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道教宮觀。在山東省高青縣青城鎮上。俗稱魁星樓。建於清乾隆元年(1763年),道興二十一年(1841年)重修。閣高20米,共有三層,第一層為大青磚砌成,第二、三層為木質結構,四角有攢頂,鬥拱承托,琉璃瓦覆頂,頂端冠一鉛灰色大圓寶頂。閣內原祀奉文昌帝君和魁星。整個建築造型優美,結構精巧。古青城八景之一的“高閣晴霞”即此。 |
|
| 文昌閣位於廣東普寧市洪陽鎮東北,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初建,同治年間重修,現保存完整。此閣坐北朝南,三進九間二天井,紅磚地面,中廳有棱形大石柱四根,木結構為擡梁式,屋頂是歇山頂,後進為兩層閣樓,祀文昌神像。道光30年(1850年),欽差大臣林則徐從福建赴廣西,途徑普寧,駐此處,並在此病逝。林則徐忠正無私的高尚品質,和大無畏的愛國主義精神,吸引着各界人士來到此閣憑吊。 |
|
文昌閣位於安徽歙縣溪頭鄉藍田村外。此間是載入《中國人名大字典》的著名????商葉天賜於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首倡集資建造,資助貧寒子弟在此念書。據傳,葉天賜為遺腹所生,母子二人,傢貧如洗。他六歲那年,看着夥伴進了蒙童館,便在傢裏發呆。一天母親把書包遞給他,他哭了。“娘,俺傢出不起束脩,別念書了。”母親說:“傢再貧,娘也要供你念書。”為了那束脩,母親為人作傭,夜夜漿洗縫補到五更,二十幾歲的人瘦得象四、五十歲的老太婆。作兒子的好心痛,便爬樹摸鳥蛋給母親補養,不料被族長公看見,用那塊刻有“遊手好閑不用功念書者,罰”的督學竹板狠打了一頓屁股,還連累母親擔個“教子不嚴”的罪名,罰在祠堂門外跪了一天。葉天賜哭了,在村口鬆𠔌事包起一包家乡土,連夜跟人下了揚州他後來經商致富,不忘自己過去的身世和經歷,同情讀不起書的窮孩子。這是他倡建文昌閣的緣起。
古歙三橋
該閣為兩層亭臺式,石砌基腳高約3米,周徑約11米,偏長方形。亭閣主體為6.6米正方,四周為回廊,高12米,葫蘆頂直刺蒼穹。亭住相對,閣梁描金,蓮花檐托,美輪美奐。八衹鰐魚尾翹角上下呼應,鐵馬叮當,氣勢恢宏.閣內半是粉墻半是窗扉,畫棟朱梁,陽光閃射。登斜梯,到二層如凌山頂。遠峰近水,一覽無餘。閣南閣北榫接壩塍,時屆好春,青簾出樹,花影臨窗。閣東是黃緑交錯的阡陌田園;西望藍田,則是新樓舊屋迤邐起伏。當年,歙縣翰林許承堯曾書“覽勝”一匾懸於閣北,真不虛也!
