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清代專藏《四庫全書》的書閣之一。乾隆四十年(1775年)仿寧波范氏天一閣建築﹐建於承德避暑山莊。1915年藏書運至北京﹐今藏於北京圖書館。 |
|
文津閣投訴電話承德市旅遊投訴電話:0314-2024548
河北省旅遊投訴電話:0311-85814239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文津閣在避暑山莊平原區的西部。建於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仿浙江寧波范氏天一閣形式修建。閣的東面有碑亭一座,立《文津閣碑記》一通。
閣為外觀2層內為3層的磚木結構,上懸乾隆帝御書“文津閣”匾額。閣前池水清澈,假山、閣影倒映池中;假山上東建月臺,西建趣亭,佈局嚴謹,環境清幽。此閣與北京故宮文淵閣、圓明園文源閣、瀋陽故宮文溯閣合稱北四閣,為皇傢藏書樓。
閣內原存《四庫全書》、《古今圖書集成》各一部。辛亥革命後,《四庫全書》運往北京圖書館,《古今圖書集成》早年已被軍閥盜賣淨盡。 |
|
文津閣 清代七大圖書館之一,位於避暑山莊平原區的西部,這裏曾藏《四庫全書》,以及經、史、子、集分類,共收書3503種,79337捲,363萬册,是一份極有價值的文化遺産。弘歷(乾隆皇帝)在《文津閣記》中寫道:"欲從支脈尋流,以溯其源,必先在乎知其津。"此句即含有"文津"之意。文津閣於乾隆三十九年(1774)建成,1954年重建。營造法式仿照明代建築的浙江"天一閣"。外觀為兩層,實際是三層,閣中闢一暗層,這樣陽光不能直射到藏書庫。室內油漆彩畫也很考究,深緑色的柱子,藍色封套捲册,白色的書端,都以冷色為主,給人以寧靜的氣氛。
文津閣建成以後,1782年,《四庫全書》成書,共謄寫了7部,其中藏於文津閣是七部《四庫全書》中的第四部,成書於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 年)。文津閣《四庫全書》共 36,304 册,分裝 6,144 個書函,陳列擺放在 128 個書架上。它是七部《四庫全書》中保存最為完整並且至今仍是原架、原函、原書一體存放保管的唯一一部。現藏於北京國傢圖書館 ,在北京國傢圖書館中,128 個書架林立其中, 6,144 個書函整齊有序地擺放在當年高大的書架上,經、史、子、集各部書籍,分別配有緑、紅、藍、灰四色,夾板、絲帶、銅環一依當年。翻開書册,即見“文津閣寶”的朱印、“紀昀復勘”的黃箋、雪白的開化紙和端正的館閣體楷書,令人嘆為觀止。
閣的東北部有水門與山莊水係相通,閣前池水清澈,人在閣前特定位置嚮池中望去,衹見池中有一彎新月,隨波晃動,而天空卻是豔陽高照。原來這是造園傢在池南的假山上,開出一個半圓形如上弦月的縫隙,利用光綫,在水中形成下弦月的倒影,構成“日月同輝”的奇特景觀。水池南岸是一座造型別緻的假山,怪石嶙峋,氣勢雄渾。假山占地約800平方米,用石3279立方米,由漿石和雞骨石等堆疊而成。假山石洞,前後各有兩門相通,結構也頗具匠心。洞內山石遮掩,可分廳、堂、窗、孔、穴等,洞壁用雞骨石鑲嵌,幽深麯折。有幾個大小不等的窗孔,透進幽幽的光綫,使洞中的峭壁怪石若隱若現。山上橫嶺縱峰,溝橋崗壑,各自爭奇。有棒槌山、羅漢山、雙塔山等十大名山的縮影,更有“十八學士登瀛洲”的造型,還有仿米芾“寶晉齋”的園林佈局。文津閣東為碑亭,四角攢尖頂,上覆黃琉璃瓦,內竪石碑一座,通高5.34米,碑正面鎸刻着乾隆題《文津閣記》,其餘三面刻有乾隆作的3首詩。
每逢中秋佳節之際,天高氣爽,登臨“月臺”賞月,但見園內,老樹蒼勁,枝杈縱橫。一輪明月冉冉升起,把一片銀輝灑嚮大地,山莊頓時銀裝素裹,更顯得清澈靜謐。文津閣假山的造型藝術,集中了米翁寶晉齋和范氏天一閣之長,運用傳統疊山技法,結合北方雄壯的特點,風格一反南方小巧玲瓏之態,而是雄偉、渾厚、氣勢磅礴的藝術作品。
伴月池:文津閣前的那方荷花池了。烈日當頭,文津閣前的荷花池裏卻有一彎月影在水中輕輕抖動,令人嘆為觀止,朝水面看去,月牙形的入光口洞隙經過假山北側的出光門洞,直接地傳播到水面上,再由水平面反射進入遊客眼裏,酷似新月,呈現出“日月同輝”的絶妙景色。
《熱河志》中寫道:“文津閣與紫禁、禦園三閣遙峙,前為趣亭,東側月臺,西乃西山,蓋仿范氏之成規,兼米庵之勝概矣。”
文津閣庭院,由粉墻圍繞,是山莊的園中之園。這組建築,坐北朝南,依次佈置着門殿、假山、水池、藏書樓、花臺、麯池、山石、月門。東側有碑亭和值房3間。閣前池水清澈,澄泓見底,水草叢生。池南假山呈半月形環抱池沼,拱峙摟閣,疊石大多仿承德十大景堆砌,與山莊西山渾為一體。假山上有賞月的月臺,其西有趣亭(已不存)。假山上有磴道,下有洞府,入門進閣,必經此洞。石洞麯折幽邃,洞頂有一麯形石孔,光綫漏射到池水中,恰如一彎新月,每當麗日當頭,水池中卻素月高懸,“擡頭看日,低頭觀月”,日月同輝,景觀絶妙,又為山莊一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