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北京 > 文津街
顯示地圖
目錄
旅遊 Travel
  文津街投訴電話北京市旅遊投訴電話:010-65130828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文津街位於城中心,東起美術館,西至西安門,被海外人士稱為北京最美麗的街道。文津街集中了古都北京的精華,仍然保持了幽靜、典雅的古都風貌。從美術館西行,一路上具有革命傳統的北大紅樓讓你人聯想起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事件,繼續前行,潔靜的街道、古老的護城河,故宮角樓映襯着藍天,北海白塔如夢如幻影、明鏡一樣的湖面,夏日輕舟點點,鼕日是冰上歡樂的人們。還有雅緻的北京圖書館分館,小小的團城,紅墻黃瓦、緑樹林蔭,十分美麗。
No. 2
  文津街,30年代前是西安門大街東段。《京師坊巷志稿》:西安門大街,迤東為金鰲玉蝀橋,南為西苑福華門,北為陽澤門,門內傍北海,地名小馬圈。同書。小馬圈條:玉熙宮在西安裏門街北,金鰲玉蝀橋之西。今改為內廄,豢養御馬。原按:今小馬圈即明玉熙宮遺址。1931年北京圖書館新樓建成,收入原來藏在承德文津閣裏的《四庫全書》,街道因此得名。文津街最初很短衹有兩個門牌,東起北海大橋(即金鰲玉竦橋)西至北京圖書館西墻外,解放後改為東起北海大橋西至府右街口。
  金鰲玉蝀橋在文津街東頭。原名金海橋、禦河橋。橫跨北海中海水面。橋東橋西原有明世宗所建牌坊各一座,西名金鰲,東名玉蝀。橋為石砌七孔拱券式,外觀為九孔,中心孔券面有浮雕獸頭,南嚮日“銀潢作界”,聯曰“玉宇瓊樓天上下,萬壺圓嶠水中央”。北嚮日“紫海回瀾”。聯日“綉觳紋開環月珥,錦瀾漪皺煥霞標”。橋面南北原裝有欄板,均平頂方形覆蓮柱頭望柱,整個橋身猶如一條玉帶,潔白無瑕。
  解放後,為適應交通發展的需要,要在保持原來面貌的條件下加寬橋面,於是拓寬橋面至34米,橋身加長由七孔改成九孔,橋板坡度也降低了2%。引橋的石欄造型花紋和原來的一樣,依然均稱大方。不幸在“十年動亂”中,竟把原來的玉石欄拆掉,換上丈高的鐵欄,使人有禁錮之感,每經此大橋時,常會想起那個令人膽戰心驚的恐怖日子。有人建議把鐵欄拆掉,把石欄搬回來,恢復大橋的美麗面貌。
  《四庫全書》是我國一部捲帙浩的大叢書。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開館篡修,經十年始成。共收書三千五百零三種,七萬九千三百三十七捲,分經、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庫全書》。總編纂官是紀昀(曉嵐)和陸錫熊。負責編纂人員共有395人都是當時有名的學者。全書都是由人工抄寫的,是世界上最大最早的一部手抄叢書。當時在北方抄了四部,南方抄了三部。北方四部分四處(閣)保存:即文淵閣(北京故宮內)、文溯閣(瀋陽清故宮內)、文源閣(圓明園內)加上承德避暑山莊的文津閣。1860年英法聯軍侵入北京,文源閣的一部全書和圓明園同被焚毀。文津閣的一部《四庫全書》於1914年由承德用駱駝馱進北京,現藏北京圖書館。
  文津街路北為北京圖書館。其前身為京師圖書館,成立於1910年,館址在後海鴉兒鬍同廣化寺。當年魯迅先生在教育部社會教育司任命事兼科長時,圖書館是在他主管業務範圍之內。1913年10月29日記:在部終日造三年(1914年)度預算及議改組京師圖書館事,頭腦涔涔然。11月1日午後同夏司長往什剎海京師圖書館。1914年1月6日記:晨教育部役人來雲,熱河文津閣書已至京,促赴部,遂赴部,議暫儲大學校,遂往大學校,待久不至,詢以德律風(電話),則雲已為內務部員運入文華殿,遂回部。可見京師圖書館的建設和發展,其中魯迅先生是費過心血的。後因化寺房捨低溫,不利藏書,又加交通不便,於1915年遷館於安定門內方傢鬍同國子監舊南學官捨。1929年與北平北海圖書館合併,改名“國立北平圖書館”。後因館捨書庫均感不足,於1931年建成新館,即現在館內前部的工字樓房。建國後改名“北京圖書館”。1954年在工字樓後部擴建一座六層樓的大書庫。使過去裝箱儲,不能和讀者見面的書,大部分整理上架,和讀者覓面。1983年於舊樓東側,面嚮北海方向,擴建了6號樓,改變了過去藉書辦法,使讀者能很快的拿到自己需要的書。
  北京圖書館現有藏書九百餘萬册,保藏建國以來所有出版物及我國古籍,孤本、善本、稿本、抄本等珍貴圖書,其中善本書三十餘萬册。它還負責全國圖書統一編目、館際互藉,同世界各國的書刊資料交換受贈等任務。目前已與一百二十多個國傢和地區,三千多個單位建立了書刊贈閱和交換關係。它是我國收藏最豐富,規最大的國傢書庫,從閱覽、外藉、照像、復製、報告會等不同角度,為學術研究提供世界各國文化、經濟、科學技術、社會歷史等方面的重要資料。
  館址前面國務院,東鄰北海、紅墻緑瓦,金釘朱門,一雙雄健石獅分列大門兩旁。院內鬆墻蒼蒼。圃經四達,兩座華表,莊嚴地立在鬆墻旁側。東墻下的文源閣記石碑和西墻下北平圖書館記的石碑(碑係蔡元培撰文,錢玄同書,1931年6月25日立)相互對視,使整個庭院典雅安靜,幽美宜人。門前的石獅,院內的華表,以及文源閣記碑和館記碑的碑石等,都是30年代建館時,從圓明圓廢墟中移來的。一百年前帝國主義強盜們,不僅火燒了我國規模宏偉,景色秀麗的圓明三園,連保存在園內文源閣的手抄的《四庫全書》也同被焚毀。強盜們的兇殘掠奪,提示我們:炎黃子孫必須“杖劍縱橫摧擄騎,不叫荊棘沒銅駝”。 (引吳玉章自照題詩句)
  北京圖書館路南就是國務院。其東部屬中南海,西部原名集靈囿。清代這裏曾是天主教堂(北堂)因堂內養了許多“異方禽獸”,於是北堂乃有“集靈囿”之稱。光緒十二年北堂西移至西什庫,其地仍以“集靈囿”名。光緒死後,以醇親王載灃之子溥儀繼承皇位,載灃為攝政王。原醇親王府(在後海北河沿)出了皇帝,不能再住,遂選集靈囿一帶地方,新建一座攝政王府。府未建成,辛亥革命爆發,宣統被迫退位。此地後為北洋政府的國務院。1928年國都南遷後,此地先為河北省政府,後為北平市政府及其所屬各局。
  解放後,中央人民政府設於中南海,此處為政務院,後改國務院。
包含詞
文津街保護街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