文昌閣曾於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復修。無獨有偶,首倡者也是一位以商助學的雅士。也姓葉,名德欽,二十歲考中秀纔後,便接受祖業從商,以善經營而富甲一鄉。宣統元年(1909年),他獨資在藍田創辦正誼學堂,招收貧傢子弟入學。他還是抗戰時期歙縣中學倡辦者之一。曾主持過歙杭公路建設與民國縣志編修,掩護過共産黨人杜維佑,終其一生,政績、著述皆豐。文昌閣因此更受人們的崇仰。 |
|
| 道教宮觀。在甘肅省嘉峪關市西南的嘉峪關東甕城外。亦稱文昌殿。相傳創建於明代,清道光二年(1882)曾重建。上下兩層,重檐歇山頂,上層有花格門窗,四周施廊,朱漆木柱環繞,木刻花欄圍之,下層回廊環繞,並建木梯,可登上層。該閣總建築面積一百餘平方米,為舊時祭祀文昌神之所。 |
|
| 道教宮觀。福建省上杭縣蛟洋村。建於清代乾隆十九年(1754年),高32米,以木構為主,外觀六層,一至四層為方形,上為八角形,頂冠紅色葫蘆,檐角飾鳳尾反翹,內為三層,底層作廡殿式廳堂,二層為方形神殿,四周設有回廊,頂層八面開窗成閣,廳、堂、殿、閣組成一體,風格獨特;閣之兩側建有天後宮、五穀殿,整個建築占地約1500平方米,原為祀奉文昌帝君之所。 |
|
文昌閣道教廟宇。在貴州省貴陽市東門月城上。始建於明代萬歷三十七年 1609年),清代康熙八年(1669年)重修,雍正、乾隆、嘉慶、道光時均有維修和擴建。該閣是一座九角三層寶塔形建築,兩邊設有配殿,前為聯結配殿的齋房,平面佈局成四合院形。主樓高約20米,面闊11.47米,進深11.58米,為三層三檐、不等邊九角攢尖頂,各層插拱較多,鬥呈麯綫,翹角不高,窗花和枋板施有彩繪,其建築風格頗具地方特色。原為供奉文昌帝君之所,現是貴陽文物保護單位。
2006年05月25日,文昌閣作為明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
|
|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坐落於?縣城北門外河渚上,建於清代。現保留在舊址內有石碑、石礎等。占地面積650平方米,呈正方形。據《金印渡義學碑記》載:康熙三十七年邑令王奕鵬在渚上創立義塾,名為"金印渡義塾",後廢。雍正二年(1724年)邑令張鼎弘重修時改義塾為文昌閣,嘉慶十年(1805年)重修。民國初將原為三間木構亭閣改建為木構平房。不久改為"忠烈祠",陳列北伐戰爭時期為國犧牲的烈士遺像及其事跡。忠烈祠前原竪有"戚繼光平倭紀念碑"。抗戰期間該碑改為"抗日陣亡戰士紀念碑",還在祠內增加了為抗戰犧牲的將士遺像、遺物以及他們的事跡。還塑造 漢姦汪精衛及其妻陳璧君夫婦跪像,以示褒貶。 |
|
| 位於廿八都鎮潯裏村東北端。廿八都在仙霞關下,為浙閩交界之重鎮,文化交會之地,文昌閣建於清宣統元年(1909年)。坐北朝西,平面長方形,共三進,由前廳、正廳、後廳組成。前廳擡梁式,沿廊之廊沿兩角出挑上翹,梁、枋、脊檁、額枋等均有彩繪。雀替、牛腿等雕刻瑞獸、瑞禽、人物等。正廳為正方形三層樓閣,面寬26.21米,歇山頂,重檐四面出挑上翹,明間兩縫為五架梁前後單步,前廊設捲棚頂,明間前廊設扁六角形藻井,周圍用彩繪花栱承托,牛腿鏤雕獅子等。樓內草架、天花、裙板彩繪人物、山水、花鳥圖百餘幅。柱礎鼓形,下置覆盆。後廳形式略同一進。 |
|
位於湖南新化縣城西南15公裏洋溪鎮洋溪河畔,與新化五中毗鄰,為巨石、磚、木結構,建築面積約300平方洋溪標志性古建築文昌閣米。閣有三層八角,角上嵌石舫、風鈴,閣頂為顔色瓷寶鼎。門框有石刻,浮雕雙竜取寶,雕工細膩,左右嵌碑文四塊。閣後原有大成殿,置關帝、文帝塑像,閣上有頡師塑祖像,杞魁星司文銜;右室為嶽忠祠,尚存空室。
