或田野和小溪的堤壩上,用嘴挖掘隧道式的洞穴作巢,這些洞穴一般不加鋪墊物。卵直接産在巢穴地上。每窩産卵6~7枚。卵色純白,輝亮,稍具斑點,大小約28毫米×18毫米,每年1~2窩;孵化期約21天,雌雄共同孵卵,但衹由雌鳥喂雛。 |
|
斑頭大翠鳥全球性易危(Collar et al., 1994)。
該物種已被列入國傢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佈的《國傢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