明嘉靖年間,太僕寺註卿鄒廷望解袍歸裏,在閣南創辦三鄉學社,邑中北子莫不鹹集。乾隆丙午年(1787年),當地士紳在此山石之上建閣,會文講學,而榜其名曰回瀾公所;至光緒戍子年,纔增設三層樓閣,改回瀾公所為回瀾閣。1981年12月,由新化縣人民政府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
|
文昌書院,又名文昌閣,是塔院合一的古建築,位於廣東懷集縣城東1公裏的綏江北岸,始建於明萬歷四十七年(1619年),建成於明天啓元年(1621年)。文昌書院為當年懷集縣令謝君惠倡建,占地面積430平方米,建有北門、庭院、正堂、廂房,屬中國傳統式的四合院建築,山門兩側有觀闕、楹桂、石鼓;進入山門是一道木影壁,其後是前院,正面石壁上嵌有太極八卦、洛書、河圖;穿過左右側良廊,步上幾級石階便是正堂和兩側之廂房;繞過正堂後門的木雕屏風,即抵後院。文昌閣就坐落在後院正中。
該建築於清順治、康熙、同治、光緒年間曾重建或修繕過。五十年代初,作為書院的附屬建築全部被拆毀,僅存文昌閣。1991年7月,文昌閣的附屬建築按原樣開始重建,文昌閣亦同時修葺一新。文昌閣高25米,墻厚0.53米,平面六角,係五層樓閣式磚寶塔,各層均用菱角磚疊澀出檐,檐下繪花紋圖案及灰塑蓮花瓣紋飾,塔頂六角脊檐裝有捲草翹手,最頂端為葫蘆形塔剎。塔門上書“梯雲”,二至頂層每層圓形或六角形窗口上,分別寫有“得祿”、“桂籍”、“參天”、“文閣”字額。1984年,文昌閣被列為懷縣縣文物保護單位。 |
|
| 文昌閣,俗稱文昌樓,位於江蘇揚州汶河路、三元路交叉處。建於明代萬歷十三年(1585年),因是揚州府學的魁星樓,名為:"文昌閣"。舊日閣上懸有"邗上文樞"匾額。揚州府學文廟建築,已陸續圮毀,現在僅餘文昌閣,閣高24.25米,矗立於廣場中心。文昌閣為八角三級磚木結構建築,與北京天壇的祈 年殿相似。閣的底層,四面闢有拱門,與街道相通,閣的第二三兩層,四周虛窗,皆可輸轉。登樓四眺,遠近街景,盡收眼底。每於節慶之夜,閣上彩燈輝耀街衢,為揚州鬧市的一處佳景。文昌閣現為揚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並且四周布滿鮮花,不可讓市民及遊客參觀遊玩。 |
|
| 又稱天章塔,位於廣東中山市三鄉鎮圩仔內,始建於清代乾隆丁卯年(1747年),經嘉慶己卯年(1819年),光緒乙未年(1895年)和1984年三次重修。該塔高5層,30米。為六角攢尖頂,樓閣式磚結構,紅方磚鋪地。底層面積39平方米。第五層窗額鑲嵌有“天章”石匾,門額石匾陽刻楷書:“雲漢為章”,左右對聯:“默宰靈樞宣雅化,宏開景運翼斯文”,用楷書陰刻而成。1990年被公佈為中山市文物保護單位。現該塔保存完好。 |
|
| 文昌閣在湖南邵陽市岩寨鄉岩寨村。建於清嘉慶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原供有“文昌帝君”。閣為磚木結構,分三層十六柱構成,每層四角均為四柱,各有交叉挑枋負重檐角和閣頂。底基長寬均為八米,各層依次縮小,成方形寶塔狀。層層翹角飛檐,脊背彩繪粉飾。閣頂四面倒水,中有球狀尖頂。下層周圍磚墻,南有大門,門上挂有文昌閣樓匾。上兩層為木柱板壁,繪花草蟲魚,中嵌雕花窗格,具有濃郁的侗族建築風格。 |
|
| 位於廣東肇慶市端州區朝陽路東側,就在閱江樓旁邊,又名奎星閣、奎光閣。始建年代不詳,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重建,嘉慶七年(1802年)重修,增建齋捨並改稱“文昌閣”。該閣為六角形磚木結構的三層樓閣,總高15米,文昌閣看上去就像是一支巨大的竪立着的毛筆,所以當地人稱其為“文筆”。 1984年被列為肇慶市文物保護單位。 |
|
文昌閣位於浙江省奉化市溪口鎮武山南端潭墩山,緊臨溪碧潭。清雍正九年,即公元1731年初建。是溪口“文昌會”、“文武會”、“錦溪書齋”諸會文人學士聚會的地方,裏面有“文昌帝君”像,故取名“文昌閣”。登閣憑窗四眺,遠望青山,俯瞰剡溪,全鎮風貌盡收眼底。清代文人作《奎閣凌霄》詩云:“巍巍百尺峙山邱,贏得奎光射鬥牛。文藪由來錦溪勝,爭看多士踏螯頭。”文昌閣是古代“溪口十景”之一。
1924年,蔣介石回鄉見其楹棟欲斜,遂請同父異母兄弟蔣介卿負責重建,次年建成。1925年蔣介石曾親撰《樂亭記》記述了其他景色和改建初衷。
新建成的文昌閣面積500平方米,塊石壘臺,青磚砌墻,飛檐翹角,畫梁雕棟,雕梁畫棟,廊飾花窗,閣頂懸紅木宮燈。建閣初衷是供“吾鄉同志,朝夕遊樂”,但1927年12月與宋美齡結婚後,回鄉常在此居住,文昌閣成了他倆的私人別墅和藏書樓。 |
|
| 文昌閣位於湖南永州江永縣上甘棠古村落的東南方向,《文昌閣碑記》記載,“思昔孔聖,數仞宮墻,惟道德高厚……,吾族方隅奇勝,旺氣蒸蒸,人物事力赫然盛矣。宅之西創建文昌閣,其形勢帶水礪山,凌雲捧日,魁然一大觀也”。顯然,建文昌閣就是要尊崇孔孟,倡導道德教化,更是要彰顯上甘棠村歷代以來的文武官員。根據史料記載,文昌閣創建於宋代,後在明朝嘉靖、萬歷48年重修。共4層,高16米,橫10.6米,深10.2米,占地108平方米。一、二層青磚砌築,三、四層為全木結構,擡梁做工考究,童柱所騎駝峰均采用蓮花座,具有明顯的明代建築特徵。屋面為青瓦歇山頂、雕刻精細美觀,鬥拱飛檐。文昌閣整體呈護城墻箭型,莊重穩定。 |
|
| 文昌閣位於德州市恩城鎮縣立第二中學院內,始建於明朝成化十六年(1480年),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六十年(1721年)曾兩次修葺,至今尚保存完整。其建築形式是:約10米見方的高臺,周圍用青磚扁砌,高3.5米,上面又有80公分高的十字花磚壘花墻為正方形,坐北朝南,頂為木架結構的“閣”建於高臺之上,青瓦翹角,尖頂之上竪着一個亞腰葫蘆形的白色“塔尖”,閣內奉有“文昌帝君”,西北角有朝北角門,磚築的閣樓,入內便是“馬道式”的坡梯,踏步而上,既可憑欄賞景,又可拜謁“文昌”。 |
|
俗稱觀音閣。位於老城北端一小石山上,坐北朝南,略偏西。始建確切年代待考,至遲在清嘉慶初年。文昌閣為一處古寺廟建築群總稱,包括山門、魁星樓、文昌宮、韋馱亭、文昌閣、東西配殿等。東西寬48米,南北長60米,占地面積2900平方米。
其中,文昌閣係水城尚保存較完好之一處寺廟餘部,尚存文昌閣及東西配殿,而山門、魁星樓、主持房、韋馱亭等已不存。文呂閣自50年代以來,曾用作單位宿舍而折修改裝。繼而毀於1958年。
據老人回憶,文昌閣坐落之小山上,長滿鬆柏、皂角、鼕青、竹子及花草,文昌閣掩蔭於高大樹木之下,清淨幽雅。每當夜幕降臨,幹百衹白鶴、鷺鷥棲息於樹上,倍添生機。今樹木絶大部分已伐。
尚存之文昌閣,占地面積216平方米。通面闊五間24米,明間面闊4.6米,一進9米,次間面闊4.1米,一進9米,梢間面闊4.1米,二進9米;通高9.3米。單檐歇山頂,穿鬥擡梁混合構架,磚石砌築四壁,蓋青筒瓦。除筒瓦有部分換蓋外,木構架、板壁、墻壁、滴水等,均係清代遺物。
東西配殿各為面闊三間,8.7米,一進6.5米,通高5.6米.為單檐硬山,穿鬥式,磚木結構,蓋小青瓦,占地面積各為56平方米。
文呂閣為此建築群中主要建築之一,為三層三檐六角攢尖頂,翼角起翹,蓋青筒瓦。底層直徑約4米,中上兩層高約3.6米,屋頂高約2.1米,通高約13米。底層有6道隔扇,隔扇上段以透雕手法雕有象徵吉祥之飛禽走獸圖案,裙板上為花草浮雕,垂脊上塑有仙人走獸,翼角均係有鐵鈴。底層門楣挂一橫匾,鎸貼金正書“慈航普渡”大字。中層檐下挂一橫匾,鎸貼金正書“星垣書桓”大字。清道光三十年(1850),於上層檐下懸一橫匾,鎸貼金正書“人文蔚起”四字。
門前左右座有石獅一對,天井中央置一化錢爐,重約500公斤,鑄造較精細。
文昌閣建築群,集釋、道於一地,係一處具有綜合代表性寺廟建築,對研究清代水城各種宗教文化和建築有較高參考價值,1988年6月3日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
|
| 位於距羅甸縣城42公裏 的邊陽鎮一小校園內。此閣建於清初,原址在邊陽車站沙井邊,後因年久失修而毀壞。1929年,在邊陽坤士黃仁昭的倡議下,邊陽成立“公益維持會”,黃仁昭任會長。公益維持會發起募捐修復文昌閣,四方民衆積極支持,捐資獻物。次年7月,新文昌閣在羅北小學校園內 (現邊陽一小) 修建竣工,同時新修校捨三棟。文昌閣翹角飛檐,巍然屹立;四周古樹挺拔,郁郁葱葱:窗花雕刻精巧細膩,獨具一格;檐柱花鳥動物,栩栩如生;門前一對石獅,雄視遠方,威嚴不可侵犯。文昌閣為縣級重點保護文物。 |
|
文昌閣,又稱鼓樓,位於山西省霍州市市中心,歷史悠久,遐邇聞名,始建於明萬歷十一年(1583年)。1986年霍縣人民政府公佈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鼓樓,建築面積225平方米,底部磚砌十字捲拱式通道貫穿東南西北四條大街,上部為八卦琉璃罩頂、三重檐十字歇山全木閣樓。總高27米,在閣樓一層四周屋面楣額上方各懸挂貼金匾額一塊,東為“護國安民”,南曰“輔元開化”,西書“覽秀西河”,北有“保障冀北”。牌匾字體蒼勁有力,由全國書法傢協會主席瀋鵬,省書法傢徐文達、郭伯英等撰寫。
樓上二層回廊外沿設有觀景臺,木製圍欄,刻有五彩繽紛的各式花鳥圖案,鼓樓屋檐采用琉璃簡瓦覆蓋,在每條脊的戧脊頭分別裝置二十八星宿琉璃造像和三彩琉璃脊獸,工藝精湛。各層檐角起翹,加以檐下鬥拱重疊,宛如雲朵簇擁,給人以凌空欲飛之感。每個翼角仔角梁上裝有竜頭套獸,下部懸挂風鈴,風吹鈴動,清脆悅耳,鼓樓樓頂正脊兩端設有琉璃鴟吻,其造型兇猛生動,配有神態各異的騎馬武士。正脊的中央有一琉璃葫蘆寶瓶,附設避雷裝置。遊人登樓眺望,山光水色,爭相輝映,古城風貌一覽無餘。鼓樓雖經歷史滄桑,但其精湛的藝術造型和永不磨滅的魅力,永遠為人們所欣賞。 |
|
| 位於西青區南運河畔的楊柳青鎮。始建於明萬歷四年(1576)。閣中供奉魁星。天啓二年(1622)曾遭焚毀,崇禎七年(1635)重建。慶鹹豐三年(1853)再次被毀,鹹豐八年(1858)再次重建,為磚木結構,三層,六角形,通高15米。六脊瓦頂,有六個竜頭各銜一脊,正中為一球形寶珠,設計奇巧。六面檐角懸鈴鐸,朱椽黛瓦,風吹鈴搖,為運河上一景。 |
|
甘𠔌縣內文昌閣有多處,但大像山文昌閣規模最大。沿大像山寺小道石階慢步而止,約三百餘步,即為文昌閣。文昌閣建築面積為182.9平方米,總面積為260.9平方米。閣門前有石階二十四臺,門首有磚雕陽刻篆字“孝友門”三字,兩邊“閣凌碧字迎朝爽,門對朱山映晚霞”磚刻隸書楹聯,係清末民國初本縣名士宋延楨手筆.門右側立有虎皮照壁,南嚮,壁上嵌有今人魏學文(書名雨 )隸書“落霞岩”三字,字體清秀柔和。文昌樓樓矗於院內,為重檐門柱六角亭式閣樓,分上下兩層,磚木結構。上層檐下繪棟畫壁,其圖案富於寫實。下層檐前回廊壁間有書畫五幅。其中竹與蘭草為天水名字何曉峰所畫;別有本縣書法傢武剋雄草書:“山頭禪室挂僧衣,窗外無缺溪水鳥飛。黃昏半在下山路,卻聽泉聲戀翠微”。魏學文隸書《蘭亭序》;另一幅“喜鵲鬧梅”為禮縣文化館幹部馬 所畫。樓頂作六脊攢尖式,有鴟甍。閣樓高10米,占地33.5平方米,樓座為磚砌築的須彌座。樓上舊有泥塑文昌帝君像和清代邑人王權寫的長聯:“帝坐面三峰,恰在此時鄂騫石鼓,鴻翥緹群,檐前便是重霄路,星池涵萬象,看氣潤珠躔,渾聯壁府,榜下頻出五色雲”。樓下有1944年新塑的文昌帝.
文昌閣始建於明末,早期僅有樓、東亭、從北至西南的走廊和院中兩棵古柏。清同治二年節(1863)回民反清時,樓閣一時盡毀。現閣院東南角的一棵古柏為當年被燒去半面皮而幸存下來的。清代光緒年間重建樓閣和東南廈房,其內墻壁嵌有光緒二十八年(1902)邑人王權撰《大像山文昌閣創立文社碑記》。民國十五年(1926)又增修南廂房,為捲棚頂,磚木結構,分上下兩層,底層為地藏室,上層為僧房,後墻左右皆有望窗。門兩邊有木刻聯,為民國時縣內名人宋延楨題,其子宋梓篆聯:“樓構數椽竄膝易,窗開三面會心多”。內耳房門額有籀字“共星軒”、“通帝座”,中央佛閣中所奉木雕“西方三聖”(中為阿彌陀佛、左為觀世音菩薩、右為大勢至菩薩立像)。文昌閣整個建築以四合式封閉院落為佈局,東亭、北廊、西宇皆有望窗,可任意瞰視渭川風光。出後門額首籀“積上臺”三字,並通甬道。 |
|
文昌閣
文昌閣:頤和園內六座城關(紫氣東來城關、宿雲檐城關、寅輝城關、通雲城關、千峰彩翠城關、文昌閣城關)建築中最大的一座,始建於乾隆十五年(1750),1860年被英法聯軍燒毀,光緒時重建。主閣兩層,內供銅鑄文昌帝君和仙童、銅特。文昌閣與昆明湖西供武聖的宿雲檐象徵“文武輔弼”。
文昌閣在頤和國昆明湖東堤北端。原是一座城關,為清漪園的園門之一。建於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 ),現存城樓為光緒時(1875-1908)重建。 城頭四隅角廊平呈"人"字形,中間為三層樓閣。中層供奉文昌帝君銅鑄像及仙童塑像,旁有銅騾一個,極富特色。 |
|
據史籍記載:張亞子,晉朝時川梓潼縣北七麯山人。唐宋時屢封至英顯王,道傢謂帝命梓潼文昌府事及人間祿籍,故元加號為帝君,是一位主宰功名、祿位之神,為讀書人所崇拜。明清以來,我國各地紛紛建立文昌宮、文昌塔、文昌閣等建築,以供奉文昌帝君。
歷史上的泰州文昌閣,是國內文昌閣中較早的一座。位於原文廟泮池之南,與南山寺塔相對。泰州儒學訓導李香所創,始建於明萬歷十七年(一五八九)。後陸續有人出資重修。閣北有小院,內設戲樓及東西廂房。院南即為閣。閣方形,高三層。閣底層佛龕供關帝金像,上有乾隆二十三年知州李世傑所書匾額:誕敷文德。關帝像前設有文昌帝君的牌位。牌位上墨書“九天開化日月文昌梓潼帝君”。左右是“自有天地以來至三國而大義純忠彌綸天地,是宜春秋以後同一聖而溯源根本享祀春秋”對聯,墻壁上書“文光射鬥”四個大字,東壁有一方石刻。二層供奉魁星金像,前後兩尊,左右有對聯兩副,一為“千古奎光懸鬥柄,九天寶氣化文章”。另一副是“南北各分司此地文光應射鬥,升瀋雖有命斯人陰德可回天”。三樓中間供奉文昌神像。匾上書“開化文壇”。兩旁對聯是“天上星辰司福祿,人間運數屬文章”。旁邊設有神馬像。
泰州文昌閣歷經多次修建,一九四一年被汪偽軍隊拆除,留下一塊高於周圍數十釐米的高臺遺址。二零零四年,泰州在原址西側、文昌橋東北側按歷史記載重建文昌閣。新落成的文昌閣三層六面,高十八點八米,占地約八十平方米。 |
|
| 閣名文昌,乃取文運亨通,教化昌盛之意,以勵志修身,篤懿士風,振興文教,弘揚德化也。閣高十二丈,廣修各八丈,四方十六柱,明三暗五,青瓦紅墻,鬥拱上翹,檐牙高啄。中祀至聖孔子、文昌帝君、北斗魁星,前立文廣射鬥白玉坊,近置洗硯池,上架狀元橋,左右列鐘鼓。而文淵學海科名繁盛之意寓焉。若果能鴻啓斯文,鐘靈毓秀,傢傢弘誦,俊采星馳,則閣之建,不亦宜乎? |
|
| 平原縣文昌閣始建於明成化十六年(公元1480年)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 坐落於平原縣恩城鎮中學院內的文昌閣,古樸典雅,端莊大方,結構精巧,高十二米,共兩層,座北朝南,磚木結構,下方上圓尖頂,呈金字狀。上下層之間翹檐飛角,翼然如飛。四角雕飾的竜頭活靈活現,栩栩如生。圓頂用緑色琉璃瓦覆蓋,在燦爛的陽光照射下,閃耀着緑寶石般的光彩。遊人可沿階梯登攀,進入上層。登臨高閣,極目遠眺,方圓十數裏鱗次櫛比的農捨,肥沃的田野,潺潺的流水,蔥鬱的樹木,盡收眼底,令人心曠神怡。 |
|
峰口古鎮起源與發展
從明朝嘉靖二十六(1547)年起“漢水於荊門沙洋段潰口十八年”,大水註入直埠河的長夏河(夏水),因此大片湖面淤高而變成陸地。開始直埠河口有幾傢姓張的居住,故稱張傢場(現峰口搬運站地段)。其後江西、湖南客傢紛至遷來或經商或是墾植。但長夏河每逢汛期,大水直衝垸裏,泛濫成災,人們就在張傢場堵口接夏水。歷史上有記載:迨清道光二十九(1849)年,漢江漲大水,楊林關潰口,水勢洶猛,在張傢場衝了個大口,新堤姓劉的有祖墳葬在大口附近,怕衝走脈氣,鼕季請工將這一大口嚴嚴實實地封起來,故稱“封口”,沔陽州志對峰口有詳細之說:“以封口之壩,擋洪水之峰,高堅無恙。”此即“峰口”得名之由來。
隨着時日的推進,峰口這個地名逐漸取代了張傢場。市貿發展迅速,手工業繁榮,商業興隆,於清朝中葉,峰口集貿市場逐步嚮河西荒灘伸延。河西的樂勝垸堤外灘,是一塊呈現三角形蘆葦荒地,河東的工商業者逐漸嚮河西轉移而發展成商埠。“峰口”這個地名也隨之移到河西了。
到清鹹豐年間(1851),峰口依靠水路交通優勢,市場商貿大為繁榮,上通監利、江陵、沙市,下至武漢三鎮。由於交通運轉便利,上述各地農副産品多在峰口集散。後來漢口曾經有過7條輪船往來運輸,使峰口商貿發展達到了頂峰,人們稱譽峰口為“小漢口”。
建造“文昌閣”
鼎盛時期的峰口小鎮,遠看霧氣騰騰,紫煙繚繞,市內熙熙攘攘,生意興隆。有風水先生過此發出高論:“置身於張傢場隔河西望峰口地勢,形若鳳凰,頭西尾東,脈氣盛旺,腹若添足,永世吉祥。”因此,峰口許多長者,聞言即動,為鎮住地脈,推選諶紱糹旦舉人為首士和一班名人志士,捐資募款,選址奠基。在峰口正街(現峰口解放街金屬廠)上場,壓堤當街,建造一座巍峨壯觀的“文昌閣”,以鎮地脈靈氣。
爾後,正街下場(現峰口醬油廠處)也建起一座“鎮南殿”,當街建殿,門嚮西南與“文昌閣”對峙相望,周鎮峰口地脈,以保靈地永昌。
時值1926年,由舉人諶紱糹旦牽頭主辦,旅長遊竜祥出資,請來武漢高級工程師,搭起一座鋼筋水泥結構的“五峰橋”,堅固無比,現今尚存。因發展需要接着又搭一座木橋,人們習慣叫“小橋”。有了這兩座橋,終於實現了峰口“鳳凰地形”。
“文昌閣”的氣勢
清光緒三十(1904)年,動工興建儒教信仰的“文昌閣”,大門嚮着下街,門前蹲着一對大石獅子,右邊圍墻齊河邊,左圍墻外是人行大道,閣背面圍墻外,建有6米高字倉一座,焚化字紙,尊崇孔聖,也為“文昌閣”配套壯觀。“文昌閣”大門前,約有100多米見方的廣場,太平時節做廟會、演戲劇等群衆文藝活動,戰時(王勁哉抗日期間)就在廣場上進行演武練兵等政治活動。
“文昌閣”氣勢雄偉,殿宇輝煌,重檐翹角,各踞一方,琉璃彩瓦,獸頭相望,外觀雙層,內殿直上,形同武昌大東門長春觀內的“太清殿”之風貌。
“文昌閣”大殿供奉一尊大型“文昌帝君”聖像,還配供許多神像,閣內由常明老丈主持事務,弟子徒從,各自繁忙。
閣內長年香火旺盛,紫煙繚繞,求神香客絡繹不絶。峰口“文昌閣”聲名大振,興隆一時。
遷廢之由
1939年侵華日軍進攻峰口駐軍王勁哉部128師,用飛機狂轟濫炸,“文昌閣”也受損壞,閣內人員四散奔逃無人管理,香火中斷。
抗日戰爭勝利生1945年秋,國民軍陳團率部進駐峰口,為軍事防務需要,擴建馬路,修築碉堡,所以將“文昌閣”拆遷建到東勝院中(現峰口一小基址),供奉三國名人,劉備、關羽、張飛三位端坐在神龕上,左右還有許多神爺,恢復了香火。
1948年間峰口解放,“文昌閣”內神像被廢除,後改為公辦小學。1954睥淹大水,學校被水衝毀,水退落後,重新恢復學校一直沿用至今。
“文昌閣”香火終斷了五十多個春秋,待2002年由峰口一班善人又在樂勝街新建,將“文昌閣”改稱“文昌詩”亦供奉三國上述三大名人,初具規模,香火旺盛,為峰口恢復了一處人文景觀。 |
|
文昌閣社區 文昌閣居委會 文昌閣村 文昌閣鄉 |
|
|
|
| 文昌閣塔 | 文昌閣鄉 | 文昌閣村 | | 東文昌閣 | 西文昌閣 | 壁洲文昌閣 | | 秦嶼文昌閣 | 杉洋文昌閣 | 洋中文昌閣 | | 下黨文昌閣 | 霍童文昌閣 | 洋溪文昌閣 | | 蛟洋文昌閣 | 天津文昌閣 | 肇慶文昌閣 | | 浦源文昌閣 | 普定文昌閣 | 普寧文昌閣 | | 梁化文昌閣 | 沙灣文昌閣 | 溪口文昌閣 | | 文昌閣社區 | 貴陽文昌閣 | 青城文昌閣 | | 兩拜文昌閣 | 擢第文昌閣 | 五竜廟文昌閣 | | 文昌閣居委會 | 文昌閣工農街 | 湖北鄖縣文昌閣 | | 德州平原文昌閣 | 揚州如傢連鎖酒店文昌閣店 | 文昌閣太平軍營壘遺址 | | 北關文昌閣 | 浮丘山文昌閣 | 肇慶 文昌閣 | | 溪口·文昌閣 | 揚州漢庭酒店連鎖(文昌閣店) | 揚州如傢快捷酒店(文昌閣店) | | 莫泰連鎖旅店(揚州文昌閣店) | 漢庭快捷酒店(揚州文昌閣店) | |
|